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母亲

[复制链接]

2

主题

0

好友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8 22:19: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母亲



唐翠安脸黑,薄嘴唇,生得壮实,有一头浓密的黑头发,是个典型的南方妇女。她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经历过那段非凡的岁月,自小练就了能吃苦的本领。她的独特之处是她的超乎常人的大嗓门,喊起来就到了半天云。她爱唠叨,遇事又咋咋呼呼的,不明就里的人常会被她吓一跳。她却人缘很好,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直肠子人。九二年的时候,家里遭遇不幸,她突然之间变成了寡妇,夜夜扯着喉咙哭,边哭边诉说着丈夫在世时的许多事,就像唱哀歌纪念一样。这略显压抑的哀歌,隔壁的隔壁也能听得清。她的丈夫刘卫兵死于一场夜间车祸,路上没有目击者,肇事司机趁机逃逸,后来一直也没查探出来。他流了许多的血,据说是挣扎了一段时间才死的。以后唐翠安每次想到丈夫的惨状,就会向人诉说,边说边流泪。原先刘卫兵在镇上是个修鞋匠,技术口碑都还不错,凭着这门手艺,他养活了一家子,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没想到转瞬之间就倾覆了。这年他们的儿子刘涌才十三岁,还在上小学。
她的独生子生得呆头呆脑的,自小性格就显得十分孤僻,跟她的性格一点都不像,也不像她的死者丈夫。刘涌几乎不怎么说话,用镇上人一向的闲话来形容:他这辈子的话全给他妈妈给说完了。邻居中有几个跟他一样大的小孩,都不怎么和他一起玩耍。自从父亲死后,他好像越来越不爱呆在家里,常常放学后蹲在一旁看别人玩游戏,偶尔被他们取笑,他也一言不发,像是心里一点反映也没有,那些取笑只要不太过份,他就永远是这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这样一直要到天黑。他的妈妈做好晚饭,就会站在门口,伸长脖子扯着嗓门喊:
“刘涌,刘涌,回来吃饭!”
唐翠安的架势仿佛要让整个镇上全都能听见一样。过了一会儿,她的儿子就低着头回来了。看到他,她便又骂道:
“每次吃饭都要叫,每次都是!我真是前世造了孽,今世给你来还债!”
这个异于常人的孩子让唐翠安伤心不已。虽然丈夫在世时她也意识到了这样的状况,但现在才叫她真正地担忧起来,因为现在他已成为她唯一的希望。她常常骂他,打他,希望孩子能乖乖地听她的话,照她说的那样作;甚至她曾极端地希望,孩子有一天突然会跟她顶撞,吵嘴,甚至跟她赌气,短暂的离家出走,就像别的顽劣的小孩一样,因为这也好过现在这个样子。“或许有一天他会像别的孩子一样会大喊大叫的。”她自我安慰道。她时常鼓励他说话,甚至鼓励他跟同伴们争论,打架,但刘涌怎么调教,都是老样子。她娘家的人来作客,给他糖吃,逗他玩,他只晓得闷头吃糖,连称呼对方都不会。惹得亲戚们在心里纳闷:“怕生也不至于这样子,怕是有点傻。”将这样的顾虑说给唐翠安听,她就急急地张口便骂,一骂起来眼泪便不觉地涨满了自己的眼睛弦。别人闻声前来劝慰,她便会触动心弦,更加伤心地大哭起来。但是刘涌越听她骂就越不敢出声,每次都委屈地缩在一旁,并默默地抽泣。一直以来,在他的内心里,他就特别害怕母亲的骂声,尤其怕她当着众人的面骂,因为这伤害了他仅存的自尊。在刘涌成长的过程中,母亲每次都没有顾及他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这样伤害着他。
唐翠安有时绝望地认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而这个小孩,甚至还会是她将来生活中的一个包袱。她的母亲和弟兄们都劝她另外找一个人嫁了,因为她只有三十三岁,以后的路还很长,孩子又不争气,不可能以后都守下去。她的公婆也理解她的苦处,但是他们不希望她嫁出去,而是打算另招一个男人来入赘,保住刘家的香火。作婆婆的不止一次地劝导她说:
“我儿,我们刘家是把你当亲女儿看待啊,我的儿子没了,哪个又愿意呢?你还这样年轻,我们也晓得你很难守下去,但求你看在我们刘家的骨血的份上,给他立起灶火,免得他死了父亲,又丢了娘。附近若有好的,我们给你留意,你自己也留意,只要老实本分,就请他来刘家,看顾我儿,立起刘家的灶火。这样,我们待他,也必如待我儿一样。”
这时,唐翠安便边哭边说:
“妈,别说这种话,我生是刘家的人,死是刘家的鬼。除非你们把我赶走,我决不出刘家的门;除非我死了,我也绝不会让男人进刘家的门。”
但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小孩过活,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小镇,处境确实非常艰难。家境本来就并不算富有,自丈夫过世后,主要的经济支柱便断绝了,日益衰败的迹象,让唐翠安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起初,唐翠安试图继承丈夫的事业,将修鞋机摆在集市上去修鞋,但是毕竟技术不过硬,反而修坏了顾客的皮鞋,在一片责骂声中她便只好放弃了。她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地向丈夫学习修鞋,以至于现在派不上用场。她有几分田地,平常种些蔬果在镇上卖,因为清晨所摘,又从不打水,一直以来就有一批忠实的买主。四近一些人家建房,负责督工的人出于同情,会请她做小工,派一些较轻的活,给十六元一天。镇上有一位开车运水泥的车主,平常请一些邻里搬运,半天能挣十五元,后来也有人介绍了她。幸好她生得还算壮实,骨架粗大,本来又能吃苦,什么活都能干,简直抵得过一个有力气的大男人。但她还是恨自己不是男人,好拿拳头打那些对她开玩笑的人。凡是附近有什么可以挣钱的活,她都主动向人家推荐自己,并时常逢人诉说自己的苦命,好像总是希望在别人的怜悯中得到安慰与帮助一样。有时众人说笑,她也会暂时抛开烦恼,一起笑起来。她的笑声如同她的哭声,也是当中最大的。这样,她清晨摘菜卖,白天找活干,收工常常比较晚,儿子放学后就会做好饭,烧好洗澡水等她回来。她劳作了一天,腰骨好像折断,双腿软弱无力,坐在椅子上歇息一会,对儿子哼哈诉苦,叫他记住作母亲的苦楚。这时,刘涌端来的一盆热水,能让她释去一切疲累。刘涌表面上虽然木木呆呆,但因自小就在母亲的呵斥声中被训练着做家务活,现在父亲死了,他也似乎变得懂事了些。
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学校给唐翠安传来了好消息,因为刘涌考了全年级的第一名。以前他的学习成绩本就还不错,但从来没算上过班上的优等生。他不擅交往,就只有听从妈妈的教导,暗暗地发愤。中午,他带着成绩单和签着校长名字的奖状回家,他的爷爷奶奶并叔叔伯伯们争相传阅,对他赞扬不已。邻居中一位上过高中的男人看了他数学的满分成绩,就给大家讲一些关于天才的轶事,说很多天才外表和行为像傻瓜,但智商却奇高,并在擅长的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认定刘涌有着非凡的数理天份,就赞赏鼓励,并说,只要培养得当,以后前途不可限量。众人借此都来安慰唐翠安,一致认定这孩子以后会有大出息。“唐翠安,你的苦不会白白地吃的,你的孩子将来肯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他们为这傻小子安排了美好的未来,他会作科学家,娶好女子,生活优越,将来对抚养他的母亲尽心报恩。唐翠安听后也很欣慰。一连几天,她籍着邻居们的话,从而幻想着孩子将来,在这个县城,至少在这个镇上出人头地。她听了老人们的建议,以后农活和家务活就很少派给儿子作,尽量留下时间让他温习功课。刘涌也不负众望,第二年考上了县里的一所重点高中开设的唯一的一个初中重点班。这个重点班集中了二十几个乡镇、数千名六年级学生中的四十五位成绩最为优异的学生,目的是集中培养一批进入市重点高中奥数班的学生。镇上也有初中,但如果能考上县里的重点班,则是每一个家长的自豪与荣耀。作母亲的喜开笑颜,逢人就夸她的儿子;邻居们也对这个呆头呆脑的孩子非常羡慕,并以此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向他学习。
开学的那天,唐翠安早早地就送儿子坐车去县里的那所重点中学。学校里管食宿,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唐翠安为刘涌买齐了生活用品,对他交待着各项注意事项。她以惯有的大嗓门并夸张的表情,一遍遍地教训刘涌。刘涌在一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样,听着妈妈的唠叨,他开始出现了厌烦的神情,“好啦好啦。”他说,催她早点回家。她招来了别人的惊讶并嘲弄的目光,令他不自在。唐翠安在回来的途中,感到心里酸楚不已。她隐约觉察到孩子的对她的厌烦,但她平静之后却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因为她想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为了看一场电影,执拗地逃离了骂骂咧咧的母亲,晚上和几个姐妹跑到十几里的村子去看。接下来的日子,虽然她没有原先那样操心了,但她开始想念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她心里的那份不舍,常常在每个星期天送刘涌去县城后的路上哭泣。
本来是非常顺利并且有盼头的生活。原先,离镇上不远处,有一位新近丧偶的男人,闻听唐翠安的事迹后,就预备人来向唐翠安提亲。了解的人都说,这个男人还不错,是个牢靠放心的人。帮他提亲的人还说了他许多的好处;并说,男方并不要求她嫁过去,还是分作两家人,只不过求个名分,以后遇上伤病重活儿什么的,有个可以看顾帮助的人。这个男人只比她大六岁,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外头打工去了,女儿刚刚上了寄宿高中。他孤独一人,丧偶的苦楚慢慢消退着,但独处的寂寥开始侵蚀他的心,于是他便常常跑到她家,抢着帮她做事,晚上又蹲在她的窗户外面,跟她说许多的知心话。这样一直有两个月。有一次差点把她的心说软了,准备为他去开门。她的公公婆婆也四处打听着这个男人的情况,多方确定后,也开始劝她。老人家为了留住儿媳,非常支持这桩婚姻,处处帮着说这个男人的好话。但是唐翠安是个有骨气的人,她没有违背自己当初说的话,对于公婆与别人的好心,对于那个同样遭遇不幸的男人,她最终还是拒绝了。她没有告诉儿子,但有时也有征求他的意见的想法,最终还是因为怕他不会接受一个新爸爸、反而还会让他受到伤害而作罢。刘涌年纪虽小,但是每次回家,多多少少会听到一些风声,在他朦胧的想法里,他也确实不会叫一个陌生人作爸爸。
刘涌读了一年半就辍学了。这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事。他刚到学校的时候,因为不习惯离开家,常常晚上躲在被窝里哭。这个学校基本上都是高中生,素来存在一种不良的气息;由于性格上的孤僻和校园风气的复杂性,刘涌不但被同班的同学欺辱嘲笑,更被那些高中生敲诈勒索,甚至在校外被殴打。白天,上下课后,除了上厕所,他几乎不离开教室;晚上,他也从不敢出校门。他老实、胆怯、极少说话,这样更显出他的羼弱。他一向勤俭节约,母亲本来也很少会给他零用钱,但是他有一次却偷过家里一张五十元的钞票,请他的同学们吃面条,余下的,他就给买了许多的零食,给自己和众人一起吃。那时,那些同学都夸他,与他亲近,他却从心里仍旧恨他们。他的母亲为此痛哭流涕,自责了很久,因为她以为是自己弄丢的。唐翠安从来没有想过,儿子会偷家里的钱。刘涌的成绩慢慢地下滑了。本来,他一进这个所谓的重点班,就知道自己并没有别人赞扬的那样优秀,第一次测试,他甚至得了个中等偏下的成绩。他开始厌恶书本,厌恶这个班的同学,厌恶这座学校,甚至厌恶了一切。很自然地,他想到了辍学,逃离这个县城,像他的表兄弟们一样,或是像他邻居中的那几个同年龄的人一样,到沿海那些工业城市里去打工。
他第一次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跟一个表兄到外面去。唐翠安听到儿子说不再去学校读书,就像听到丈夫的死讯一样不能接受,她在那一刻气得面色苍白,说不出话来。面对儿子坚决的态度,她感到好不容易筑起的希望在瞬间破灭了。她开始大声骂,就像骂自己的仇人一样恶毒。“你滚,你滚出去就别再回来了!”她气急败坏了叫道。“不要你管,我的路我自己决定走。”就像八十年代理想化的青年一样,刘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幻想。唐翠安对印象中从不顶嘴的儿子的反抗似乎吃了一惊,但很快她就更加恼怒了,她抡起巴掌要教训他,儿子却一溜烟跑了。唐翠安边诉边哭,一直追到外面。她想起这么些年她所受的苦,全然是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如今他似乎突然就长大了,嘴唇上的茸毛开始变黑,嗓子变得像鸭子叫,可是,他虽然长高了,却瘦得可怜,就像少见阳光的杉树苗一样。总之,以这样的身板,他还不具备去外地的条件。她试图挽回孩子的想法,听从别人的劝导,以为导致刘涌的这一改变,是外面回来的同龄孩子所表现的阔绰与奢华影响了他,就咬牙给孩子买新衣服,新鞋子。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孩子的决定。这时候已经快要过年了,妇女们开始购置年货,为了安慰她,就叫她一起去,一路上开导她,讲她们自己的儿子辍学后,在南方打工,一年可以赚多少钱,将来的生活同样是有保障的;又举出某人小学文化,却已经当上老板,连大学生都在给那人打工的事迹,一并来安慰她。却不料她在路上也会大声哭,“我原以为他会好好读书,这样,我再苦再累也会想办法供他,不料他却不听我的话,不按我说的去作。我现在真是一网撒在石头上,这苦和累吃得一点也不值啊。”
她知道无法挽回了。这一年,母子俩过了个悲伤的年。正月初十,她含泪送儿子去车站。刘涌穿上母亲买的新衣裤,看上去并不得体,但他非常高兴。他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庆幸自己终于逃离了学校,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激动不已,迈着他认为自气派的步子,走在母亲的前面。一路上,唐翠安一再嘱咐带儿子出去的高个儿侄子,让他好好照顾刘涌,别带他去那些容易学坏的场所。两个年青人都听得厌烦了,劝她早点回去。
儿子上车后,她流着眼泪,“要给妈妈写信,让我知道你在外面平安。”她一遍遍地喊道。这种离别让唐翠安伤心欲绝,她不顾场合地哭出声来。刘涌却觉得母亲的举动大惊小怪,伤害了他的尊严,他动气地叫她早点回家,然后不再理她,等着车子慢慢地驶走。唐翠安感到内心空荡荡的,她所有的希望随着长途汽车驶向了沿海城市,她仿佛闻到了传说中的海水的腥咸味,各式悲惨的打工者故事开始充填了她的脑袋:穷困潦倒,在大街上过夜;工作中致伤、致残,甚至死亡;没有暂住证被收容、殴打;行窃,抢劫,杀人,最后被人活活打死,或蹲监狱,甚至判死刑。这些从别人口中讲出来的可怕的故事让她出现幻觉,以为这些事迹都会在不经人事的儿子身上发生。每逢寂静的夜里,她想着这些事,就捂在被窝里不住地抽泣。
这个时候,那位丧偶男人这时又来得密切了。帮她干活,并给她说柔声的安抚话;晚上仍旧蹲在窗户下,跟她说许多的知心话。夜里,她想着自己不幸的一生,生活中诸多的不便,全然没个依靠,就流泪,心也软了。这样,在媒婆的搓合下,他们同居到了一起。先是男人到她家,后来她也开始主动去对方家了。他们没有办婚礼,也没有办结婚证。他们之间的结合,是乡镇保留的纯朴的风俗约定。那男人的体贴,和他儿女对她的恭顺,冲淡了唐翠安对儿子的牵挂,让她觉得将来仍存希望。她的脸上慢慢地有了笑容,她咋咋呼呼的笑谈声又在镇上响起了。刘涌常常写信回来,让她慢慢地习惯了他不在身边的感受,当初的担惊受怕慢慢地淡化了,与悲观的情绪相反,她认定那些不吉利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儿子身上。而且,她很快满足于孩子在信中对她的关切与孝顺,她适应了孩子将会和周围人一样,会有一个平淡的未来。对于自己和男人的事情,她犹豫了很久,终于决定叫丈夫写回信,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很快儿子回信了,他说自己并不反对母亲的婚姻,并祝福她得到幸福。儿子的开明让她感到很欣慰。然后,出人意料地,刘涌也告诉唐翠安,他有女朋友了。
刘涌还是比较幸运,在堂哥的帮助下,很顺利地就在一间电子厂找到工作,作流水线工。工作时间很长,长期站立,又累,刚开始还好,因他羡慕能到手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工资。这工资虽然微薄,但对于刚刚可以自己挣钱的农村孩子说,已经够多了。他开始想念自己的妈妈,想念她的悲惨、劬劳、坚忍的一生和她特有的脸部表情并她说话的大声,就后悔在离别的时候没有对她说一句安抚话。他暗暗地鼓励自己一定要努力,将来让她过上好日子。他每月预留了生活费后,就把余下的给她寄去。这样,唐翠安在家里,就会定时收到儿子寄来的钱。但是慢慢地,刘涌就在那日复一日作那枯燥的事中、在循规蹈矩地遵守工厂的制度中、在同事的抱怨声中开始产生了厌倦的情绪。他已经没有先前那样拼命工作了,他的工资稍微提高了,但他寄往家里的钱反而减少了。这个沉默了十几个年头的少年,慢慢地学会了和同事们一起交流,说笑,和他们一起去外面玩,喝酒,抽烟,唱歌。那天他们十几个人一起去歌厅唱歌,到了凌晨两点,歌厅关门他们才出来,一群年青人在街上游荡,然后躺在草坪上聊天。沿海的天气湿热,他们也没怎么觉得冷,就打算在草坪上过夜。趁着酒兴,刘涌和一个同车间的女孩子躺在一起,两人说起悄悄话,然后抱着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露水将他们外衣全沁湿了,只是刘涌的女朋友没有,因刘涌将自己的外衣给了她。他自己第二天就感冒了。
唐翠安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但她还是很坚决地反对儿子的恋爱。因为据说那女孩子是外省人,贵州山区的少数民族。她听信镇上一些妇女的话,说外地的媳妇不可靠,都是好吃懒作的女子,随时都还可能分手,就算结婚后,也有跑掉的可能,并还会和她语言不通,以后处事自然有许多的不便。她写信叫刘涌和那女子分手,回到家来,或者另外在本村也好,邻村也好,只要有合式的女子,就给他提亲。但是接下来她得到的消息是,那女孩子已经怀孕了,并过四个月就要生下来。
这时,这个将要作奶奶的人就进退两难。后来,在她比较开明的丈夫的开导下,她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她想听听儿子的声音,也想听听未来儿媳妇的声音,就要儿子打电话回来。那时,电话刚刚才接到镇上,她在别人家接电话,也要给一元钱一分钟。她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三年了,这声音一直在她耳边响起,在她的梦中响起,现在,她就好像只是仅仅得到了确认,她欣喜不已,感到热泪盈眶,在那一刻,作妈妈的什么都原谅儿子了。她哆哆嗦嗦地听到一声小小的普通话的“妈妈”,那声音美好得令她悔恨先前的作法,立即喜爱了这个未经见面的儿媳。唐翠安讲电话的时候就像是在喊刘涌吃饭,没有看到他的人,就生怕他听不到。主人家和路过的人都听到了,都笑她。她喜孜孜地将这个消息说出去,并说儿子就快要回来了。作爷爷奶奶的也很高兴,问她情况,叫他带媳妇回来生孩子,她便激动地说:
“我也是打算叫他们回来生小孩,这样,我就可以尽心地照顾她,可以早点抱我的孙子,但他说女方的父母也在那边,就打算生了小孩再回来。我是想他啊,希望他能快快回来。”
春节前,刘涌带着女友和小孩一起回家了。那年他还未满二十岁,还是个腼腆的少年,那女孩子比他小半岁。他十六岁出去,没回过家,直到如今,三年了。他拎着两个大大的包裹,像鸭子走路,摇摆不便;他的女友抱着婴孩跟着他,有模有样的一家三口。唐翠安和她的丈夫一早就去车站接刘涌,远远地看见,就喊他。那时,刘涌放下行李,叫妈妈。唐翠安哆哆嗦嗦地流出了眼泪。她还来不及介绍,刘涌就叫了声爸爸,然后,就掏烟给他。两个人相对无言,默默地抽烟。唐翠安看着儿媳妇,听到她的称呼,就非常欢喜,拉着她的手,用对方听不怎么懂的土话来欢迎并夸赞她。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回到家来。
这个在熟人印象中呆头呆脑甚至有点傻的孩子,三年中,外面的世界改变了他许多。他长高了,也壮实了,并沉稳了许多。他亲切地叫他们为叔叔伯伯婶婶大娘,就像别的嘴巴乖巧的孩子一样。听的人又惊又喜,有些人甚至是这辈子第一次听到他的称呼。亲友们备上礼物,登门来看望他的女朋友,并他那出生不久的小孩,送上许多赞美和祝福的话。刘涌热情地招呼他们,显得非常有教养。这让他的母亲感到非常自豪。“哎呀呀,他确实变了个样子。”她对来访者说,并夸赞自己的儿子。那外省女子也并不像唐翠安早先疑虑的那样,显得非常贤惠,作起家务来,也是熟门熟路,而且嘴巴又甜,听她的吩咐叫这个叫那个,让她非常满意。客人们走了后,刘涌就捧起婴孩玩,他当爸爸的模样就像那些经验丰富的爸爸们一样,抱着小孩,双唇用力地一张一合,咂出“巴巴”的声音。嘴里叫着:“崽崽,叫爸爸,叫爸爸。”孩子还没到说话的年龄,什么都不会叫,只晓得哭。孩子一哭,唐翠安就嚷嚷起来,吩咐儿媳喂奶。

2010..06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99

主题

5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驱魔人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10-7-8 23:05: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鱼 于 2010-7-8 23:32 编辑

很认真的小说
不能说太多 只有当你不满足于这样的小说的性价比——字符的数量和小说的信息量的比值 或许会想到(去学习和尝试)更好的方式
唐翠安还是比较可信的 刘涌就不可信了 虽然都一样被典型事件充斥 但你可以比较一下对他们两个人物的处理 一个是耐心堆积的也有细节 另一个在读高中和出去闯荡之后就完全是你的总结概括啦
还有 结尾 我读者感觉这一个句子都似乎还没完呢
要远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7-9 21:53:48
不登陆了。
谢谢你认真的并对我有启发性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4#
黑蓝游子  发表于 2010-7-16 00:38:05
说一些语言上的事吧。
“九二年的时候,家里遭遇不幸,她突然之间变成了寡妇,夜夜扯着喉咙哭,边哭边诉说着丈夫在世时的许多事,就像唱哀歌纪念一样。”

“就像”后面的那个比喻没有什么必要,没有信息量,比喻本身也不新鲜,感觉是作者写的时候随便写下去的。全文大致有这样的问题,就是随便写多出来的句子好像蛮多,多了以后有些影响整体效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38

主题

6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流浪汉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0-7-16 02:14:12 |只看该作者
有些地方应该叙述得更准确,例如“他流了许多的血,据说是挣扎了一段时间才死的。”——这句话不知道是指他在路上爬了一段才死,还是送到医院后又熬了很多天才死。虽然这个并不影响小说的整体感,但细心和挑剔的读者总是存在的。此外就是陈鱼说的,后半部概括性的叙述太多了,读起来就如剧情简介,而不像小说。小说应该是用细节打动人的,在叙事上富于技巧就更好了。还有就是,文章不长不短,但始终比较平淡。我也不喜欢煽情,我也喜欢平实无华的小说,但把写作比喻成摄影的话,你在取景的时候构图应该是有美感的。不能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真实,就忽略了画面的美。我这里说的美感,不是狭义地指美好漂亮的事物,而是指作者对存在、意识和现实有深刻体验和思考后表达出的触动人心的东西。这种东西在小说里很可能不是直白的、表面的,而是在情节以下的。你要假设自己叙述的情节只是露出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或者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拍下的某一地点某一瞬间的一幅静态画面。而你的目的是要通过这冰山一角或一幅画面,使读者对整座庞大的冰山,对某一复杂的事件,甚至对人生产生具备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和共鸣。做到这一点很难,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作者都必须如此。但鉴于你这篇小说选择了的方式和方法,我觉得你已经踏在了这条路上。最起码,你在接下来的前进旅途中,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一可能性。说了那么多,自己也脸红,因为我也没什么高明的见解和经验,我也是初学者。但你的写作很认真,很努力,我相信所有读了你的作品的人,都会期望看到你进步。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0

好友

6983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Super Team

6#
发表于 2010-7-16 22:46:53 |只看该作者
我补充点,绷的太紧了,像说外地女的不可靠那段,既然是吓唬,完全可以说的更吓人一点。如果你有一句话真的吓到人,就不用罗列那么多很难被记住的例子。当然过分的吓人又会使人物不可信,不过一定是有办法两全的。
雪夜访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好友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7#
发表于 2010-7-18 19:19:34 |只看该作者
我想了一下,一楼和三楼说的问题是存在的,这对写作者具有真正的意义。这个年代能看完这个东西很不容易,所以感谢四五楼的热心,虽然我觉得五楼无论是提出的补充还是说的那段建议都不能也不会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16

主题

0

好友

1957

积分

禁止发言

宇宙无可匹敌

8#
发表于 2010-7-18 19:51:16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7 21:0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