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5-28
- 在线时间
- 3039 小时
- 威望
- 18642 点
- 金钱
- 12347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70
- 帖子
- 7435
- 精华
- 5
- 积分
- 25875
- UID
- 5288
  
|
本帖最后由 生铁 于 2012-12-17 11:08 编辑
《肖申克的救赎》,关于它电影和小说的差别,柏仙妮前两天提到的,也是我的感受。小说鲜明,狠毒,有洞悉人生的某种冷。在这冷的映衬下,“暖”,才尤其显得更暖。
相比之,电影比较温吞,掺了好莱坞的香精,使“茶”更有“茶味”(好莱坞做的一切,就是一个通俗化的过程,和我们过去的小人书,作用其实是一样的)。男主角谈不上精明,更像个老好人。同样的问题,也出在斯蒂芬·金的另一个小说改编电影《绿里传奇》中。
前几天,我在一个餐馆,听到邻桌两个男女初次见面(可能是人家介绍做男女朋友),在一起困难地聊天。那个傻B极了的三十多岁男子,还提到这个影片的结尾。说那个海边的房子,就是他向往的人生境界(能被他以这样的方式记住,足以证明这个电影已经偷换了小说的概念)。
然后他对面的女子说:“那几平米的小房子有什么好?在荒凉的海边。”——这女子倒蛮可爱的。
那男子又发出扭曲的笑声,说:“这是境界,怎么按平米数算呢,又不是在城里买房”云云。
《色戒》是先看的电影。什么什么都好(广电局怎么会想到禁女主角呢?真是不仅混蛋,而且软蛋。你有有本事禁掉导演,或者美国电影公司,也算你有种啊),就是王力宏那个角色,使我总觉得自己在喝哇哈哈。
但原作只是不到一万字的小说啊!可内容之丰盈、人物之饱满,我觉得超过了电影。电影毕竟具像化了,一具像,难免如同烤红薯,本来描述不清的香味,变成了口里也不过如此的甜腻。
故事是没的可拼了,只是感慨演员的演技而已。
这个小说,构思在1953年,到了1978年才发表出来。想想这期间作家本人经历的人世吧。背井离乡,落魄海外,爱情之心早已死亡,亲历了大时代的世态炎凉。
巨大的悲凉总是从漫漫的熬过来的日常日子里来的。哪怕是政治、理想,也是要一分一秒地过来。
这个小说,我没有算过,大概5-7千字,就把那种巨大的、有力的、悲哀的情感表达出来。每个字都有韵,又很女人。你完全不会把这个小说单纯的看做男女情调的小说,它使你没法不肃然起敬。从开头麻将桌上的对谈,你就可以看出,它是改过多遍,越磨越精的作品,是最优秀的小说里的对话。
依我看,这个小说,才应该选入中学的课本,作为范文——无论是从文学、还是思想的角度。当然,你若以为我真这么盼着,那我就是傻逼。
其实细想起来,《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故事本身是有缺陷的。尽管作者把它编得再圆,但像男主人这样一个精明的人,恐怕是很少有可能走到会被人害入冤狱这一步的。至于在墙上钻洞,现实生活可能会有此事(现实什么都可能发生),但落在小说里,它就太离奇。
好在作者有能力把它编圆。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斯蒂芬·金的羡慕和崇敬。一个写恐怖小说出身的人,有一天,他能写出这样切中人性的作品,这背后的不懈努力,绝不仅仅满足于作一个讲故事的人的对人性的深刻体察,都使我感到,能当一个这样的作家,还有什么可以褒贬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