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不一样的时代,一样的荒谬——我看《孔雀》

[复制链接]

11

主题

0

好友

5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几乎从我认识的人嘴里面告诉我的关于《孔雀》的评价大致都不是很好,就连我一个对电影非常有见地的朋友对于这部片子的看法也是认为比较差的,我因此倒是省却了买这部电影的DVD的钱——他把碟子送给了我。于是碟子一直在家放着,既然和我口味差不多的人都说不好,网上的论坛对片子也是毁誉参半,甚至劣评占了上风,那想必我也没什么必要看吧。就这么碟子一直放了将近一个月,在看了许多商业片和国外的文艺片导致我对现实的生存语境产生轻度虚脱的眩晕时,我想还是可以看看这个国产文艺片了。
      总体来讲影片的确没有摆脱贾章柯时代以来新现实主义对中国未来电影发展方向的影响——我不得不承认《孔雀》的创作有其跟风性的一面,从叙事的调子、镜头空间的设计、故事批判的对象甚至地方语言对现实感的强调,无不让我恍若有精心雕琢的《站台》的感觉,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孔雀》里面出现的对《追捕》的怀念,不断重复地把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镶嵌在叙事过程里面的手法,我只能说是拙劣的,虽然“啦呀啦”的旋律突然响在耳边的时候我是那样的倍感亲切和激动。
      但是是否这部电影真的就如某些观者认为的只是简单的移植欧陆文艺片的表现风格和生硬地编造一个陌生的时代语境以及臆想的人性呢?我个人不这么认为。
      首先我认为这部看似描述几个边缘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的电影其实隐藏着对一个时代社会群体的综合分析和描写。高氏三兄妹所代表的不同人生理念在影片的结尾已经有一个再清晰明确不过的交代:追求心中的美好人生而屡遭打击的姐姐通过幻想丈夫老家有漫山遍野的孔雀实现了人生的自我安慰;在现实中获得极大满足感的大哥认为只要有钱买很多孔雀看它开屏只是小事一桩;对人生只抱有虚无和幻灭感的弟弟对孔雀不开屏的解释是它根本不开屏的……这是一个时代的人生悲剧性的几个不同侧面的展示——关于人生的美好愿望要么只存在于近乎疯狂的幻想中,要么被认为完全可以用金钱等价代换,要么它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谎言。荒谬的社会制造荒谬的人生,这是我的一贯认为,因此影片的合理性在此也得到确立。
      影片为交代社会时代给三兄妹的人生加上悲剧封印过程的叙事结构和具体事例在我看来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姐姐这个角色作为一个幻想拥有超越时代的幸福生活的女性代表,她的理想、对人的好恶、对家庭社会的叛逆以及青春期的情感世界,无一不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原本清丽脱俗的女人是如何在周围环境的压逼下苦苦挣扎而最终不得不妥协的。女性这一本身就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显露出生存状态的边缘化和被动化,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色彩也相对更加浓厚。
      大哥这个角色相比而言似乎具有更强的特殊性,因此对影片的置疑和争论也更多体现在这个角色身上。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角色呢?在我看来,如果姐姐和弟弟的不幸来源于后天产生的试图同时代抗争力图摆脱注定命运而注定失败的话,这个智商比常人略微低下的先天不幸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对社会和命运赋予他的生活状态的半点不满,所以他完全不会产生对抗这个时代的精神欲求,最多只有基本的生理欲求。因此看似倒霉的他最后竟然最后顺风顺水,成为这个家庭唯一几乎没有烦恼,并且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具体的物质的现实世界。“傻人有傻福”,这句充满中国特色生活哲学意味的话在影片里面以似乎成为必然规律的面目得以展示,在我看来,是多么的具有反讽的意味。至于他因为智力低下而受尽捉弄出尽洋相那些片段,我想只不过是角色个体的合理性需要而安排的一些表象情节罢了。
      弟弟这个角色作为故事的主观叙述者在影片的叙事过程中着墨稍微淡了一点,但是他的不可理喻性并没有因此被削弱。片中买鼠药想毒死自己的亲哥哥的情节也是最为观者难以接受和诟病的地方。但是综合他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角色心理特征,我认为这一情节安排并非不合逻辑。用角色自己的话来讲,他是一个“活得象影子一般的人”。从心理特征的角度看,弟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体质瘦弱,父母的呵护又更多地给了弱智的哥哥……一个性格孤僻又迫切需要在亲情、爱情中获得自我存在的确认感的人做出非理性的举动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尽管一个作为旁观者的电影观众认为自己决不可能做出这种“没有人性”的举动。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总的说来,《孔雀》的导演顾长卫作为一个中年创作个体,他的关于时代生活的看法、思维意识、人生记忆,最大程度上是保持在这部片子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各方面内容上的,影片在还原那个社会时代的生活图景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包括布景、服装、影片色调、电影配乐以及社会群体的心理意识等。高氏父母以及其他角色的安排不妨被看作是当时的社会群体心理的直观缩影,某种意义上——从一个比较残酷的角度来看——他们其实就是造成三兄妹悲剧人生的直接根源。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把自己的家人亲友描绘成吃人集团的帮凶,角色的寓意由此可见。比如母亲在街上拽倒拖着降落伞迎风飞舞的姐姐、父亲爆怒地驱赶青春期生理冲动绘制裸女图的弟弟……他们无法忍受人生观价值观同自己迥异的姐姐和弟弟这对“孽子”,相反对没有人生野心的大哥被加宠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亲情的匡正对存在个体的相对群体的异质性的抹杀根本就是我们生存社会普遍现象。
      在《孔雀》在国外大受欢迎而在国内倍受争议这一现象背后体现出国内观影者的一些复杂心态。一方面部分资深的异国艺术片观众把它视作刻意地移植舶来审美取向的投机电影,另一方面习惯了先锋意识和叙事手段的年轻观众无法接受影片脱离了当下的时代语境进行展现的看似杜撰的生活行为图景。最重要的是,影片没有诗意的浪漫情调,没有《小武》、《站台》、《任逍遥》式的个体放逐的叛逆,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式的青春放纵的集体狂欢,没有《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式的纯情唯美和自毁挣扎,没有《漂流欲室》、《空房间》式的绝望诡异的极端。的确,一切在《孔雀》里面都显得太平淡,太不具有超越现实的艺术企图,我想这是影片不受一部分文艺青年喜欢的主要原因吧。但是从艺术还原现实的合理性角度来看,《孔雀》仍然是超越同时期、同类型的影片的,至少比《小武》和《站台》好看,我这样认为。
      当电影在银幕的虚拟空间里面进行着一个时代的荒谬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也在一个彻底现实的空间里面上演着另外一种形式的荒谬,两者相互存在,从本质上彼此呼应。电影看完后,对真实世界恍惚存在的虚脱感再次向我袭来……

2005.4.3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aleph21th.blogcn.com

0

主题

0

好友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7-8-4 13:27:34 |只看该作者
还是你写得好!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决不会突然掉过头去……否则我就砍死她然后上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好友

5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7-8-4 13:27:34 |只看该作者
终于没有遭到指责,谢谢楼上的朋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7:41:21编辑过]
aleph21th.blogc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07-8-4 13:27:36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2:0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