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种写作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好友

57

积分

新手上路

小王子华也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22: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五种写作
        ——华也

他既飞在地球上面从高处观望它,同时又能够巨细地观望它。这种双重眼界可能就是对诗人职业的隐喻。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的这句话从某个向度上说明:多视角的思维可以简单地认同为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它的双重效力力图取消人与世界的对立,倡导从普遍的同一文本中读出不一致的混乱。这种多元的本体认同决定了(或者说建构了)一种“对话”,即对于自身的知觉(perception)和自动性(self-motion)的建设。坎贝尔指出:“如果有行而上的选择,那么中心状态的唯物论就是错误的。”①这种泛经验论,直接预设了一种存在的现实,即心身动力的不可理解性;或者我们说,这种存在,具有本体的潜型。

  它反射在语言表达上,就是建构一种语词倾向,即对个人化使用语词的追求以及微型语言的加入。在这方面,诗歌的语词建构在经历了单向度的唯美和破坏式的暴力语境之后,新语汇的建设就倾向了“中性”:辨析式的精确表达、个人化的朴素简约以及灰色的反讽。总之,现代新语境下的诗歌语词倾向了一种纤细,但这种“纤细”却表现出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我们妄且把它称为“第五种写作”。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热烈,而在“和平静穆”。陶渊明浑身都是“静穆”,所以他伟大。②诚然,这种和平就是上述写作中的中和之美。它不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反道德的现代价值,它只是简单地反传统,反对语词的暴力倾向和粗鄙语言的使用。它呈现的是“历史的个人化和简单的语言欢乐”。③当然,这种对语言的小加工还附带着精神和非物理性的隐痛,它的节奏带有明显的乐感。也就是说,这种语词的效力标定了句子的张力;但对附带这一现象而言,它又是片面和任意的。切·米沃什在一首诗④中这样写道:

  在一个句子里寻找我的家,简明的句子,仿佛锤子敲击在金属上。不去陶醉任何人。不去赢得后辈中持久的名声。一种无名的需要,为秩序,为节奏,为形式,这三个字对抗着混乱和虚无。

对于米沃什的“秩序”,前述的任意性的“无序”(untidiness)就应当是一个温和的语词了。然而,这种非自然的无序恰恰是为了表现“秩序”,它不是机械的对立,而是多元的同一。新的行而上学观认为,自然的终极单位完全没有经验和自我运动。心身问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说明:事物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是一种“秘密”——语词的秘密。这种语词的秘密具有对存在的反拨,同时又具有对现实的理解,而写作的主体又恰恰在这个矛盾的小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它具有潜型。然而,这种潜型对于建构又存在破坏的能力,反传统便成了它的主体矛盾。米沃什提出了“对抗”一词。然而新语境下的写作却力图构筑一种“对话”,这种形式,对于多元的格局或形式,恰恰就是一种另外的(alternative)对抗。

  除此以外,新语词的“中和作用”还表现为对对立层面的吸纳。现实的隐痛建立了思维的单向度;但是,它却开拓了这种“隐痛”的其他向度,并小心翼翼地使它趋于完整。它并不是抛弃隐痛,而是拾掇所有的隐痛,并使之更加完整的表达和描绘这种对现实的阵痛。

  于是,这种新的语词观作为当代诗歌概念的一种延伸和沿袭,抛弃和吸纳并存。但决不是粗暴的抛弃和对立,而是多元的理解;不是整体的吸纳,而是小心翼翼。对抗自身,多视角的审视自身,这就构成了新语境下诗歌语词的中和之美。

  由此,新语词就不能等同于日常用语⑤,更不能趋向于语言的粗鄙化,这就要求对语境进行开拓和求新。新鲜的词汇和简单的义场,便成了新语词的发展向度。但这种新鲜和简单是一种建立在新近语词的成熟荆棘之上的冒险,是对自身(传统)的强烈对抗。这种反身动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一种与自身的挑战,但却不是粗暴的和血腥的,它是一种观念的交流,或者更加准确地说是一种“对话”,这又恰恰迎正了当代建设性的多元论的正确性和先见性。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任何由语言符号构成的文本都是无中心的系统,它本身就不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的稳定结构,而更像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这张“蛛网”上的各个网结都相互联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且不断变动游移,做着不断的循环和交换,因此,一个符号需要保持自身的某种连续性,以使自己能够被理解。但在实际运用中它又事实上被分裂着,它无法永远同自身保持一致,它在有限的构成中不断的解构自己。它因此具有了提供多重涵义的可能性,阅读的过程,或者说,对某种意义的把握过程,但究其本身,还是对原有文本的破坏过程和解构过程。总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潜型”。此外,对二元对立的延伸,语词的本体性却表现为文学内部的对立,它屏弃哲学范畴的干扰,仅仅对自身反抗,这就更加实效了本体中和概念的纯度。

  在解构的同时,中和的概念还涵括了建构的过程,即新语词的使用效果。它还要求词汇间的连动要有音乐的节奏。在这一点上,它趋向于瓦雷里(Paul Valery)纯诗的一个特征:“在这种诗里音乐之美一直连续不断……”⑥节奏和语流作为诗歌的组成部分,也是十分关要的,它的打断、延伸和加快都会不同程度的解析诗歌的写作空间,而这种单独的空间(写作者的写作场景)却只存在于诗歌自身,所以,语词的新倾向也包括力在开掘诗歌内连动的乐感。

  综合上述,新语词的解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词自身的“消解”过程,即对自身整体的“对话”“和对内部个体“审视”的二元对立,它作为一种建设中的新语词观,既有反传统的一面,同时,作为一种倾向,它又是理性的,任何对自身的消解都是“中和”的一种外在体现。



注:①基思·坎贝尔:《身与心》,第90页

  ②参见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

  ③臧棣语:“90年代的诗歌主题实际只有两个:历史的个人化和语言的欢乐。”

  ④诗题为《寻找我的家》

  ⑤瓦雷里曾沮丧地发现:全部广泛的日常用语……不是为诗人而创作的。

  ⑥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第29页



                          2003.12.22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是我!

34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8-4 13:24:40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是作业吧?
Narkom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5 04:4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