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3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6
- 精华
- 0
- 积分
- 22
- UID
- 4874

|
我无意于阐述李傻傻的散文,尽管散文带给他更大的声誉.
我之所以选择他的《红><》,是因为我不愿意看到汹涌的溢美之词淹没这位文学海洋中的纯洁的岛屿.
花城出版社的一位编辑说:“青春小说在市场上虽然吃香,但大部分文风都比较单一,读者们需要更新鲜的,完全不一样的青春文学的感觉。”
这位编辑的话是针对他的这部小说而言的。
这样的话让我想起从另一种人的嘴里说出的另一种话。
“你瞧瞧他们都是些什么东西,白皮萝卜,红皮萝卜,青皮萝卜,你看看我的,黑皮萝卜!”
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商人。
所以,他们有吹嘘的权利。
哈罗德.罗森堡在<<荒野之死>>一书中说:“一代人的标志是时尚,但历史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和行话。一个时代的人们不是担起属于他们的时代的变革的重负,就是在它的压力下死于荒野。”
我不知道80年代人是怎样地担负起属于他们时代的变革的重负的,对于这样的伟大的话题,既然80后目前还无力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我们就寄希望于未来。
所以,现在是廓清的阶段——打倒一切偏执和迷信。
<<红><>>讲述了一个不满十八岁的少年沈生铁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流浪,因为旷课,打架,无所事事,他被学校开除,他在父母面前制造仍在刻苦读书的假象,又与几个女孩周旋,获取和她们的肉体进行狂欢的机会。
难道这样的小说就是“更新鲜的”吗?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青春文学的感觉”吗?
就我所知的并不是,我仅从80后的作者中就能找到许多例子,比如大家熟悉的韩寒,你能说<<像少年啦飞驰>>不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浪?
当然这样说可能牵强了些,但也并不比那些媒体更无赖。
<<红><>>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怎样的青春呢?
在其中我看到了玩世不恭,消极颓废,还有一点点反抗,一点点迷茫,一点点偏见,一点点张狂,这样的“青春意识”真是太熟悉了!
可以说,这是80后小说的精神范畴和书写模式,然而,很遗憾,李傻傻没能跳出去。
他所提供的只是另一种文本的阐释而已。
书评人刘波说<<红><>>有着“非同凡响的叙事能力”,这又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吹捧。
李傻傻说:“<<红><>>带有中国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味道。”
这其中所指的一部分应当有叙述故事的技巧。
比如两者都通过“我”的回忆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在使用的人称上,<<红><>>造成了人称转换的突兀和叙述过程的一度混乱。像小说的前一章,写火车上的“我”与另一个青年的逃票的经历,以及“我”的父亲的暴力出场,在短短的篇幅内,第一人称的迅速转换,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而事实上,这种障碍是没有必要的。
相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人物出场的自然明了,<<红><>>显示了其小说叙述的稚嫩,而不是马原说的"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情节。“
事实上,正是因为李傻傻叙述能力的欠缺才使其试图凭借多变的人称转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为可能。
而这种带有明显的技巧性的叙述正彰显了“故事从始至终在他的掌控之下,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成为哗众取宠的吹捧。
另外,对其叙述能力的怀疑还来自其小说没有令人满意的“对话”。
这是个令许多80后写作者感到头痛的问题。
我们读<<红><>>,鲜有在场人物的直接对话,这抑或是一种偶然?
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
无疑这是80后写作者存在的一个普遍障碍——并没有达到如某些“评论家”所认为的那种“成熟”。
而李傻傻毕竟是其中的一个“杰出者”,他的优势也就是80后的优势——第一人称的叙事。
“对话”的缺失无疑是李傻傻迷信的另一层消解。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怀疑,“80后实力派第一人”的宝座是不是很牢靠。
李 傻傻的横空出世不能不说商业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少年沈从文”,还是“重金属五虎将”,还是“80后实力派第一人”,这一颗颗“糖衣炮弹”(请允许我用这个老掉牙的比喻),无不昭示了媒体在“打造”上的良苦用心。我无心去做横眉冷对的斥责,我所关心的是李傻傻是否会在这样的商业浊浪中不被淹没。
也许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毕竟李傻傻并不傻,他能够把握自己的方向。
李傻傻是优秀的,否定了这一点,我的评论的就丧失了起码的基础,但我们在肯定他的优秀的同时,必要看到不足,这是对文学的责任,也是对中国未来文学的善意关怀。
至少,李傻傻给我们提供了两点启示:
首先,李傻傻的成功不是一种偶然。他以一个农村写作者的身份进入这个以城市写手霸占话语权的“青春80后写作”的潮流中,为青春文学打开一扇通往乡土的大门,提供一种下层小人物的生存样本,为80后写作带来某种程度的尊严和荣誉。
其次,媒体的炒作是种近视的做法,它不仅玷污了文学的纯洁,而且促成了青年写作者的“短命”,它以某种狂热的没有理智的吹捧迅速榨取一个文学青年的血清,造成个体精神血液的匮乏枯竭甚至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