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STRONG>和男孩们共度一天</STRONG><STRONG> a day with the boys</STRONG></P>
< >导演:克鲁•古拉格 Clu Gulager<br>摄影:拉兹洛•科瓦奇 Laszlo Kovacs</P>
< ><br>一部lomo风格的黑色短片,1969年环球公司出品。</P>
<P>短片的内容是关于儿童的邪恶,前半部分是一帮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在野外玩耍,无理性干扰的纯粹的快乐时光,影片渐渐变得诡异而狂乱,直到最后那个令人发指的黑暗结局。</P>
<P>这是一个小红帽诱杀大灰狼的童话故事,包裹着“杀死大人"的主题,联想到1968、69年的美国,越战、花童、刺杀肯尼迪....这个主题变得不再那么令人费解。</P>
<P>影片没有对白,背景音乐从若有若无的小号逐渐变成了沉重的军鼓伴奏的进行曲。影像极度风格化,即使在36年后的今天看它,依然有着令人动容的美。旧胶片效果(也许真的是因为胶片过了期)、叠化、底片效果等一大堆基本已经成为古董的电影特效,在这里显得既令人眼花缭乱又非常的酷,而不断出现的慢镜、特写、虚焦镜头和边缘的暗角让它成了一次lomo展览。当然,在1969年的美国,还没有人知道lomo是什么。</P>
<P>这部短片的来历是一个传奇。有着丹麦血统的克鲁•古拉格(Clu Gulager)19岁投身好莱坞,在数不清的肥皂剧和商业片中扮演角色。1969年,41岁的克鲁得到了环球电影公司提供的一个机会,导演一部18分钟长的短片,担任摄影的是冷战时期从匈牙利逃亡到美国的年轻摄影师拉兹洛•科瓦奇(Laszlo Kovacs)。这部短片的拍摄对克鲁来说是从二流演员向导演转型的绝好机会,而初到美国吃尽了白眼和苦头的匈牙利人也希望借此片在好莱坞崭露头角。克鲁在这部电影启用了一群10岁左右的儿童,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儿子;科瓦奇更是拿出了在布达佩斯戏剧电影学院学到的看家本领,倾其所能打造这珍贵的18分钟。这部黑色短片拍摄完成后被送往嘎纳电影节参展,但是一无所获,也没有得到国内外影评界应有的评价,于是就立刻被扔到环球公司仓库里去了。克鲁短暂的导演生涯从此结束,乖乖回去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摸爬滚打,继续扮演西部硬汉或者推销员。而摄影师科瓦奇在稍后的新好莱坞运动标志影片《逍遥骑士》中担纲摄影而名声鹊起,继而开始了与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人的合作,2001年获得美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P>
<P>在这部短片就要在所有人的记忆中消失掉的时候,2000年一个24岁的美国南部青年偶然看到了它,并且一口气连看三遍,在之后的几天,这部短片一直在他的脑子里翻腾,促使他和他的伙伴在之后不久用19天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关于一个13岁黑人小孩的独立电影,这就是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00年度全球十佳电影的《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大卫•格林(David Gordon Green),是这个南部青年的名字。</P>
<P>《乔治•华盛顿》作为大卫•格林的长片处女作在一系列电影节获得大奖,成为了美国独立电影界的奇迹。他在接受许多媒体采访时都谈到了克鲁的短片《和男孩们共度一天》对他的影响。2002年,专门制作经典艺术电影DVD的标准收藏公司打算为《乔治•华盛顿》制作DVD版本,这家以严谨敬业著称的影碟制作公司向环球公司购买了短片《和男孩们共度一天》的版权,加入正在制作的DVD,成为了碟片附加内容的一部分。</P>
<P>终于,这部神奇的短片在30年之后重见天日。已经70多岁的克鲁应该会感到欣慰吧。他的儿子,约翰•古拉格(John Gulager),《和男孩们共度一天》里面的那个胖小孩,现在已经成了拍摄非商业恐怖短片的狂热分子,在国内外拥有大量秘密fans。今年,在他45岁的时候,终于有机会执导他的首部长片,老爸克鲁还将在片中饰演角色。真是有趣的家庭啊。 </P>
<P>最后提一句,克鲁的爷爷是位画家,他当年漂洋过海从遥远的丹麦来到美国的时候,除了画笔一无所有,因为一幅画而获得了最初的名气,那幅画的名字是《乔治•华盛顿》。</P>
<P>宋晖 05/11/17<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9 1:54: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