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常在想躲在摄影机背后的人是怎样的状态,他是否也是一个能成功躲在角色背后的演员。我在看电影前所看到的,可能是等待着“非事件”(在事件成为事件前的端倪)来临时,夹在他食指中指间的“小烟囱”地颤抖,唆唆地,我听到烟灰落下磨地的声响,很多很杂,但我数得过来。也许我数的其实是他心跳的频率。又可能是当事件突然爆发,一个经常被他舞弄的黑匣子猛然关上“光的音乐”,然后是一次运动上毫无美感的美学创造。他不想介入一个事件却又想记录它点什么,这不同于写论文前必须冥想某个论点——隐蔽的真实被剥去皮后的内核。因为既然已是一个严肃的记录者,他只能在被真相“设计”了的被动中捕捉事实,但这都无伤大碍。他要拍摄的是一个人(一件事)——自己的“模特”而不是“演员”——复制与创造的区别。而怎么分别又是个难题,仿佛一只勤奋的蜘蛛成网前的最后一秒,可能被一场雨“设计”,也可能“设计”了一只虫。<br/> 这是我在看《推销员》(《Salesman》(1969)) 前的疑虑,可能也是导演梅索斯兄弟(Albert Maysles&David Maysles)在拍前的疑虑,尤其拍摄的又是记录片。其实记录片的真谛不是能否不介入事件,而是能否最低限度地介入。因为导演作为“旁观者”的身份清醒地与事件保持距离,但距离的远近却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踢开格里尔逊传统的准备工作:用一个叙述详尽的剧本、“权威”式的解说、塑造氛围的音乐来为早已设想好的画面服务。梅索斯兄弟摒弃以上种种而只有一台16MM和便携式录音机就可以完成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时的导演应是最自然的影迷,拍摄过程里的他们甚至由“迷”已变成了“痴”。梅索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与片中的《圣经》推销员的关系处理得浑然天成。打个比方说,你要去记录社会里弱势群体,首先的问题是你怎样获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只有在相信你有公平、公正的创作态度,才能打开心扉容纳你的“进入”而不是社会新闻里因偷拍而在叙述人称上已被尴尬地“驱逐”。就像片中把大量篇幅放在线索人物Pual(外号Badger獾)的汽车里,摄影机放在副驾位置。我们听到的是Pual发牢骚的哼唱:“希望我是个有钱人。”还有他对主顾不待见的抱怨。直观感觉上他有一个假想的倾听者,那无疑是导演。但导演把自己隐遁在客观镜头里好象已和Pual提前协议好:“你做什么与我无关,我就是你身边的空气。”所以用自言自语来解释Pual的“絮叨”也合理多了。<br/> 电影《推销员》让我与其他记录片感到不同的是,它没有大肆用“跟镜头”去渲染记实气氛。但维尔托夫的那只“电影眼睛”总能出其不意地眨一下。片中的推销员们也有业绩总结大会,看着同行们谈笑风声的Pual拿自己几次推销的冷遇对比难免紧张和焦躁。导演抓拍了他面部特写,只是没有解说词。导演梅索斯兄弟也并没有完全剔除蒙太奇。还是一组业绩表彰大会的镜头:在大会颁奖仪式上,Pual面临失业的严峻形势而正襟危坐。而导演为了不破坏技术上的同期要求以及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而没有从音乐上做文章。只是插入了一段Pual坐火车回家的片段。曝光不足的暗调里Pual得心事重重和画外火车行驶的轰轰声造成种对比鲜明的层次感,这与《教父》里迈克在餐馆里枪杀警察时,科波拉用火车的轰鸣声响来烘托迈克提心吊胆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br/>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战争造成了美国60年代末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频繁失业在此时并不希奇。Pual也有忧患意识,但他不象同事Rabbit和 Bull(外号为兔子和公牛)那样巧舌如簧。在推销对象是天主教家庭的前提下,用宗教里的传奇故事先成功地推销出自己才足以引起顾客的兴趣。当然能每星期付起4.5刀的人在电影里都是那些中产阶级。Pual在片尾也对阶级差异困惑不解,他有时只有戴上眼镜(平时不戴)隔断顾客言谈举止上的小暗示。这时他才能推销成功。片中借一客户家里放的弦乐版《YESTERDAY》的旋律,导演对现实的悲悯情绪在老Pual脸上的皱纹里终得到释怀。记录的根本也许是以忽视被记录者接受心理和行为为前提。<br/> 在梅索斯兄弟“墙上苍蝇”的概念里,摄影机只是随时收入事实而做到不控制事件(不是故事)的载体。也是从纷杂散乱的生活素材里提炼创作者的“观点”。可这个“观点”对于观众的“二次体验”增加了难度。毕竟你观看的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故事。</p><p><a href="http://www.mov99.com/movie/poster/view_poster.asp?id=po2006617207013"></a> </p><img alt="" src="http://www.douban.com/lpic/s1400378.jpg" border="0"/><p>《推销员》(社会中坚)<br/>导演:Albert Maysles / David Maysles<br/>类型:纪录片<br/>片长:85 min <br/>美国/英语/黑白</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4 19:49:0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