- 最后登录
- 2025-4-27
- 在线时间
- 10954 小时
- 威望
- 398 点
- 金钱
- 36526 点
- 注册时间
- 2009-7-16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948
- 精华
- 4
- 积分
- 6040
- UID
- 33088
 
|
本帖最后由 一层 于 2012-7-18 00:19 编辑
北瓜 发表于 2012-7-17 20:00 ![]()
郁闷了,刚刚打了半天的回复没了
我同意大萝卜关于《荷》篇单薄的说法。
“粉蓝粉红粉紫色玻璃在细小的颤动里悄悄碎裂,夜色降临,夜色在纯白房间里流动,她悚然觉得春风寒冷”
这句话的“腔调”是很重的。它的前一句是“刺穿暧昧气息,墨绿色汁液流淌出来,浓黑深蓝的下午。”两句话里有七个有关颜色的形容词,看似五颜六色,但也仅仅是形容词而已,它们之间的互换甚至都是可以的。用一堆有关颜色的形容词来营造画面感是否显得过于苍白了呢?作者的这篇小说“意象性”很明显,但小说的叙述是否也要像意象一样地虚幻飘渺,捉摸不定呢?
另外,“悚然”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害怕的样子”,而联系语境,作者这里似乎更想表达的是“突然、忽然”的意思。但作者偏偏不用“突然、忽然”,而用较为生僻的“悚然”(结果还用错了意思),这是否也是一种只追求虚华的刻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