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谭盾早年《鬼戏》的DVD
很有名的Kronos四重奏,另外演的还有George Crumb的《黑天使》,此人常用洛尔卡诗作,不知黑天使是否。
谭还不错,比现在强多了,去看他的访谈,又会失望之极,和那次在音乐学院听里尔克的感觉非常一致。在中国这罐头地方,能听见些清新之声实在太难,太昂贵,不知道今年的音乐节怎么样,翟小松该上了吧。
鬼戏也是傩戏,具体怎样我就不懂了。有识之士多讲讲。
转一个认识blixa的人写的帖子,前面是谭卞的口水: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特地去翻阅了一年前谭盾和卞祖善的论战。我突然觉得不该骂了。
那次风波轰动一时,连一些不相干的人都卷入近来谩骂不休。好在文人相轻历来在这个社会中无足轻重,现在还有谁记得这次事件呢? 说实话,我非常赞赏谭盾的态度,这是个有气度的艺术家的态度。因为卞老的问题层次很低,实在不值得付之一辩。这种层次的争论在文艺界居然比比皆是,这使得我对中国文艺界的水平产生了质疑。我们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口水去争论艺术应该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音乐是否还要有调性,机遇音乐算不算音乐这些在西方已经有事实盖棺定论的问题呢?Darmrosch曾经评论aaron copland的作品说,二十三岁就写出这样的作品,这小子将来会杀人。现在看来谁成了笑柄了呢? 可见指挥家对于新生音乐家向来是缺乏同情和宽容的。 国内文艺界的美学态度有着不可理喻的奇妙倾向。比如,艺术家应该接近人民啦,艺术应该反映社会啦,等等。 但问题是,艺术创作是一项个人工作,或者说是团体工作,是必须报以纯粹的态度去完成的工作。有些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他们成功了,有些人没有,于是失败了。但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有多少个失败者呢,比如人人都知道的Shakespeare,但有多少人知道成就与其相去不远的Ben Jonson和 Massinger呢?谁是成功者自应该由历史来选择,而不是“人民“。因为我们还是个农业国家,我们的“人民“是平均受教育程度还很低下,人均GDP处低等水平,尚无健康成熟的文化消费习惯的人民. 我们无法将尖端的艺术成果交付给如此庞大驳杂的全体去评判的. 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鼓励年轻艺术家勇于成为失败者,而不是争做一时的风流人物。 有时我在想,等我们父母辈的人都归天之后,谁还愿意记得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这样的文化垃圾呢?
关于谭盾的音乐,我的态度与舆论正相反。他的音乐不是听不懂,而是太好听了一些。我第一次听他的作品是97年的回归晚会。当时他早已名声在外,只不过仍在国内的我没有机会听到他的九歌之类的招牌试验作品。说实话,尽管我在97这首东西里感到了他的扭捏,但我仍然被他雄厚的技术折服。他很乖巧地借用了Mahler的语言,描述了一种他并不熟悉的宏大场面。在当代中国,有这样技术的人并不多见。 来到欧洲以后,我有机会听到了他的不同作品。 有一张Bitter Love是他和上海的女高音黄英合作的,是我听得最多的。 这张作品很好的彰示了他的主张。 他并没有放弃音乐性,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音响元素。于是有了纸乐,于是有了水乐。至于他的鬼戏,我还没有机会看到现场资料,无法评判,但无论如何,我理解他作为一个探索者所承担的压力。就是这种压力,促使艺术家不断寻找新的语言,而不是因循守旧。
同时,谭盾是个有雄心的文化人物。当西方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西藏,蒙古时,他们反而忽视了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汉族文化。向他们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其一是追根溯源,向他们举出authentic的民族传统,以坟墓中祖先和博物馆里的文化尸体吓倒他们,另一种就是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建立起联系,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改良西方社会形态的现实意义。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更直接,更有意义和效果。而谭盾在做的就是这项工作。
说到藏龙卧虎,我不理解为什么国内的评论把它贬得一文不值,难道仅仅是它拿了奖? 我一直以为李慕白弥留时的那句台词毫无疑问的是个败笔,但整个电影拍得有想法,不落俗套。谭盾的音乐很好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这个作品无法用音乐评论的语汇进行鉴定,但也绝不像卞老说的那么糟。
但说实话谭盾为英雄作的配乐我很不喜欢。 看这个片子就好像在同时听两个人讲话,到处都有音乐,简直没有消停的时候。尤其perlmann的小提琴和打击乐器,聒噪得让我烦躁。也许是藏龙卧虎的成功刺激了他的表现欲和野心,他有意识无意识地开始让音响凌驾于电影的视觉语言之上。我觉得那是个不好的倾向。
我和einsturzende neubauten的Blixa Bargeld谈起过谭盾,他的看法是,谭盾是个出色的音乐家,但他还远不是当今现代音乐的顶尖人物,如magnus lindberg, giacinto scelsi, tristan murail和jonathan harvey等。哪一天他停止新音响材料的实验,回到音乐本身时,他才真正开始接近大师。
对此,我深表同意。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 22:23: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