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4-17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威望
- 2 点
- 金钱
- 128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1
- 精华
- 0
- 积分
- 40
- UID
- 17636

|
——不可杀人的诫命 <br/> <br/> 《十诫》是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于1988年拍摄的系列电视电影,该片依托于《圣经》中的古老意念,并予以全新的诠释和演绎,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独具的导演才华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经济急剧动荡的波兰乃至整个东欧社会的独特思考。从这部系列影片开始,即形成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具有哲学意韵的导演风格,他个人也成长为战后波兰“道德焦虑电影”的代表人物。 <br/> 其中的《十诫》之五——“杀人短片”具体探讨了当代人的道德和法律困惑。一个年轻男孩杀了一名计程车司机,面临接受审判的命运。而一个刚从学校毕业,通过考试的律师,第一个案子就是为这个犯下杀人罪行的青年辩护。男孩被判绞刑。当年轻敏感的律师,发现案前曾与男孩在同一家餐厅用餐,而自己当时正沉醉在通过考试的喜悦中,深感造化弄人。究竟我们是否有权力以法律之名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br/> 影片从被杀害的计程车司机和实施杀害的落魄青年雅泽克的双重视角展开了整个故事的叙述,通过淡绿色的画面色泽和轻微摇晃的跟拍镜头,呈现出恍惚的心怀杀念的青年焦虑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实现最终的杀害目的,其中交叉有律师偏护的镜头,作者基耶斯洛夫斯基通过律师的陈述道出了自己对于法律和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意识的探讨——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情感同理性的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法律是否有权剥夺生命展开的质疑。 <br/>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关于孩子的镜头。通过最后雅泽克与律师的谈话我们知道,他的活泼可爱的小妹妹,一天晚上被一个刚跟他喝完酒的司机开车轧死了。妹妹的死使雅泽克决定杀一个人报仇,可他始终遇不到一个可以有理由杀害的人,直到拒载的司机的出现。在这里,出现了个人情感与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之间的矛盾,雅泽克需要通过杀人的方式释放自己失去妹妹的苦痛,这与道德法律是相违背的,那么既然他最后杀了人,依据常理,他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律师因为自己失败的偏护而苦恼不已,但却不如说是他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的质疑,他问法官,是否换一个更有经验的律师变可以减轻对于雅泽克的惩处。他是同情雅泽克的,但他极力的辩护却最终无法挽回雅泽克被绞刑的命运,他也只有在荒野处痛苦的喊着我恨你们来表达他的绝望。 <br/> 雅泽克身上的暴烈使他为自己的性情付出代价,可这是谁的错误?是他性格使然吗?“再好的社会法律制度也无法把自然的个体性情修整成一个精致的花园”,“它不可能彻底消除人的性情的随机因素导致的恶”。司法制度的惩罚是否正当?人的自然性格都是有缺陷的,那么谁又有权利惩处这种缺陷?影片最后的绞刑场面更像是一个残酷冰冷的屠宰现场。 <br/> 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此片有这样的叙述:“该影片是对暴力的一种控诉。置人于死地大概是你能想象的到的最高形式的暴力。死刑也是置人于死地的。这样我们就把暴力和死刑结合起来了,该电影是反对死刑作为一种暴力形式的。”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