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0
- 在线时间
- 7 小时
- 威望
- 2850 点
- 金钱
- 132840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40
- 帖子
- 737
- 精华
- 1
- 积分
- 4654
- UID
- 1626

|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53/image/juanshou.jpg" border="0" alt=""/></p><br/> 面对现实世界和面对创作时的世界,我想任何一个创作者——无论他是一个不知名的小说爱好者,还是一个成功的世界富豪,这始终是一个矛盾。我想作为小说版版主看到每月的小说时,这种矛盾就出现了。因为看小说、回帖有时不再是和创作的世界有关,而是面对着一个非常现实琐屑的世界了。<br/>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小说,没能创造出一个世界,或者说,体现的不是创作时的世界,而是以文字作为载体来体现一种现实的、庸常的世界。<br/> 这个月在论坛里出现的小说,读起来非常“轻松”——轻松的理由是,几乎没有几篇需要你认真读下去才能下判断的小说。但这毫不需要我们担忧,因为我个人的底限是——如果在关注黑蓝的平均<span class="STYLE1">300</span>多位作者中,每个季度能诞生出一篇瑕疵不多、勇于创新且具备艺术之美的作品,那就已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产量了。毕竟,艺术的难度之一,正在于它的等待,就像猎人那样的等待。<br/> 而实际上,每个季度所能产生的具有上述特点的好小说,并不止一篇。<br/> “五·一”节假期,显然是影响本月小说质与量的另一个因素——这不过是现实世界与创作世界之间相互抵制的另一个例子罢了,并不奇怪。<br/> 创作既然是这样脆弱的一种生长,我们就更应该狡猾地保存自己,保护好自己,以便能够创作。<br/> 写到这里,我在想我是不是讲了些废话?在思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去世的陈晓旭,还有纯粹为理想而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参加革命的格瓦拉。这二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反常的存在”。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景象不被人熟知,而被淹没在自己的“创造世界”中。我们该走怎样的路?该怎样保存自己?该妥协到哪一步(该不该妥协这不是问题)?该怎样分配时间?该如何保持社交的比例?这都是问题。我相信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br/> <span class="STYLE1">shep</span>的《春天的积雨云》是一篇匆匆忙忙的作品,但在这篇充满高中生似的厌倦和懊恼感的小说里,实际上体现的也正是这种现实世界对于创作者的干扰和哺育。亢蒙 《一个夜晚》的贡献,是如何使小说的口吻符合角色的特征,以及使很多人思考“为什么自己有同样的经历却没能比他表达得完善”的问题。孙智正、乌白丸两个人的作品反差很大,都体现了他们如何采纳现实世界中的营养,进而完善自己创作世界的努力。<br/> 这个月“好作品”确实很少……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快就有太多的好作品。<br/><br/><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