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32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百部最佳推理小说排行榜(MWA版)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初次整理:bcbulang  补充:bruceyew 不惜(nico)<BR><BR> <BR>前言:这份书单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简称MWA)票选出来的史上最经典的一百部推理小说排行榜。评选过程颇为复杂,首先由推理协会选出本格派、硬汉派、惊悚派、间谍小说等推理小说十个主要流派的十个代表作家,再由这十个作家选出各流派的十部代表作品,然后由协会会员投票排出名次。所以这份书单不仅仅有总的一百强排行榜,还有各个不同流派的十大杰作排名,其中本格和硬汉两派由于名作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各派,所以都各排了二十部作品。后来美国出了一本书《 The Crown Crime Companion: 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收入了这几份排行榜,每一部入选作品还由编者Otto Penzler写一段短短的书评,介绍该书。除了名作排行外,这本书中还收入了一些比较另类的排行榜,包括票选历史上“最适合谋杀的城市”、“最佳凶器排行”、“最佳侦探电影排行”以及与名作排行相关的“史上最佳男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女性推理作家”、“史上最佳男侦探“、“史上最佳女侦探”排行等等,颇为有趣。<BR> <BR>    在此次评选之前,英国犯罪作家协会(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简称CWA)已经举行过一次类似的票选活动,具体的排行顺位和美国的这份有些出入。CWA版的票选活动也结集成书,编书体例和美国版大致相同。之所以选择介绍美国版的,是因为MWA选出的推理小说翻译到大陆来的更多,更为读者所熟悉。相对而言,CWA版本更注重“推理”本身,而MWA版本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许多和推理小说不是很搭界的作品也选进去了,如《罪与罚》。<BR> <BR>    我个人手头并没有英美的这两本书,这些排行榜都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可惜英文版的排行榜我只找到了百强书单,另外几个排行榜如各派名作排行等是我在日本一个网站看到的。我对日文一窍不通,所以有一些推理流派的名称可能会翻译不当。在每一部曾翻译到大陆来的作品后面,我给出作家作品的译名和作品的出版社,再加上一小段简单的解说,这样有利于同好们按图索骥,找找自己还没看到的小说。另外有一些作品虽然没有中译本,但那个作家的其它作品若曾在我国出版过,我也会加上一段话补充说明。限于眼界所及,可能有一些作品有了译本,但我没见着,这要靠同好们的补充了。说实话,这种排行榜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每个读者也都可以有自己心中的排行榜,只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算是一种参考吧。<BR> <BR>1 "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Arthur Conan Doyle. <BR>《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阿瑟·柯南·道尔  群众出版社<BR>推理小说中的《圣经》,也是每一个推理迷必备的案头书籍。从《血字的研究》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福尔摩斯打遍天下无敌手,影响力早已越过推理一隅,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一本老少咸宜的奇妙书籍,无数人凭它跨入推理之海,排名第一,名至实归。<BR> <BR>2 "The Maltese Falcon", Dashiell Hammett. <BR>《马耳他之鹰》  【美】达希尔·哈米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BR>推理小说流派众多,旁支横斜,但解谜本格始终是正统,主流地位轻易动摇不得,唯一有能力和它分庭抗礼的大概也只有汉密特和钱德勒撑起的硬汉一脉了。汉密特不是第一个写硬汉小说的作家,但他是第一个给硬汉小说注入文学素质和心理深度的作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推理小说的另一块战场。《马耳他之鹰》,号称“胜过海明威任何一部小说”的冷硬派第一名作,属于那种你可以不喜欢,却不可以不读的推理小说。<BR> <BR>3 "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Edgar Allan Poe. <BR>《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集》   【美】爱伦·坡   人民文学出版社 <BR>虽然是推理小说的开山之作,但爱伦坡的几部短篇就算在今天看来也颇有特色。能够利用短小的篇幅制造出缕缕不绝的悬疑之感,在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融入奇幻情节,并用诡谲的文笔锦上添花,迄今也没几个短篇作家办得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爱伦坡永不过时。<BR> <BR>4 "The Daughter of Time", Josephine Tey. 补充:bruceyew 不惜(nico)<BR>《时间的女儿》,【英】约瑟芬.铁伊 华夏出版社<BR>历史推理小说,华夏的这个版本是从海峡对面著名的推理小说出版社“脸谱出版社”引进的,包括有脸谱出版社老大谢材俊(也就是唐诺同学)的推荐导读,其中就有这个书名的来历,要知道以前的引进者可是经常把这个删掉的。当然最早的时候书香门第图书馆和文学视界这两家颇出名的网上书库也曾把它“引进”。<BR><BR>5 "resumed Innocent", Scott Turow. <BR>  <BR>6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John le Carr. <BR>《受冷漠的人》   【英】约翰·勒·卡雷   新华出版社  <BR>西蒙斯在《血腥的谋杀》中指出间谍小说的两大创作方向:一种以格雷厄姆格林和本书作者约翰勒卡雷为代表,他们以自身的经历为准,把神秘的间谍平民化,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们的痛苦和无奈,文学质素较高;另一种则以写出007系列的伊恩弗莱明马首是瞻,着力描写间谍生涯的传奇色彩,通过间谍和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之间的斗争塑造起“超人”似的形象。本书是勒卡雷的成名作,还没有他后来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暮气,显得创意超群。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屡屡在读者意想不到的地方峰回路转。在作家写实冷静有节制的笔下,漾出淡淡忧伤之情,不愧是间谍小说的排头兵。<BR> <BR>7 "The Moonstone", Wilkie Collins. <BR>《月亮宝石》   【英】威尔基·柯林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BR>威尔基柯林斯的小说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落伍,毕竟不是人人都会欣赏那种慢节奏的,缺少血腥谋杀和精妙诡计的侦探小说。不过考虑到《月亮宝石》是推理小说草创期的作品,我们还是要佩服柯林斯说故事的本领,佩服他能够在如此漫长的篇幅中始终牵住读者的视线。诺贝尔奖获得者艾略特曾评价此书为“最优秀的英国侦探小说”,不是没有道理的。<BR> <BR>8 "The Big Sleep", Raymond Chandler. <BR>《长眠不醒》   【美】雷蒙德·钱德勒   群众出版社<BR>菲利普马洛初次登场的长篇小说,从此之后硬汉派侦探找到了他们的最佳代言人。可以说,马洛这个外表冷酷内心温柔的都市独行侠角色,影响了后来的每一个硬汉侦探。同是冷硬派大家,钱德勒的风格与汉密特却是千差万别:后者是彻底的世故和冷酷,侦探从内硬到外,而前者却始终不愿放弃心中对美好人性的希望,笔下侦探也只是个热水瓶--外冷内热。所以汉密特被人称之为“冷酷大街的黑色巨匠”,而钱德勒却是“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BR> <BR>9 "Rebecca", Daphne du Maurier.<BR>《蝴蝶梦》  【英】达菲尔·杜穆里埃   译林出版社<BR>相对原作,希区柯克的电影版本可能更为有名。而我个人的建议也是:去看电影吧,忘了小说本身。以普通读者的阅读口味而言,这本书和推理是扯不上太多关系的,作者的功力也和柯林斯等大家相去甚远,叫人如何耐得住性子看下去?<BR> <BR>10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Agatha Christie. <BR>《无人生还》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贵州出版社<BR>我心中本格推理的第一作品。在克里斯蒂的作品中,这本书真称得上是一个异类了。从头到尾都紧张刺激,让读者欲罢不能。前所未有的情节布置当真可说是“异想天开”,从中可看出本格推理的真正魅力。看了此书后我给朋友说故事,总是把《无人生还》当成招牌菜,也屡屡让听众沉浸其中,拍手称绝。Amazon网上有关此书的评论近五百则,几乎人人都给出了五星级的高分,可见此书魅力之大,不分国界。<BR> <BR>11 "Anatomy of a Murder", Robert Traver. <BR> <BR>12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Agatha Christie. <BR>《罗杰疑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贵州出版社<BR>侦探女王的成名作,一部把凶手意外性发挥至颠峰的作品。可惜的是,作品结局虽振聋发聩,但全书其它部分却稍嫌沉闷,节奏是典型的英式温吞水风格--这是克里斯蒂绝大多数作品的通病。<BR> <BR>13 "The Long Goodbye", Raymond Chandler. 补充:bruceyew 不惜(nico)<BR>《长相别》  【美】雷蒙德·钱德勒  群众出版社<BR>The Long Goodbye国内出版的时候叫长相别,和电影的译名一样。80年代初的时候,钱德勒的书国内基本出完过,两本短篇集,四本长篇,都是群众出版社。<BR> <BR>14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James M. Cain. <BR>《邮差总敲两次门》   【美】詹姆斯·凯因   春风文艺出版社<BR>这本书初问世时,曾因作者离经叛道的思想和粗俗利落的文笔引起极大争议。以犯罪者为第一主人公,以凶手做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让读者在感同身受中渐渐与凶手立场趋于一致--这种技巧在今天随处可见,在当时却着实是个创举。这本书甚至影响了后来因写出《局外人》而扬名文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谬。<BR> <BR>15 "The Godfather", Mario Puzo. <BR>《教父》   【美】马里奥·普佐   译林出版社<BR>无论是普佐的小说还是科波拉的电影都曾在西方掀起滔天巨浪,《教父》第一次让我们知道原来黑手党也可以坏得优雅迷人,坏得如此有品位。小说自然是精彩的,但对推理迷而言它只是一本好看的黑帮小说而已,毕竟其中没有任何与推理相关的情节。也许我更愿意推荐科波拉的电影版《教父》三部曲。<BR> <BR>1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Thomas Harris.<BR>《沉默的羔羊》   【美】托马斯·哈里斯   译林出版社<BR>根据本作改编的电影成为继《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之后第三部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等五项主要奖项的电影。说实话,小说一点也不比电影逊色,高智商的罪犯和漂亮年轻的女探员之间的对峙,时时让读者冷汗直流。开放式的结局让这部惊悚小说显得余音缈缈,耐人寻味。<BR> <BR>17 "A Coffin for Dimitrios", Eric Ambler. <BR> <BR>18 "Gaudy Night", Dorothy L. Sayers. 补充:bruceyew 不惜(nico)<BR>《俗丽之夜》  【英】多丽斯·赛耶斯<BR>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齐名的英国正统推理三女杰之一。主角是贵族神探彼得·温西爵爷,讲一个女校里的故事。台湾有出版。<BR> <BR>19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Agatha Christie. <BR>《短篇选集》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贵州出版社<BR>克里斯蒂的一些长篇小说常常显得像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扩展版,所以我们要是想领会侦探女皇不落俗套的构思和制造“文字障”的技巧,看看短篇也是不错的选择。本书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国内好象没有单独出版过,但其中许多篇小说可以在克里斯蒂的各短篇选本中见到。<BR> <BR>20 "The Day of the Jackal", Frederic Forsyth. <BR>《豺狼的日子》   【英】弗雷德里克·弗赛斯   珠海出版社<BR>福塞斯的处女作,一出版便轰动推理文坛,成为年度第一畅销书,也获得一九七二年爱伦坡年度最佳侦探小说奖。这本书节奏极快,叙事中双线并行,有条不紊,读者的心一直被吊在喉咙口,直到小说结束时才能嘘出一口长气。《豺狼的日子》是惊险小说的颠峰之作,后来福塞斯本人虽佳作迭出,却再也没有一部能及得上本作的水平。<BR> <BR>21 "Farewell, My Lovely", Raymond Chandler. <BR>《恋人无情》   【美】雷蒙德·钱德勒   群众出版社<BR>个人十分偏爱的一部钱德勒作品。书中写的是推理小说中难得一见的爱情范式,冷酷/忧伤/现实/浪漫合为一体,在作品结局一切矛盾纠缠爆发,令人低回不已。只不过如此有意境的一个书名却被翻译成恶俗的《恋人无情》,真该打打译者的屁股。 "Farewell, My Lovely"还有个译名叫再会吾爱,新版译名,不过新版译名封面设计极为拙劣。<BR> <BR>22 "The Thirty-nine Steps", John Buchan. <BR>《第三十九级台阶》  【英】约翰·巴肯   中央编译出版社<BR>这部小说能够得享大名,希区柯克居功至伟。与其看巴肯的原著,我倒是更愿意看悬念大师的电影,乐趣只多不少,又能节省时间,何乐而不为。<BR> <BR>23 "The Name of the Rose", Umberto Eco. <BR>《玫瑰的名字》   【意】安伯托·埃柯   作家出版社<BR>艾柯的作品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博学深思,在作品中隐隐透出与造物者对话的势头,令人心生景仰。艾柯笔下的侦探威廉继承了福尔摩斯的招牌式推理,但比起前辈却显得博学世故得多。《玫瑰的名字》由于作家的博学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就算读者只看看书中那无奇不有的偏门知识,也是够有趣了。艾柯还在三联出版社出过一本文学批评集《诠释与过度诠释》,收录了他和国际上几位著名文学理论大师的论辩文章,从中也可看出艾柯亦神亦鬼的慧心妙思。<BR> <BR>24 "Crime and Punishment", Fyodor Dostoevski. <BR>《罪与罚》   【俄】   陀斯妥耶夫斯基   人民文学出版社<BR>这份榜单中已经收入了不少和推理小说不太搭界的作品,但收入陀氏的《罪与罚》还是让我大跌眼镜:这简直就是MWA在为自己脸上贴金了。无可否认《罪与罚》是一部动人心魄的伟大作品,而且书中的确也有谋杀有犯罪,但无论从任何角度分析,这部小说也和“Mystery”无关。<BR> <BR>25 "Eye of the Needle", Ken Follett. <BR>《针眼》 【美】肯·福莱特   出版社(?)<BR>非常出名的间谍小说,被人誉为“最好的写二战的间谍故事”(《出版家周刊》),一个德国间谍,发现了即将在诺曼底登陆的巴顿第一集团军完全是个假象……,网上有电子版。<BR>26 "Rumpole of the Bailey", John Mortimer. <BR> <BR>中央台有播过几集电视剧。<BR> <BR>27 "Red Dragon", Thomas Harris. <BR>《红龙》 【美】托马斯·哈里斯   译林出版社<BR>《沉默的羔羊》续集,吃人医生汉尼拔的故事。<BR><BR>28 "The Nine Taylors", Dorothy L. Sayers. <BR> <BR>29 "Fletch", Gregory McDonald. <BR> <BR>30 "Tinker, Taylor, Soldier, Spy", John le Carr. <BR>《裁缝,水手,士兵,间谍》   【英】约翰·勒·卡雷   译林出版社<BR>约翰勒卡雷的又一名作,与其成名作《受冷漠的人》比较,这本书略显沉闷,节奏缓慢。主角史迈利和他的创造者一样,日见衰老,雄风不再。但勒卡雷的文学功底仍在本作中不时闪出一些耀眼火花,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间谍小说。<BR> <BR>31 "The Thin Man", Dashiell Hammett. <BR>《瘦子》   【美】达希尔·哈米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BR>据说汉密特和福克纳在一次喝酒聊天时,福克纳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通俗小说的轻视之感,汉密特当时没说什么,但回去以后不眠不休,把自己关在书房之内,写出了精益求精的《瘦子》。这部作品也是硬汉名作之一,不过说句老实话,我不认为这部作品优秀到了会改变福克纳对通俗小说偏激看法的地步。<BR> <BR>32 "The Woman in White", Wilkie Collins. <BR>《白衣女人》   【英】威尔基·柯林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BR>这是第一部以不同叙述人的叙述陈词结撰而成的推理小说,对后世的侦探小说影响至巨。不停变换作品的叙事角度,不仅可以营造出变幻莫测的悬疑气氛,还能最大程度保持住读者阅读作品的新鲜感,是十分高超的叙事技巧。仅就本作而言,悬疑气氛是有个十足十,可惜真正的推理情节太少。比之作家的另一名作《月亮宝石》,我可以说这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但它不是一部好看的“推理小说”。<BR> <BR>33 "Trent\'s Last Case", E. C. Bentley. <BR>《特仑特的最后一案》   【英】E·C·本特利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BR>开启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名作,情节一转再转,结局一案数破,在短短的篇幅中能有如此成就,实属不易。据说本特利写出此作只是为了和老友切斯特顿开开玩笑,目的是让人知道推理小说也能“写成这样”,但本作盲打误撞成了本格经典,真是读者开了本特利的玩笑了。<BR> <BR>34 "Double Indemnity", James M. Cain. <BR>《加倍赔偿》   【美】詹姆斯·凯因   春风文艺出版社<BR>凯恩继《邮差总敲两次门》后又一部轰动文坛的小说。《加倍赔偿》是凯恩熟能生巧后的翻新之作,全面地体现了凯恩谋篇布局的功力,无论是扎实的谜题设计还是动人的情感描写,本书水准都在《邮差》之上。<BR> <BR>35 "Gorky Park", Martin Cruz Smith. <BR>《高尔基公园》 <BR>讲前苏联的一起谋杀案。在公园里连续发现尸体,然后和高官发生了联系,小小探员在制度之内奋力想澄清真相,不过结局还算好,电影非常有名,号称是侦探电影top 10之一。<BR> <BR>36 "Strong Poison", Dorothy L. Sayers. <BR> <BR>37 "Dance Hall of the Dead", Tony Hillerman. <BR>《亡灵的舞厅》   【美】东尼·希勒曼   群众出版社<BR>希勒曼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侦探小说家,擅长描写以美国土生印地安人生活区域为背景的侦探小说,作品充满异域色彩。由于希勒曼在作品中流露出同情印地安人的倾向,又把印地安人的生活描绘成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美国印地安原住民就视希勒曼为“自己人”,并将一块刻著“吾族之友”的匾额馈赠给他。希勒曼作品本格硬汉风格杂陈,是欧美警察程序小说的代表作家。单以此书而言,个人觉得谜题设计稍嫌薄弱,但作者对印地安异域风情的描写当真让人身临其境,值得一看。本作曾获得美国1974年爱伦坡最佳侦探小说大奖。<BR> <BR>38 "The Hot Rock", Donald E. Westlake. <BR> <BR>39 "Red Harvest", Dashiell Hammett. <BR>《血腥收获》   【美】达希尔·哈米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BR>抛开汉密特本人简洁明晰的写作风格不谈,汉密特结构谜题的本事在硬汉派作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本书是汉密特的长篇处女作,实际上是由三件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谋杀案组成,三个谜题都颇精彩,再加上汉密特擅长描写的侦探和罪犯之间的斗智斗力,本作的可看性犹在《马耳他之鹰》之上。<BR> <BR>40 "The Circular Staircase", Mary Roberts Rinehart. <BR>《螺旋楼梯》 【英】玛丽·罗伯茨.莱茵哈特   出版社(?才在书城看见过,没记下来)<BR>「巨宅、黑影、弱女、秘密,这些本是『哥特式小说』(Gothic Tales)的造型元素,在本世纪初被兰哈特成功地转为另一个类型的财产,也连起了哥特小说与推理小说间的血统关系……兰哈特这些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的大众小说,一下子就掌握了这群新读者,创造了日后的『畅销书』模式,小说创作的阅读者,终于来到『大众时代』了。一个象征(旋转楼梯)与一个时代紧紧相连,这是这本小说永垂不朽的理由……」---詹宏志 (台湾谋杀专门店老大的导读)<BR>41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Agatha Christie. <BR>《东方快车谋杀案》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贵州出版社<BR>和《罗杰疑案》一样是一部把凶手意外性发挥到难以置信的小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凶手设计范式。钱德勒曾在随笔《谋杀的简单艺术》中评论此作结局“只有傻瓜才猜得着”,虽是讥讽之言,倒也丛一个角度说明了本书结局之出人意料。单单为了体验被作家吓得大吃一惊的感受,本书就值得一看。<BR> <BR>42 "The Firm", John Grisham. <BR>《陷阱》   【英】约翰·格里森姆   译林出版社<BR>约翰格里森姆是美国最当红的惊险小说家,几乎每本著作都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陷阱》是格里森姆本人最畅销的一部作品,是一个典型的格里森姆式惊险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与一个庞大不义的邪恶机构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本书文笔流畅,悬念丛生,是一部优秀的悬念惊险小说。本书曾被搬上银幕,改编为电影《法律事物所》,由巨星汤姆克鲁斯出演主角米奇。<BR> <BR>43 "The Ipcress File", Len Deighton. <BR>有电影,michael caine演的一部政治惊险小说,还有间谍。<BR> <BR>44 "Laura", Vera Caspary. <BR> <BR>45 "I, the Jury", Mickey Spillane. <BR>I, the Jury也有电影,主角叫hammer,迈克哈默,日本人评他是世界五十大侦探之一。那部片子的音乐很棒,拍出3.40年代的感觉,有些浪漫,有些黑暗。<BR> <BR>46 "The Laughing Policeman", Maj Sjwall and Per Wahloo. <BR>玛姬·史华菊和皮·华卢是著名的瑞典藉夫妇作家,欧美警察程序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本书在国内并无译作,但作家的另两本代表作《上锁的房间》和《罗丝安娜》曾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这对夫妻档的侦探小说平白简炼,如报告文学般朴实。情节舒缓,人物形象丰满,并且具有瑞典社会悠闲却契而不舍的风格。书中贝克侦探抽丝剥茧的分析线索的能力和百折不回的办案决心,令人钦佩。<BR> <BR>47 "Bank Shot", Donald E. Westlake. <BR> <BR>48 "The Third Man", Graham Greene. <BR>《第三个人》   【英】格雷厄姆·格林   中国社科出版社 <BR>电影《第三个人》曾获第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其中影坛奇才奥逊威尔斯扮演了恶棍哈里一角。格雷厄姆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后来电影大获成功后他将剧本改编为小说出版。这是个人颇喜爱的一本格林书籍,忧伤中蕴涵超脱,幽默里寄托浓情,写得冷风萧萧又缠绵悱恻,虽然篇幅极短,却给我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BR> <BR>49 "The Killer Inside Me", Jim Thompson. <BR> <BR>50 "Where Are the Children?", Mary Higgins Clark. <BR>《孩子们到哪里去了》 玛丽·希金斯·克拉克 出版社(?)<BR>国内确实出过。<BR> <BR>51 "A Is for Alibi", Sue Grafton. <BR>《他不在现场》   【美】苏·格拉夫顿   作家出版社<BR>硬汉派侦探大多斗智还要斗力,所以这个行当里会出现女子的身影就格外引人注目了。苏格拉夫顿(Sue Grafton)和莎拉帕勒斯基(Sara Paretsky)就是女性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家。看完作家出版社的一套格拉夫顿文集后,我承认这套小说的冷硬风格十足,侦探角色也的确独具特色,但书中却少了一种看透世事的沧桑之感,看来我私心里还是更喜欢看到粗野的山姆史佩德和菲利普马洛。<BR> <BR>52 "The First Deadly Sin", Lawrence Sanders. <BR>《第一项原罪》?【美】劳伦斯·桑德斯   <BR>这个作家有一系列《X项原罪》和《圣经X条诫律》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当年边远地区某个小出版社出版的《圣经第八条诫律》。<BR> <BR>53 "A Thief of Time", Tony Hillerman. <BR> <BR>54 "In Cold Blood", Truman Capote. <BR>《蓄谋:一件复杂凶杀案及其真实原因》   【美】杜鲁门·卡波特   江西人民出版社<BR>非虚构小说(亦称新新闻作品)的开山之作,榜单中收录的又一本文学名著。《冷血》是一部报告文学般的小说,卡波特以写新闻报道的严肃态度,加上小说家敏锐犀利的心理洞察和想象力,记录了一桩多重谋杀案及其严重后果,资料详实,观点鲜明,作家叙事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是散文体的笔法。但对一个推理小说读者来说,这本书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诡计或出乎意料的凶手,也没有什么奇峰突起的情节设计,略显枯燥沉闷。<BR> <BR>55 "Rogue Male", Geoffrey Household. <BR> <BR>56 "Murder Must Advertise", Dorothy L. Sayers. <BR>《杀人也需要打广告》【英】多莉斯·赛耶斯 <BR>台湾好象有出过。<BR> <BR>57 "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G. K. Chesterton. <BR>《布朗神父探案集》   【英】切斯特顿   中央编译出版社<BR>布朗神父探案集是有史以来最为出色的短篇推理系列之一,切斯特顿异想天开的谜题设计和作品中透出的极强的人性洞察力,是这个系列盛名不坠的主要原因。《布朗神父的无辜》中收入了许多不可能犯罪,对后世的约翰狄克森卡等作家影响至深。作家切斯特顿是一个“凡是太阳底下的事都可入文”的博学作家,如果读者想读读他侦探小说之外的文字,可以试试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切斯特顿散文选》一书,其中处处流露出切斯特顿不同流俗的前卫观点和幽默感,和他在布朗神父系列中摆出的卫道士姿态判若两人,十分有趣。另外此书还收入了两篇切斯特顿为侦探小说辩护的文章。<BR> <BR>58 "Smiley\'s People", John le Carr. <BR> <BR>59 "The Lady in the Lake", Raymond Chandler. <BR>《湖底女人》   【美】雷蒙德·钱德勒   群众出版社<BR>这是榜单中收入的第四部钱德勒小说。本书中马洛招牌式的讥讽和幽默仍随处可见,他还渐渐开始变得像个古典神探。《湖中女子》的确是钱德勒所有作品中本格味道最浓的一本,包含了一个绝对本格式的诡计:无头尸体。书中还塑造了一个随和怡人的老警察形象,在漆黑一片的硬派小说中实属仅见。<BR> <BR>60 "To Kill a Mockingbird", Harper Lee. <BR>《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泼·李<BR>去年去世的格利高里·派克主演过同名电影.   <BR> <BR>61 "Our Man in Havanna", Graham Greene. <BR>《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英】格雷厄姆·格林   辽宁人民出版社<BR>    让人从头笑到尾的一部间谍小说,格林式的幽默大放送作品。这本书的矛头直指007式不食人间烟火的间谍,以嘲讽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无意间被卷入国家政权之间的争斗风波,结果竟然靠弥天大谎在两国之间无往不利,玩弄阴险狡诈的政客于鼓掌之上。入木三分的讥讽彻底解构了以往具有传奇色彩的间谍小说,是间谍小说中翻新出奇的作品。<BR> <BR>62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Charles Dickens. <BR>《德鲁德疑案》   【英】查尔斯·狄更斯   上海译文出版社<BR>    本书是狄更斯的遗作,据说是他为挑战女婿威尔基柯林斯的《月光宝石》而写出的侦探小说,可惜作品还没完成一代文豪就撒手人寰。虽然是采用了侦探小说的结构写成的作品,这本书依然有着狄更斯式的幽默,有狄更斯式的社会批评,当然也少不了狄更斯式的说教。由于本书未完成,所以作品中凶手的真正身份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从这部作品发表的那一天起,欧美就不断有人发表论文来揣测狄更斯心目中的真凶,想给作品续上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惜斯人已逝,最后的答案已随狄更斯长埋地下了。<BR> <BR>63 "Wobble to Death", Peter Lovesey. <BR> <BR>64 "Ashenden", W. Somerset Maugham. <BR>《英国间谍阿兴登》   【英】萨莫斯特·毛姆   作家出版社<BR>    由六部各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情节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性冲突,也没有什么间谍之间的勾心斗角或相互离间之类的斗智,始终保持着舒缓淡雅的叙事节奏,散文化笔法随处可见,被誉为毛姆“最优雅”的一部小说。唯一可惜的是它不会适合一个侦探小说迷的阅读口味。<BR> <BR>65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Nicholas Meyer. <BR>《百分之七溶液》 【美】尼古拉斯·迈耶   漓江出版社<BR>讲福尔摩斯和佛洛伊德之间的故事,还记得福尔摩斯一直注射7%的可卡因吗?故事就是从这里展开的,华生发现福尔摩斯上了毒瘾,就押他到瑞士休养,于是遇见了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还有福尔摩斯的大对头莫里亚蒂教授,是福尔摩斯续作里最为出色的一篇。这个作者很厉害,导演了很多电影,著名的star trek系列里面硬是被他弄出一部推理片来。<BR>66 "The Doorbell Rang", Rex Stout. <BR>前年才拍过电影,侦探名叫nero wolfe,性格超古怪,nero wolfe探案集中央电视台也放过。<BR> <BR>67 "Stick", Elmore Leonard. <BR> <BR>68 "The Little Drummer Girl", John le Carr. <BR>电影很有名的,有恐怖分子,有女刺客,等等等等。<BR> <BR>69 "Brighton Rock", Graham Greene. <BR>《布莱顿硬糖》   【美】格雷厄姆·格林   译林出版社<BR>    格林的一部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犯罪小说。书中的罪犯不像罪犯,他是个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却又泯灭人性的小孩;侦探不像侦探,她是个放荡不羁的大乳奶娘;爱情不像爱情,在愁云惨雾之中不平等的情感利益相互纠葛,看得读者悒郁不已。光怪陆离的各色人性显示出了格林最本质深刻的洞察力。<BR> <BR>70 "Dracula", Bram Stoker. <BR>《德库拉》 布赖姆·斯托克 <BR>拍成电影就是《德库拉-吸血惊情四百年》,吸血鬼发现某个伦敦小律师的未婚妻和自己死去的妻子很是相似,因此决定找回那一段遗失了四百年的真爱。<BR> <BR>71 "The Talented Mr. Ripley", Patricia Highsmith. <BR>《聪明的瑞普利先生》   【美】帕翠丽亚·海史密斯   四川文艺出版社<BR>    海史密斯又一部镇住文坛“正义之士”的推理小说。作品给了杀人凶手一个完美的结局,心中黑暗一面早被作者掀起的读者是长吁了一口气,但坐镇文坛的批评家们可不卖帐了。由于几个一意孤行的批评家的阻扰,这本书落选当年的爱伦坡奖。对当时的推理界而言,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部提前诞生的作品。拍成电影是《天才瑞普利先生》,这位老兄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凭借其阴险狡诈混的越来越好,已经拍到第三集,主角是约翰 马尔柯维奇。<BR> <BR>72 "The Moving Toyshop", Edmund Crispin. <BR>《玩具店不见了》  【美】艾德蒙·克里斯宾<BR>台湾有出过的。<BR>  <BR> <BR>73 "A Time to Kill", John Grisham. <BR>《杀戮时刻》   【美】约翰·格里森姆   译林出版社<BR>    美国当红炸子鸡格里森姆初露锋芒的处女作,抨击的是美国心头一个永远的痛:种族歧视。一个黑人杀死了两个强奸自己女儿的白人,这件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一个毛头律师接下了为这个黑人辩护的任务。在社会舆论和其它种种困扰的强大压力下,他能否打赢这场硬仗?作品的亮点正在于法庭内外小律师和看不见的对手的攻防对峙。考虑到格里森姆本人是律师出身,写出法庭上的精彩辩论自然是驾轻就熟。本书曾被搬上银幕,由萨缪尔·杰克逊出演那个为女报仇的伟大父亲。<BR> <BR>74 "Last Seen Wearing", Hillary Waugh. <BR> <BR>75 "Little Caesar", W. R. Burnett. <BR>《小恺撒》,讲30年代黑帮的<BR>76 "The Friends of Eddie Coyle", George V. Higgins. <BR>拍过黑色幽默黑帮电影,主角是个小混混,给个朋友倒腾军火抢银行,警察要他出卖他的朋友,还有个杀手成天追着他<BR> <BR>77 "Clouds of Witness", Dorothy L. Sayers. <BR> <BR>78 "From Russia, with Love", Ian Fleming. <BR>《来自俄国的爱情》   【英】伊恩·弗莱明   百花文艺出版社<BR>    007系列作品之一,读者可以看到无所不能的詹姆斯邦德如何破获一个国际大阴谋,如何轻易俘虏一个敌方美女的芳心,如何在种种不利情况下化险为夷,最终战胜强大而邪恶的对手,就如同他在电影里一次次做到的那样。<BR> <BR>79 "Beast in View", Margaret Millar. <BR>    玛格丽特米勒是硬汉派巨头罗斯麦唐纳的妻子,二人皆获得过美国爱伦坡“推理大师奖”,是推理小说史上最有名的一对夫妻档。夫妇二人写的都不是传统解谜推理小说,麦唐纳专攻硬汉一脉,米勒则是心理悬疑小说的巨擘之一。本书国内尚未译介,但上海文化出版社曾推出过米勒的五本悬疑小说:《神魂颠倒的女人》、《谋杀米兰达》、《坟墓里的陌生人》、《善恶园中的猎手》和《人与魔》,书中米勒最擅长的刻画变态心理人物的绝技流露无遗。顺着这条路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是如何用推理小说的形式为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作出自己的注释。<BR> <BR>80 "Smallbone Deceased", Michael Gilbert. <BR> <BR>81 "The Franchise Affair", Josephine Tey. <BR>《法兰契斯事件》 【英】约瑟芬·铁伊   华夏出版社<BR>华夏出了铁伊推理小说全集,这位统共只有八部推理作品传世,却据说是部部精采,因此得以与阿婆齐名。<BR> <BR>82 "Crocodile on the Sandbank", Elizabeth Peters. <BR> <BR>83 "Shroud for a Nightingale", P. D. James. <BR>·D·詹姆斯是英国当代著名本格侦探小说作家,有“侦探小说新女皇”之称。笔下的侦探是一个会吟诗作赋的警察诗人。本书国内尚未译介,但群众出版社在九十年代初曾推出过作家的最高杰作《教堂里的谋杀》(A Taste for Death)。此书篇幅极长,属于典型的英式推理小说:一件谋杀案发生以后,侦探一个个地盘问涉案的嫌疑人,看起来似乎个个可疑;证人之间相互包庇,办案方向不断被误导,最后侦探经过重重推理,揪出了隐藏在迷雾中的真凶。相对克里斯蒂这个文坛前辈而言,詹姆斯小说的文学质素要更胜一筹,但在组织谜题和控制叙事节奏方面,她和前一代的女皇相去甚远,全书显得过于冗长沉闷。<BR> <BR>84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Tom Clancy. <BR>《追击红十月》 【美】汤姆·克兰西   贵州人民出版社<BR>汤姆·克兰西的作品,据说是不能引进,有反G倾向。这一本是当年做为内部参考资料买的。估计现在世上难觅,有心了解这部作品的可以去看同名电影,肖恩·康纳利和亚历克·鲍德温主演,端是精彩,苏联核潜艇叛逃美国的故事。 <BR>    <BR>85 "Chinaman\'s Chance", Ross Thomas. <BR>《中国人的机会》 【美】罗斯·托马斯<BR>中国人的机会是一句俗语,意思是“不是机会的机会”。“chinaman”可不是什么好词儿。   <BR> <BR>86 "The Secret Agent", Joseph Conrad. <BR>《间谍》   【英】约瑟夫·康拉德   人民文学出版社<BR>这本书取材于1894年的一次炸毁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拙劣图谋,描述了一个两面不讨好的双重间谍欲在恐怖主义和政府力量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最终由于意外而功亏一篑的故事。又是一部文豪作品,又是一个让人不忍目睹的悲剧故事,暗淡一片,漆黑无光。<BR> <BR>87 "The Dreadful Lemon Sky", John D. MacDonald. <BR>    <BR>88 "The Glass Key", Dashiell Hammett. <BR>《玻璃钥匙》 【美】达希尔·哈米特   <BR>不知道上海译文有没有引进这部作品。<BR> <BR>89 "Judgment in Stone", Ruth Rendell. <BR>    鲁丝·伦德尔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性推理作家之一,擅长撰写具有较强心理洞察力的犯罪小说,曾四获英国金匕首最佳侦探小说奖。在CWA的“最佳女性推理作家”评选中,她压过了英国的克里斯蒂和赛耶斯成为得票最高的女性作家。国内曾推出过她的两部小说《活色生香》(Live Flesh,群众出版社)和《赏心悦目》(A Sight For Sore Eyes,上海译文出版社),虽然无法满足偏好解谜的读者,却还是值得一看的悬疑小说。<BR> <BR>90 "Brat Farrar", Josephine Tey. <BR>《博拉·法拉》 【英】约瑟芬·铁伊   华夏出版社<BR>91 "The Chill", Ross Macdonald. <BR>    罗斯·麦克唐纳与汉密特、钱德勒三人并称为硬汉派小说家的“三巨头”,但他笔下的侦探刘亚契却丝毫没有另外两大名探史佩德和马洛的张牙舞爪,也不像他们那般妙语如珠,而是像一个沉默寡言的心理学家,只听不说。这样的侦探自然有了一种内敛的魅力。本书《The Chill》是刘亚契的晚期探案,国内并无译作,但我们可以在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地下人》(The Underground Man)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蓝锤》(The Blue Hammer)中感受到这硬汉三大名探之一的风采。<BR> <BR>92 "Devil in a Blue Dress", Walter Mosley. <BR> <BR>93 "The Choirboys", Joseph Wambaugh. <BR> <BR>94 "God Save the Mark", Donald E. Westlake. <BR> <BR>95 "Home Sweet Homicide", Craig Rice. <BR> <BR>96 "The Three Coffins", John Dickson Carr. <BR>《三口棺材》 【美】约翰·迪克森·卡尔   台湾远流出版社<BR>97 "rizzi\'s Honor", Richard Condon. <BR> <BR>98 "The Steam Pig", James McClure. <BR> <BR>99 "Time and Again", Jack Finney. <BR> <BR>100 "Rosemary\'s Baby", Ira Levin <BR>这本书在国内并无译作,但作家艾拉·利文的另一名作《临死前的吻》(A Kiss Before Dying)曾由重庆出版社于九十年代初出版。《临死前的吻》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惊悚小说,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描绘了主人公(犯罪者)以不同手段杀害三位姐妹花的过程,其中第一部和第二部之间叙事角度的切换不露痕迹,却是整部作品的关键之处,写作技巧之成熟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作家的处女作。《Rosemary\'s Baby》曾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是影史上赫赫有名的恐怖电影。<BR> <BR>附:十大流派名作排行榜<BR> <BR>古典时期:<BR> <BR>1/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1887-1927) 2/Talse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1845) 3/The Moonstone (1868)  4/The Woman in White (1860)  5/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  6/Trent\'s Last Case (1913)  7/The Circular Staircase (1908)  8/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1870) 9/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1911)  10/Dracula (1897)  <BR> <BR>惊悚小说:<BR> <BR>1/Rebecca (1938) 2/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88) 3/Red Dragon (1981) 4/Where Are the Children? (1975) 5/Laura (1943) 6/Beastin in View (1955) 7/A Judgment in Stone (1977) 8/Rosemary\'s Baby (1967) 9/The Big Clock (1946) 10/Brighton Rock (1938)  <BR> <BR>硬汉派:<BR> <BR>1/The Maltese Falcon (1930) 2/The Big Sleep (1939) 3/The Long Good-Bye (1953) 4/Farewell, My Lovely (1940) 5/The Thin Man (1934) 6/Red Harvest (1929) 7/I, the Jury (1947) 8/"A" for Alibi (1982) 9/The Lady in the Lake (1943) 10/ The Doorbell Rang (1965) 11/The Dreadful Lemon Sky (1975) 12/The Chill (1964) 13/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1982) 14/Black Cherry Blues (1989) 15/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 (1986) 16/The Little Girl (1949) 17/The Green Ripper (1979) 18/The Glass Key (1931) 19/The Last Good Kiss (1978) 20/The Underground Man (1971) <BR> <BR>警察程序小说:<BR> <BR>1/Dance Hall of the Dead (1973) 2/The Laughing Policeman (1968) 3/Gorky Park (1981) 4/A Thief of Time (1988) 5、The First Deadly Sin (1973) 6/Last Seen Wearing ... (1952) 7/The Steam Pig (1974) 8/The Choirboys (1975) 9/Shroud for a Nightingale (1971) 10/Ice (1983) 11/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5) <BR> <BR>间谍小说:<BR> <BR>1/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1963) 2/A Coffin for Dimitrios (1939) 3/Eye of the Needle (1978) 4/The Day of the Jackal (1971) 5/Tinker, Taylor, Soldier, Spy (1974) 6/The Thirty-Nine Steps (1915) 7/The Ipcress File (1962) 8/Smiley\'s People (1979) 9/Rogue Male (1939) 10/The Third Man (1950)  <BR> <BR>犯罪小说:<BR> <BR>1/The GodFather (1969) 2/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1934) 3/Double Indemnity (1943) 4/Little Caeser (1929) 5/In Cold Blood (1966) 6/The Friend of Eddie Coyle (1972) 7/The Killer Inside Me (1952) 8/Stick (1983) 9/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10/Prizzi\'s Honor (1982)  <BR> <BR>本格解谜:<BR> <BR>1/Ten Little Niggers (1939) 2/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1926) 3/Gaudy Nifht (1935) 4/The Nine Tailors (1934) 5/Murder Must Advertise (1933) 6/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34) 7/The Strong Poison (1930) 8/Clouds of Witness (1926) 9/The Three Coffins (The Hollow Man) (1935) 10/The Body in the Library (1942) 11/The Moving Toyshop (1946) 12/The ABC Murders (1935) 13/I.O.U. (1991) 14/The Franchise Affair (1948) 15/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1920) 16/The Tiger in the Smoke (1952) 17/Death on the Nile (1937) 18/Calamity Town (1942) 19/The Green for Danger (1944) 20/The Mirror Crock\'d from Side to Side (The Mirror Clock\'d) (1962)  <BR> <BR>历史推理:<BR> <BR>1/The Daughter of Time (1951) 2/The Name of the Rose (1980) 3/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 (1974) 4/Wobble to Death (1970) 5/ A Morbid Taste for Bones (1977) 6/ Time and Again (1970) 7/Devil in a Blue Dress (1990) 8/Crocodile on the Sandbank (1975) 9/The Devil Velvet (1951) 10/The Chinese Nail Murders 注:即高罗佩《铁钉案》<BR> <BR>幽默推理:<BR> <BR>1/Fletch (1974) 2/The Hot Rock (1970) 3/Banl Shot (1972) 4/God Save the Mark (1967) 5/Skin Tight (1989) 6/Rest You Merry (1978)  7/Dancing Aztecs (1976) 8/Bimbos of the Death Sun (1987)  9/Home Sweet Homicide (1944)  10/The Moving Toyshop (1946) <BR> <BR>法庭推理:<BR> <BR>1/Presumed Innocent (1987)  2/Anatomy of a Murder (1958)  3/Wit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1948)  4/Rumpole of the Bailey (1978) 5/The Firm (1991)  6/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0) 7/A Time to Kill (1989) 8/The Case of the Velvet Claws (1933) 9/作品不祥  10/The Caine Mutiny<BR> <BR>MWA票选出的其它排行榜:<BR> <BR>最受欢迎的女作家:<BR>1/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2/多萝西·L·赛耶斯(Dorothy L. Sayers) 3/苏·格拉夫顿(Sue Grafton) <BR> <BR>最受欢迎的男作家:<BR>1/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 2/东尼·希勒曼(Tony Hillerman) 3/阿瑟·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BR> <BR>最受欢迎的女侦探:<BR>1/玛普尔小姐(Mr. Marple,出自克里斯蒂) 2/金西·米尔霍恩(Kinsey Milhone,出自格拉夫顿) 3/V.I. Warshawski(出自Sara Paretsky) <BR> <BR>最受欢迎男侦探:<BR>1/菲利浦·马洛(Philip Marlowe,出自钱德勒) 2/歇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出自柯南道尔) 3/彼得·温西爵爷(Lord Peter Wimsey,出自赛耶斯) <BR> <BR>作为杀人案的舞台最受欢迎的城市:<BR>1/纽约   2/伦敦   3/洛杉矶 <BR> <BR>最受欢迎的凶器:<BR>1/冷冻的小羊的腿  2/蛇  3/教堂的钟 <BR> <BR>最受欢迎的尸体隐藏地:<BR> <BR>1/窗台(《毒药和老妇》(Arsenic and the Old Lace),Joseph Kesselring所著戏剧)  2/胃里(《两瓶调料》(英国恐怖小说家Lord Dunsany所著)、《特餐》(美国作家Stanley Ellin所著,亦凡书库收录) 3/羊毛袋(新西兰女作家Ngaio Marsh的《Died in the Wool》) <BR> <BR>侦探小说中出现的动物:<BR>1/《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的魔犬   2/《瘦子》(《The Thin Man》,美国作家达谢尔·哈梅特著)中的狗阿斯达。  3/美国作家Lilian Jackson Braun作品中的一群泰国猫。 <BR> <BR>最受欢迎的侦探电影:<BR>1/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获得比别他电影多数倍的选票)   2/唐人街(Chinatown)  3/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 <BR>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真浩瀚啊……慢慢看……</P>
<>看的推理小说很少,因为认真看了就会掉头发的……</P>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0

好友

2195

积分

论坛游民

hum IMBA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仔细看了看,没有变格派的作品。好象一本日本推理作品也没有,凭实力应该入选松本清张的《点与线》或《湖畔阴影》,还有象迪伦马特的《法官与刽子手》,乔治·西默农《梅格雷探案集》等等……</P>
<>既然能有〈罪与罚〉〈间谍〉〈冷血〉〈教父〉,就应该有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反复〉和〈英国病人〉〈隧道〉[em46][em46][em46]</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6 15:14:51编辑过]
给你蛋子打鬓角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日本推理不入选好象是不太应该……</P>
<>嗯……法国有不少小说,貌似都有冷静的推理叙述过程……</P>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Lucifer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07-8-4 13:37:34 |只看该作者
真好,收藏。
Hermes Trismegistu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0

好友

7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6#
发表于 2007-8-4 13:37:53 |只看该作者
<p>恩 仔细研究了下 米看的真多 啊 守着慢慢看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7#
发表于 2007-8-4 13:37:53 |只看该作者
天才啊,都是天才。我若能写出其中一本书就好了。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0

好友

5614

积分

职业侠客

糊里糊涂

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07-8-4 13:37:53 |只看该作者
<p>只看过福尔摩斯,白痴和蝴蝶梦,其他的没看过.</p><p>日本的没有真不应该.</p><p>中国的没有虽然很应该,不过心里很失望.</p>
如果世上没有奇迹,就让我们创造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39

好友

3411

积分

业余侠客

肚子很饿

Rank: 4

9#
发表于 2007-8-4 13:37:54 |只看该作者
<p>只看过一两本&nbsp;&nbsp; T_T </p>
响应号召来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1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0#
发表于 2007-8-4 13:39:15 |只看该作者
<p>什么时候中国才会有好看的</p>
3rdcolour在流放地 http://3rdcolour.blogbus.com/ 寻找雷蒙德卡弗 http://carver.blogbus.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3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