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4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显意与隐意

[复制链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10: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显意与隐意
——Robin  Waterfield对《理想国》的解读

提要:城邦的政治统治与个人的内在心理是贯穿《理想国》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柏拉图是要以城邦来诠释个人还是要以个人来诠释城邦抑或二者并重?这个问题决定着我们解读《理想国》的不同方向。《理想国》的一位英译者Robin Waterfield 在其译著之前所作的长篇导言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内在心理是《理想国》的主题,城邦的政治统治只是为使人们更清楚地观察个人的内在心理而设计的范例。在这一视野下Waterfield对《理想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颇有启发性。本文将着重介绍Waterfield的独特视野及其在这一视野下对若干问题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评注者的解读视角作以简单比较。
关键词:显意  隐意  政治学解读  伦理学解读
一、关于两个关键名词的翻译
    Waterfield以对《理想国》中两个关键名词的理解入手阐发自己的观点。第一个词是politeia即本书的书名。Waterfield指出,republic一词由希腊名词politeia翻译而来,而politeia的意思是城邦的公共的和政治的生活。在拉丁语中这个词被译为res publica,意为公共事务。由于受了拉丁译文的影响,这个词译为英语就成了republic。Waterfield认为“republic”的译法内含了政治体制的蕴意,从而为“政治学解读”埋下伏笔。
    第二个词是dikaiosunē。Waterfield指出许多译者将希腊名词dikaiosunē译为justice是不准确的。Waterfield提到,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可伦理学》1129b-1130a中说:dikaiosunē这个词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德性大体上几乎与“virtue”同义。而justice的大致意思为“公平而无偏见的对待他人”,它只表达了dikaiosunē这个词的部分意思而不是其全部。Waterfield认为在《理想国》这部书中有些地方译为justice是贴切的,但是全部译为这个词却是一种误导。实际上在Waterfield的译本中,他基本上是用“morality”这个词代替了其他译本的justice。
二、显意与隐意
  Waterfield将《理想国》分为两个层面,他称之为“hard aspects”和“soft aspects”。Waterfield说:“我将文本的表层语句称为这部书的hard aspects,而其他的层面称为soft aspects”(xv) 又说:对政治话题及其它话题的公开讨论是本书的hard aspects,用政治的术语所表达的个人的内在状态是其soft aspects。(xvi)据Waterfield的界定,笔者斟酌将hard aspects和soft aspects分别译为“显意”和“隐意”,恰当与否还请方家指教。
  在这篇导言中Waterfield用了很多笔墨来提示读者:对于《理想国》来说,隐意才是柏拉图要着力强调的,显意只是作为喻体为隐意服务的。显意没有独立性。若将显意作为本体,那么,柏拉图的许多政治观点将是无法解释的。Waterfield说:“但是这本书的显意要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少的多,外部世界只是这本书的部分内容,而个体的内在世界则是本书的最基本的关注。作为一个隐喻,《理想国》中的政治是有启发性和一致性的,但作为一种政治宣言,它是天真的、支离破碎的,任何带着寻找一种政治哲学去遵循或批判的目光来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失望,他们被迫要为自己的想法增加很多证据。”(xvi) “本书的雄心勃勃的计划是要证明morality对于其拥有者有利。实际上个人可以单纯通过德性的生活而获得幸福,这与外部世界给他的好处无关。”(xvii)“对此,没有什么模糊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不是真正对现实政治感兴趣,而是要建立一个想象的城邦作为范例。探讨政治的基本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个人。柏拉图经常提醒我这是‘政治’的目的,但他一次次提示被设想的与虚构的城邦相对应的个人。如351e,号369a, 432b, 434d, 441c, 445c, 472c-d, 541b, 543d-544a, chapter11-12, 543a-592b,605b,608a-b等”(xvii) “柏拉图引导我们,在读这本书时要将他所建构的城邦的特征作为理解我们内在心理的地图或钥匙。”(xix)等等。
    Waterfield的这种解读视野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假设之上,即在写作《理想国》时,柏拉图对现实政治已经不感兴趣了。那么如何解释柏拉图在对现实政治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仍要构想一个理想的城邦,他是存心要误导读者吗?对此,除了作为喻体来说明本体的解释外,Waterfield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柏拉图的时代希腊城邦的规模很小,政治渗入了公民的日常生活,政治是每个男性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政治的语言也被人们广泛接受,而《理想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用平易的语言来定义个人如何实现自我、达到幸福或过一个好的生活。对于希腊人来说,政治的术语就是这种平易的语言。(xv-xvi)
    当然,Waterfield的这个基本假设及其对这个假设的解释对于其整体解读视野的确立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证据”,其内在证据在于,站在这种视野的立场上可以更好的解释《理想国》这本书,这种解读视野能够轻松化解其它解读方式所无法解释的理论困难,一句话,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我们来看Waterfield站在自己的视野中对《理想国》若干理论问题的解释。
三、 Waterfield对《理想国》若干问题的解读
1、关于教育制度。在柏拉图所设计的教育体系中有诸多地方另人费解。如:只允许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经过审定的故事(377c);他们不应该老是喜欢大笑(388e);护卫者不能是个模仿者(390e);护卫者不能爱睡眠(404a)等。若从显意来解释,只能导出柏拉图是个专制而又可笑的卫道士。但从隐意来解释却能看到一片新天地:对护卫者的教育过程暗示着对个人心灵的塑造过程。心灵的健康发展需要恰当的知识和印象的滋养(xix),未经审定的故事意指不恰当的知识和印象,不恰当的知识和印象现实的扰乱着心灵的健康,必须予以剔除。Waterfield提示知识恰当与否的标准是(a)与我们的本性相称,(b)能够增加心灵的和谐。(xix)实际上柏拉图本人在行文中也不时提示了这一层蕴意:身体的操练是为了锻炼心灵的激情部分(410b);音乐和体育服务于爱智的部分和激情的部分。教育是使爱智和激情这两个部分张弛得宜、配合恰当,达到和谐。(411e-412a)
2、为何反对诗?柏拉图对诗的污蔑和对诗人的蛮横态度可谓是臭名昭著,他为什么如此 强烈的反对诗呢?从隐意的角度Waterfield给出了这样的提示:诗歌是为心灵的欲望部分提供养料的,在柏拉图看来心灵的和谐在于理性、激情、欲望各安其分,激情和欲望都要接受理性的引导和统治。诗歌以其虚幻的内容不负责的刺激了欲望,使欲望膨胀起来从而威胁了心灵的和谐,所以对诗歌要严加控制。诗的虚幻性在于它以模仿为表达自我的手段,柏拉图对模仿的贬低是人所共知的。诗歌的不负责在于“如果模仿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印象,那么,模仿者并不需要知道其作品中的道德价值,模仿者缺乏知识,而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关于善的知识。”(xxxi)在此意义上诗歌具有欺骗成分。另外诗歌又以艺术的手段来美化自身,使得涉世未深的读者不辨是非而对诗歌的内容信以为真。Waterfeild还提示,在613a-b柏拉图说正义最好的状态是追求与神的同一。柏拉图所谓的神就是在379a-383b所描述的那个单一、不变、永恒的神。但是荷马及其他诗人笔下的神都远离了“神的本质”,所以柏拉图说“城邦的缔造者应当知道,诗人应该按照什么路子写作他们的故事,不许他写出不合规范的东西。”(379a)城邦的缔造者要规范诗人的写作就是要防止不合规范的诗对人的心灵的误导。
    除了上述行而上的解释外,Waterfield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历史的解释如:“在柏拉图的时代诗人自命为世人的导师,而听众也普遍接受诗人的这一社会角色,对于那时的诗人来说,诗只是宣扬他们观点的手段,他们对诗并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xxx)又如“柏拉图攻击的诗是理想城邦的诗,而非现实的诗。”(xxxii)等。这些历史的解释与本文的主旨联系并不紧密,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3、第三等级有智慧
在431e-432a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话:“因为它的作用和勇敢、智慧的作用不同,勇敢和智慧分别处于国家的不同部分中而使国家成为勇敢的和智慧的。节制不是这样起作用的它贯穿全体公民,……”不少读者据此认为,智慧和勇敢分别是和统治者与护卫者相对应,只有统治者才有智慧。第三等级除了拥有全体公民共有的节制外没有智慧和勇敢。这种结论很快就遇到矛盾。435b-c柏拉图说:“因此我的朋友,个人也如此。我们也可以假定个人在自己的灵魂中具有和城邦里所发现的同样的那几种组成部分。”据前文,柏拉图在城邦里发现了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柏拉图的意思是在个人的内心中也能发现这四种德性。显然,柏拉图这里所说的“个人”不可能只是指统治者,而是在广泛的意义上指包括三等级在内的所有公民。按照这个推理,在柏拉图的心目中,第三等级无疑也可以同时拥有四主德,第三等级也可以拥有智慧。
    如何解释这里的矛盾呢?Waterfield从隐意的角度给出答复。Waterfield有个基本观点即认为人的心灵的三个部分(理性、激情、欲望)是相互渗透的,并由此导出第三等级有智慧的观点。在 xxxvi-vii中Waterfield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心灵的三个部分相互渗透的观点。(a)理性中有欲望。他说:如果所有欲望的效用都是欲望,所有理性的效用都是理性,那么就没有有助于理性的欲望了,而如吃饭和喝水的欲望就是对理性有所助益的。(b)欲望中有理性。他说:不仅灵魂的每个部分都有欲望,而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能力。比如,欲望中有理性表现为欲望至少可以辨认所欲的对象,他特意提到,在602e-603a中柏拉图清楚的谈到心灵中的非理性部分可以有信念或意见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从心灵的三个部分相互渗透的观点,不难导出第三等级可以有理性,可以有智慧,理性和智慧并非统治者所独有,而是同时存在于三个等级中,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实际上在赵敦华先生所著的《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中我们可以找到同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柏拉图的道德观:四主德体现在每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行为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 不管Waterfield关于心灵上三个部分相互渗透的观点是否经的起推敲,至少他通过对人的心灵即《理想国》的隐意的揭示较合理的解释了显意的矛盾。
    另外,在导言和注释中Waterfield还就其它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启示的解释。如他这样来解释妻子和孩子:妻子意指形成观念的模具,孩子意指所形成的观念,在形成观念(孩子)的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同样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要对男人和女人实行同样的教育,要求男人和女人担当同样责任的缘故。(xx)又如,407a柏拉图说如果木匠病到不能工作的情况,他就不值得继续活下去。Waterfield说这是在暗示,在人的心灵中如果有一个对人没有任何益处的部分,人们就不应该让这个部分存在。(注释407a)再如,460c有这样的表述:“至于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我们将秘密的加以处理”Waterfield说这实际上是暗示着人们必须要排斥那些不受欢迎的观念。(注释460c)类似例子兹不多举。
四、政治学解读和伦理学解读
泰勒在《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一书中将对《理想国》的解读方式分为政治学解读和伦理学解读。 按照泰勒区分Waterfield的解读方式无疑应属伦理学解读,虽然Waterfield更多的是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界定其隐意的。
    泰勒本人持伦理学解读的立场。他说:“人们有时问《理想国篇》是否应被视为对伦理学或者政治学的贡献。它的主题是‘正义’还是‘理想的国家’?回答是,根据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观点,在道德和正义之间,除方便的区分外,没有区别。公正的法则,对阶层和城邦跟对个人是一样的。不过我们必须补充说,这些法则首先是个人道德的法则;政治建立在伦理学上,而不是伦理学建立在政治上。《理想国篇》中提出的并最后在其结尾中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严格的伦理问题。” “自始至终,首要的问题是格拉康和阿季曼特斯所提出的问题:‘在占有者的灵魂中’是与非是什么。” “《理想国篇》以一个老人关于日益迫近的死亡和忧虑死后可能发生什么的议论开场,以报应的神话结束,贯穿整个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一个比更好的行政管理形式或最好的优生繁殖的方法更为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人如何取得或丧失永生?不论好歹,这绝对是“‘另一个世界的事’”。
    《理想国》的汉译者郭斌和、张竹明二位先生持政治学解读的观点。在二位先生的“译者引言”中他们这样说:“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的治国计划的纲要”。 他们的这一结论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外在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他们由柏拉图书札第七的一段“自白”展开推理。这段自白的最后有这样的语句:“我反复思之,惟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根据这句话二位先生推导出,政治的醒悟使柏拉图重新考虑其政治立场,并且要在新的立场上为现实政治勾画理想国家的蓝图。这种推论很难让人信服。不纠缠于繁杂的历史考证(实际上Waterfield在阐述其基本前提——写作《理想国》时柏拉图对现实政治已不感兴趣了——也没有纠缠于此)单纯从结论与其对文本的解释力来考查,至少在这篇简短的引言中二位先生没给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实际上对于自白中的那句话我们这样来理解又何尝不可呢?“推崇真正的哲学”是说柏拉图要把自己余生奉献给哲学。按照《理想国》的论述,哲学家是洞彻了理念世界的真理,看到了善的理念本身,哲学家只是为了城邦才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他们做统治者是为了履行自己对城邦的义务因为城邦的教育成就了他们的现在。哲学家出任统治者不会热衷于尘世的争权夺利。这些表述是不是表达了柏拉图对他“为之彷徨四顾莫知所措”的现实的抗议?实际上柏拉图也知道使哲学家获得政权和使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只能在“奇迹”的情况下才可能。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当时的柏拉图对于现实政治已经情萧意索,其心境已完全在现实政治之外了?如果这一推测成立的话,“治国的计划和纲要”一说又如何成立呢?
    当然,对于《理想国》这样一部内容庞杂的著作来说,或许任何一种解读方式都无法将其所有细节贯通起来,固执于任何一种解读方式而拒斥其它都不可避免的会遮蔽理想国的思想光辉,这一点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诚如Waterfield所言“读柏拉图可能是容易的,理解柏拉图却是困难的”,(xi)但愿本文的介绍对我们理解《理想国》能够有所助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2#
发表于 2007-8-4 13:10:38 |只看该作者
上学期写的作业,贴上,增加点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3#
发表于 2007-8-4 13:10:54 |只看该作者
关键点是不是这样:灵魂有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就个人灵魂来说,理性作为主宰可以使人获得主德(至德);就城邦来说,由最有理性的人作为主宰可以使人们获得主德.理想的城邦正是能令人们获得主德的城邦.理性的内在统治是个人伦理问题,理性的(对人的)外在统治是城邦政治问题.这种内外统一的理性主宰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实现人的主德(至德).之所以使灵魂获得至德的城邦是理想的,肯定与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有关,一个适合具有德性的灵魂居住的城邦肯定更接近于天上的城邦,因为天上的城邦正是人死后,具有至德的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的政治学\\伦理学和理念论就得到了统一.
或者,理想国本来就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世俗的城邦只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的对话中经常探询思想的对象,以获得知识,但往往以承认无知结束.似乎探询只是一个净化的过程,最终获得知识,只能在经过这一探询历程的人死去以后,所以理想国其实有彼岸世界的影子???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我就不求证了.你发了这贴,我感到很提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4#
发表于 2007-8-4 13:10:54 |只看该作者
第一句话是不是该这样说:每个人都有四主德,而不是理性的主宰才使人获得主德,理性的作用在于使四主德相协调。理想的城邦是能够让各阶层的人各安其分的城邦,而不是能令人获得主德的城邦。  理想国是彼岸世界的影子,这句话很有见地,汉译本的理想两个字就蕴含了这方面的意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0

好友

3674

积分

业余侠客

朱岳-影法师

Rank: 4

5#
发表于 2007-8-4 13:10:54 |只看该作者
“在理性的主宰下,人获得四主德”与“每个人都有四主德”并不矛盾,因为每个人灵魂中都有理性的成分?但如果每个人理性的程度都相同他们就无法被分成各等级了。因为理性程度的差异,才为理性的外在统治提供了辩护。
我感觉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只是政治和伦理著作,也有神学思想在里面,也许这三者本来就不可分?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之所以合理也是因为它是对灵魂的天国的一种回忆、分有?地上城邦政治的合法性是由天国(城邦的理念、原型?)的政治性赋予的。但如果把这些明白说出来,对非信徒而言就如同神话一样。它只是供信徒分享的。他的哲学为一种宗教提供了可能性。天国具有政治性和基督教的教阶制度似乎也有关系,不清楚,不胡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0

好友

925

积分

注册会员

.

Rank: 2

6#
发表于 2007-8-4 13:10:54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的灵魂都有理性成分,每个人灵魂中的理性成分在四主德中的比例不同,由此才区分了各阶层的人,从而为城邦的统治秩序提供理论基础,这一点我同意你的看法。
理想国中有关于神的论述,柏拉图也设定了他心目中神的观念,但他的神似乎与基督教的神不一样,柏拉图的神是理神而基督教的神是人格神。城邦的理念、原型就应该是都可以看作某种意义上的理神? 我不认为它只是供信徒分享的,柏拉图的学派并没有多少宗教性,而是特别注重知识,亚理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是不是说明了这种情况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4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