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终将消亡吗?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4 16:11: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日渐“憔悴”的文学
  
   一批当今中国文坛知名作家、批评家近日聚集浙江温州,举行“当代中国文学高峰论坛”。论坛上传出“文学日渐失去市场是否终将消亡”的信号,令人们产生些许“悲凉的共鸣”。
  
  莫言、贾平凹、南帆、陈思和、陈众议、舒婷、范小青、苏童、阿来、李洱、王手、孙郁、王必胜、潘凯雄等30多位当红作家和批评家以及《人民文学》《收获》《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杂志、出版社的领衔人物参加了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当代中国文学网等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的3场高峰论坛。他们中有2人曾获得茅盾文学奖,8人曾获得全国中短篇小说奖和鲁迅文学奖。
  
  在中国文坛颇有一定影响的《北京文学》名誉社长、《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主编章德宁在论坛上的一席坦诚论述产生了强烈共鸣。她首先报告了两次亲历的调查情况。
  
  去年,她去一个直辖市参加全国性书市。书市期间,她与同事在闹市街头的几个报刊亭进行了一次随机的读者阅读调查。调查包括两个问题:“你喜欢阅读文学期刊吗?”“如果喜欢,请写出两个刊名。”她们尽量挑选看上去有可能阅读的人,并兼顾了不同的年龄层次。在接受了调查的人员中,有些明确表示不看文学期刊。而填写“喜欢”阅读文学期刊的人,大约有90%写上的刊名是《读者》或《青年文摘》。《小说月报》据说发行已达几十万份。但在那天的调查中,提到它的也不过寥寥几人。加上《收获》《当代》《十月》这些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分别只有几人提及,总数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0%。
  
  还是在那次书市期间,章德宁与《北京文学》的同仁去见本刊在当地的经销商,了解《北京文学》两刊(原创版“精彩阅读”和选刊版“中篇小说月报”)在该市的发行情况。她们被带去了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大卖场。那是一个占地几千平方米,二层楼的批发、零售市场。在那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物质的极大丰富。扑面而来的先是各种食品、百货,问了几个人,才在最里面找到书刊的销售区域。那又是好大的一片,大概有几百个摊位。再在里面寻寻觅觅,看见销售图书的是绝大多数,经销杂志的很少,而经销文学期刊的,更是寥寥无几。全国有800多种文学期刊,在这个市场中露面的,不到10种。
  
  在高峰论坛上,章德宁说:“置身于此,那个大卖场很有比喻性:普通人的需求就像那个大卖场,精神和阅读的需求只占一小部分,对文学的需求是更小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学在当今的真实处境。”
  
  章德宁坦言:有人认为,这是文学发展的常态;有人认为,文学终将消亡。不管怎样,文学的影响力下降,当是不争的事实。就连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也越来越成为只有评选机构和获奖者关心的事情。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章德宁感叹:自己是一名文学的专业读者,每月的阅读量,超过百万字。过去编原创文学刊物,好小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四五年前筹备编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时,原以为全国有那么多家文学期刊,每月发表的中篇小说加起来有上百篇,《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每期选出六七个好中篇,应该很容易。结果真办了选刊才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真正的好作品仍然那么稀贵。
  
  从论坛中透露出,章德宁触及的这个话题是当今文坛普遍关注而忧心的问题。许多文学大家都喟叹当今“这个时代”的文学市场与30年前“那个时代”相去甚远,他们坦率地用“困惑”“孤离”“悲壮”“失去位置”等语言来形容当今文学市场的现状。
  
  这一“悲凉总结”在论坛上得到了些许验证。一些参加论坛的听众(文学爱好者)反馈:过去,人们借助文学作品探寻什么是真善美,现在道德情操都变了。人们感到生活很累,要花两个月才能看完一本书,因而拒绝中篇、短篇,而最喜欢看《故事会》《知音》之类的书。他们希望文学界要考虑从市场要读者,让更多的人花钱买文学。
  
  在文学批评界颇有建树的批评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认为,有人讲,“这个时代”已没有文学的位置。这提出了文学生存和死亡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面临着市场化挑战。市场化的背后是极度商品化、极度娱乐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背后是极端个性化,由此带来市场分化。还有一个是数字化、网络化,由此带来写作方式的变化。从实用主义角度上讲,目前出版界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先要生存。在这个现状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破罐破摔”,一种是积极应对。
  
  潘凯雄的观点得到许多作家、批评家的赞同。高峰论坛发出一个强音:“不要太悲观”“要迎接网络写作的挑战”!知名作家范小青乐观表示,对困惑要面对,对网络要正视。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要轻松快乐,文学是人们生活和生命的一盏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这盏灯。大家一定要走在一起,坚持走下去。(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2#
发表于 2008-11-26 20:42:17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必须涉及一个概念:文学场

文学场的起源,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群为了对抗以经济资本(财富、收入、财产等)为基础建立的资产阶级霸权,他们建立起了以文化资本(文化、知识、教育文凭)为基础的另一套等级结构。具体的文本不过是用来维持等级制度的工具,作品的审美属性属于附赠品。进入文学场的作品,最重要的特质不是审美,而是受众人群的“精英化”,“纯文学”不是要求文本的材质纯,而是要求读者的身份纯。“文学场朝自主的方向发展是伴随着19世纪末依照贵族的特殊标准划分的体裁(和作者)之间的高低贵贱而显示出来的,这种等级划分与商业上的成功截然相反。”这是一个颠倒的经济世界,越靠近经济资本的一级,文化资本就越稀少,反之亦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卖不出去的书才是好书,老百姓看不懂的书就是巨著。
在场内进行的一切论争,不管是宣布文学的死亡,还是宣布某一流派的死亡,它们都仍是场内集团间斗争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学(等)竞争的中心焦点是文学合法性的垄断,也就是说,尤其是权威话语权利的垄断,包括说谁被允许自称‘作家’等,甚或说谁是作家和谁有权利说谁是作家;或者随便怎么说,就是生产者或产品的许可权的垄断。”上述行为仍然属于文学场内的活动,是文学场运动的结果,也是文学场存在的证据。

文学终结论从本质上看,是文学场内个人或集团间斗争的产物,它不但不会真的导致文学终结,它甚至还是文学得以不终结的条件之一。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6

好友

7512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8-12-2 09:29:59 |只看该作者
现在人们从小读书太少也是一个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6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