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8-12-2
- 在线时间
- 7393 小时
- 威望
- 736 点
- 金钱
- 1344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2
-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3386
- 精华
- 2
- 积分
- 5019
- UID
- 19390
 
|
我希望你们能接着讨论下去,好处就是通过讨论慢慢地留意到之前可能没有留意到的东西,一旦留意到某总东西,以后看小说、写小说就会多一个判断的方向。非常支持你的深究,哪怕是试错。
我的看法跟陈鱼相近,读起来刺激我的东西不多,感觉上写得有点“惯性”有点“虚”,表面是技巧促使的,比如读的时候老想到类似马尔克斯漂亮的溺水者那一类的写法(某一类写法没有好坏,只有合不合适),看到跟帖里大萝卜和谭人轻提到拉美的作家,大致更加确定了我的这一感受。但作者似乎没有更加深入扎进去,至少总体上的感觉是这样的,有点飘着写,有点浮。可能跟水土有关,比如缺乏拉美那种文化语境,更可能跟惯性技巧有关,某种有利于书写的技巧的获得,使叙述更加顺畅但同时失去深入的力度。
有种流程的叙述,这个魅力是不可否认的。但往往一种技巧的获得,意味着另外东西的缺失,比如这个小说,就难以给人《我们这样杀死老师》那种细致入微且充满暗示的效果。卫康也提到,这篇略微有点“煞有介事”,也就损失了读了小朱的小说那种温和隽永,也失去《羊事儿》那种单纯的敏感。那么这篇提供了什么?小说除了有“气势”,肯定也需要有血有肉有细节的,但这个小说的句子都过于“顺理成章”,我看的时候会老觉得被一带而过,更多的印象是看到许多事件在一种娴熟的方式下快速组合。
随机地引用一两句,比如“关上窗户的声音惊动了正停留于屋顶上休憩的一只鸟。它扑着翅膀重新开始飞行。当它再次降落在一所教堂顶部的时候,幸运的找到了一条千辛万苦爬至此处的青虫。”
这三句话看起来很舒畅吧,这种流畅性的原因,可能是对“上帝视角”的运用,而且有可能是“滥用”了,作为读者我几乎不用再去想像一只鸟的状态、它飞行的轨迹、它落地时的轻重,因为你永远跟不上叙述者的提供,而且是显得轻巧随意的提供。“正停留于”“休憩”“重新开始”“再次降落”“幸运地”“千辛万苦爬”,它们基本处于巧合和随意组合之中,缺乏细节的暗示和用词的必要性。在你要认识一只鸟的时候,这只鸟已经被叙述者带到任何地方经历任何事情了。
并不是要去苛求某一个可能不太重要的细节,而是全文就是用这种状态在写的,使得不管是鸟还是人或者其他事物,都是呼之即来的受到摆布的道具,叙述者没能激发我去相像,但又时时刻刻使我怀疑他所叙述的并非是接近唯一的可能,会对这篇缺乏很好的信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