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0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如果没有美,我可能毫无信仰”——读《顾城哲思录》

[复制链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7 23:3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谈到大自然时,他这么说:一朵花向春天开放,不会向总统开放;这是最简单的事情。
在谈到人生时,他这么说:人说人只要不死了,人生就怎么都是完美的了……可是只要一有这个不死,那一切人生的其它美好就会随即消失;爱情、亲情、勇敢、正义、思想、学习、智慧、创造,所有这些都是面对死才在的……
在谈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时,他这么说:东西方的哲学都面对“有”和“无”的问题。西方喜欢化无为有,做形而上的探求;东方却习惯化有为无,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取消问题。后一方法顺应哲学本性,防止了所有悖论,以取消规则而保持了精神的纯粹。
谈到现代科学时,他这么说:技术是人生存所依赖的,却不是人的精神能依凭的;它是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法则。科学是一个很小的东西,并不像人们所寄望的那样可以无所不包。
在谈到民主时,他这么说:民主如果不能遇到一个由本土长出来的精神,并且由这个精神推动的话,那无论是靠强力还是靠说教,都是搬不进去的,要么变成另种专制,像许多大小专制你争我夺呵,或者什么强力傀儡政治呵,要么一切照旧……
在谈到《红楼梦》人物时,他这么说:宝钗屋子一片雪白。其实她是天然生性空无的人,并不须在“找”中“执”中参透看破……她一件件事都做得合适,是因为并无所求。她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却是一种“合适”……宝钗还是知人品性,清浊,她看黛玉倒是较宝玉为重。其实她又何尝看得上宝玉?
在谈到诗时,他这么说:其实写诗,只需要一个读者,可能也就够了。中国古代也有这个风格,弹一个琴,有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树下听。

说这些话的都是一个人——顾城。
作为一个诗人的顾城是如此有名,好像谁都见过他那张戴着“帽子”的脸;但他又是如此无名,除了那句“黑夜给了让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和他那不正常的死法以外,现在的人们对他又有多少了解?甚至于,我完全可以说,作为一个百年一遇的天才,顾城从来也没有影响到过当今中国的大多数人哪怕是在他人生里最受瞩目的时候。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遗憾——如果你将兰波相对于法国、普希金相对于俄罗斯的重要程度作一对比,你一定觉得这是一种很大的遗憾。
这让我想到顾城谈中国人的哲学天性时的一句话,他说:“你知道中国人无所谓,所以他就剩个拿价值量了,这个价值是西方人眼里的价值,要不是汉学证明这个东西多有价值,这个东西就扔了。要是汉学证明故宫什么也不是,那故宫也会给拆掉,在那儿盖个飞机场、大超级市场都是可能的。”他说这话是在差不多二十年以前,其道理也同样适用在他自己身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顾城哲思录》这样的书——先不管它能有多大的影响——在这个时代再次推出,是很有必要的。人必须要抵制的诸多东西里,遗忘也是重要的一则。

这本书计约155万字,收录了顾城诗歌之外的散文性文字。所录内容大部分来自于1987年以后至其逝世之前。1987年5月顾城离开了中国,去周游列国,最后留在新西兰。根据该书的编后按,这段时期,顾城有较多的演讲与访谈机会,所以书中文字,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谈话、访谈与演讲录,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即兴和片段色彩。这直接导致了这本书采用了所谓“断章体”。也就是说,形式上类似港台口水女作家的那种心情小语或者人生感悟录。我想这样也好,对于当下急于寻求答案和教义、急于寻求“有用”的阅读风气,是一种适应。全书分为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书六辑,也是编者考虑到读者的查阅方便而从形式上对这些散文的归类。书中的内容之前全都在各类出版物和媒体报刊上发表过,时过境迁,现在重新将这些散落在封尘时光中的精华重新集结于一册,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方便。

相反,与形式上的平易相比,书中的内容——几乎每一句话,无不是一把刺刀,深刺人的内心深处,使人感到无法辩驳的准确和通透。
顾城热爱中国文化,他说:“我心目中的中国,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中国,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中国,这是我喜欢的中国……如果中国就是一个渴望变成美国的东西,中国就是一个大吃大喝,就是一个试图模仿西方建立他们的制度的这么一个大机器,那可以说它跟西方一样,和我距离遥远。”他受老庄哲学的影响至深。“东方很自然,老子说‘淡若海漂无所止’——淡得像海那样漂无所止——中国人很早就接受了。也许因为没有上帝,所以对这个状态接受得很自然。剩下的就是生命本身的能量和愿望推动你做事情:喜欢目的的人在这个范围内设立目的,喜欢闹的人闹,希望有序的人建立秩序。而这又都只是‘漂无所止’中间的一段‘漂’而已。”“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哲学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哲学,其实中国的哲学是一个没有预设的哲学,不仅不预设希望,也不预设末日。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一句话说:神呵,你为什么抛弃了我!他要这个许诺。当你不要的时候,当你忘记这个预设的时候,你便成为了自然本身。”
但他同时又对中国文化思维的缺陷看得很清晰:“中国哲学从来是随机应变的,禅宗也是高级的是一种美,低级的就很可怕了。中国现在学会了‘个人主义’,然后个人主义好像就是个人享乐,以为这就是学到了西方;而对西方人的自我负责态度却没有兴趣。北京话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十分实利的机会主义的。”
他评判西方哲学的悖论,他嘲笑人权的矛盾——“都要死了,就一块饼,谁吃了谁就有可能爬出去就活下去了,你说论人权谁吃?谁该让出人权?人权就是人有不让出人权的权利,可你不让出的同时就是夺人人权呢?”
可他又能理解人权存在的理由:“‘人权’最开始说出来的时候,那是股真气,那这话里就充沛着这个真气,跟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不是差得很多,那就不是个虚话。现在说,还剩什么?不就剩个怕死了吗?”
尽管他赞美世界,但他总体又是悲观的:“我以为这个世界是盲目的,无论东方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所谓盲目不是说它放弃了目的,而是说它不断地制造目的。”
他批判知识分子的虚伪性,“说虚伪,还不在伪造个价值观上,更在他自己也不信上,拿那个尺子是量人家的,量给大家看的。像现在知识分子都愿意说:啊,我们是要民主的。而其实这真是他血液里的思想吗?他身体力行吗?还是因为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对的价值观呢?只要这样一说就验明正身了,就是个知识分子了呢?”
他谈《水浒》、谈《红楼梦》、谈崔健王朔沈从文法布尔安徒生……都是几句话就能道出真意。

对顾城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过得并不美满,他没有太多的生活能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其实何止是不美满,发妻谢烨最后恨他到巴不得他早一点死。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常人看来不近情理的人,却教给了我们如何能安度世俗生活的真理:“(1)人好像应什么都知道点;(2)老老实实过日月,而无妄想;(3)有点理想照明。”他还说:“妄想有现实的可实现性,而理想重要的是不可实现性;它们最完美的一体性是爱情,最荒唐的结合是科学××主义。贾宝玉少年突遭打击,妄想破灭,理想转移。理想是本性的影子。宝钗无妄想,亦无理想,亦不会破灭,又啥都懂点,自可过太平日子。”但他这样明白的人,却并不能把这明白与参透,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这很正常,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可怜,这是一个天才诗人的宿命。坦荡荡的缺陷。“宝玉若没死,在现实中一定变成个癞头和尚,疯疯傻傻;黛玉若见了也必厌烦。黛玉若不死怕情况更糟。”他自己最后就走向此等命运。人的高明处,往往即其悲剧处。

在这本书中,比起他谈论对这个世界、对哲学、对生活的理解来,他谈论诗的部分当然是最漂亮的。他喜欢李白、王维,他谈论现代诗与古诗的细微差别,他谈论自己的写作经验,这些都是一个自己不懂得写作的作者所不可能写出来的。这是写作大师的经验。其实很多道理真正写作的人都懂得,可就是他总结得晶莹剔透,即使有些你不能同意,但也被他的思路暂时引领。我之前因种种理由,对顾城的了解并不多,但仅是这一本书,让我对他的理解比我以前对他的认识的总和还要多。

无论怎么写书评,都不可能比书本身更精彩。这是一本聪明人写的书。我觉得不一定是诗歌爱好者可以读这本书,年轻人都应该看看。它不是诗歌类的作品,它是让你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在聊闲天。和这样的人往往只是闲聊,他才有意无意带给你很多深刻的教诲。你真正坐对面要请教他,他可能反而轻蔑你。这书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
我还觉得,这本书也是一本很好的爱国主义宣传的手册。它告诉你,中国最值得留恋的东西是什么;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他身体里那些伟大的基因是什么。

他说:“不要相信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要求。我是这个意思。因为诗人对世界的要求永远是苛薄的和过度的。而你不是诗人是幸运的……”
但他又说:“所有被风吹过的树,都显得有精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12-11-18 16:01:38 |只看该作者
诗本身高过哲思。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3#
发表于 2012-11-18 16:20:05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冲着“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他身体里那些伟大的基因是什么。”这句话,我要找这本书来看。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4#
发表于 2012-11-18 17:38:55 |只看该作者
“所有被风吹过的树,都显得有精神。”

——典型顾城式的句子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12-11-18 20:24:21 |只看该作者
挺喜欢顾城。他的诗和他的言论能够互证。他向往自然,在他的诗里见不到用力表达的痕迹。他有很多短小的诗,但大都能给人完整的感觉,使这种片段呈现的美也自有价值。
他对很多事物的思考,恐怕都是以死亡为对象、起点或者终点的。他很熟悉死亡,谈到死亡的时候非常自然。这一点让人很羡慕。

点评

X  操作失误……  发表于 2012-11-20 14:15
X  他很熟悉死亡,谈到死亡的时候非常自然。这一点让人很羡慕。  发表于 2012-11-20 14: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

172

主题

56

好友

501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2-11-20 14:22:04 |只看该作者
他很熟悉死亡,谈到死亡的时候非常自然。这一点让人很羡慕。


这个有什么好羡慕的,还是有点神秘和敬畏感比较人性化……不过话说回来,不知道是他看得透还是他的语调就如此,读他这本书,常被他某种“单纯”吓一跳,那些有点稚气和单纯的句子,有时让我想到一个不肯面对现实并在文本中自我陶醉的人。
我想当谐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6

好友

2420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12-11-20 19:05:07 |只看该作者
X 发表于 2012-11-20 14:22
这个有什么好羡慕的,还是有点神秘和敬畏感比较人性化……不过话说回来,不知道是他看得透还是他的语调 ...

对死亡保持存在感,可是让人伟大起来的捷径啊。并且,如果不过分沉溺到死亡带给人的形式感里,它也不会减损生活的丰富。顾城应该从他对死亡的思考力获取了很多力量,有点述而不作的派头。他没有把诗歌当成艺术品去打磨和经营,所以能在他作品里看到很多即兴片段式的东西。他的诗算不上丰富,也缺乏纵深,视角也不算宽阔,但他的单纯能打动人,这算是他“不肯面对现实并在文本中自我陶醉”的一个成果吧。

点评

蓝风  赞同  发表于 2012-11-23 2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8#
发表于 2012-11-21 12:01:03 |只看该作者
看了点,还不错,就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7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