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1175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3
- 精华
- 0
- 积分
- 49
- UID
- 12233

|
<p>【迟暮美人】<br/> <br/> <br/>□□ 鼓燊</p><p> <br/>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话早有公论。</p><p> 只是不知,音乐是否就是流动的建筑,于我们飘忽的心灵之内,大兴土木砌砖筑墙,将一个个情感的宅邸渐次安扎?</p><p> 当我一次次游足于城市街头,目光与一栋栋洗练或精致的建筑物相遇,耳膜被起起伏伏的时尚音乐冲击,它们两者间的比拟虚化了。现代这东西,端的无处不在,都市沦为它栖身的良巢。</p><p> 现在许多中国的地方长官,越来越看到,建筑之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了,不遗余力要修建几栋标志性的玩意儿。标志性建筑仿如名片上的学位职称一样,同样吸引眼球,把面子赚足,博取到经久的关注――或许,还有那么一些些的回头率?</p><p> 说到注视度或回头率,喜欢扮酷并时不时闹闹绯闻的明星们,他们更深谙如何制造和利用这两个名词的奥妙之道。但我们今天要谈的还是关于建筑的话题,把回头率交给娱记的大手笔,或明星们粉白的嘴脸好了。我提及这些,无非想暗示一下:吵吵闹闹的流行的玩意儿,(譬如流行音乐)似乎总能压古典而传统的事物一头(譬如古典和民族音乐)。</p><p> 现代新式建筑的理念,随无数新技术的诞生而深刻变化着。楼宇越爬越高,让你非仰望不能见其颅;外表越琢越精,直至令人眩目。高而庞且精,竖于众多楼宇之上,当然会频受眼球的关照,引来阵阵雀呼了。卖弄财富(也许还是紧衣缩食的卖弄)和追逐名利的居心显露无遗。</p><p> 我想问的是,谁能确定,每个城市确乎都需要一栋或几栋标志性的庞然大物来显摆显摆吗?反之则是:那些所谓的标志性玩意儿,真就能代表一个城市的内涵?这里还有几个例子,我想端出来说说。说到南京,人们首先会联想到夫子庙;琉璃厂是北京的代名词;老城隍庙呢,无疑浓缩了上海的沧桑变故……为什么这些旧建筑反而装载着各个城市的文化底蕴?</p><p> 其实,我又何尝不清楚建筑师们的烦恼与无奈,是投资人或长官们的意愿让他们哑口。我也无意诋毁时代隆隆向前的步伐,只是,如何规划城市,怎样挖掘传统,并时时考虑到民生民计的现实,计算好每一笔帐目,是否应该仔细掂量掂量?</p><p> 好建筑不在于高大,城市的形象一旦偏离了城市的传统,又会成何体统?</p><p> 那些千篇一律,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高楼大厦,以深圳式的速度拔地而起了,城市的轮廓线迅疾长高,却不协调(上面倒是一身皮尔.卡丹名装,偏偏脚上套着布鞋),使阳光却步,使和风迷路,使明朗的月光可遇而不可求。不过他们说,没有关系,科学将为我们解决一切。不是么?空调能把四季拢成一季;电摇风也挺管用;现在有先进的灯光了,阳光月光尽可摹仿得惟妙惟肖,卧室也成月下柳梢之地……</p><p> 尼采说的不假:科学使我们笨重。</p><p> 一旦停了电,大家伙儿可怎么活呢?</p><p> </p><p><br/> 接着说建筑。</p><p> 江南民居和北方的四合院,为啥总让我们流连忘返,顾盼生情呢?还有那些街头巷尾的老房子们,仿如长在我们心头的草木,不经意的一瞥间,把我们的记忆和情绪砰然摇曳。每当我穿梭于低檐斑墙的陈街旧巷,我的思绪无法同那些简陋的门窗一起凝固。推门而入,将遭遇哪个年代斑斓的回音?1917年的,还是1957年的?</p><p> 在此我要向大伙儿坦白,每当此时,总有某些古远的音律嘶哑起飞,潮水般涌往我不争气的耳膜,羁绊住我的脚步,感觉体内诸多陌生和熟悉的声响正在制造新一轮摩擦。想起已故画坛宗师林凤眠旧居留言簿上的话了:“世界上有些东西注定要经历磨难的,而有些东西注定会死而复生。”</p><p> 如果这位参观者说的就是老房子,我也不敢苟同之。但我知道,他说的是另外一些东西。是那些深陷老房子内部的人和事,是承载了文化与传统的人和事。</p><p> 美国建筑师亚历山大说:“建筑和城市顶要紧的不只是外在形式,物理几何形状,更是发生在里面的事件。”</p><p> 老房子是城市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是隔在现实外衣下的文化的痒。</p><p> 撰写了《世界建筑艺术史》的英国人帕瑞克.纽金斯,开篇即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可能在某幢建筑物里诞生,生活着并终此一生……”</p><p> 草草把老房子推倒了事,在原有的土地上竖一个新的高度,此类做法是值得细细商榷的。我再问一句:我们除了给子孙留置物质的玩意,是否该更多地把文化和传统的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中?</p><p> 有目的有规划地保护一些好的老房子建筑群,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p><p> 意大利和西欧某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在一些有代表性的旧民居和古建筑的使用上,采取外观外墙和主体结构不变,而在内部进行现代化的装修,既延续了它们的人文景观,又扩张了其使用功能。说到威尼斯,谁又会想到那城市的所谓现代标志建筑?威尼斯千年百年如斯的古建筑,和代代相传的旧民居,就是它最大的名片。我无法估计那些老房子们每年为威尼斯带来多少旅游收入,想来不在少数。</p><p> 给予建筑生命力的全在于人,人类赋予它们人文价值,历史的,艺术的,传统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个人文价值,恐怕亦非一朝一夕便可生产出来,文化难道不需要积累和爱护么?</p><p> 暴发户式的名片,与世家君式的名片相比,哪个更具力度呢?</p><p> 昆德拉说:传统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亦可反过来理解,丢弃了传统,便是丢弃了世界的目光,凭你的楼宇造得再高再大,又有何用?</p><p> 如果一座城市不能如历史博物馆一样耸立于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如果一座城市只有现代,而缺少了传统的老房子,那么被拦腰截断的何止是那些砖砖瓦瓦?</p><p> 看到老房子,我总是想到迟暮美人这个词。岁月虽老,丰韵仍在。于那不经意的一瞥间,我们如何去追忆她的如花韶华……<br/> </p><p> 2005年12月14日<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