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85|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抛馔引鱼,我来提个论题, 供大家参考

[复制链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8: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理解“视野”,一首诗的视野,或者一个诗人的视野,扩张的视野,有意收缩而集中的视野,多层次的视野,某种视野中的自我, 等等。</p><p></p><p></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Hermes Trismegistus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38:15 |只看该作者
<p>很好的活动啊。。我们这个“分行”的版面也应当有不分行的文字来交流想法。。[em29]</p>
http://liuxi17.tumbl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主题

9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暂无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7-8-4 13:38:15 |只看该作者
<p>我先说我心中的“诗人的视野”。。</p><p></p><p>“你该象个画家一样,顽强地领会和模仿自然。”这是被里尔克铭记的,罗丹对他讲的一句话。实际上这句话就是一个艺术前辈对后辈在艺术视野上的要求。</p><p>“顽强的领会和模仿”,这句话的口吻看似古板,“领会”道出了人和自然的位置关系;是“模仿”而不是“创造”,好像是在打磨、否定一个人的个性,似乎是在限制诗人里尔克的视野。实际这种对自我的克制、隐藏,对一个人视野的影响,就像像扭动望远镜的镜筒,把“跟着感觉走”的自我从临近麻木、狭隘的危险中挽救出来。当然,这是种精神,不是方法,不是说像风景画家一样,像摄影机一样去白描眼前的现实世界就是在“领会和模仿自然”,问题还复杂这呢。</p><p>《罗丹艺术论》里面最多的字眼就是“自然”。达芬奇画鸡蛋,角度不同鸡蛋就不同,阴天、晴天,光线不同,鸡蛋又发生了变化,“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人用这样的心情来崇拜“自然”,这种带着人的客观精神的“崇拜”,在我看来正是那些古典艺术家、诗人的“视野”,我认为这是很伟大的视野,不是复古,而是未来依然如此。</p><p><br/>看看我们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连“作者”这个概念都没有,像雨后树林里的蘑菇自然地长在那里。没有“个性”、“自我”,但是充满了人的属性。如果说诗的视野,它们指向的是视野的最大化。</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7 20:01:42编辑过]
http://liuxi17.tumblr.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4#
发表于 2007-8-4 13:38:15 |只看该作者
<p>暂不做理论抽象,先谈一下亲身体会:</p><p>记不清是哪年,但肯定是10岁以前,有一次我在小学同学家玩,拿起一本书,是本唐诗选集,翻开看到两句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p><p>这个诗以前是背过的,但不能算“看过”,因为就是脑子里有,没有仔细端详这些字,并把它的内容视觉化,但当时就觉得一个“视野”出现了,也就是说,一个非常活跃而新鲜的vision被打开了,我就觉得自己本身随着它开始上升,看到诗里说的一切,还有更多奇妙的东西。这种体验,就像布罗茨基说的感官加速器,一旦有过,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而且不会放弃。</p><p>类似的经验发生在我初中的时候,还是去一位同学家玩,当时是放学后一帮小孩集体写作业。我顺手拿起一本书,翻开一看,是布莱克的《伦敦》,然后是《老虎》,我不但“看到”了伦敦,而且“看到”了老虎,我觉得直接看见是一种力量无穷的感知方式。</p><p>另:井井回兄说的最大的视野,也许就是钱钟书说的“消灭自我以圆成宇宙”,但钱的说法是有意识的主动的消灭“自我”,跟诗经的状态不同,而且诗经的作者到底是什么状态,也是后人阐释的结果。</p><p></p><p></p><p></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41:06编辑过]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6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07-8-4 13:38:16 |只看该作者
<p>1:"上帝啊,让我醒来"</p><p>2:<u>不但“看到”了伦敦,而且“看到”了老虎,我觉得直接看见是一种力量无穷的感知方式</u>。我想起了罗素的"亲知还原".你说的力量无穷是不是说某种技术?如果是,那么就"上帝啊,让我醒来"吧!</p><p>3:这样讨论艺术的二阶命题有用乎?</p><p>4:所以,"上帝啊,让我醒来". 我的观点是, "视野"这个词与呼吸的技术有关. 或者说是呼吸的技术决定视野, 这样就毙掉了决定论--否定决定论的作者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 &nbsp;</p><p>5:只好再重复一遍"上帝啊,让我醒来".</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20:49:05编辑过]
trademark everyth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0

好友

26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38:16 |只看该作者
<p>谢谢.</p>
trademark everyth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主题

0

好友

3883

积分

业余侠客

活死人

Rank: 4

7#
发表于 2007-8-4 13:38:32 |只看该作者
以前总是从诗歌的意义角度去看,意义涉及面的宽窄意味着视野的大小;后来觉得不对,视野似乎和“意境”的概念比较接近,但已经总有一种范围感,而视野本身似乎不存在什么边界的问题。
牧山人
微博:http://weibo.com/awu0610
小站:http://site.douban.com/110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0

好友

173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8#
发表于 2007-8-4 13:38:33 |只看该作者
<p><font color="1292129" face="Verdana"><b>诗歌习题集:</b></font>“看”不同于罗素的“亲知”。我们可以直接看见很多种的东西,比如说,看见你的愤怒。你会说这是比喻的用法。错了,这不是比喻而是隐喻。隐喻的意思是用已成形的去把握未成形的。你明白了吗?I see.</p><p>我的一个经验,很长时间我的世界是灰色的,有一天我忽然看见了颜色。</p><p>“视野中的自我”,自我是不会出现在视野中的,自我总是在视野背后。</p><p></p><p></p>
我在这块石头上敲打这片破布 我以迪维利斯的名义扬起风 它将不停地吹,直到我高兴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07-8-4 13:38:33 |只看该作者
“自我”当然可以出现在视野里,否则“自我”怎么可能被认识,被想象,被建构。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0

好友

1739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0#
发表于 2007-8-4 13:38:33 |只看该作者
<p>对。经验的自我是可以出现的。意志的自我则在世界之外。(叔本华)(但他也未必对)</p><p>眼睛在视野中没有位置。但是镜子……</p><p>太容易跑题,问题在于在诗歌板的视野中,“视野中的自我”指什么?</p><p></p>
我在这块石头上敲打这片破布 我以迪维利斯的名义扬起风 它将不停地吹,直到我高兴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21: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