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 总是能被解读的么?

[复制链接]

25

主题

4

好友

61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18:3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cjdxc 于 2013-11-27 18:47 编辑

可以看到的是,不论是多么晦涩的作品,比如说最近刚开始看的孙甘露的作品,也能找到一大堆解读的,对于其作品里各种意象的解读,比如说《我是少年酒坛子》里说铜币是“理想”的象征。但是每次看到这种解读都觉得非常厌烦,虽然很多时候这种解读看完也会让人觉得像是那么回事,而且对于自己读不懂的作品又总是希望能看到一些解读,以为这样至少也能让自己多明白点。
想起原来高中的时候看过凤凰台一个节目,采访一个画家的,那画家说了一句话,意思大致就是艺术就像是猜谜,创作者创作作品就像是谜面,观看者则是猜谜者,当看的人猜出了作者的意图,这便是艺术美妙的时刻。
长期以来,我发现我都猜不到,所以总是依赖于看别人的解读,但是渐渐觉得如果那个作品如解读那样,或者说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解读者说的那样,我又会觉得非常没劲(难道是因为自己猜不出来,所以说葡萄酸么?)。
好像我潜意识里总有种观念,就是艺术的作品不应该被“作”出来,“作”出来的作品更像是工艺品,像是把艺术创作当成了手艺一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5

主题

23

好友

3207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
发表于 2013-11-27 19:06:15 |只看该作者
有希望被解读的作品(特朗斯特罗姆)和不希望被解读的作品(马尔克斯)。
不同的阅读习惯也会看到不同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

好友

61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3#
发表于 2013-11-27 21:15:28 |只看该作者
落荒猫 发表于 2013-11-27 19:06
有希望被解读的作品(特朗斯特罗姆)和不希望被解读的作品(马尔克斯)。
不同的阅读习惯也会看到不同的作 ...

嗯,我这样说可能很不好。如果说一个作品能被解读得非常条理清晰,分析出每一个意象所指,作者的用意,那这个作品的美感在哪里?我会觉得不应该被这样解读,尽管看上去都非常有道理,甚至说被这样解读之后会使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啊,原来是这样;而如果作者正是这样用意,我就会觉得连带作者一起都非常没劲。那就像是写寓言一样,就真的是猜谜游戏了。
这么苟且的活着,你不觉得心慌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4

好友

4445

积分

业余侠客

铁胆

Rank: 4

4#
发表于 2013-11-27 21:25:30 |只看该作者
如果解读过程当中还闪耀着那么一点理性的光辉,还有一点意思
纯粹靠猜的话,丫又不是女孩子,没意思
我认为
文能读书写字,武能炒菜做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23

好友

3207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5#
发表于 2013-11-28 12:46:38 |只看该作者
cjdxc 发表于 2013-11-27 21:15
嗯,我这样说可能很不好。如果说一个作品能被解读得非常条理清晰,分析出每一个意象所指,作者的用意,那 ...

虽然这么说,这种能够被解读得非常条理清晰的的作品好像还是有的。有过这样的写作风气吧。具体历史我太懒不了解,上次看到柏仙妮说卡夫卡,律师的出现代表法律,还有经济啦什么的……个人喜好或者是需求问题,有时候这种隐喻体系也是一种解决作者需求的方式吧。不是为了乐趣,为了宣泄或者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主题

1

好友

3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13-11-28 14:19:1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11-28 15:03 编辑
落荒猫 发表于 2013-11-28 12:46
虽然这么说,这种能够被解读得非常条理清晰的的作品好像还是有的。有过这样的写作风气吧。具体历史我太懒 ...


嗯。怎么说呢,有些像听交响乐。一个听者在听交响乐的时候,当然可以在不知道音符和内容的情况下,(就像我这样的音盲,在听《命运交响曲》时,虽然不知道它的音律和内容),还是可以觉得好听。但是,如果一个作曲家,如果一个谱曲的人,他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不可能只说好听或不好听,他必定会不自觉得去发觉(感受)它那种韵律的美,以及乐曲所透出来的内容。

高山流水的传说,虽然有些玄,但那种美好不是正存在于听者与歌者之间吧,他说:如流水,如高山。这也是内容吧。如果不是内容,他只要说:好听,好听。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在高端艺术上,不存在于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的作品。当然,也不存在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的作品。

鉴赏,很大程度上,确实需要理解力的提高。绘画,音乐,以及小说。

比如梵高的绘画,没学过美术的人,有几个会说喜欢?只有对绘画有很高鉴赏能力的人,在同等的情况下,才有资格说:“我喜欢”和“我不喜欢”,而于一般人来讲,他对自已以及别人最负责任的说法应该是:“我看不懂!”
作品在离开作者之前,预先抵达自足的境界;之后,审美标准随之而来,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此时,作品已不归属于作者,作者回到了原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2

主题

18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梦想家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3-11-28 21:05:32 |只看该作者
推荐书一本《诠释与过度诠释》。
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http://blog.sina.com.cn/u/14711410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23

好友

3207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8#
发表于 2013-12-7 12:32:21 |只看该作者
最近在写期末论文。三篇,每篇都要让我重新自省过度解读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8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