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6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
- 精华
- 0
- 积分
- 4
- UID
- 3776

|
这里发一个关于试碟的帖子,不一定就是新碟,只是抽时间选择一堆片子看而已,大家可以就手里的东西交流了。
所有买碟的人都得经过这个环节,再忙也得抽出时间来试碟,一是看碟质量的好坏,一是看这部片子是否盛名属实,一是看是现在看,还是以后看的问题等。碟越来越多时,可以保证买碟的时间,但试碟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更不用说看的时间了,借着一些借口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看碟总是很难得的机会。
1 《纽扣战争》
法国,路易斯拜尔果小说改编,导演伊夫罗伯特,1961年的黑白片,获1962年的让维果奖。
和女友逛夜市在一小摊时所购,很偶然但片子却很是不错,之后在其他大型碟市也未曾见到。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一些其他类型的儿童电影,比如《四百击》,《蝇王》,《半熟少年》,甚至是《小提琴和压路机》等,但这部很轻松而且很机智的影片却很吸引人,孩童的世界总是很美好很纯真的,他们的言行举止真切真实,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温和的善意的成人的世界,所以他们也有可能有“纽扣战争”。
注:纽扣战争,是孩童们在帮伙争斗后对待对方俘虏时采取的手段,割下他身上所有的纽扣以示羞辱。
2 《次要灾难》,
丹麦电影,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影片。
先看的是十分钟的女导演访谈,原本是想先看导演对这部电影说点什么,可惜此碟并未做中文字幕,大概扫几眼后发现画面中该导演身后的书架上摆放一本很厚的关于美国默片大师格里菲斯的画册,是由卡尔布朗所著。
后又听出该导演对另一英国著名导演迈克李的“电影理论”颇有推崇之意思。
看正片时很认真,这部片子也是属于那种风格很精致凝练的,典型的北欧电影的味道,是关于探讨一个家庭成员间关系的电影,题材很小却很贴切真实。
唯一欠缺的是英文字幕不可隐藏,而中文字幕翻译一般,且与画面时有错位的情况。
《3 尘封核战》,
关于原子弹历史的纪录片,芝加哥电影节大奖。
资料很是详尽,关于研发,实验,使用[假设]的种种细节,在后续的冷战期间并不停歇的军备竞赛的刺激下的更大规模的研发。而且每次在实验现场伴随着爆炸场面总是有大段的交响乐伴奏,很有世界末日来临的味道。
看这种片子只有一种念头:那就是人真的很了不起,除了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之外还可以抽出时间去做一些毁灭地球的尝试,呵呵。
如此看来,像《奇爱博士》这种电影主题真的有点小儿科的感觉,电影导演能做的就是记录现实而已,而作为一种深层的探讨也好,批判也好,大抵秀是给知识分子看的,政客和军事家是不会去看的,就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不经常是津津有味的看如《后天》中美国人民如何拯救世界的,稍微的遗憾可能是我们还没有面对“变暖”的资格罢了。
4《樱园》
我手里有这位日本导演中原俊至少四部片子了,前几部也是大概扫几眼,这部因为在写东西,所以就边写边看了,呵呵,态度不认真。
但是这部明显和他那几部很情色的片子比,安静平和了许多,可能是早期作品吧。
6 《流星蝴蝶剑》
根据资料所述,邵氏自2001年起把自己的超过八百部影片的片库出让后,也就是真正进入了邵氏的数字时代,陆续推出的数字格式的经典电影光碟,使更多的,更年轻的电影观众才有可能去认识和了解那段特殊的代表了香港电影的黄金历史时期的影片,这些都是在数字格式的影像为载体出现之后才有的可能,我们也得庆幸时逢其时。
这部电影是由古龙同名小说改编,邵氏的著名大牌导演楚原拍摄制作,影片中自然少不了所有的卖座元素,赤裸的色情与暴力镜头,包括自原著小说而来的精彩的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对白,都使影片增色不少。
邵氏的武侠电影,无论是张彻,楚原这样的很商业,注重“外功”的动作导演,还是像胡金铨这样追求传统意境,注重“内功”的导演,都是很具大家风范和自成体系,今天的所谓的新派侠电影的徐克和拍摄出《东邪西毒》的王同学,都难以企及那个完整的封闭的看重文人传统视野的侠世界。
在新派侠电影的导演看来,那种传统的叙事模式和线性的叙事戏剧已很难再现现代电影所需要的“奇观”,所以在他们影片中的侠,动辄天崩地裂,或山呼海啸,指点江山尽在外力,而剧情往往是倾向片段的,零散的,主题是开放的,《蝶变》是形式主义的,《东邪西毒》是形式主义的,是非线性的,而《流星蝴蝶剑》则是现实主义的,是线性的。
7 《超码的我》
被认为是自《科伦拜恩的保龄》以来的美国最重要的,最出风头的纪录片,同样也被认为是突出表现了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肥胖。
导演摩根斯普尔洛克为了证实这一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不惜以身作则,在固定的时间内[一个月]都以高热量的快餐——麦当劳来维持每日所需要的食物,答案不言而喻,他吃成了一个大胖子。
在我看来,美国的大多纪录片,当然是那种主流样式的纪录片是很一般化的,即便是美国有很好的纪录片的传统[以怀斯曼为代表的直接电影流派],甚至于那些坚持探讨社会问题现实的导演,芭芭拉汉默《哈兰县》,恩诺莫里斯《细细的蓝线》,纪录片在他和她手里是一种创作手段,更如一种发言途径,若没有其他丰富的,庞杂的辅助资源,报纸,影像原始素材,文字,图表等便是绝难表现,去掉那些,片子便如抽空了般了无生气,甚至于包括迈克尔摩尔主演的那一出出“政治闹剧”般的纪录片,也让我们去相信这真的是“美国式”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你很难分辨其幕后导演的“真实”制作水准,题材反而成了最显眼,同时也是最关键的核心问题了。
《超码的我》也像极了这种流水线作业式的纪录片,大批的观众去涌进影院去关注它,只不过是有人提出,且很适时的提出了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并由此证明这样的事实[肥胖]只有在真正富裕的发达的社会[美国]才有可能出现,倘若把镜头转向非洲某地,鲜明的对照一定会让人很是不舒服,也许才会了解这真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但也许,这部片子也及时的转移了美国人对911事件的悲痛之情,呵呵。
8 《性爱网络IKU》
正如影片标题旁的注释:这不是爱,这是性。
这是部2000年摄制制作完成的数字格式的电影,主题很具有争议性,是关于描述如何进行“虚拟性爱的”电影,当然这样争议的大面积的问题只是在我们的高度发达的邻国——日本才有可能,才有条件实验,或实践。
影片制作的很是华丽,唯美,气氛十足,即使是如万花筒般旋转,切换,并置的复杂的画面形式也是很入主题的叙述和陈列,这让我想起了格林纳威的新片《托斯鲁帕的手提箱》中同样复杂多变的画面形式。
这部片子很像一个庞大的文件库,IKU是一个信号源,是一个文件格式,是一个性爱的信息天使,甚至说你有可能无法分辨IKU是男性化的 ,还是女性化的,IKU是性爱服务器。
看这部影片时,观众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性爱可以虚拟的话,甚至可能远比真实性爱来的更完美,更满足时,那真实的有什么用?
影片提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关于技术认知的论点。
9 《金瓶双艳》
现在再看这部情色电影时,完全认为是一种对历史的,对过去的一种“关照”。
整部影片都是在围绕西门庆为叙事核心的,而两个主要人物,潘金莲,李瓶儿,,和一个陪衬人物春梅,则成了影片中穿插点缀人物,整部影片也是以男权主义象征的人物西门庆为主要视点的一部影片,女性配角,也就是性对象需要时有,不需要时则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讲西门庆和潘金莲勾结谋害武大,郓哥[由很年轻的成龙客串]的情节,另一极富男权象征的潜在对象——打虎英雄武二,则是在影片中一直缺席的,从而更完整的叙述了西门这一独一无二,也就是性权力的拥有者的绝对权威地位和叙述核心,所以影片更应该叫《西门庆》。
可以相比较的是,另一部相近题材的日本影片,
10 《娼妇》,娼妇,也就是潘金莲,是这部影片的核心人物,围绕的则换成了两名男性,一是武松,一是西门,影片中的武松表面刚烈,脾性火暴,但内心一直还是深深爱着潘,他忍受着礼法难以逾越的障碍,把这种痛苦转化成了疯狂的杀戮来泄私愤,直到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西门的豪宅解救潘时,却处于无法形容的心理动机亲手杀死了潘,事实上潘也希望死在自己所爱的人手中,结尾是武松长时间的痛苦。
另部影片一是中式的,带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去展开批判的观点,影片结尾甚至用画外音宣布了西门这一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没有好下场的;一是日式的,模仿中国文化思维的陈述,但更显的人性化,更真实些,尽管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在一个礼教森严的制度下展开的。
如此看来,《娼妇》是一个很准确的文本。
15 《半个台阶》,其实在一段时间内对德国电影很感兴趣,且不说德国盛产大师,就是一些新生代导演也是气势十足,尽将镜头对准 边缘人,妓女,无身份者,家庭纠纷,新移民,尤其是上年柏林电影节大奖的德国影片,看后很是震撼。
《半个台阶》是关于家庭问题的,简单说就是一对邻居之间男男男女女女的问题,镜头很繁琐细微,场景都是在晃动中般[大量使用手提摄像],镜头多为中景,特写,演员脸上的雀斑都很清晰,他/她或凝神,或驻听,或哭泣,或喜悦,体验都是来的那么的真切。
长时间来发现电影真的应该去表现什么,形式主义者尽显电影作为艺术的本质;而现实主义者,尤其是当下,其实我们作为观众,是很需要真正的现实的,我们需要结结实实的被感动,被倾诉,观众永远是普通人,正如那生活也是如此的普通和不经意间的流逝般,《半个台阶》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补一句,以前记得只有《罗塞塔》才带给我这样的一种感觉。
11 《神的爱奴》
看消息得知,前段在北京的国际记录片会议上,会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纪录片会播放,日本导演原一男的《前进神军》,这部片子中的主人公,——“神”和《神的爱奴》的“神”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奥崎谦三同学。
奥是日本大大的名人,根据一些具体资料,
1956年,杀害不良地产商,被判十年,
1969年,向出巡的天皇投射弹子,被判一年六个月,
1972年和1976年,散播关于天皇的大不敬言行,
1981年,因涉嫌谋杀田中角荣,被捕,无罪释放,
转而又因攻击他人入狱,
在狱中申请参加妻子的葬礼被驳回,
1987年,被判12年,
同年,《前进神军》在国内外电影节大获成功,他即获最佳男主角奖,一举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天皇去世,拒绝大赦,
1993年,皇太子完婚,又拒绝大赦,
呵呵,看完这位老大这样充满动荡激烈且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真不知会说些什么。
《神的爱奴》其实是一部纪录片,是讲奥同学出狱后的贴身纪录,如果你对他的经历和“作为”很感兴趣的话,这部片子就很值得一看,拍摄纪录片若能找到奥这样的拍摄对象,这部片子就算的上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更不用说奥同学还在如此高龄,在片中落力性爱体验示范。12 《浮草》
以前对电影缺乏认识,简单说就是根本不懂什么是电影,光以为电影院放映的那就是电影,对电影的历史,美学,和具体分析是在很多年之后才逐渐明白过来的,也好似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很根本不懂的人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很正常,我是属于没有买到电影出版社出版的那本《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艺术》的那拨了,呵呵。多年后仍然是个遗憾,再版已是不可能的了。
以前属于创业的那个阶段时,喜欢参加一些聚会,理所当然的在和一些电影朋友吃饭,喝酒,聊天,谈创作,谈大师,说起小津时都是一脸肃然,没有人表示过不以为然,即便是那些刚刚知道何为电影的很轻率的年轻同学,小津像一座超然世外的神,深深的以自己完整无缺的人生和体验传达了我们永远那以接近的纯然的精神世界。
去年是小津的百年祭,原来想在沈阳安排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包括放映大师的14部电影和作一些研讨会,和做一本关于小津电影的书,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只有静下心来逐步的,一部一部来他的片子了,感谢老天,现在的这么好的环境,使我们可以从容的谈小津了,谈他的电影,讲他的传奇,今年甚至可以有一本关于他的书了,呵呵。
《浮草》,让我很容易就会想起小津的另一追随者,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同样的海边小镇,同样谦和冲虚的人,同样沉稳平和的表述,只不过是地域转移,物是人非而已,侯将“小津的世界”完整的转移到了台湾。
13 《茶泡饭之味》
香港创造社纪念小津百年全集系列,但在市面上好象只看见这一部发行,不免稍有遗憾。
这部片子是小津的第45部作品,小津电影的主题都很小,甚至是很细微的家庭琐事,也能构成一部电影的核心问题,《茶泡饭之味》也是如此,是关于一对夫妻如何相处的故事,其中产生的纠纷,矛盾,之后又重归于好,二人由此认识到“幸福”的真正含义。
小津的片子很有味道,绝不限于电影叙事的精致本身,影像的美感也是无与伦比,没有看过DVD格式的电影以前,很难去发现小津镜头之间的细致的转接,切换,画面具有一种独特的令人屏息的美感,无论是黑白画面的纯净,还是彩色画面的均衡的对应关系,甚至于是他所有电影片头字幕上独有的一张粗布[麻布]织物的底色,都使人对小津的恬静安祥和知天命式的达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小津电影主题平淡谦和,但绝不是保守退缩,小津的电影是准确记录了日本社会家庭,包括人心理的几十年真实的一种变化,就这部影片来说,影片中的一对夫妇并不是只简单的呈现出自身家庭的琐事,而是在日本整个大社会的映照下的心态变化。
评论说,小津电影中的“时髦精神”列举为几个部分,唯美主义,反俗主义,静观主义,小津电影的风格是值得反思体会的,小津筑造的是一个自我的世界,一个经过整合升华的世界,观众在其中的体验如入禅林,自外而内的体验,该提示的是,心不静则不必去看小津的片子,但也有可能看片子时你会很放松的,呵呵。
16
75届奥斯卡获奖短片集
<怪物史莱克〉系列的这个短片〈迈克的新车〉觉得很有意思,又看了遍〈头山〉,感觉画质一般,还是中文字幕不可隐藏。那个29分钟丹麦的真人短片感觉也不错,一口气看看完。 the chubbchubb 美国 rocks"das rad" 德国 mt.head 日本 mike\'s new car 美国 the cathedral 波兰 this charming man 丹麦 i\'ll wait for the next one"j"attendrai le suivant 法国 gridiock"fait d\'hiver" 比利时 dog "inga" 澳大利亚 visas and virtue 花絮短片,1997年最佳真人短片。 18 〈旅行者〉 mossafer/the traveller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刊物上关于这部影片的名字却是〈过客〉,英文片名是the passenger,不知是哪个搞错了] 1975年国际儿童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1993年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特别放映伊朗世界级导演阿巴斯一九七四年作品,黑白片,72分钟,摄影弗鲁兹马勒卡扎德,音乐卡米比罗森拉万,出演哈桑达波,马苏德扎德比勒。手里原来有〈当代电影〉的阿巴斯专题文章的,可以临时却找不到了,只好粗略的看一遍碟里的资料。这套阿巴斯电影系列由日本二区制作发行,片子修复的非常不错,划痕和颗粒很少,当然重要的是导演,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儿童的世界,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不会把握儿童题材的导演很少是好导演的,如小津的〈早安〉,〈我出生了,但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和〈零用钱〉,塔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和压路机〉〈伊万的童年〉,小栗康平的〈泥河〉等等。这部电影的镜头很多,甚至看起来很杂,和导演的后期风格迥然不同,就是这些很碎很杂乱的镜头却是非常准确的交代出了小主人公卡齐姆的心理变化,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动荡的,急剧变化的,正如他一心想去看国家足球队在首都德黑兰的比赛一样,困难重重,时间,精力,金钱,遥远的路途都是摆在他面前巨大的困难,他必须的亲身面对。结尾是,也是很不幸的,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却在比赛开始前因为劳累而睡着了,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他错过了比赛,但其实他却赢得了人生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19 〈家庭作业〉阿巴斯电影系列之一,摄影法尔哈德萨巴,剪辑阿巴斯。这是在198-9年以16毫米拍摄的纪录片,是在德黑兰的一所小学内拍摄制作的,以真实电影的[随机采访]方式对学校展开调查,主题当然是实施的关于家庭作业的新措施,这一点阿巴斯做的倒很像美国的怀斯曼,以很小的一个点[单位]来带动对整个大社会的看法和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 教育问题当然是国家的立足之本,尤其是针对的对体制及相关政策的意见和看法,被访问者在镜头前或大发牢骚,或谨小慎微,或滔滔不绝,或绝少发声,意见却是惊人的统一,那就是对教育体制的担忧。但回头看,相比奇斯洛夫斯基在波兰制作纪录片的困难重重,阿巴斯面对的伊朗的政治环境还是很宽松啊。 20 <莫扎特>
戈达尔1996年作品.
在翻看鲍德威尔写的电影教科书时,我说的是<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其实也类似一次跳跃式的阅读,因为鲍德威尔总是按照他对影片和历史的喜好来安排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影片,这样我也有了一次类似观看戈达尔电影式的经验,一是看书,一是看电影,二者在同步进行"阅读"时都是一样的,至少从一直哄心理经验来说.
我们在看电影史时形成的一些主观印象,比如说萨杜尔的书就不如格雷戈尔的书好看,且不说萨杜尔的东西太过枯燥和数据化,甚至有可能说他没看过多少电影,至少这个印象是从他的书中得来的,而格雷戈尔就大不同,他能熟练的形容和列举历史中任何一部影片的细节,一种原因是他喜欢当代电影,一种原因是他也是电影的忠实观众[同朗格瓦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的作用一样],所以喜欢看和喜欢看资料[文字的]是两码事,我们这里当然的是在说看电影,看它的声音和画面,甚至是海报和录象带封面,看和听.
戈达尔的电影是这样的一种媒介,<莫扎特>是关于严肃艺术在当代的回归的问题,至少从表面上看,戈达尔在年轻时候破坏了那个古典主义的传统后,又在老年重新修补它,并试图给它增加进了新的内容,这就是我们在说"古典和经典的",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而涉及到现代的时,无疑是政治化了的现实本身.
看这部片子时,你真的不会想到莫扎特和南斯拉夫内战有什么联系?这本身就是滑稽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某些事实,也许是战争和高度的政治集中的权力角逐造成的,[影片中<枪兵>和<周末>的痕迹很重]但戈达尔努力的,像一个现代的堂吉柯德一样,举起的是古典主义的大旗,致力的却是文化在现代的一种新的复苏.
正如鲍德威尔在书中写的:"电影中的许多意义最终都是关于意识形态的".
好与坏的意义并不止于懂和不懂[或装懂],简单的说是想去懂,弄明白其中涵义的观众是积极的观众,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的观众,那样的话,电影赋予每个观众的功能则是根本不同的,是鲜明对立的,我们需要商业大片,当然我们也需要深刻的能砸死人的"电""影".
张艺谋在<幸福时光>首映后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不需要 哲学电影,那是那个时代该去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解决的是票房,是观众.这些话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不舒服,因为可能我是一个需要解决我自己问题的观众吧,呵呵.
21
《去年在马里安德巴》
第2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1961年
黑白剧情片
法国新浪潮著名导演阿兰雷乃和法国著名新小说代表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唯一一次合作,也是当代电影史最为重要的一次合作,如果说雷乃身上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的气息的话,他和两位重要作家杜拉斯合作的《广岛之恋》和格里耶合作的《去年在马里安德巴》被认为是改写了当代电影的语法规则,自此,电影才完全成为了自由书写的工具,也是因为雷乃独特的超然的对电影的新的诠释,也被认为是对当代电影作出伟大的贡献的作者导演。
格里耶的原著故事我看过,很惊讶的是这个故事俨然写的就如电影分镜头剧本般精细,每一个场景的转移,每一个视点的切换,一路看下来,感觉已是置身其中,格里耶的文字如字字珠玉珍玑,巧妙而不拖泥带水,自然从容,极其符合现代人的观察习惯,无半点陈腐文气。而雷乃有文字在前拍摄起来,自如行云流水,只不过是故事太过压抑,场景呆板重复,细节的真实更使人产生一种逆反的虚假,这个故事原本也是关于一次想象和真实的游戏,试想影片置身其中的男男女女如何清晰的评判和做出自我决断。
雷乃将故事的发生地设置为一个巨大的迷宫般的豪宅,时间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去年,今年,正如片头看演出的一对男女所言:这出剧是1928或,1929?那电影呢?男主人公纠缠于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存在的许诺,那就是真实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从未曾谋面的]和他去年已经在这里约好私奔。电影中的其他场景和叙事的细节越真实,就使人陷入对这个约定越加怀疑的境地,真真假假,谁是谁非,孰难断定。
雷乃的电影总是执迷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夜与雾》,《广岛之恋》,《去年》都是呈现出这个明显的主题。
26
〈会说话的头〉
日本著名导演押井守1992年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吕克贝松的那部黑白默片〈最后的决战〉,都是关于奇想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多数举止怪异,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中,犹如漫画中的主人公,肩负着某种任务,但看会片头,还是感觉奇怪,车中的两名人物的谈话竟然是围绕着票房,制作成本和策划理念等问题展开对话的。
值得一提的是,押井守将影片中的场景刻意的形式化,加强了某种不安的气氛和突兀的造型,一如他在动画作品中坚持的异类思维,影片中的虚拟的导演似在超现实的空间中的,剧院变成了真正的打破界限的新的舞台,这个舞台是给那些妄想狂——对电影疯狂的热爱者准备的,由此,这部电影也就是凝结的是押井守对电影的态度,个人化的,反主流的,形式主义的。
28
《独臂刀》和《独臂刀王》
邵氏电影公司重要的武侠片导演张彻的代表作。
一口气看完,主要的原因倒不是剧情吸引我,只是很想看看60年代末期的武侠片的高峰究竟能到什么程度,看完后感觉很是好玩。
我们一般在看电影史时,其实都是倒过来看的,从后往前看,越是早期的电影越显得珍贵和重要。这里有个原因是,所有的文化和艺术的具体形态都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的,就和你看到70年代的情色电影一样,感觉原来香港在70年代电影中的性观念真的是开放很早很宽松,由此就可以推断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经济状况。
武侠片,功夫片总上迎合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其中的主题,或者很起重要作用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性要求的,尤其是这两部《独臂刀》,极力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不免在一些细节处理上留下败笔,或者也可能是几代人对具体事情,观念和价值的不同认知而产生的一种误读。
《独臂刀》几乎也可以理解为是一部舞台剧,
因为整部影片故事发生的场所几乎都是由舞台布景搭建而成,人物的走位和表演时刻不能偏离关键中心,甚至几处很关键的打斗都是发生在很狭小的空间中,比如长臂神魔师徒截杀金刀门弟子,还有在笑面二郎的住宅发生的双方徒弟的打斗都是在很小的空间中,甚至桌椅都横在面前无法做出其他动作,可见张彻追求的是武侠的“境”,并不是具体的厮杀动作。就和另名评论家所说,70年代以前的武侠片是要求演员的杂技般的动作,之后的则是全部用钢丝来解决,味道则大不相同的道理是一样。由此看,《独臂刀》刻画的是几段人物的感情线索为主的,方刚与小师妹,方刚与小蛮,方刚与师傅,师傅与其他徒弟间的情义关系都是在影片中大书特书,尤其到了结尾,徒弟们看见师傅临死前还得受辱,便先自尽来博取敌方的怜悯保全师傅的名位。
而《独臂刀王》则是一出鲜明的商业色彩浓厚的续集了,切不说前部中刚强忠义的方刚变成了团伙的领袖,变成了刀王,还有金牌在手,在有续集中设计精彩的几处重要的厮杀场景竟有点《七武士》的味道,双方斗智斗勇,又多了很多的噱头,人物的称谓也是越来越复杂,什么无相王,地藏王,黑白刀使,五煞等等,眼花缭乱,结尾处刀王功成名就携爱妻返乡[而且是已经怀孕的妻子,暗示刀王有后]也显得比前部虚假很多,金牌[象征荣誉]已经在手,摔到地上更显多余。而其他正义人物则表现的丑恶许多,一味奉承吹捧。好看是好看了许多,意义却差之很远。
第三部《新独臂刀》还没有看过,呵呵。
31
《华氏911》
可能是我凑巧,我拿到的是第一次推出的碟版,之前的枪版,下载版都被以一种偷懒方式避开了,所以也不会产生那种恶心的经历了。
感觉一般,还是原因是先听到的,看到的关于这部影片的内容介绍和新闻太多了,或许是看的关于911的纪录片太多了,总觉得这部片子里并没有什么震耳发聩的内幕和秘密。
也许这仅仅是导演摩尔本人的个人意见而已,他对911事件,对现任总统的看法,更有可能的是也许他本人就有或左或右的政党的倾向,才使他发言偏激,态度强硬,也许只有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才有可能有这样的“言论自由”的方式,可以直接对政府,或领导人指手画脚;有不好说这只是一个噱头,是国家善意的,机智的转移了公众的注意力,使某种政治的目的更容易达成一致。
一个人被蒙蔽的时间太久他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他依赖任何的信息,不管是公开的,或私底下流传的,都不是真相,他也知道他不可能知道真相,问题是他要知道了真相,他也许就不可能一直逍遥的生活着,呵呵,因为知道秘密的人总是很痛苦的,他得备受煎熬,指责,和忍受不被人了解的委屈。
所以根本就没有真相。
32
《早安北京》和《夜景》
看了一会,呵呵,发现后一部稍好些。
33
《锤头男孩》
这部韩国动画模仿其他动画名篇痕迹总觉得太过明显,
如《天空之城》《高达》等等,同样也和韩国的《晴空战士》有一段距离。
34
《血滴子续集:清宫大刺杀》
香港邵氏1977年作品,主演特别提一下,是狄龙同学。
今天正好还看了一则关于他儿子怎么混迹演艺圈的事。值得一说的是,当时他很年轻,年轻的是甚至在电影中的表演都气势十足,刚猛有加,使这部很有悲剧色彩的电影很是吸引。我很注意在片子中的血滴子的造型和使用手法,呵呵。因为传说毕竟是传说,能以电影的手法或者说是表演的手法再现这一臭名昭著极富传奇色彩的武器,难度是很高的,而邵氏在60和70年代对武侠片的认识是以“真实功夫”和杂技般的动作为特色的,所以血滴子使用起来也不能避免像类似杂耍般的动作,但是因为动作设计很是紧凑所以极少看出破绽,包括后来的更复杂的“连环血滴子”的双层结构,[而且提到的设计者还是位材料力学的专家]更是使人看的大呼过瘾。
35
《花之蛇》
老实说,如果我单独一人看这部片子的话并不觉得什么,关键是有女友在旁,因为大都已女性为主角或性对象的SM电影,可想而知女性观众的心理,而且最近好象也是看到很多关于女性观众在看色情电影时的心理研究的文章,很真切也很注重男女平等,但是事实是改变不了的,就是大多的色情主题倾向的电影几乎都是已男性观众为主要设定的观众的。
这部片子除了关键的生殖器部位不甚清晰之外,其他可以和《紧闭双眼》中的仪式部分相姘美,整部片子的百分之八十部分都是关于一名曾是著名舞蹈家的女人被使用各种方式蹂躏的过程,而且过程并不新鲜刺激,甚至有点老生常谈的概念,比如皮鞭,凉水,绳索,面具,女生服,而且最龌龊的是,必须得威胁女主角才可以实施性虐;背后的主要的观看者“老师”的身份或动机也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前战争罪犯,[这个比例最高的是神风特攻队的遗留,这个理由是以《神风72小时》为例,但也有人怀疑神风队是否有生存者],因为只有这号人物到老年才有这种喜好,没有看过团鬼六的原著也无法断定了。
还有就是导演石井隆,他的电影我一直比较喜欢,但他总是在关键时候拍摄制作的电影和三池崇史,北野武,押井守等中生代导演的作品拉开距离,所以一直未能有更高水准的突破也理所当然。
36
《早基去晚基返》片基很差,换了两次也看不了。
很想看的原因就是据说这是部黑白的同性恋电影,很有味道,而且屡获大奖。
37
《布拉克哈格短片选》
拿到这张碟很长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完全的一段时间看整套作品,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情绪和心情看,因为这是资料,是实验电影,因为这是一套243分钟的实验电影集,但和布氏近四百部片子的产量差的很远,基本上可以属于是无情节的实验电影那类,资料很珍贵,所以看的心情也是战战兢兢,洗净双手和心灵才可观看,呵呵。
这位老大是电影史的传奇人物,不必说他隐居在乡隅一角创作史上最重要的实验电影,而且布氏对于材料和观念的突破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我大概看了几部他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包括《狗星人》和《蛾光》,很像某位老大形容过的,实在是通篇满墙鬼打架,迷离光影间得使劲去分辨其中的奥秘之所在,所以作者是很开心的,用光影来释放自己的艺术,生活,哲学,观念的结晶,而观众则是一脸痛苦的期待有好的结果和清晰的结论,难。
看来实验电影适合于创作,不适合观看,呵呵。
其实这个概念简单点说,还可以扩展到类似斯诺,里希特,格林纳威,贾曼,斯特劳普,戈达尔这样的导演。
38
《陆小凤之决战前后》
《陆小凤之绣花大盗》
这两部片子很相象的地方是片头开始都是一堆人,也就是那帮很臭味相投的人在喝酒吃饭,而且很有诗意的在吃喝,而且电影还极力的模仿古龙原著里人物的对白,一字一句,看样子写这部电影的剧本是很省力的了。因为在我看来,古龙在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和法国的格里耶一比,文字之间看似简单明快,其实仔细看连电影制作中的分镜头结构都带出来了,难怪邵氏这一时代的武侠片的产量很高,而且都是在那么狭窄有限的邵氏片场里。
鲍德威尔曾经很夸奖邵氏精良的商业电影制作能力,看似简单其实对商业类型电影的具体操作制作非常细致和老到,而且摸透了观众的心理,实在是高明之极。在我看来,这批宽银幕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场景的衔接都豪无破绽,远比现在的批量的四比三电影更看的舒服,只是和胡金铨更为深刻高明的武侠世界相比稍欠火候。
有的地方需要重视的是,如果没有看错的话,这批电影同样注重景深镜头,这个话题我在看分析〈公民凯恩〉的镜头文章的时候发现的,而且在这两部片子里尤其突出,举例子说,在第一部的27分钟处,陆小凤和他女友在聊天的时候,极远处的丫鬟和仆人来回走动都一如前景处的主要人物清晰突出,可见邵氏导演非同一般,学习大师的同时又不忘商业电影制作的基本要领。也幸亏这批片子没有随着数字修复而改变四比三电视格式,否则真正的邵氏电影又看不到了。
39
〈代码46〉
英国名导迈克尔温特波顿的片子。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影片。
看片子吓一跳,很像文德斯的大全景镜头,画外音累积起来的低沉的语声和大全景镜头的结合,确实很像文德斯式的鸟瞰镜头和“天视观点”理论的样式。
“影片大部分场景设置在上海,但是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它不是关于上海或中国当下的状况。”导演说。
但是这部影片却是一个关于科幻题材的电影,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其中的证件,身份,地域,复制,克隆,关于基因和DNA的细节分析和所谓的爱情故事在其中的穿插,越发增添了影片的这种荒诞感和作者对未来世界的无序感的隐忧。
这是一部让人动脑子的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