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3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邻近的满意与遣送

[复制链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邻近的满意与遣送<br>——试析肖开愚《公社》一诗<br><br><br>一.<br><br>诗人写于1989年的《公社》一诗篇幅并不长,总共有一百零八行,分为九小节,每一小节均为十二行——和肖开愚的长诗,诸如《传奇诗》(1991)、《向杜甫致敬》(1996)相比,《公社》似乎着意弱化了某种“叙事”因素的可能,而使得该诗呈现出一种近乎谦虚的复杂化与独绝性,而这种复杂化和独绝性在诗人的晚近作品中更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柏林之刺》(2001)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印证。在这里,我将试图就《公社》一诗展开对于肖开愚诗歌部分风格特性的论述,换句话说,这种论述如果成功,那也仅仅是对阅读行为代价的一次回溯,而非其它。<br>如果可能,我们将会随着论述的深入探寻诗人在诗歌中的形象以及该诗所构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作为一个进入诗中就已妥协的主题,诗人是采取何种方式强调开篇意义的——如果我们把一部作品的开始当作世界时间的开端,我们便会察觉到一种更加富有意味的形式,而我们也将穿越整部作品连同我们的爱憎一起接近时间的尾声。哈代(Thomas Hardy)曾把诗体与诗人自我世界中的时间形象浓缩在一首诗标题的双关含义中,与此相若,《公社》一题的意蕴与其说是历史特定的时间所赋予诗人的灵感,倒不如说是诗人将诗体的行数、对称的形式感作为主体,而对历史经验进行的挪用和借鉴。<br><br>二.<br><br>诗人在《公社》的开头援引了李白《入朝曲》中的一句诗:“日出照万户”——在这里,我们注意到,“日出”一词总是能很轻易地引发我们对于一种时间开端的想象性幻觉,甚至带有普世的预感。“公社”作为一种败落的神话,恰恰与李白的这句诗形成一种默契与认同,诗人的用意似乎是试图将该诗的开头营造出开放、能够吸引众多普通事物的效果,同时,这个开头又必须具备在作品发生之时所无须解释的一切经验和细节:<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广场上的声音传到山谷里。<br><br>于是,“广场”接纳了上述的要求,在这里,经验告诉我们,“广场”上的声音即便不是游行、集会、广播这些词的同义反复,那也是这个词语的时间性决定了它出现和使用的命运。广场是有什么样的声音?诗人并没有表明。他只是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广场上的声音进入了山谷中。在没有比这样的词语结构令我们震惊的了,一方面是作为城市符号的广场,另一方面是广场的递进和扩大的接受者——山谷。也就是说,山谷出现在这里并非是要传达某种传统诗歌意境当中的空幽之感,而是仅仅无可奈何地作为了广场这一象征的放大器。我们会发现,表面上,诗人将这句诗的词语次序安排地稀松平常,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但正是这样的一种貌不惊人的效果恰恰表达了“广场”对于“山谷”的强制性。<br>由此,我们回头看,诗人在诗的开头引用李白“日出照万户”一句在“山谷”中得到了呼应:她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呈现了一种暂时无法判断的景象,这景象充满野心和生机,而诗人又深谙“山谷”之于声音的功用,即回声。此种回声是对日出的反复揣摩,同时也兼备了空间回荡的效果。这也正是诗人在第一行诗中所要向我们传达的意蕴。肖开愚根本不在乎在诗歌的开篇就出现“广场”一词是否唐突——他对此似乎持有十足的自信心——我们在那里、在阅读的那一刻是和诗人共同拥有着时间性经验的。当然,如果一首诗将传达共有经验和记忆视为其首要任务,或许这有可能成全该诗的伟大,但肖开愚显然不满足于此,他试图走得更远。所以,我们与诗人分享经验的喜悦在第一行的后半部似乎就已消失,他使词语回到个人的想象中,而这一切又都是和“声音”密切相关的——接下来的三行尤其体现了这一点:<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使用喇叭的人压低下颚,<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低沉的语气给通电的铁丝<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放大在回旋的漏斗一样的耳内。<br><br>在这三行内,肖开愚充分展现了“声音”对于词语的作用。可是,在“使用喇叭的人压低下颚”一句中,诗人有意强调了是谁在使用喇叭,亦即谁有权利使用喇叭、发出声音——他并未给出答案,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考的线索,在这条线索中,那个“压低下颚”的人正在将一种“低沉的语气”施加给铁丝网。我们注意到,动词“压”和形容词“低沉”在这里构成了略显压抑、试图遏制时间中潜在征兆的效果。如果说,在第一句的分析中,“山谷”是对“广场”的奉献和牺牲,那么诗人则在第二行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个体对声音的反应与接受——与突降法(anticlimax)有所不同,诗人持续地将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连缀在一起,这中间并未出现想象性的断裂。第四行出现了该诗的第一个比喻:“回旋的漏斗一样的耳内。”从自然到俗约的社会,从此到彼,肖开愚仅仅用了四行就完成了“声音”的同构规模,并且,“回旋的漏斗”将想象引入无限之中,恰好与第一行的“山谷”特征构成结果上的呼应——那种生于重复的听觉强迫症只可能消失在回旋的形式中。<br>接下来,诗人又将角度转向了“自然”,一种人为的自然。在那里,散居的建筑“像一些肮脏、会喘气的岩石”,这比喻加深了我们对农村的普遍而古怪的印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这句:“房屋散布在提前收割了的田野上”,为什么是提前收割?是欠收还是有别的原因?如果是欠收那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如果我们不愿意思考这些疑问也没关系——“大河从不远处流过”,这一行似乎缓解了由上述诗行造成的阅读压力;它带走了什么,但又强烈地暗示着“永恒的现在”。换句话说,所有消失的记忆都是以曾经的存在为代价的,虽然它们都不可避免地流向远处。但是,诗人的自我不允许他在这征兆前的诗行内驻足太久,他被要求着另外一种关注:<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火烧着书籍和课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好似撕破公众的衬衣和裤子。<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肉体!但并不像猪圈里<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纯粹为了肥胖的肉猪,闷热,<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累赘;那个男人的训示在头脑里。<br><br>如果说在此节前七行中的“声音”预示着一种相对静止的潜在暴力,那么从第八行开始,这种暴力突然上升为行动——对待“永恒的现在”的方式就是毁灭记忆。在这里,诗人以“撕破公众的衬衣和裤子”做比拟,取暴力本质特性的同一,而“书籍”与肉体上的“衬衣”、“裤子”都指向文明,不论是“火烧”还是“撕破”,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生活在现在之中。<br>“火烧着”,肖开愚以此表明某种事态的正在进行,这也正是诗人经验时间和书写时间的分离——前者含蕴着过去,后者却通过假设的语气虚构了现在。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幕正在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而正是在这里,诗人的自我介入了——他出现在一种良心而非道德的隐喻中,带着愤怒和怨气,但又被词语所压制、规诫。“肉体”——后面紧跟的一个惊叹号由于稀少而显出它神奇的引力:它接纳了诗人危险的情绪,并且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另一种被重新描述的激情。所以,我们看到,诗人旋即使用了一个转折词“但”,这是对“肉体”的澄清、辩护:“但并不像猪圈里/纯粹为了肥胖的肉猪”,显然,“闷热”、“累赘”并不是诗人想要获得的人的思想特征,而“训示”又带有一种绝对化、权威化的性质,使“那个男人”具有孤立的处境。“训示”一词本身就带有上对下、俯视的意味,这与诗人对该句“客观、公正”的叙述范式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可以试想,“那个男人”一方面正是为了“训示”而存在他独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头脑中因“训示”而生的优越感也具有他所反对的那一面的所有特征。虽然后者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但这种可能牵制了前者的价值优势。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最后这一句视为是诗人单纯讽刺或者褒赏的对象——因为很有可能“那个男人”代表了诗人复杂的自我形象。<br><br><br>(谢绝转帖)<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10:15:40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Narkomfin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传奇诗》(1991)没看过,我的诗集的题目就叫《绝句与传奇诗》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传奇诗》算他的长诗了,星星诗库里收录了这个作品。也很值得研究。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哈代(Thomas Hardy)曾把诗体与诗人的自我世界浓缩在一首诗标题的双关含义中.

这是指什么? 我前几天正好在读哈代的诗,主要是因为在写关于挽歌的文章。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主题

0

好友

126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5#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身體有缺陷的哈代諸多詩中以鳥自喻
如"黑暗中的鸫鸟"一詩

哈代自己人生深刻體驗透過犀利的筆觸所寫之詩  他不斷地變換格律、韻律和詩的
長短。格律的音樂感使用讓他的詩增添一種輓歌式的憂愁,回到泥土的感覺
哈代的一首"Afterwards",聲音的運\用,\r
奧登對其讚賞有加。



去吧,去吧
這死去的鳥說
所有的人類都承受不了真實
                ___艾略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1 11:18:56编辑过]
創造力暴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07-8-4 13:26:2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敖在2005-4-21 8:28:24的发言:
哈代(Thomas Hardy)曾把诗体与诗人的自我世界浓缩在一首诗标题的双关含义中.

这是指什么? 我前几天正好在读哈代的诗,主要是因为在写关于挽歌的文章。


他有些诗歌的标题诸如《中间音调》、《插曲的尾声》我觉得都可以从诗体本身和时间隐喻的双重角度去理解。比如“爱情的光圈那时罩在/你,亲爱的,和我中间。”他将这种时间人格化,很有意思。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0

好友

2634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7#
发表于 2007-8-4 13:26:30 |只看该作者
肉体”——后面紧跟的一个惊叹号由于稀少而显出它神奇的引力

这个分析的较细,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标点也是值得重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07-8-4 13:26:30 |只看该作者
我有此问是因为觉得这么说有点语焉不详,加上两句解释就好了。二十月读诗非常细致,文章也很耐读,以后的文章里面要是都中西纵横着写,一定很可观。

哈代的诗,上乘之作非常多。奥登是他的崇拜者,说哈代有“鹰的视野”,就是说他有能力从很高的位置来看待人间万象,所以常常有常人难以达到的超然。同时他又经常去写北上哀痛的题材,所以超然与悲观之间形成强大的对比和张力。其他人也是他的受益者,比如庞德(“哈代死后,没人再教过我写作“), 拉金(离开叶之,转向哈代),布罗茨基就更不用说了。

我觉得哈代的诗经常写回忆,这大概跟他后期才致力于诗歌有关,这点跟拉金不一样,拉金20几岁写的就像老头,所以他的沧桑感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虽然做的很好,但哈代的就更让人信服。前几天一口气读了不少哈代,这几天正在琢磨。说到时间,哈代是很好的例子,他的诗里很多意象都是时间的刻度,一经转换就显出时间的流逝。 比如一手短诗说他多年前和一位女士并坐,等待雨停,他回忆道,如果雨多下一分钟,他一定会去吻她。这种诗的感觉,真如雨月朦胧,小窗前忆旧的惆怅。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7-8-4 13:26:30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又看了看,的确这句话意旨有一些模糊。我写有时候很快,琢磨的时间不长,难免言之未尽。多谢。

哈代我看得不多,但他绝对是个时间的高手。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07-8-4 13:26:31 |只看该作者
三.<br><br>第二节总体来说有些奇怪。诗人似乎想将第一节中“作为声音的结果”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那个结果的残酷性正依赖词语的现实而得以实现——肖开愚非常明白,对于一个头脑中具有“训示”的人来说,如何通过词语的力量来消解他思想中的危险,以及在何时何地可以释放诗人自我内在情感,将是一首诗的主要效能,同样也会是它的目的之一。如果说对现实感的获得有赖于多重经验的比照,那么诗人在《公社》中则通过对约定词语语境的变更来将这种结果反馈回现实,这也就意味着,对语境的陌生化正是对现实所做出的回应:<br><br>                      向前,一步、一步,<br>                      脚尖靠住石灰画的线。<br><br>“向前”,诗人对这个诗中的“他者”采取了行动,让“他者”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决心的层面上,而“一步、一步”更突出了这种行动前的节奏,局促而紧张。诗人有意用这样的行文格式来烘托一种气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手法,里面常常含有对读者的“障眼术”。之所以说“障眼术”,我将在下一节中展开详细的论证,在此恕不赘言。这种手法经常出现在肖开愚的诗中,如同他惯用的反讽,所不同的是,这种“欺骗”并不贯穿作品的始终,而是间或地出现在某些句子中,前后形成呼应,在作品时间中徘徊不定。值得注意的是,肖开愚经常利用行与行间的意义空白来完成意象的跨越——当然这并不足以构成诗人风格上的独特。不过,意象的获得在肖开愚那里通常表现为一种对事物相互置换意义背景的渴望,这使得一些本已熟悉的词语之间产生了相互扩张的愿望——正如同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在《俄狄浦斯王》的论述中援引施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的名言“词语对自身的理解要超出它们的使用者” 一样,这种拟人化的描述更加贴近词语的本质特征,就肖开愚的该作品而言,那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叙述正是由词语的物理以及意义的间隔而显现出来的:<br><br>                    从这一端到那一端的池塘边,犹如<br>                    在一条蛇的扭动中,寒意传播着。<br><br>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想象或者缺少一种行与行间做出阐释的准备,要理解诗人上面这两行与前文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那种连贯性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词语事实:如果我们可以承受它,那么我们就势必要接受它的合理性。换言之,我们要说服我们自己,让它变得合理。诗人突然将行动前的决心转向对一个池塘的描述,我们或许会指责这有失稳妥,但反复阅读几遍我们就会发现,肖开愚正试图将这种唐突融入到“一条蛇的扭动中”。寒意的具体可感恰恰使一条扭动的蛇这一喻体显得格外神秘——这条蛇向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寒冷,更多的则是一种介于可见和不可见之间的恐怖。由此及彼,这个形象将两个世界的端点相连,成为时间的象征符号。当然,你完全可以仅仅将其理解为一个具体池塘的地理远近,但你似乎也无法完全否认诗人对意味、对双重意义和反讽的追求——呈现在你面前的作品是如此渴望意义的介入,以至于在词与词、行与行之间驻留了对连贯性的赌注——与热拉尔德.热奈特(Gerard Genette)所言“与时间的赌博” 有所类似,不连贯性,“总之一个蓄意多维的塑形,更适合一个被剥夺了一切飞越能力和内聚力的时间景象” 。利科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我的理解,一旦诗中的被讲述时间被诸多意象分割成一个个碎片,这些碎片时间就会自行调整它的首尾,它们只是“生活时间”在内容意义上的一种表现,即对不再具有超越时间自身机能的一种表现。<br>在《公社》中,肖开愚试图展开的是对被讲述时间的思考——而他的讲述时间将永远地停留在一九八九年,也就是说,时间的“实际经验”恰好满足了讲述时间和被讲述时间之间的关系,并由诗人和我们赋予后两者以特殊的意义,这种意义虽然充满冒险性质的暗示,但却构成了全诗的框架。如果这场“与时间的赌博”其赌注如利科所说——“是叙事所瞄准的目标:时间的实际经验(Zeiterlebnis)” 的话,那么肖开愚在《公社》中就是将这种实际经验中的残酷、异化的特质作为与时间的赌注。值得注意的是,赌博的更大意义其实是在于敢于冒险,胜败反居次要——这也是获得作品永恒的一种趣味性代价。显然,诗人的信心并不涉及这一领域,而是更多的将其投入到意象对时间的树立上:<br><br>                 滞重的血涌出心脏,流向四肢<br>                 但遗忘了生殖器;手臂和肩膀上<br>                 蓄满了怨气。几十箱弹药堆放在<br>                 操场的入口,一座自由移动的火山。<br><br>血涌出心脏流向四肢,这无疑是在表明决心后的行动,但肖开愚紧接着写道:“遗忘了生殖器”。这说明了未来行动的何种属性呢?诗人强调遗忘了生殖器似乎是在表明该行动的个体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这些“滞重的血涌出心脏”的个体更多意味着盲目、愚蠢,意味着因遗忘了生殖器的宦官情结。这在诗中很容易找到进一步的解释——诗人在一个分号之后写道:“手臂和肩膀上/蓄满了怨气。”在我看来这正是对缺少生殖器的个体的恐怖描述。之所以说其恐怖,是因为这些都是内在的,不可察觉的。他们因数目可观而构成一个整体,“几十箱弹药堆放在/操场的入口”,显然,他们不可能意识到他们所要建立的秩序正是一种混乱,因为“行动”的结尾在作品的第二节中还未曾发生。我们可以将其归入被讲述时间中的未来——可奇怪的是,它们已经在被讲述时间中发生过,准确地说,它们的“已经发生”只会和时间的实际经验有关,而“未发生”正是对被讲述时间所能造成的后果的提醒。<br>接下来,诗人将上述对抗的主题延伸进第一节“山谷”的意象中,在这种书写的回望中,我们发现,诗人有意把对立事物安排在很短促的句式当中,使得在阅读效果上构成一种难以消除的张力:<br><br>                      少女和妻子祝福过的山谷里<br>                      生着六月笕、黄连和矢车菊,<br>                      混杂的气味吸入这群公牛的鼻子。<br><br>这种手法正如《湍鉴》中对理查德.威尔伯(Richard Wilbur)《作家》一诗的分析那样,“……映喻(reflectaphors)激起强烈的疑惑、怀疑和不确定状态”以至于“……诗中的每一事物不仅影响其余事物,而且每一事物就是其余事物”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就我个人的观点——以上述三行诗为例,前两行是诗人故意把“少女”、“妻子”、“六月笕”、“黄连”、“矢车菊”这些意象呈现出来,诗人的用意显然是想将这些不具有抵御现实中野蛮而无秩序力量的事物与后一行中的“公牛”相对照。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前两行与后一行意象的异同我们或许就会发现,前者与后者正是一对儿——它们都参与了对未来时间的谋划,亦即进入被讲述时间中的那个结果的阴谋。<br>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吸入“公牛”鼻子中的气味理解成是他们的过去,“这群公牛”也具有一种类似的记忆,这记忆不仅仅归属被讲述时间的过去,也归属于未来——它们的相同点却是幻觉,因为被讲述时间对时间的“实际经验”进行了篡改,使得“公牛”相信存在一种永恒的时间未来塑形。在这个意义上,“少女”和“妻子”与“公牛”在隐喻上是相同的。肖开愚在这一节的最后写道:<br><br>                 热血青年匍匐在地上,内分泌停止。<br><br>“热血”与“内分泌停止”的对立自不赘言,而且与上文中的“遗忘生殖器”构成呼应。“匍匐”正是行动前的预兆——这些公牛将扫除未来行动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几十箱弹药也会在未来爆炸。<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4 11:08:10编辑过]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8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