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丝绳上的震颤

[复制链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7: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代文人多少都有些小心眼和坏脾气。一不高兴,就要“散发”、“弄扁舟”、“钓东海”。即使有些急性子不会钓鱼,“钓矶”也会成为他们别墅装修的缺省选项。从没有诞生过名人的穷乡僻壤,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即使某文人并没有在该地钓到一条鱼(也没有吃到一条按正规程序烹调的鱼),也坚持把他钓鱼的地方命名为“钓矶”。钓鱼,无论是作为“休闲娱乐方式”还是“体育运动项目”,地位被抬到这么高,跟古代文人的吹嘘是有关系的。最早在《诗经·卫风》里就有提到钓鱼的诗篇《竹竿》。那是个开始,到后来,钓鱼几乎成了一部分文人的理想了,唐朝王绩的诗中就有“新垂滋水钓,旧结茂陵罝。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的句子。我不太明白古代文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钓鱼,
就吃来讲,唐诗提到过的鳜鱼和鲈鱼经我证实味道的确不错,不过,我的口味至今也仍旧停留在唐朝。宋朝诗人强烈建议读者们尝一尝的鲥鱼和河豚我要么吃不起,要么不敢吃。就观赏鱼来说,我喜欢的鱼,坦率地讲,尾巴最好是身子的三倍。脑袋要大过身子,眼睛也要大。当鱼在游动中停止时,它的眼睛仍会继续前进一秒钟,最后在缓缓的颤动中停止下来。您可能知道了,那些“七彩神仙”等名门望族对我也没有吸引力。
对鱼不那么热情的并非我一人。英国作家格·格林就对钓鱼的乐趣深表怀疑,他疑心那些不顾天气情况坚持垂钓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是装出来的。不过,格·格林的这种态度也有奇怪之处。据说英国再版次数最多的出版物中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以外,就是沃尔顿的名著《垂钓名手》了。连灵感源源不绝的兰姆都对此书推崇备至。我注意到沃尔顿在书中谈到钓鱼的好处有:在小溪边度过了悠闲自得的时光、夜晚则投宿小旅店“床单干净,干草香气浓。饭也好,招待周到”、鸟鸣喈喈、小溪白水如银、温顺的羔羊、“美景当前,我心神为之大畅”等等。其实他只是谈到了钓鱼的环境很有吸引力。到了二十世纪,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尔特嘉—加塞特写出了也许更出名的《狩猎沉思》之后,包括钓鱼在内的狩猎活动于是获得了坚不可摧的地位。这位哲学家开宗明义提出:“生命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活力交换。”他还以严密的逻辑证明了“狩猎是人类快乐最纯粹的形式。”
《垂钓名手》畅销三百年之后,海明威仍然迎难而上,继续执著于在文学中讴歌鳟鱼。他避虚就实,细细写出那种上钩者从丝绳上传来的震颤、鳟鱼肚焕发出的美不胜收的晚霞金光。他的巅峰之作也在一条大鱼那令人心酸的完美骨架中得以完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13

主题

0

好友

126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7-8-4 13:27:59 |只看该作者
“细细写出那种上钩者从丝绳上传来的震颤、鳟鱼肚焕发出的美不胜收的晚霞金光。他的巅峰之作也在一条大鱼那令人心酸的完美骨架中得以完成。“

我喜歡釣魚,想學釣魚,但總沒有夥伴陪我去垂釣.
好的魚值得一生來釣.從最深海上拉上來的更美,眼睛都會被氣壓給激突出來.;)
我高中時就找到了 適合那令人心酸的完美骨架過程的配樂 .Colin Newman的專輯A-Z

還有甜美如半夢的晚霞金光的專輯two fish


但又如何呢?狩獵到之後還是還回水裡吧 生命天地間自由活著 是為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9 22:55:42编辑过]
創造力暴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0

好友

519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7-8-4 13:28:18 |只看该作者
为文僵!~
我是羊,我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99

主题

0

好友

921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28:36 |只看该作者
搓衣板的几副面孔

我从多种渠道偷听到同样一个信息:许多女人对洗衣机非常不信任,她们认为洗衣机洗不干净衣服。这是不是洁癖?由于对心理学和纺织品洗涤史的跨学科研究所知甚少,我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我无意中观察到的一个细节为这个信息提供了旁证:在有些家庭的全自动洗衣机旁边,靠着一个有陪嫁嫌疑的搓衣板。我曾经以为自己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这个可笑的刑具可能向我透露了温文尔雅的女主人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后来经过我拐弯抹角地打听,得知女主人有时用搓衣板洗衣服,“洗衣机太麻烦;有时就在搓衣板上揉巴揉巴。”我不禁为她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华传统大为感动。当然,在感动之中不是没有一丝怀疑的。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凤凰台鲁豫在采访庄则栋时看到,拥有包括洗衣机、烘干机等一系列日本电器的家里,女主人庄佐佐木敦子正用搓衣板搓他们的毛巾。“前一衣带水的友人”加入了中国籍,不太可能就改变了生活习惯。就是说,洗衣板和脸盆一样,不需要从别国引进,各国人民自己都会发明。用不用搓衣板是一个不必提高到一个什么高度来讲的普通问题。
洗衣服这件家务事在唐诗中被宣传得有些过度。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杜甫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居易的“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由“杵”和“砧”之间舒缓的碰撞声里,诗人们渐渐听出了些韵律。班婕妤在《捣素赋》里写得更细:“投香杵,加纹砧,择鸾声,争凤音……调无定律,声无定本。任落手之参差,从风飙之远近。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长卷。”除了诗歌和音乐,难道就没有别的艺术形式表现洗衣过程了吗?摄影师们也偏爱把两三个说不定在巴黎获过大奖的“村姑”安顿在楠溪江边,棒槌在阳光中甩出一连串水珠,然后轻轻落在那件家织蓝布衣服上。回声传得很远,很远……
严格地说,搓衣板既短命,又来历不明,但它的确勉为其难地继续承担了保存文化的使命。张晓风去富春江畔,(为什么我总是要说起这些地方?)看到农村妇女洗衣用的搓衣板,如获至宝地买来带回了台湾。对旅游产品有免疫力的张晓风绕过了纪念品市场,直接把“他们正在用的”“一个搓衣板、一个凳子跟一个砧板买走”。至今,来访的人都能看到张晓风的工作室里“靠窗台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的搓衣板”。如果有人问,张晓风就会丝丝入扣地解释:“你看它搓得纹都不清楚了,这个凹槽里头,好像还有点肥皂残留在里头。”
猛然问一个中国人搓衣板和音乐的联系,回答可能是“狮子吼”。其实不然,约翰·列侬组建他的第一个乐队时(还不是那个振聋发聩的Beatles),John弹的是一把央求他姨妈花17镑买的吉它,另一个成员Pete Shotton的乐器就是搓衣板。目前正热门的Zydeco音乐领域里有一个乐队,乐器除了吉他、手风琴外,还有一“架”搓衣板。在流行音乐的流变史中,我们总能听到不绝如缕的搓衣板的伴奏声。
我以外行的身份分别以指关节和指甲试过它的音色,尽管搓衣板可能无法胜任一段荡气回肠的Solo,但伴奏效果还不错,听上去蛮舒服、蛮朴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0

好友

39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28:36 |只看该作者
钓鱼对古人而言不仅是休闲和体育活动 有时还是获取食物的一种生活行为 像狩猎一样不少人就依赖钓鱼谋生

洗衣板曾经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黑人的一种重要乐器,  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洗衣板乐队。 有时也用于布鲁斯和爵士乐中 ,后来随着爵士鼓的应用而衰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6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