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解 DON QUIJOTE(1)

[复制链接]

240

主题

13

好友

3642

积分

业余侠客

Takicardie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8 23:47: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怎样读《堂吉诃德》</p><p> 老实说,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既絮叨又繁杂。靠这些杂乱和戏谑的<br />东西,塞万提斯能写出一百二十六章,简直就是骇人听闻了。直到第三十一章<br />(堂吉诃德与桑乔的有趣对话及其他),关于桑乔与虚构中的“托搏索的杜尔西<br />内亚”见面,转达堂吉诃德无缘无故的发疯和苦修的事迹。</p><p> 乡下人的插科打诨,开始产生一种戏剧效果。吉哈纳所扮演的游侠骑士堂吉<br />诃德,从一出独角戏发展为一场舞台剧。生活在现实下的观众——理发师、神父<br />等众人;特别是地位特殊的“骑士侍从”桑乔都纷纷从观众席上站起来,走入剧<br />中。第一个身兼二职的,就是桑乔。在骑士道的演出背景下,桑乔跨越了幻想与<br />现实的界限——虽然,堂吉诃德在骑士道之外就变成了精明的乡绅吉哈纳——但<br />是,始终都在这种界限上摇摆的却是桑乔。他时而相信自己就要当“伯爵”,<br />“和某著名王国公主的侍女结婚”等等,时而又被现实世界的各色人等拳打脚踢。</p><p> 当他在客栈遇到同村的神父和理发师的时候,这一两重特征更是表现的非常<br />突出。一开始他发誓为主人保守秘密,哪怕别人说他杀死了堂吉诃德、偷走了罗<br />西南多;可当他以为笔记本丢了的时候又捶胸顿足、脸色大变,因为堂吉诃德许<br />诺给他的三头毛驴的字据(写在信的背面)也丢了。此后桑乔实际的老农头脑又<br />恢复了,并为游侠骑士堂吉诃德的未来做出一番自己的打算来。也就说,真正被<br />弄糊涂的:第一个是桑乔。而堂吉诃德的疯癫和偶尔的睿智则完全是自发的,至<br />于其他人物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古典时期治疗疯人谵妄的医院人员。他们也步桑<br />乔之后加入了表演(从神父决意自己装扮成流浪少女,到“米科米科娜公主”登<br />场,见第二十六章)。</p><p> 从这一部分(二十五~四十六章)开始,引起了我的注意。故事是围绕着客<br />店展开的,从莫雷纳山的苦修到被圣友团关在笼子为止。应当说这二十几章内容<br />丰富,结构紧凑。</p><p> 说内容丰富,是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四五个掺杂在一起的情节:卡德尼奥和费<br />尔南多的爱情故事、俘虏讲述莱潘托湾战役的故事(这里面还串联了塞万提斯本<br />人逃跑的经历;索赖达的故事)以及《无谓的猜忌》和堂吉诃德的苦修和在客栈<br />的种种遭遇……就好像俄国的玩具娃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层叠细密。这自<br />然就使此部分的结构相当特殊。以卡德尼奥和费尔南多的爱情故事为例,作者用<br />杜撰的《无谓的猜忌》来为这两个人的圆满结局做铺垫,的确是匠心独到。单就<br />第三十六章(客店里发生的其他奇事),关于费尔南多与多罗特亚的结局来看,<br />这样反差巨大的结果,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花花公子费尔南多最终改邪归正、<br />良心发现,与其说得益于人们的苦苦劝说、哀求,还不如说是得益于《无谓的猜<br />忌》的警示意义。当然,这一看法是来自读者那里的,因为毕竟插述一个意大利<br />的道德小故事并非是毫无目的的。也许我们会说,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破坏了人<br />物的内在关系。仅凭一句“费尔南多毕竟是个贵族,有着宽广的胸怀……”是无<br />法解释其内心的转变的,更不能在这个具体场景下说服读者去相信,他是真心悔<br />悟而不是逢场作戏。应当说就此而言,绝对是一处硬伤。但如果把《无谓的猜忌<br />》这么一个小插曲也加进来的话,那么仅就读者来说,心理上却是能够接受的。</p><p> 也就是说,作者在此舍弃了小说的内在严谨,而把重点放在读者的接受上。<br />试想,倘若不用《无谓的猜忌》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和过渡的必要调剂,那么在三<br />十六章,为了达成破镜重圆的结局,作者势必要大幅的展开,把费尔南多和多罗<br />特亚的爱情故事详细的写出来。但如此一来,就破坏了整个小说的总体结构。因<br />为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只能作为枝蔓来处理——很显然,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br />小说主体都必须是一个明确的范畴,不能与其他组成部分关系暧昧;即便是在<br />“复调”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长篇小说的体例内),主体就是主体,主要人物就<br />是主要人物。</p><p> 这是语言的叙述逻辑的根本限制所在,即我们所说的主次关系。它不是技巧<br />和结构上的小花招就能解决的——所以从总体上看,这样做显然是明智得多。通<br />过这样一个事例,我们就可借斑窥豹,发现《堂吉诃德》叙事手法的特点:串联<br />性、总体的完整性,再加上通篇的戏剧扮演性,我以为这就是《堂吉诃德》主要<br />的特点所在。</p><p> 正如上面所说,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仔细的读《堂吉诃德》。直到三十几章<br />以后才渐入佳境。于是反复的去看开头,这是我看长篇小说的一个习惯。因为我<br />认为长篇小说的开头是整个小说的基础。它为长篇幅的作品定下一个基调,此后<br />的所有情节和发展,都是在此处得以繁衍、生长的。所以,回到开始、不断的回<br />到开始处,有助于理解小说的整体——现在,再仔细的阅读《堂吉诃德》的开头,<br />那个吃牛肉比羊肉多的、穿着褐色粗呢衣的乡村贵族;那个把客栈当成城堡的曼<br />查的堂吉诃德,便呈现在我们眼前。应当谨记这一双重影像,因为它在最后的章<br />节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至于在开头部分,我们找不到堂吉诃德的真实姓名<br />(开头只有一个绰号:吉哈纳)——我甚至认为,长篇小说好坏的着眼点不在别<br />处,就在开头的那部分。因为就长篇体裁来说,它的发展具有延展的惯性,其结<br />局决不会出人意料;至少是不会太让人大吃一惊。否则就会产生断裂,而这种断<br />裂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可谓致命矣。</p><p> 对于不同的长篇小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认,对其的第一感觉也大相径<br />庭。不可否认,有些小说对于一些人来说,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样是这一本书,<br />其他人可能就会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当然,第一感觉是重要的,因为文艺作品的<br />首要要件就是能吸引人、感染人,但这是有选择性的,因人而异的。读者会选择<br />他自己喜欢的类型和样式。故此衡量作品的根本原则并不是它的第一感觉,而是<br />它是否能感动人,就像罗马尼亚的小提琴家Alex Balanescu所说<br />的那样,“把某些东西演奏的很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能演奏感动人的东西”。</p><p> 吸引人并不等于感动人,即使技巧和结构绚烂无比也并不能说明,它就有打<br />动人心的力量。</p><p> 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更是如此。任何作家都无法写出让所有读者都喜欢的作<br />品。然而在排除喜欢和不喜欢这些感性成分以后,作品能否感动他人就变成了根<br />本。或许《堂吉诃德》并不是那种立刻就能抓人眼球的小说,但在她隧洞一般的<br />叙事空间里,一种漫长而不断累积的情愫却越来越浓烈。我想,不必去深究她到<br />底是严肃的喜剧还是滑稽的悲剧。因为这些似是而非的界定随着时间的流逝,已<br />不能直窥这眼深井了。这大概就是长篇小说的魅力吧。想要让读者与人物同呼吸<br />共命运并非难事,然而,倘使只是达到这种程度,那么还不能称之为优秀。《堂<br />吉诃德》不仅提供给我们一个故事,更在这些纷繁故事的中间留给了我们一个思<br />索的空隙。当你读完之后也许并不能一下子就说出它的意义,但她将会长久地在<br />你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记。这便是我对她的一些看法。</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87452437[/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生活、吃饭、睡觉乃至呼吸我都时刻牢记这是为了能更好的创作

799

主题

8

好友

2万

积分

略有小成

POST-BOY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2#
发表于 2007-8-20 09:07:56 |只看该作者
很巧,我也正在读《堂吉诃德》。纳博科夫专门有本书,就是他对这个小说的讲义。
风向一变,我觉得那呛人的火苗几乎要灼烧到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3#
发表于 2007-8-21 21:37:43 |只看该作者
你们都有耐心看完堂吉诃德啊,我只有看多雷的插图本才会高兴~~~ — —|||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6 05:1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