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12-3
- 在线时间
- 6756 小时
- 威望
- 1492 点
- 金钱
- 40562 点
- 注册时间
- 2012-7-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758
- 精华
- 0
- 积分
- 315
- UID
- 53222

|
本帖最后由 柏仙妮 于 2013-11-28 15:03 编辑
落荒猫 发表于 2013-11-28 12:46 ![]()
虽然这么说,这种能够被解读得非常条理清晰的的作品好像还是有的。有过这样的写作风气吧。具体历史我太懒 ...
嗯。怎么说呢,有些像听交响乐。一个听者在听交响乐的时候,当然可以在不知道音符和内容的情况下,(就像我这样的音盲,在听《命运交响曲》时,虽然不知道它的音律和内容),还是可以觉得好听。但是,如果一个作曲家,如果一个谱曲的人,他在听这首乐曲的时候,不可能只说好听或不好听,他必定会不自觉得去发觉(感受)它那种韵律的美,以及乐曲所透出来的内容。
高山流水的传说,虽然有些玄,但那种美好不是正存在于听者与歌者之间吧,他说:如流水,如高山。这也是内容吧。如果不是内容,他只要说:好听,好听。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在高端艺术上,不存在于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的作品。当然,也不存在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的作品。
鉴赏,很大程度上,确实需要理解力的提高。绘画,音乐,以及小说。
比如梵高的绘画,没学过美术的人,有几个会说喜欢?只有对绘画有很高鉴赏能力的人,在同等的情况下,才有资格说:“我喜欢”和“我不喜欢”,而于一般人来讲,他对自已以及别人最负责任的说法应该是:“我看不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