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26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4223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1627
- 精华
- 0
- 积分
- 3198
- UID
- 2190

|
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
<!-- BEGIN TEMPLATE: content -->2004年9月28日——11月28日
影像生存
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
本届双年展的学术主题为 “影像生存”(英文定为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 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着眼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
一.影像生存
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核心概念,“影像”大致可以被阐述为以下三层意义:首先,“影像”是一种图像,从传统的剪纸、皮影到现代的摄影、电影……“影像”具有丰富的艺术史资源,从人类文明早期的对“影”制像,到当代不断创新的各种影像技术,作为图像的“影像”构成了古今中外艺术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作为图像的“影像”,我们可以从古到今地打通艺术史上的多种形态。其次,“影像”是一种文化意象,既包含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丰富经验,更是中国古代文学颂咏和艺术表达的重要主题,通过作为文化意象的“影像”,我们可以从外向内地打通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经验的关系。第三,“影像”是一种当代视像,当代丰富的媒体技术正在塑造着人们日常视觉积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记忆正被无处不在、时刻流动变异着的影像所建构,“影像生存”已成为当代都市人群的一种日常状态,“影像”逐渐在当代生活的地平线上确立起了一种全新的主体和现实。通过作为当代视像的“影像”,我们将从内向外地打通艺术媒体与当代视觉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影像生存”的主题框架之内,本届双年展将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开发、展示今日中国和国际视觉艺术中多种媒体、多种技术的可能性,以“影像”勾连艺术历史中多姿多彩的创造形态,揭示多种影像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共生与并存,以及影像在今天人们生存境遇中的意义,并通过各种现代艺术方式,实现历史上种种艺术形态的更生和复活,实现技术时代的文化关怀。在此,“影像生存”既指向人们依托于影像而生存的当代状态,又激发人们对多种传统影像生存之道的深入思考。
二.视像之道
影像生存既是当代人的影像化生存,又是影像自身之生存,这两种涵义都导向本届双年展的英文命名“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即视像之道。Technique在希腊语境中首先是一种方法、途径,指向系统化的知识。然而,在近代以来的人类视野之中,Technique却逐渐被简化为狭义上的、纯粹的“技术”(Technology)。本届双年展将对“技术”的这一近代观念进行反思,追问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继而探讨视像之道与生存之道的内在关联。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物质载体,技术长期以来被当作一种超越文化的力量。然而,技术自有其文化内涵。它不但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而且已经构造出了一种特定的“合理化”的现代文化制度。技术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设计,在世界现代史上,技术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巨大能量不仅表现为可机械复制性的生产和制作,而且也体现在它对人类视觉的改变和塑造力上。通过各种现代视觉器械,技术使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世界中的各种隐秘得以成形显像。可视者的范围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围着人自身的类像世界,继而挑战着一切现实的根据——这是一种根植于技术的“真之威胁”,一种新的客观主义视觉机制所招致的对于可视者的焦虑。
视觉的机械化和客观主义是19世纪以来人们的一种普遍经验。现代视觉技术(摄影、摄像)为这种经验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人们相信,通过这种视觉的机械化可以实现一种视觉的中介性,进而抵抗以往世界图像中的主观主义。摄像机以聚焦的形式设定了自我与世界的距离,同时也把自我排除在世界之外。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可以通过每个画面发现镜头之后那双无所不在的眼睛,在观看中介性图像(摄影或电影)的经验中,每个画面都内在地蕴涵着一次注视。摄像机似乎同样遵守那种主体主义的视觉制度,摄像机的成像原理与丢勒透视法模型丝丝入扣。现代视觉技术并没有为我们解决传统的“主—客”体问题,它只是取消了艺术对相似性的追求。它反而将“现实/真实”这把利刃磨得更加锋利,使之对我们的理智益发具有威胁。这种威胁来自20世纪以摄影、电影等图像化媒介为表征的广泛的视觉现实。在这个图像化的视觉现实中,最为根本的特性是它的“中介性”。摄像机等视觉媒体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仅仅只是眼睛的延伸,更重要的,它是对视觉的规定,它制造出一种新的可视现实——可视者即是现实,而“视像之道”即是创造可见现实的道路。
现代视觉技术具有一种超文化的潜在的普遍性,但它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却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呈现出不同的意蕴。以摄影为例,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成像技术,摄影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在现代早期,摄影是西方人对于前现代的人类学对象的一种观察工具,它貌似“客观”地记录着陌生的文化景观,在对于异文化的想象和叙事中行使着观看者的权力。在西方人通过摄影镜头的那种带着惊奇和谅解的凝视中,非西方的主体始终作为一个被动的、匿名的对象沉默着。而在中国,作为一种舶来的造像技术,摄影见证并且记录了中国人在现代历史中的经验和命运。中国人从早期的被注视、被表述,逐渐展开自我表述,在对于这一舶来物的驯化中,呈现出现代中国人“去殖民化”的心影和历史踪迹。
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世界“技术化”和“视觉化”(Visualization)的过程,视觉技术的殖民在世界范围内缔造了充满差异的现代性文化景观。如何对这种视觉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如何体现科学技术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如何看待视觉文化中科技含量的逐渐增长?这都需要我们去探讨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所具有的历史、人文涵义,以及它所制造、生产出的现代文化后果。在此,“视像之道”既指视知觉创造中的表像技术与发展道路,又暗示了在不同文化间的一种可见与不可见、沉默与发声的话语机制。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观相之术”,又是“制像之道”,同时关涉视觉表达和国际展览政治两个层次。由此,本届展览需要追问的是:在这个媒体时代,在这个图像增殖和贬值的充满悖论的文化境遇中,世界如何成为可视者?那可视者又使什么变得不可见?
三、问题与方法
展览地理学
本届双年展除主展场外,还将在上海市区设置若干主题性系列展,以上海美术馆为核心向上海城市四周发散,建立起一个涟漪般的和相互照映的展览系统。
展览语法
本届双年展将以“转播”(Rebroadcast)与“投射”(Reflection)作为建构展览的基本语法。每个分展场都在主展馆设置“投影”和转播器,展览的每一部分都将被引用、转播到各个展示框架之中,共同建构起一个转播与被转播的多重现场,实现“现场的增殖”。
潜在的追问
如何回应媒体时代可复制的和集体性的观看和感知?
如何展示当代媒体与视觉技术?
如何实现艺术史形态的技术的复活?
四.展览结构
本次双年展由主展馆和3个主题性分展场构成,由8个版块共同构架,力求系统地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出“可视的技术”和主题。
1.影(Reflexive Reflection):位于上海美术馆的中心展将以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场域“摄影棚”、“暗室”、“画室”、“影院”作为框架,把整个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分为四个部分,将一系列影像技术名词观念化,作为每一部分的子系统的主题,如摄影棚下的“瞬息”与“留存”,暗室系统内的“显影”与“定影”,画室中的“光”与“影”,电影院中的“遮蔽”(屏幕)与“投射”(实地)。这些概念彼此交织,构成一整套关于影像的话语系统和空间规划,为参展艺术家提供一个潜在的现场。艺术家将在这一潜在现场上建造新的现场,实现“现场的增殖”。中心展将涵盖从剪纸、皮影到摄影、电影的所有影之形态,使“可视的技术”得以综合显现。
2.虚构/现场(Site of Fiction):在10个左右的封闭空间内进行一场跨媒体感官实验。展场卫2004年上海双年展在人民公园内设置的MEDIA HOUSE,参与艺术家尽可能调动各种新媒体手段和感官体验虚拟出种种感性现场,进行最具开放性的视觉技术实验。
3.影片展播(International Film Program):在上海美术馆放映厅举办国际影片展播。影展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实验短片(含香港艺术短片专辑)。其二是中国独立影片展播,展出2000年以来中国独立影片的最新成果。其三是中国纪录片专题,向观众介绍国内近年来的纪录片探索状况。
4.中国摄影历史博物馆计划(Project of the “Museum of Chinese Photography”):这部分工作意在呼唤在上海创建一座研究性的中国摄影史博物馆。摄影是现代历史的记忆器官,摄影史为我们积累下了最具现实意义的视觉遗产。该计划将从历史纬度建立起双年展的现代影像叙述,再现摄影与中国现代史并行发展的世纪历程,展示中国摄影的优秀成果,探讨摄影这门视像技术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5.影像仪式(Ritual of the Reflection):举办一场历时4小时的的开幕晚会。探讨作为青年文化之表征DJ-VJ的场所控制和展示能量,互动现场在大众媒体事件中意义,现代仪式与艺术展览之间的互相渗透,以及从大众传媒技术中开发艺术媒体的可能性。强调两种媒体(大众媒体与艺术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以及一种“分享的公共性”。 力求在开发新型影像形态的同时,在中国当代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确立起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届时正值“中秋之夜”,上海双年展将应和古人“秉烛夜游”之雅事,邀请二十位艺术家,以影像、音乐、装置、舞蹈等多种方式,构成一个充满现代感的、盛大的跨媒体感性现场。
6.家中的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 at Home):从2004年4开始,开展本届上海双年展网站的学术建设,设立宣传、讨论与展示合一的网络机制,力求建立起双年展的家庭现场,将展览转播、发送到千家万户,形成“家中的上海双年展”的现场。
7.国际论坛(Symposium):双年展的研讨会将讨论中外艺术史、文学史与哲学史中对“影像”的诸种论述, 集中探讨“影像”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表征和意义。所关涉的主题如:本届双年展的得失,可视者与视像技术,影像生存与世界图像时代,影像技术的多源头历史及其叙事,影像的政治经济学,视像之道与影像生产,作为哲学母题的“影”与“像”,“影像”与真实之信仰,光、影与启蒙主义,影像的诗学与暴力,影像时代与视觉的中介化、组织化,……
五.目标与意义
2004年上海双年展将致力于探讨科技的历史和人文涵义,思考科技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建设,使科技媒体在艺术的平台上与人文精神照面,力图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探讨科技生产力与文化生产力之间相互支持、彼此建构的动力机制。
双年展将以其学术主题为核心,发散出若干个分主题,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展示和讨论的学术框架,发掘出一个具有真正公共性的意义空间,以推动对正日益受到重视的文化艺术领域的讨论,并且调动各种文化资源与艺术形态,创造出一个以“光-影-像”为核心的动态的表述机制,以“影像生存”这一主题的开放性与巨大的包容性营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综合性文化景观。
我们相信,不断发展的上海双年展将进一步展现上海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吸纳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体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提供一个充实而深入的文化研究与展示框架,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04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简介
总策展人:许江
出生于中国福建。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本人曾在柏林﹑汉堡﹑香港等地举行个展﹔作品入选首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布里斯班)和首届上海双年展、第24届圣保罗双年展、第14届亚洲国际艺术展(福冈)和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近年来他策划与主持的重要艺术活动包括“生活在此时”(柏林)、“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东京、曼谷、德黑兰、依斯坦布尔、杭州)等。著述经常在国内外艺术书刊上发表。曾任第四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主任。
策展人﹕郑胜天
出生于中国河南。现任英文当代中国艺术学刊“YISHU”总策划,温哥华当代亚洲艺术国际中心理事。近年策划的重要活动展览有“江南- 现代和当代华人艺术展览与国际学术研讨会”(温哥华),“国际策展人访华考察”(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香港,台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艺术”( 温哥华,多伦多,温尼帕)与“上海摩登”(慕尼黑)等。曾任第二届上海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第四届上海双年展艺委会委员。
策展人﹕Sebastian Lopez 洛柿田
出生于阿根庭。现任阿姆斯特丹盖特基金会(Gate Foundation)艺术和行政总监、荷兰莱登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客座教授。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荷兰难民”、“民主之骚”、“一个城市、一个世界”、“并非中国的展览”(阿姆斯特丹)、“东方国际" (诺里奇)、“跨文化的创造力- 欧洲的拉美艺术家”(威尼斯)、“荷兰录像艺术简史”(圣何塞、马德里、萨格勒布)等。他曾编著“论后现代主义”、“回应媒体”、等书。论文常见於伦敦的Third Text、柏林的Kunstforum及Neue Bildende Kunst等刊物。
策展人﹕张晴
出生于中国苏州。现任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上海书画出版社“艺术当代”杂志编委。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蔡国强艺术展”(上海)、“亚洲城市网络”(汉城)、“节点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筑实践”(上海)、“红色中华”(光州)、“中国表情”(新加坡)等。曾主编“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是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
策展助理:高世名
出生于中国山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策划和参与策划的主要活动包括“林风眠先生百岁诞辰纪念”(上海)、“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和“地之缘──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徙与地缘政治”(东京、曼谷、德黑兰、依斯坦布尔、杭州)等。著述在国内外许多艺术书刊上发表。
展览日程
开幕时间表:
15:00——15:30 开幕仪式 上海美术馆
18:00——19:40 开幕晚宴 上海美术馆KATHLEEN’S5餐厅
20:00——24:00 开幕晚会—“上海正明月” 上海人民公园
·学术论坛
主题:视像之道
地点:上海美术馆四楼演讲厅
时间:9月29日14:00——18:00 视像之道与影像生存
9月30日 9:30——12:30 视觉化和全球化
9月30日14:00——18:00 影像的政治经济学
·市容浏览
时间:9月29日下午14:30
路线:外滩à东方明珠à豫园
二、上海美术馆为您提供的服务
·展览时间 2004年9月28日——11月28日
·馆址 中国上海市南京西路325号
·邮政编码 200003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售票 ,全年无休
·问讯电话 021-63272829
·传真 021-63272425
·上海美术馆网址 http://www.sh-artmuseum.org.cn
·上海双年展网址 http://www.shanghaibiennale.com
·E-mail sh-artmuseum@mail.online.sh.cn
·门票 全票20元,学生票5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