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棱镜的棱·曾园专栏】杨守敬往事

[复制链接]

879

主题

35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你的假想敌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Administrator's 不吐槽会死患者 恋爱渣滓 Heilan Super Team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3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align=left>  来到湖北宜都参观杨守敬纪念馆的人也许心里都有一个疑问:这个举世闻名的藏书家、书法家和大学者怎么会出生在这个地方?陈三立老人在《散原精舍文集》中的《宜都杨先生墓志铭》中开头也写道:“宜都,鄂之边邑也。”的确,三立老人所称的“东南大师”的确出生于宜都。时间是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BR>  杨守敬四岁丧父,由祖父母带大。六岁时母亲教会他识字读书,八岁开始有正式的老师。不过祖父不太重视他的学业,加上家中店铺无人照看,杨守敬十一岁时辍学。“然守敬每日虽专心做生意,夜间仍诵书学文不辍。”杨守敬在晚年所写的《邻苏老人年谱》中这样写道,他还提到宜都“为荆州末县,向来读书人少,且贫苦居多。”他这种喜欢读书的习惯在当地可能非常特别。尤其是他年轻时就不喜欢“庸烂时文”(时文即八股文),而喜欢“陈大士稿及诸名家文”。陈大士即汤显祖弟子陈际泰,才子兼八股文名家。估计杨守敬读的还是陈际泰的八股文,但对其文章中流露的才情非常敏感。<BR>  咸丰元年,公元一八五一年,杨守敬十三岁。太平天国部队经过宜昌。杨守敬在自订年谱中记叙了当时家庭逃难的情况。其实,正是太平天国后来攻打至江浙,使众多江浙学者携藏书避难宜都,才使天赋异禀的杨守敬开了眼界。后来,余杭的郑兰就寓居到杨家,郑兰晒书时,杨守敬见到了他藏的《舆地图》,爱不释手,借来照着描绘了两本。这可能就是杨守敬对舆地学产生兴趣的由来。后来郑兰因书多房小,另外租屋居住。接着住进来的客人是吴中文豪顾文彬。顾文彬与这个“鄂之边邑”的年轻人交谈后,对他大加青眼。正是这些机缘巧合,使杨守敬在二十岁之前就具备了一种广博眼光和对典籍的无限期待。<BR>  另外影响杨守敬终身的是院试中的三次落第。杨守敬反复琢磨那些考中的文章,他发现这些文章的内容并不比他的好,原因可能在于主考的湖北学政冯誉骥是书法家,因此比较重视考生的书法。于是杨守敬又拜当地的一个书法造诣颇高的先生为师。经过半年苦练,于十九岁那年参加府试,五场都是第一。他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五岁进京赶考。结识了书法家潘存。虽然考试不成功,但杨守敬的书法和学养在京城已小有名气。<BR>  一直到<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48</FONT>岁,杨守敬在科举的道路上都没有进展。在痛苦的进京赶考、求学中,他结交了不少学术界的朋友,在北京求学期间曾每天徒步到琉璃厂法帖店物色碑版文字。二十多年间,杨守敬靠教书、卖字来收集文物和刊刻书籍。<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44</FONT>岁时,杨守敬作为日本公使何如璋、黎庶昌随员出使日本。他在日本发现了大量国内已经见不到的古书,其中甚至还有唐人手迹。由于当时日本社会迅速西化,这些文物的价格并不高。(到后来罗振玉和盛宣怀那样大张旗鼓地购书时,日人早已警惕,从而抬高了价格。)于是杨守敬将所携的汉魏六朝碑版和古钱古印用来交换,“遂盈筐箧”。杨守敬作为藏书家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几万卷海内外孤本出自日本的不在少数。在收藏之余,杨守敬的书法也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他给日本送去了既古老又新鲜的碑学,使日本书道界在较封闭的帖学领域之外,看到了书法的另一新天地。很多名家从帖学转向碑学,使书风大变。由于黎庶昌的支持,杨守敬开始在日本印书。当时日本国力强盛,匠人云集,使《古逸丛书》制作极为精良。杨守敬在刻书过程中要求很高,当时著名的“刻书手”木村嘉平“每一字有修改补刻至数次者。”以至店主人对杨守敬说“我国工人皆苦先生眼力之精”,因此作为报复要考一考杨守敬:在十八个板中,要他辨认出工人中的领袖所刻的一板。杨守敬仔细辨认,找出了一板。工人纷纷起立,欢声雷动。第二天,此事作为杨守敬的神奇本领之一再一次上了日本报纸。后来国内行家见到《古逸丛书》后“惊叹欲绝,谓宋以来所未有”。陈三立更称为“最善本”。<BR>  回国后,杨守敬在黄州筑“邻苏楼”藏书。因黄州城北即东坡赤壁,故名。杨守敬从此绝意科名,专心著述,以名山事业为己任。后应张之洞之邀,教授于两湖书院。与弟子熊会贞一起写成《历代地理沿革总图》和《水经注疏》等书。这两本书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也与他搜集藏书,在浩瀚的文献中多年虬饮鲸吸密切相关。《水经注》是北魏著名学者郦道元的历史地理学名著,是继《山海经》与《禹贡》之后的重要经典。许多学者用毕生精力对其作过研究,但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杨守敬写《水经注疏》时,藏书已雄视国内,加上前半生的多种学术准备为写此书打下良好基础。熊会贞回忆他“强记善辩,每论一事,解一义,繁征博引,委曲详尽。”此书脱稿后,国学大师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推尊为清代三“绝学”。好友潘存称他的写作“霾蕴岁久,焕若神明,旷世绝学,独有千古。”陈三立也介绍当时的学术界的评价是“当为千载上下绝业。”<BR>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在那个时代出现,命运也如敦煌文物一样。辛亥革命爆发,杨守敬逃亡上海。日夜为留在武昌的书籍操心,夜不能寐。三次派儿子取最重要的书籍未果。杨守敬只能哀叹:“若有差失,吾命休矣。”后经日本友人协调,日本驻汉口领事寺西秀武与黎元洪交涉,由黎下令在杨守敬家门前贴告示,加封条,杨守敬的藏书才得以幸免。辛亥革命后,名满天下、曾做过清朝四品官员的杨守敬出任民国政府的参政,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杨守敬的目的就在于将自己呕心沥血数十载的《水经注疏》雕版问世。杨守敬多次强调“此书不刊行,死不瞑目”,但直至1915年辞世前,这位“常以名山之业为念”的邻苏老人终未能看到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水经注疏》的出版。去世后,杨守敬葬于宜都祖茔龙窝。距今已有九十年整。 <BR>  杨守敬去世后,弟子熊会贞继续修订卷帙浩繁的《水经注疏》。据王平先生的《杨守敬与《水经注疏》的命运》一文介绍,<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30</FONT>年日本学者森三鹿派遣松浦嘉三郎来到武昌,要求以重金买《水经注疏》的抄写副本,此时中日关系已远非杨守敬生前时期可比,熊会贞以“大夫无域外之交”拒绝。后傅斯年力图将此书正稿出版,直到1950年去世没有成功。几年后由台北中华书局将其影印出版。副稿本于<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57</FONT>年由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杨守敬集》于<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88</FONT>年<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4</FONT>月起陆续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BR><BR><BR><FONT color=#666666><B>参考书目:</B><BR>《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88</FONT>年第<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FONT>版<BR>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98</FONT>年第<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FONT>版<BR>罗继祖《蜉寄留痕》上海古籍出版社<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999</FONT>年<FONT 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10</FONT>月第1版<BR></FONT></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三岁的时候,很忧郁
喜欢,在河边丢小石头

http://heitiancai.blog.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2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