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杨宪益说到翻译家研究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6 16:37: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杨宪益说到翻译家研究
  
  日期:2008-12-26 作者:汪成法 来源:文汇报
  
  
  
  
   ■汪成法
  
   周作人与杨宪益并无直接的交往,但由于周作人在1949年之后主要以翻译为业,并且主要是翻译古希腊文与古日文的文学作品,而杨宪益当时是国内除周作人以外屈指可数的几位精通古希腊文的专家之一,于是两人之间就有了一次间接的交往。这是最近在阅读止庵的《云集》一书时意外发现的一则史实。
  
   《云集》是止庵的一部随笔集,其中以《没用的跋文》为题,汇集了他在整理出版“苦雨斋译丛”时,为周作人翻译的四种古希腊作品写的跋文。这其中,也摘录有周作人在日记中对涉及翻译工作的一些同时代人的议论评说,读来颇为有趣。
  
   四种译作中的《财神》(阿里斯托芬著)是周作人1954年年初翻译的一部作品,所以在《<财神>跋》中就摘录了周作人当年的几则日记。显然,当时负责联系周作人翻译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曾经将《财神》的译稿送给杨宪益校阅,所以,在周作人日记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关于杨宪益的记录:
  
   “六月二日 得杨显益送来信及校阅《财神》稿全份。”(此处将杨宪益的名字写错了,可能是一时笔误。)
  
   “六月六日 看《财神》校阅本,杨君还是识者,大体尚妥。”
  
   “七月十五日 得杨宪益信,送回重阅《财神》共书稿三册。”
  
   在这几则日记中,虽然仅仅是六月六日说过“杨君还是识者,大体尚妥”的话,似乎并没有怎么高度称赞杨宪益,但联系到周作人对其他与其翻译工作相关人物的评价,就可以看出这么平实的一个评价已经是周作人所曾做出的最高评价了。
  
   据邹霆著《永远的求索——杨宪益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当时负责全国文化出版工作的周扬曾经这样说过:“目前中国(大陆)只有三个人有水平搞希腊、罗马文学,那就是周作人、罗念生、杨宪益,而杨宪益是可以直接从希腊文搞翻译的。”(第280页)这大概也就是周作人的译文要送给罗、杨二人校阅的原因了。
  
   但对于同样是参与校阅《财神》的罗念生,据《<财神>跋》所摘录的日记片段,周作人是这样评价的:
  
   “四月四日 罗念生寄回《财神》抄本,所提意见多庸俗粗陋,只可选择采用之。”
  
   “八月十七日 得人文社送来《财神》稿,嘱订定将付印,阅者大抵仍为罗公,其庸俗殊为可笑。”
  
   而且不仅此也,据《周作人年谱》(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在日记中还曾多次提到罗念生,但从来没有肯定之评——
  
   一九五三年三月二日:“得人民文学出版社送回希腊悲剧《安德洛玛刻》译稿,经罗念生校阅,请再修订。读意见后认为‘多庸俗’。”
  
   一九五三年五月九日:“收到罗念生寄来《骑士》译稿及原书,对于罗的音译依照英美读法之意见,感到‘可笑甚矣’。”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收罗念生来信,大意是关于译文的注释部分主张减少。在《日记》中对此事记有:‘殊乏理解,当去信解说,亦未知能懂得否。’”
  
   从中可见周作人对罗念生的翻译是颇不认可的。相形之下,就可以看出周作人仅仅称赞杨宪益“还是识者”实在已是非常难得的肯定了。
  
   这一点,还可以以周作人在日记中对另一位比罗念生知名度更高的翻译家丰子恺的批评作为旁证: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阅《源氏物语》,‘发现译文极不成,喜用俗恶成语,对于平安朝文学的空气,似全无了解。对于丰子恺译源氏,表示不可信任。’”
  
   同年三月五日:“在日记中记有:‘略阅源氏校记,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文洁若予以校正,但恨欠少欠实,此译本根本不可用。’”
  
   其实从周作人对罗念生、丰子恺的批评中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并不是对他们的外语和汉语水平有什么怀疑或者否定,其间的分歧乃在于对翻译的理解不同,这其中既有贴近原文还是贴近中文的不同选择,也有坚持学术标准与迎合大众口味的不同取舍,其实也可以简单地看作是直译还是意译的不同翻译取向。这是翻译界从来没有而且也永远不可能取得一致的一个问题,因此,周作人的批评并不能否定被批评者翻译工作的成就与价值,但难得的称赞无疑是对杨宪益这位牛津大学墨顿学院(Merton College)毕业生的高度肯定。只是,周作人的称赞只写在他自己的日记中,因此,这是他在暗地里对杨宪益的称赞,当然也是最真诚的称赞。
  
   周作人作为翻译大家的地位早就得到学界的普遍重视,已经有《翻译家周作人》(王友贵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和《翻译家周作人论》(刘全福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这样的研究专著出版。而日记中的片段文字,还可以使人对作为翻译家的周作人有更加感性的认识,对其翻译理念与标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但是,尽管杨宪益在古希腊语方面的造诣非常高,却并没有像周作人和罗念生那样投入翻译希腊古典作品的工作,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了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为英文的事业。因此说到对翻译家周作人的研究,不由想到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多年以来,学界对翻译外国名著尤其是文学名著为中文的翻译家,已经有了相当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尤其是对像林纾和周氏兄弟这样的大家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但是,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对于像杨宪益这样主要从事“中译外”工作的翻译家,似乎还没有非常系统的研究。其实,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也是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选目还是译文,同样都是值得翻译研究进行深入认真分析的问题。从事这一工作的著名翻译家,包括中国的杨宪益和他的英籍夫人戴乃迭,以及瑞典的马悦然和美国的葛浩文等人,他们中西两种语言的造诣都非常精深,对其翻译事业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学术意义的工作。当然,对这个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对某一位中国作家作品的外语翻译情况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也是接受美学研究的对象,这对研究者的语言和文学修养以及理论修养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有学者开始了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