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29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479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65
- 精华
- 0
- 积分
- 396
- UID
- 3854

|
沙之书
“这么说来,您和澹台错先生是非常熟悉了?”我望着眼前其貌不扬的老人,心里不禁敬佩起来。
“那当然,我们是同乡嘛。”
“老先生,可以谈一谈你们小时候的事么,特别是对日后澹台错先生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
“好像没有什么吧,整天也就是打打闹闹的一帮小孩子,没什么印象了,年代太久远了。”
“老先生,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澹台错先生在早年的一篇名为《遗忘艺术家》的小说或者是回忆性质的散文中有提到过您,您还记得么,有关遗忘艺术家的事情。”我千辛万苦才找到这个唯一认识澹台错先生而今还健在的人,这次可是有备而来,不把事情弄个一清二楚决不罢休。
“让我想想看。年轻人,你别催,我们老年人一催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老了就是这样,呵呵。”
“不急不急,您老慢慢想。”我有什么好急的呢,为了弄清这桩小说史上的迷案,我已经准备了足足半年,不知疲倦地查阅各种资料以及走访各式各样的人物,再多等一会儿也没什么,天知道我当初为何昏了头选这个题目作为博士论文。
“我想起来了,小时候是有那么一个叫什么“遗忘艺术”的表演,不过我并没有去看过,好像后来就再也没来过了。我哥哥知道的比较清楚,他在神志清醒的时候还说过。”
“您是指周不比先生?”
“是的,可惜他在阿错——就是你们所说的澹台错先生,我们都叫他阿错的——他在阿错最后一本小说也是唯一一本长篇小说《反沙之书》出版没多久就得病毒性心脏病去世了,可惜啊,那时候我们都还那么年轻,阿错也曾经说过,周不比是唯一读懂了《反沙之书》的人。”
“是那样啊,可为什么澹台错先生的那篇《遗忘艺术家》只写了一半就再也没有写下去了?根据我的推测,文中最后出现的那个小女孩好像和澹台错先生后来的命运发生了某种联系,是这样的吗?”
“小女孩,哦,有的有的,是有一个叫漾漾的小女孩,挺漂亮的,跟着那帮遗忘艺术家一起来的,她自己也表演遗忘艺术吧,白天的时候总是和阿错在一起。后来不知怎么的,阿错可能受了某种刺激,和他爸爸争吵得很厉害,我们全镇都知道这回事,好像是说他的年龄还不到不让他去看表演吧。”
“后来呢?”
“后来那帮人走了,再也没回来过了。”
“再后来呢?”
“再后来我们都去念书了,高中、大学,不过我们几个人每年总是要聚一聚的,这种关系持续了很多年,一直到我哥哥去世,然后大家就渐渐失去了联系。”
“据我所知,你们上大学的时候,《沙之书》已经秘密出版了,这件事您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当然记得。这可是小说发展史上的大事啊,老头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当年澹台错先生出版《反沙之书》后不久,有人传说《沙之书》也是澹台错先生写的,您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吗?”
“那些人简直是放屁,几十年前我就说过了,根本就没有那种可能。阿错为了突破《沙之书》的桎梏,耗尽毕生心血才写出《反沙之书》这样的不朽之作。《沙之书》不可能是阿错写的,绝对不可能。再说《沙之书》出版的时候我们都还在上大学,思维境界和写作水平都还没有达到能写出《沙之书》那样的高度。”
“可是澹台错先生是小说史上的天才,说不定他一直在背着你们偷偷写作《沙之书》,通过对比《沙之书》与《反沙之书》,我发现它们的确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年轻人,你觉得阿错的写作水平会在几十年里都没有进展吗,真是幼稚!”
“哦,对不起,老先生,这只是我一个荒唐的想法。我在想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澹台错先生当年同时写出了《沙之书》与《反沙之书》两部小说,而他故意在秘密出版《沙之书》后的二十年再出版《反沙之书》,至少我认为澹台错先生的写作水平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登峰造极了。”
“哼,一派胡言!你根本不知道当年《沙之书》出版时的情况!”
“老先生,我正想听您讲讲呢。”
“好吧,看你这小伙子还挺懂礼貌,我就给你讲讲当年的事情。”
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小说的历史,准确地说是有了用于交流的语言才有了小说,那时候是叫做口头小说。(阿错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在头脑中已经产生了小说的萌芽,虽然无法向别人表达,但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我反驳他说你的观点无法证伪,是不科学的。阿错笑笑说,小说本来就不是科学。)小说的历史一共经历了五次危机,分别是语言危机、文字危机、内容危机、形式危机和最后的这一次可能性危机。每次危机总是由一本划时代的小说引起,它代表了小说在当时发展的最高水平。这种小说的出现是小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对人类一种荒谬的讽刺。每次危机来临之时,所有的作家都会失业,前四次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至少第五次危机引起了这样混乱的场面。
《沙之书》引起了第五次危机。
《沙之书》究竟是怎样一本书,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因为除非把它从头到尾读上一遍,否则就算遗漏其中任意一个标点符号,它就再也不是《沙之书》。甚至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也是痴心妄想,《沙之书》没有头也没有尾,它是无限的,没有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它,当然更没有人可以将它背诵下来。我无法告诉你《沙之书》到底是怎样一本书,阿错也不能。如果非要说出点什么东西来,我只能说《沙之书》是关于无限可能的一本书,这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沙之书》就是无限可能本身。
是的,所有人在第一次接触到无限这个概念时都会迷惑,数学上的无限更是让人眩晕。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有限的概念,我们习惯用有限的经验去理解无限的世界,我们以为只有有限才是基本的,正常的;然而恰恰相反,这个世界充满了无限,有限才是孤独可怜的特例。听说过吗,有理数其实和自然数一样多,一条直线上的点其实和一张平面上的点一样的,虽然平面上包含了无数条直线。什么在迷惑我们,是那从有限的经验中得出的“多”这个概念。
《沙之书》的作者的确是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他利用人类在无限上的迷惑创作了这本有史以来独一无二的小说。小说的名字来源于《金刚经》: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佛家在此只是比喻罢了,并非实数,意在告诫人们不可执着于虚幻的表象世界。然而《沙之书》并非表象,它是实际的无限,它是无限种可能,它描述世间的一切:它绵延于无限的时间,上溯至没有任何可能性甚至没有物理定律的大爆炸奇点,它伴随各种粒子的产生,它看见星云星系和无尽天体的生灭,它记录生命的周而复始,它期待智慧的来临,它面对虔诚的宗教信徒,它嘲笑未来提前上演,它一路奔袭告诉我们毁灭的方向,那是处处白昼看不见任何影像的热寂岁月,它因为偷窥了自己的尾巴而使时光倒流,它抹去了记忆最终逃离时间本身,也逃离了它自己,它充满在体积有限而又无任何边界的无限空间,它以引力波为坐骑,它彳亍,它彷徨,为何与自己的影子纠缠不清,它可以同时在任何地方,你阅读它时,它又只在你眼里和心里,它甚至可以进入你的梦中,那是神秘的第十三维度,或者分形,或者混沌,它总是在重复自身,其实源头只是一个简单的迭代,它也讲述悲欢离合,它也懂得风花雪月,它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它百无禁忌,神怪力乱,它若有人兮不可追,南山之下鸟倦飞,它望美人兮天一方,人生不见兮动如参与商,它气吞山河,胸胆开张,草木含悲,风云变色,它血荐轩辕不负少年头,它东征西讨饿孚遍野,它诱惑,让海水染红,神将它变做健壮的母牛,一时间人人追问主的所在,它回答大概在针尖跳舞,它欣喜烈火的吮吸,意志与表象,存在与虚无,总有穷尽的日子,那时它将脱去美丽的外表,丑陋不堪,连阿修罗也不愿与它靠近,它计算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规律,好在黄泉大道上拜祭,它模仿拙劣的电影,揭开第七封印,只有死神才能与它对话……
“因为《沙之书》写尽了所有的可能,作家们变得无事可做,最多有人写写无聊的感慨,然而这感慨也早被《沙之书》预见到了。于是一小部分作家愤怒了,激进的几个甚至要求作品委员会焚毁所有已经出版的《沙之书》,禁止任何人传抄阅读讨论《沙之书》,就连想一想它都是一种罪恶。这项提议最终未能通过,并非有人怜悯书的命运,而是怕焚烧《沙之书》后的灰烬迷漫到整个宇宙,因为它是无限的。”
“那澹台错先生最后是怎样突破了《沙之书》?我很想知道。”
“呵呵,年轻人,你读过阿错的《反沙之书》么?”
“没有,好像没有人真正读过啊。”
“那就对了,《沙之书》写尽了所有的可能,《反沙之书》没有任何可能,就连你阅读它的可能也没有。”
当我结束这场头昏脑胀的采访,离开比不周老人昏暗的房间,走下岌岌可危的楼梯,看到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切眼前的事物仿佛都很模糊,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无限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