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2-12-17
- 在线时间
- 2523 小时
- 威望
- 47745 点
- 金钱
- 38427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9735
- 精华
- 17
- 积分
- 19871
- UID
- 95
  
|
1904年《姐妹们》发表。这就是后来结集的《都柏林人》中的第一则故事。故事由一个小男孩以第一人称叙述,说的是,弗林神父多次中风后终于去世。神父是小男孩的朋友或老师。情节依次为:“我”对神父的死有所准备;某天晚餐时大人说神父已死,当晚梦见神父;第二天独自到神父家门口见到讣告、证实消息,回忆神父;傍晚随姨妈去神父家、向神父的遗体告别,神父的两个姐妹接待了他们。
故事总共不到九页,主要写的是“我”和神父,两姐妹在最后三四页出场,虽占了一定篇幅,但只是附带出现的人物。然而,“姐妹们”却是全文的标题。这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却又让人觉得妥帖。
首先我想说,通常的译名“姐妹们”不好。这个标题的英文是“The Sisters”,译成“姐妹们”似乎很自然,其实不然。“姐妹们”在汉语里有抒情的语气,无论用作书面语或口头语。而定冠词“The”则刚好译反了。我相信,“姐妹”或“两姐妹”是更好的译法。
当然,这是一对上了年纪的姐妹(the old woman)。南尼和伊莱扎,和她们的老兄弟弗林神父住在一起,而后者已是楼上棺材里的一具尸体。两位老太太一样呆滞、可怜、缺乏精神生活。她们没什么明显区别,但毫无疑问,应该写两个而不是一个。两个老女人相依为命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就如《死者》中的两位姨妈)。这种关系就是等死。
这里可以看到乔伊斯所说的“瘫痪”。他说:“我选择都柏林作为场景,是因为在我看来,这里是瘫痪的中心。”弗林神父中风后瘫痪,终于死去。而在宽泛的意义上,两姐妹一直瘫痪着。她们作为常人更能勾画出乔伊斯要写的“祖国精神史”。
有些评论者把“姐妹”说成一个隐喻,即瘫痪和死亡是一对姐妹。这不无道理。就像把弗林神父说成有鸡奸倾向但只敢压抑地手淫又为此感到罪孽一样,不无道理。(微笑时贴在下唇上的舌头,给某个小男孩施圣餐时打碎的圣杯……)不过,纳博科夫一定对此类疑似精神分析极为厌烦。而他的厌烦是有来由的。问题在于,应该让道理止于趣味。注意到瘫痪和死亡如同姐妹,是有趣的发现,这种“注意到”是一个好读者始终期待其降临的,恰似写作者期待灵感的降临。可是一旦评论的面孔一板,变成证据确凿、事实如此,就走向了艺术的反面。
而正是在某些微妙的暗示意味下,“姐妹”这个咋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标题,与正文的不对称张力才得以成立,才得以成全其“莫名”之妙。
05.6.19凌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