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繁荣美国文化的流亡艺术家们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9 15:4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2>繁荣美国文化的流亡艺术家们</h2><p><span></span></p><p><img alt="乔治·巴兰钦是流亡艺术家中最幸福的一个" src="http://www.bundpic.com/upload/images/18/5f3c79a10050098cc0e2c544ed543cce.jpg" border="0" /></p><div>  <strong>20 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与革命,导致了成千上万“知识移民”来到美国。这些第一流的剧作家、编舞家、电影人等等,极大地繁荣了美国的文化和艺术,但为了适应美式实用主义“享乐至上”的艺术观念,满足大众的欣赏水平,他们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艺术趣味。前《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家约瑟夫·霍洛维茨的新书《流亡艺术家》,剖析了他们具有悲剧色彩的命运。</strong></div><p>  要是没有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帮忙”,可能很难想象美国文化的现状。《纽约时报》近日称,正是拜这两人所赐,无数流亡艺术家为躲避灾难,悄悄踏上美国这块“新大陆”,得以在这片陌生和充满机会的大地上,结出繁花似锦的文化硕果。<br />  20 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欧洲的战争与革命,导致了成千上万“知识移民”的产生,托马斯·曼甚至将当时的美国称为“外国人的故乡”(foreign homeland)。美国理所当然成为了他们最适宜的聚集地,其中包括众多欧洲第一流的剧作家、编舞家、电影人等等。<br />  著名演员玛琳·黛德丽(MarleneDietrich)、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在银幕上重新定义了性感;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以及电影人F·W·茂瑙( F.W. Murnau)、弗里茨·朗(Fritz Lang)、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鲁宾·马莫利安(RoubenMamoulian)则开拓了好莱坞主流电影之外的影像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库特·威尔(Kurt Weill)之于百老汇歌剧、埃里希·科恩戈尔德(Erich Korngold)之于好莱坞电影配乐、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之于德奥音乐的传播,无不起着奠立基业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美式实用主义“享乐至上”的艺术观念,满足大众的欣赏水平,很多流亡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渐渐流于肤浅。部分学者认为,其中很多大师级人物的艺术生涯,高峰期在祖国时已经达到,流亡美国的岁月其实是在不断地走下坡路。<br />  流亡艺术家与“新大陆”之间究竟怎样相互作用?安东尼·海尔布特(Anthony Heilbut)出版于1983 年的《流亡在天堂:避难美国的德国艺术家与知识分子》(Exiled in Paradise:GermanRefugee Artists and Intellectuals inAmerica from the 1930's to the Present)是这方面的权威,也是开山之作。沿着海尔布特开辟的道路,越来越多学者将目光投向这个发人深省的话题。约瑟夫·霍洛维茨(Joseph Horowitz)曾是《纽约时报》的著名音乐评论家,他的新书《流亡艺术家》(Artists in Exile)将目光聚焦在流亡艺术家对美国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表演艺术领域的影响。</p><p><br /><strong>俄罗斯人与日耳曼人<br /></strong>  霍洛维茨认为,俄罗斯人比欧洲其他民族有更好的适应性,而日耳曼人则对美国文化施加了“殖民化”的影响。奥地利导演奥托·普雷明格( OttoPreminger)有一次对一班匈牙利移民大吼:“你们难道不知道这是好莱坞吗?请说德语!”来自匈牙利但长期供职于德国的指挥大师乔治·塞尔(GeorgeSzell)教授美国乐手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时极其霸道,“就好像塔利班分子”;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一手创办的佛蒙特州万宝路音乐节,以清一色的德奥曲目著称,以致美国的古典乐坛长期为德奥传统所束缚,将现代派音乐一概拒之门外,法国音乐家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ese)竟然因为其一手创建的新交响乐团演奏现代音乐,而被迫辞职。相对而言,苏联以及东欧移民来自幅员辽阔的多语言、多民族国家,一般不把语言障碍放在眼里,并且更擅长与美国当地的黑人及其他弱势群体打成一片。乔治·巴兰钦(GeorgeBalanchine,1904-1983)就是这种“快乐交流”最典型的例子。<br />  巴兰钦,出生于圣彼得堡的音乐世家,毕业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学院,由于在苏联得不到足够资助,他以演出的名义离开祖国,辗转欧洲数国后终于在1933 年抵达美国。他开着车,数次在美国东南西北各州闯荡,为这种物理意义上的“自由”兴奋不已。他注意到美国人与生俱来的漂亮长腿、热情似啦啦队的运动天赋,这些都与身体语言拘谨刻板的俄罗斯人形成对照。美国人身上流露出的毫无遮掩的自然美,令巴兰钦大受启发,由此开创出一种更为抽象客观、更接近舞蹈本源的现代芭蕾舞形式。<br />  日后,巴兰钦创办的美国巴兰钦芭蕾舞学校(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和纽约市芭蕾舞团成为世界上最顶尖的芭蕾舞团体之一,他编排的465 个作品冲破了高低文化之间的界限,既包括18部百老汇作品、若干电影,也通过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的《牌戏》、《舞蹈复协奏曲》、《奥菲斯》、《竞舞》、《乐章》等作品,创造了新的芭蕾音乐。约瑟夫·霍洛维茨认为,巴兰钦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美国并无芭蕾传统,没有前人设下的桎梏,这使得他能够大展身手。</p><p><br /><strong>灵感之旅<br /></strong>  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为时局所迫而去美国的,很多人是去那里寻求灵感。19 世纪末的德沃夏克,其实并未受到奥匈帝国的驱逐,但他却迫不及待地乘坐轮船抵达纽约港。为回报美国国家音乐学院聘其为院长,德沃夏克写下《新大陆交响曲》。另一位生于波希米亚的伟大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20 世纪初也曾离开“音乐之都”维也纳,前往美国求职。一代男高音之王卡鲁索(KalusuoEnrico Caruso)当时在欧洲声誉正隆,但颇有远见的他,觉得去大都会歌剧院演唱很有必要,因为那里才是“世界的中心”。<br />  20 世纪初,不论是锡盘巷(Tin PanAlley)还是百老汇,美国本土音乐家都迅速地成长起来。三位俄裔音乐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以及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都开始从爵士乐中汲取养分,寻找一种更为高贵的美国音乐。美国的活力触发了众多艺术家的灵感,德沃夏克在《新大陆交响曲》中发展出了“黑人圣歌”主题,埃德加·瓦雷兹则开始在实验音乐中引入火车、轮船的汽笛声以及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声。</p><p><br /><strong>妥协的代价</strong><br />  据统计,1931-1945 年间有1500名欧洲音乐家抵达美国。虽然他们大多是“高雅音乐”的守护者,但当时的美国更需要哗众取宠的“表演文化”。在“供过于求”的美国音乐市场上,即便地位崇高如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欣德米特、巴托克,都曾无奈地放下身段,停止“晦涩”的创作,而去适应美国听众的口味。<br />  指挥大师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本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但是为了博得观众的好感,他(同他的太太一起)将名字改成了较有东欧风味的Stokowski,并且伪装出一副波兰口音。<br />  约瑟夫·霍洛维茨是老牌爱乐人,也是波士顿爱乐乐团的总监,他在《流亡艺术家》一书中透露,出于票房压力,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小提琴家海菲兹都曾在他们一贯坚持的音乐性上作出妥协;库特·威尔和埃里希·科恩戈尔德在他们创作的百老汇歌剧以及好莱坞配乐中所流露出的谄媚,可能也是出于满足大众庸俗的欣赏水平的考虑。来自奥地利的作曲家克热内克(ErnstKrenek)1945 年加入美国籍,但他后来感叹自己移民美国来早了。在美国艺术教育部门有钱为任何稀奇古怪的音乐家买单,包括付酬劳给约翰·凯奇(JohnCage)的“无声音乐”……之前,他的无调性歌剧《容尼奏乐》(Jonny Spieltauf)几乎无人问津。对当时的美国老百姓而言,任何打上艺术标签的“不易理解”的作品,都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来。<br />  约瑟夫·霍洛维茨认为,具有悲剧色彩的是,20 世纪流亡到美国的艺术家们始终未能克服“重新定位”的问题,在繁荣美国文化的同时,却浪费了他们的个人才智。从广义上讲,茂瑙在美国拍摄的电影《日出》、刘别谦的《异国鸳鸯》、迈克尔·柯蒂斯的《卡萨布兰卡》,以及巴托克的《写给管弦乐队的协奏曲》、纳博科夫的《洛丽塔》,都是取悦大众的作品,代价则是艺术家本人的趣味。(来源:外滩画报)<span>文/蔡宸亦</span><br /></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23538524[/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