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87|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即将上架(应该就这几天了)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51150.jpg" border="0" alt=""/></p><p>上面是法语版的封面</p><p>&nbsp;</p><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43610.jpg" border="0" alt=""/></p><p>中文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p><p>书中涵盖了塔氏从1970年至1986年去世前数月——长达十六年、囊括创作生涯中后期的部分日记(为什么说是部分,实在是很复杂的情况),并附录有五篇长文,分别论及何谓电影,及影片《飞向太空》、《镜子》、《白痴》(未拍)和话剧《哈姆莱特》。</p><p>环境如此严酷,作品却如此经典,这样的艺术家历史上罕有——英国《独立报》</p><p>表面看来,《时光中的时光》是本记录购物单、家常药方和出差旅程的日记。但是,比起这些痛苦的叙述,在没有别的东西更能说明塔可夫斯基的艺术了。——英国《卫报》</p><p>中文译者的话(节选):</p><p>周成林</p><p>??一<br/>??<br/>??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毋须笔者再来饶舌。翻译塔可夫斯基的日记选《时光中的时光》,如同观赏他的七部半电影,亦如同研读他广受好评的电影论著《雕刻时光》,俱是短暂与无常人生值得倾心倾力投入之事。因为,诚如塔氏弟子索科洛夫所言:“塔可夫斯基毫不妥协的艺术原则和个人典范,比他的风格更重要。”(注一)所以,若将《时光中的时光》局限于一册“专业”电影导演日记,抑或仅供研究塔氏作品及其生平的专家学者之学术参考,不仅有辱作者,也有辱这本书的诸多读者。<br/>??<br/>??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Kitty Hunter-Blair直接翻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br/>??<br/>??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然而在我看来,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却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懔与创造的勇气。<br/>??<br/>??塔可夫斯基一生孤高,性情内倾执拗,活在彼时苏联,心中郁卒,可想而知。即使后来移居西方,他亦有如鹤立,绝不屈从无孔不入的物质主义与庸俗风潮。或许有人认为,以开放社会的多元艺术观与价值观,以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出现的全新艺术表现与审美方式,塔氏终其一生追求的纯粹艺术与高尚人生等信念,不免太过理想与“独断”。譬如英国影评人Ian Christie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并且客观指出:“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注二)<br/>??<br/>??Ian Christie的分析并非一无是处。然而,置身这一玩世不恭大行其道,现实或“虚拟”得以至失真的纷纭人间,看过东西方太多“始乱终弃”、口是心非或笔是心非的各色“大师”及其作品,塔可夫斯基的理念纵然有其“独断”一面,但依然如天外来鸿,当头棒喝,促人惊醒与反省。比照他精心构造的几部电影与理论著述,塔氏日记好在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让后来读者窥见他通往信念之路的点点滴滴与苦苦挣扎。尤其难得的是,他绝非口惠而实不至,而是以自己的所有作品、以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力行,为时人与后人树立不朽典范。就此意义而言,塔可夫斯基与美国作家梭罗毫无二致(塔氏后期日记多次引述《瓦尔登湖》),他们都蔑视所谓公众舆论,都拒绝所谓的成功定义,都不为他人评判所动,但又不仅仅停留于摇唇鼓舌,而是始终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甚至不惜为之献出一切。<br/>??<br/>??《时光中的时光》深刻与动人之处,亦在于塔氏对生与死的思考(日记不仅记录很多梦境,也有灵光闪现的相关论说),不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肯定……尤其后者,读者最有可能心生误解。其实,正如上述英国影评人所言,读者仍需回到当年的苏联环境,才可见出相关日记的痛苦与积极内涵,即塔氏一方面拥有很多欣赏他的苏联观众,一方面又要与各路官僚苦苦缠斗,争取最大限度的创作乃至生活空间。肯定自己,肯定自己选择的崎岖之路,正可显示塔氏与现实搏斗(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后来移居西方)的痛苦心境与超凡意志。而他的这一心境,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表达得最为明晰:“我觉得我与蒲宁亲如兄弟:他的乡愁,他的希望,他的要求严格;没眼力的人,却将这些归结为怨怼。”<br/>??<br/>??二<br/>??<br/>??《时光中的时光》一大缺憾,在于塔氏去世前几年的日记较为简略,尤其他最后一部电影《牺牲》拍摄前后的记录。主要原因,可能本书结集于九十年代初,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塔氏家人尚未公开更多日记。不过,大约四年前,笔者一腔热血与鲁莽,已从网上最详尽的塔可夫斯基资料网站(Nostalghia.com)转译《牺牲》前后的塔氏日记(收入拙著《新青年DVD手册周成林专辑》)。比较本书相关内容,这一部分更为丰富,但因网站英译来自波兰文译本,多有“转手”,加之彼时中译仓促,资料相对欠缺,错漏与不如意无可奈何亦无可避免。<br/>??<br/>??然而正因如此,我才与《时光中的时光》结缘。本书中译与出版酝酿于三年前,其间几经周折,人事全非,译稿虽然近半,但因出版无望而几近放弃。好在心诚则灵,加之几位热心朋友鼎力相助,《时光中的时光》终有机会在塔氏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付梓,不亦这位杰出的电影诗人与艺术圣徒冥冥之中多加佑护?<br/>??<br/>??塔氏日记虽系转译,翻译却有相当难度,不仅因为日记随心所欲,诸多人事物未必连贯,亦因塔氏时常穿梭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多维时空,并有大量古今中外引语,从老子到古罗马哲人,从蒙田到中古时代日本高僧,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所以,笔者常常苦于推敲某段日记或引语(若无现成中译或难觅,只好自己翻译;若有现成中译,但私下觉得不理想,参考之余只得另起炉灶),惟有咬紧牙关,竭尽所能,包括数度重温塔氏电影及搜罗相关纪录片,务求以通顺、地道与简约的中文,传达塔氏语感(哪怕通过英译)与本意。<br/>??<br/>??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韩猛先生乃本书中译本“始作俑者”,没有他的提议与鼓励,我不会有如此“痛苦”却又刻骨铭心的翻译经历,当然不仅仅限于文字,更在于书中的精神力量与不朽典范。同样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友人牟君,帮我查找核对书中部分引语的中译,免去我翻箱倒柜或奔走书店的很多麻烦;不独如此,牟君还就中译初稿二稿的诸多翻译腔提出批评,使我有时时留心之“烦恼”,虽然我至今不敢保证,这些翻译腔伪中文已全无踪影。常居欧陆的老友谢君赠我原著,并于酝酿之初帮我打探本书版权来源,虽然最后花落别家,但不论如何,只要是花,开在哪里,都能开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最后,当然不是最末,我要感谢本书编辑陈凌云先生,我最难忘他通知我着手翻译的手机短讯:“有缘。”——人活一世,能与塔可夫斯基结缘,终究是件灵魂喜乐的好事。<br/>??<br/>??当然,中译所有错缪尽归于我。<br/>??<br/>??周成林<br/>??二○○七年二月廿八日凌晨<br/>??_________________<br/>??<br/>??注一: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27页。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br/>??注二: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18、25页。</p><p>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选</p><p>七六年三月十七日 <br/>  ?? <br/>  ??上个礼拜我梦到自己躺在床上,跟谢约察·帕拉赞诺夫在一起,我猛然一惊,意识到没把萨沙·安扎年科叫来庆祝谢约察的归来。谢约察很伤心,我开始找自己那双满是灰尘的靴子。谢约察的靴子搁在地板上,还有他的腿罩。 <br/>  ??风呼呼地透过地板灌进来,窗外一片黑暗,不知为什么,桤木林寂然无声。 <br/>  ??那张钢丝床很劣质,躺上去很不舒服。 <br/>  ?? <br/>  ??三月十八日 <br/>  ?? <br/>  ??安扎年科十五号左右来看我,告诉我谢约察·帕拉赞诺夫请求宽大处理,据说波德果尼已经签署了批准文件,而谢约察在来信中说他已正式接到通知,两个月后就将获得释放。 <br/>  ??但我很担心。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宣布,让整个劳改营都知道了?一方面,谢约察的日子会不好过,另一方面,要是有人先放出去,那些无赖会很不高兴。若是考虑得周到些,岂不更好? <br/>  ??叶马什无疑知道了我给最高苏维埃写信的事。他把我叫去,向我“解释”他之所以需要第三份大纲,是为了拿给外国电视制片人看,为了让《白痴》在拍摄之前就能卖出去(七至九集的电视剧),还为了柯达胶片与拍摄器材。 <br/>  ??是时候放弃电影了。我已成人。我一定要写一本关于自己童年的书。(书中将包括剧本《晴朗的日子》。) <br/>  ??烤猪——开头一段是“饼干”。我的雪撬被人拿走了。一头公羊用角顶了我。 <br/>  ??酒只能坏事。抗争却有创意——反对一切,包括酒精在内。 <br/>  ??关于酗酒: <br/>  ?? <br/>  ??……这一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注) <br/>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四场 <br/>  ?? <br/>  ??———————————— <br/>  ?? <br/>  ??注:此段莎剧援引自朱生生豪先生的译文(《哈姆莱特》,外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译注 <br/>  九月十日 <br/>   <br/>  ??昨天零点左右,或应该是八号夜间,毛 zhe dong死了。虽不是什么要紧事,但却是好消息。 <br/>   <br/>  ??九月十二日 <br/>  ?? <br/>  ??昨天收到塔林寄来的协议,关于艺术总监一职,要我签字,还有一个剧本(三篇小说)。不是太好。在我签完字寄回去之前,应该弄清楚相关的合法权益,我觉得艺术总监可以分到部分版税。我得从什洛沃给莫斯科打电话,我甚至可能会去一趟。 <br/>  ?? <br/>  ??九月十三日 <br/>  ?? <br/>  ??人们不是彼此轻视,就是夸大对方的优点。善于品评他人者少之又少,因为此乃特别的禀赋。事实上,只有杰出之人谙于此道。 <br/>  ?? <br/>  ??九月十四日 <br/>  ?? <br/>  ??必写的信: <br/>  ??1.斯特鲁嘉茨基(与妻子的第一幕。争吵。他答应不到“区域”去。溜走)。 <br/>  ??2.拉古日京(拉娜希望的话)。 <br/>  ??3.西多夫(给剧院)。 <br/>  ??4.索隆尼岑(剧院)。 <br/>  ??5.苏科娃(写到家里,或写给她父亲)。 <br/>  ??米亚诺耶真美!我们有一所多好的房子啊!托尼诺可能觉得它简陋,但我觉得很美。 <br/>  ??别忘了安娜的生日(九月三十日)。 <br/>  ??6.给父亲写信。 <br/>  ?? <br/>  ??九月十五日 <br/>  ?? <br/>  ??晚上十一点半,我们去到草地上,透过薄雾赏月。(我,拉娜还有奥尔嘉)。美得难以置信! <br/>  ?? <br/>  ??一段场景: <br/>  ??数人于薄雾中赏月,意兴盎然。先是驻足不语,继而随意走动。人人面有喜色,然而眼中似有痛楚显露。 <br/>  ?? <br/>  ??注意:必须把我的遗嘱宣读一遍。 <br/>  ?? <br/>  ??我一定要学会用电影摄影机,在这里拍点东西。 <br/>  ??不朽是可以达到的。 <br/>  ?? <br/>  ??陀思妥耶夫斯基: <br/>  ??1.小说正文,由一位角色读出。 <br/>  ??2.不同场景。停顿。 <br/>  ??3.提炼——由角色的生活模拟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 <br/>  ??4.插入音乐,简约的风格(巴哈或之前的作曲家)。 <br/>  ?? <br/>  ??拉洛什卡我的至爱!因为这所房子,因为你明白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我对你不知有多感激啊。 <br/>  ??我们需要安宁,但不仅仅是安宁。 <br/>  ??一群秃鼻鸦飞过来,受到一只鹰的攻击,其中一只跌落到地上。我们救了这只秃鼻鸦,它现在和我们住在一起。它试着啄你,只吃很少的东西。何谓爱?我不知道。并非我不懂得爱,而是不晓得怎样下定义。 <br/>  七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塔林 <br/>  ?? <br/>  ??摘自恰达耶夫(1)的哲学通信,引自A·列别杰夫《恰达耶夫》。 <br/>  ??“必须舍弃一切琐碎的好奇心,它损毁我们的生活。首先,必须根除这些痼癖,即凡是新的东西,皆可让我们忘乎所以,或追逐时髦话题,以至恒常焦虑,等着瞧明天又有什么新鲜事。 <br/>  ??“如其不然,你将得不到祥和安康,只会沮丧憎恶。你可盼望世间诸恶溃散于宁静的家门之外?若是,且将一切躁动之情从你的灵魂中驱除,它们因为世间诸事而生,因为种种最新消息而起。把门闩好,不让噪音进来,也不让外间事情的回声进来。你若果断,也可远离那些轻薄文学,因为根本而言,它们什么都不是,不过同一噪音诉诸文字而已。” <br/>  ?? <br/>  ??妈妈病得很重,她中风了,左半身不听使唤。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们的谈话引起的,我们谈到了玛丽娜以及她如何对待拉蕊莎。 <br/>  ??但玛丽娜也不是没有错。她从不认为自己会犯错。妈妈现在好些了,拉蕊莎电话里告诉我的。 <br/>  ??拍摄困难重重,我不晓得怎样解决。鲍伊姆酒喝得很凶,要是影片杀青前不跟他分手,我肯定不想再见到他了。 <br/>  ??果沙也是。这些无足轻重的浅薄之人,没有自尊。一帮幼稚的堕落者,一群笨蛋。 <br/>  ?? <br/>  ??六月二十三日,塔林 <br/>  ?? <br/>  ?? 我们的生活全盘皆错。一个人并不需要社群,而是社群需要他。社群乃一种防卫机制,一种自我保护。人不同于群居的动物,他必须独处,贴近自然,贴近动植物,并与它们建立联系。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必要改变与修正,换个活法。但如何进行呢?首先,我们得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方可去信去爱;我们要舍弃这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为了别的什么而活——但是怎么做,在哪里?这可是首先就会遇到的误解与障碍 <br/>  八月二十六日,塔林 <br/>  ?? <br/>  ??“精确乃艺术家创作的灵魂。”(古斯塔夫·马勒,引自安娜·米尔敦堡。) <br/>  ??“时人所谓艺术创作毋须高超技艺的说法实属谬论。较为切实的说法是,完美作品的产生,倾注于其间的诸多艺术手段必不可少,从创作伊始的总体轮廓,到最后阶段的细枝末节。而那些信奉自然主义者的朋友,他们的梦无论有多狂野,也想像不出那样完美的作品——这群软弱无能的家伙!” <br/>  ??“所以,凡是未能倾注此类至高技艺的作品,注定要在曝光前夭折!”(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八九六年七月。) <br/>  ??“巴哈的音乐中,所有不可或缺的胚芽都济济一堂,仿佛上帝创造的世界。这样的复调音乐还不曾有过!” <br/>  ??“不仅在他的时代,而且在所有世代,巴哈的复调音乐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br/>  ??“舒曼是最伟大的歌曲作家之一,他和舒伯特可堪比肩,此外无人当得起完美的歌曲大师这一称号。”(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九零一年夏。) <br/>  ?? <br/>  ??出了很多事。一塌糊涂,事已至此,只有寄望于从头再来,另起炉灶——这样才有希望。 <br/>  ??雷伯格在塔林拍的所有东西都得扔掉。首先是技术问题,一开始莫斯科电影厂洗印间处理底片有问题(最后一批柯达胶片),然后又是器材设备有问题。 <br/>  ??总工程师科诺普约夫(1)要负上责任。 <br/>  ??雷伯格也要负责,不过是别的原因——他糟蹋艺术与天才的准则,他以为自己即天才——所以他甘于贬损,就像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酗酒,没信仰,卑劣粗鄙,就像一个声名狼藉的娼妓。 <br/>  ??就我来看,他不过一具行尸走肉。 <br/>  ??我跟列·I·卡拉什尼科夫(2)谈妥了。他是个勤谨的行家,能力远远超过雷伯格,因为他希望为解决问题而工作。对他来说,问题解决不了,可谓艺术上无能的表现。重要的是得有工作可做,他肯定有得做的。 <br/>  ??我们停了整整一个月,前天《潜行者》预计要开工的,但因为这些事,情况全变了:摄影师,布景师(我会试试沙弗卡),脚本。(阿卡狄和鲍里斯眼下正在重写,因为新的潜行者不再是毒贩或偷猎者,他得是个耽迷于区域的人,是它的信奉者与异教徒。) <br/>  ??这样就可从头来过了,但我有这个精力吗? <br/>  ??我必须给《真理报》写篇有关莫斯科电影厂的文章。 <br/>  ??“物质的首要性质与意识的次要性质”。还不错!我一定要写信告诉西佐夫这个想法。 <br/>  ?? <br/>  ??十二月二十八日 <br/>  ?? <br/>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3) <br/>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4) <br/>  ??“柔弱者生之徒。木强则折。”(5)——老子,列斯科夫(6)《小丑潘法隆》的引言。 <br/>  ??—————————————— <br/>  ?? <br/>  ??1.科诺普约夫(Boris Konoplyov):时为莫斯科电影厂总工程师。 <br/>  ??2.列·I·卡拉什尼科夫(Leonid I. Kalashnikov, 生于1926年):莫斯科电影厂摄影师。 <br/>  ??3.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4.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5.语出《老子》七十六章。此则日记所引《老子》七十六章并不完整,语句顺序也与原文有别:“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注 <br/>  ??6.列斯科夫(Nikolay Leskov, 1831-1895):小说家。 <br/>   <br/>  七八年四月十四日 <br/>  ?? <br/>  ??拉蕊莎也感觉很不舒服。但愿不要有事。没我孩子们可惨了。不过我确信事情会好起来的。 <br/>  ??霍夫曼、赫塞与布尔加乔夫何其相类,有如赤子——纯洁,虔信,历经磨难,不为名望所毁,天真,热情,崇高。 <br/>  ??《金罐》——《荒原狼》——《大师与玛嘉丽塔》。 <br/>  ?? <br/>  ??至少我的创作计划可在国外进行: <br/>  ??1.《游牧部落》 <br/>  ??2.《浮士德博士》 <br/>  ??3.《哈姆莱特》(电影)写第二个版本 <br/>  ??4.《哈姆莱特》(舞台剧) <br/>  ??5.《罪与罚》 <br/>  ??6.《摒弃》(1) <br/>  ??7.《圣女贞德》现代版 <br/>  ??8.《Two Saw the Fox》 <br/>  ??9.《约瑟兄弟》 <br/>  ??10.《霍夫曼的故事》 <br/>  ??11.《意大利之旅》 <br/>  ?? <br/>  ??马柯娃翻译的日本徘句很一般,尤其是芭蕉(2)的作品。我得找到日文版,去找阿卡狄·斯特鲁嘉茨基。我觉得自己没看错,她的俄文肯定不通。不过——我还是喜欢得不行。 <br/>  ??芭蕉:“某高僧曰:‘误会禅义有损性灵。’甚是。不为浮光掠影所动,非臻于至境不可,而非轻言:‘喏,此即现世。’” <br/>  ??我很想知道,是否有哪一种被误解的教义无损于性灵。 <br/>  ??芭蕉对弟子说:“不可效仿乃师过甚。效仿何用之有?譬如剖瓜,对半而分。” <br/>  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  1.见一九七二年四月二日日记。——译注 <br/>  2.即松尾芭蕉。——译注 <br/>  </p>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2#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譬如英国影评人<span lang="EN-US">Ian Christie</span>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span lang="EN-US">“</span>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span lang="EN-US">”</span>;并且客观指出:<span lang="EN-US">“</span>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span lang="EN-US">”——瓦咔咔.........<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p>&nbsp;</p></span></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3#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必须舍弃一切琐碎的好奇心,它损毁我们的生活。首先,必须根除这些痼癖,即凡是新的东西,皆可让我们忘乎所以,或追逐时髦话题,以至恒常焦虑,等着瞧明天又有什么新鲜事。 <br/>  ??“如其不然,你将得不到祥和安康,只会沮丧憎恶。你可盼望世间诸恶溃散于宁静的家门之外?若是,且将一切躁动之情从你的灵魂中驱除,它们因为世间诸事而生,因为种种最新消息而起。把门闩好,不让噪音进来,也不让外间事情的回声进来。你若果断,也可远离那些轻薄文学,因为根本而言,它们什么都不是,不过同一噪音诉诸文字而已。” <br/>  ?? <br/>[em05]很教育很教育<br/>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4#
发表于 2007-8-4 13:59:53 |只看该作者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5#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即将上架(应该就这几天了)

<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51150.jpg" border="0" alt=""/></p><p>上面是法语版的封面</p><p>&nbsp;</p><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43610.jpg" border="0" alt=""/></p><p>中文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p><p>书中涵盖了塔氏从1970年至1986年去世前数月——长达十六年、囊括创作生涯中后期的部分日记(为什么说是部分,实在是很复杂的情况),并附录有五篇长文,分别论及何谓电影,及影片《飞向太空》、《镜子》、《白痴》(未拍)和话剧《哈姆莱特》。</p><p>环境如此严酷,作品却如此经典,这样的艺术家历史上罕有——英国《独立报》</p><p>表面看来,《时光中的时光》是本记录购物单、家常药方和出差旅程的日记。但是,比起这些痛苦的叙述,在没有别的东西更能说明塔可夫斯基的艺术了。——英国《卫报》</p><p>中文译者的话(节选):</p><p>周成林</p><p>??一<br/>??<br/>??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毋须笔者再来饶舌。翻译塔可夫斯基的日记选《时光中的时光》,如同观赏他的七部半电影,亦如同研读他广受好评的电影论著《雕刻时光》,俱是短暂与无常人生值得倾心倾力投入之事。因为,诚如塔氏弟子索科洛夫所言:“塔可夫斯基毫不妥协的艺术原则和个人典范,比他的风格更重要。”(注一)所以,若将《时光中的时光》局限于一册“专业”电影导演日记,抑或仅供研究塔氏作品及其生平的专家学者之学术参考,不仅有辱作者,也有辱这本书的诸多读者。<br/>??<br/>??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Kitty Hunter-Blair直接翻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br/>??<br/>??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然而在我看来,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却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懔与创造的勇气。<br/>??<br/>??塔可夫斯基一生孤高,性情内倾执拗,活在彼时苏联,心中郁卒,可想而知。即使后来移居西方,他亦有如鹤立,绝不屈从无孔不入的物质主义与庸俗风潮。或许有人认为,以开放社会的多元艺术观与价值观,以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出现的全新艺术表现与审美方式,塔氏终其一生追求的纯粹艺术与高尚人生等信念,不免太过理想与“独断”。譬如英国影评人Ian Christie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并且客观指出:“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注二)<br/>??<br/>??Ian Christie的分析并非一无是处。然而,置身这一玩世不恭大行其道,现实或“虚拟”得以至失真的纷纭人间,看过东西方太多“始乱终弃”、口是心非或笔是心非的各色“大师”及其作品,塔可夫斯基的理念纵然有其“独断”一面,但依然如天外来鸿,当头棒喝,促人惊醒与反省。比照他精心构造的几部电影与理论著述,塔氏日记好在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让后来读者窥见他通往信念之路的点点滴滴与苦苦挣扎。尤其难得的是,他绝非口惠而实不至,而是以自己的所有作品、以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力行,为时人与后人树立不朽典范。就此意义而言,塔可夫斯基与美国作家梭罗毫无二致(塔氏后期日记多次引述《瓦尔登湖》),他们都蔑视所谓公众舆论,都拒绝所谓的成功定义,都不为他人评判所动,但又不仅仅停留于摇唇鼓舌,而是始终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甚至不惜为之献出一切。<br/>??<br/>??《时光中的时光》深刻与动人之处,亦在于塔氏对生与死的思考(日记不仅记录很多梦境,也有灵光闪现的相关论说),不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肯定……尤其后者,读者最有可能心生误解。其实,正如上述英国影评人所言,读者仍需回到当年的苏联环境,才可见出相关日记的痛苦与积极内涵,即塔氏一方面拥有很多欣赏他的苏联观众,一方面又要与各路官僚苦苦缠斗,争取最大限度的创作乃至生活空间。肯定自己,肯定自己选择的崎岖之路,正可显示塔氏与现实搏斗(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后来移居西方)的痛苦心境与超凡意志。而他的这一心境,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表达得最为明晰:“我觉得我与蒲宁亲如兄弟:他的乡愁,他的希望,他的要求严格;没眼力的人,却将这些归结为怨怼。”<br/>??<br/>??二<br/>??<br/>??《时光中的时光》一大缺憾,在于塔氏去世前几年的日记较为简略,尤其他最后一部电影《牺牲》拍摄前后的记录。主要原因,可能本书结集于九十年代初,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塔氏家人尚未公开更多日记。不过,大约四年前,笔者一腔热血与鲁莽,已从网上最详尽的塔可夫斯基资料网站(Nostalghia.com)转译《牺牲》前后的塔氏日记(收入拙著《新青年DVD手册周成林专辑》)。比较本书相关内容,这一部分更为丰富,但因网站英译来自波兰文译本,多有“转手”,加之彼时中译仓促,资料相对欠缺,错漏与不如意无可奈何亦无可避免。<br/>??<br/>??然而正因如此,我才与《时光中的时光》结缘。本书中译与出版酝酿于三年前,其间几经周折,人事全非,译稿虽然近半,但因出版无望而几近放弃。好在心诚则灵,加之几位热心朋友鼎力相助,《时光中的时光》终有机会在塔氏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付梓,不亦这位杰出的电影诗人与艺术圣徒冥冥之中多加佑护?<br/>??<br/>??塔氏日记虽系转译,翻译却有相当难度,不仅因为日记随心所欲,诸多人事物未必连贯,亦因塔氏时常穿梭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多维时空,并有大量古今中外引语,从老子到古罗马哲人,从蒙田到中古时代日本高僧,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所以,笔者常常苦于推敲某段日记或引语(若无现成中译或难觅,只好自己翻译;若有现成中译,但私下觉得不理想,参考之余只得另起炉灶),惟有咬紧牙关,竭尽所能,包括数度重温塔氏电影及搜罗相关纪录片,务求以通顺、地道与简约的中文,传达塔氏语感(哪怕通过英译)与本意。<br/>??<br/>??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韩猛先生乃本书中译本“始作俑者”,没有他的提议与鼓励,我不会有如此“痛苦”却又刻骨铭心的翻译经历,当然不仅仅限于文字,更在于书中的精神力量与不朽典范。同样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友人牟君,帮我查找核对书中部分引语的中译,免去我翻箱倒柜或奔走书店的很多麻烦;不独如此,牟君还就中译初稿二稿的诸多翻译腔提出批评,使我有时时留心之“烦恼”,虽然我至今不敢保证,这些翻译腔伪中文已全无踪影。常居欧陆的老友谢君赠我原著,并于酝酿之初帮我打探本书版权来源,虽然最后花落别家,但不论如何,只要是花,开在哪里,都能开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最后,当然不是最末,我要感谢本书编辑陈凌云先生,我最难忘他通知我着手翻译的手机短讯:“有缘。”——人活一世,能与塔可夫斯基结缘,终究是件灵魂喜乐的好事。<br/>??<br/>??当然,中译所有错缪尽归于我。<br/>??<br/>??周成林<br/>??二○○七年二月廿八日凌晨<br/>??_________________<br/>??<br/>??注一: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27页。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br/>??注二: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18、25页。</p><p>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选</p><p>七六年三月十七日 <br/>  ?? <br/>  ??上个礼拜我梦到自己躺在床上,跟谢约察·帕拉赞诺夫在一起,我猛然一惊,意识到没把萨沙·安扎年科叫来庆祝谢约察的归来。谢约察很伤心,我开始找自己那双满是灰尘的靴子。谢约察的靴子搁在地板上,还有他的腿罩。 <br/>  ??风呼呼地透过地板灌进来,窗外一片黑暗,不知为什么,桤木林寂然无声。 <br/>  ??那张钢丝床很劣质,躺上去很不舒服。 <br/>  ?? <br/>  ??三月十八日 <br/>  ?? <br/>  ??安扎年科十五号左右来看我,告诉我谢约察·帕拉赞诺夫请求宽大处理,据说波德果尼已经签署了批准文件,而谢约察在来信中说他已正式接到通知,两个月后就将获得释放。 <br/>  ??但我很担心。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宣布,让整个劳改营都知道了?一方面,谢约察的日子会不好过,另一方面,要是有人先放出去,那些无赖会很不高兴。若是考虑得周到些,岂不更好? <br/>  ??叶马什无疑知道了我给最高苏维埃写信的事。他把我叫去,向我“解释”他之所以需要第三份大纲,是为了拿给外国电视制片人看,为了让《白痴》在拍摄之前就能卖出去(七至九集的电视剧),还为了柯达胶片与拍摄器材。 <br/>  ??是时候放弃电影了。我已成人。我一定要写一本关于自己童年的书。(书中将包括剧本《晴朗的日子》。) <br/>  ??烤猪——开头一段是“饼干”。我的雪撬被人拿走了。一头公羊用角顶了我。 <br/>  ??酒只能坏事。抗争却有创意——反对一切,包括酒精在内。 <br/>  ??关于酗酒: <br/>  ?? <br/>  ??……这一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注) <br/>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四场 <br/>  ?? <br/>  ??———————————— <br/>  ?? <br/>  ??注:此段莎剧援引自朱生生豪先生的译文(《哈姆莱特》,外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译注 <br/>  九月十日 <br/>   <br/>  ??昨天零点左右,或应该是八号夜间,毛 zhe dong死了。虽不是什么要紧事,但却是好消息。 <br/>   <br/>  ??九月十二日 <br/>  ?? <br/>  ??昨天收到塔林寄来的协议,关于艺术总监一职,要我签字,还有一个剧本(三篇小说)。不是太好。在我签完字寄回去之前,应该弄清楚相关的合法权益,我觉得艺术总监可以分到部分版税。我得从什洛沃给莫斯科打电话,我甚至可能会去一趟。 <br/>  ?? <br/>  ??九月十三日 <br/>  ?? <br/>  ??人们不是彼此轻视,就是夸大对方的优点。善于品评他人者少之又少,因为此乃特别的禀赋。事实上,只有杰出之人谙于此道。 <br/>  ?? <br/>  ??九月十四日 <br/>  ?? <br/>  ??必写的信: <br/>  ??1.斯特鲁嘉茨基(与妻子的第一幕。争吵。他答应不到“区域”去。溜走)。 <br/>  ??2.拉古日京(拉娜希望的话)。 <br/>  ??3.西多夫(给剧院)。 <br/>  ??4.索隆尼岑(剧院)。 <br/>  ??5.苏科娃(写到家里,或写给她父亲)。 <br/>  ??米亚诺耶真美!我们有一所多好的房子啊!托尼诺可能觉得它简陋,但我觉得很美。 <br/>  ??别忘了安娜的生日(九月三十日)。 <br/>  ??6.给父亲写信。 <br/>  ?? <br/>  ??九月十五日 <br/>  ?? <br/>  ??晚上十一点半,我们去到草地上,透过薄雾赏月。(我,拉娜还有奥尔嘉)。美得难以置信! <br/>  ?? <br/>  ??一段场景: <br/>  ??数人于薄雾中赏月,意兴盎然。先是驻足不语,继而随意走动。人人面有喜色,然而眼中似有痛楚显露。 <br/>  ?? <br/>  ??注意:必须把我的遗嘱宣读一遍。 <br/>  ?? <br/>  ??我一定要学会用电影摄影机,在这里拍点东西。 <br/>  ??不朽是可以达到的。 <br/>  ?? <br/>  ??陀思妥耶夫斯基: <br/>  ??1.小说正文,由一位角色读出。 <br/>  ??2.不同场景。停顿。 <br/>  ??3.提炼——由角色的生活模拟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 <br/>  ??4.插入音乐,简约的风格(巴哈或之前的作曲家)。 <br/>  ?? <br/>  ??拉洛什卡我的至爱!因为这所房子,因为你明白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我对你不知有多感激啊。 <br/>  ??我们需要安宁,但不仅仅是安宁。 <br/>  ??一群秃鼻鸦飞过来,受到一只鹰的攻击,其中一只跌落到地上。我们救了这只秃鼻鸦,它现在和我们住在一起。它试着啄你,只吃很少的东西。何谓爱?我不知道。并非我不懂得爱,而是不晓得怎样下定义。 <br/>  七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塔林 <br/>  ?? <br/>  ??摘自恰达耶夫(1)的哲学通信,引自A·列别杰夫《恰达耶夫》。 <br/>  ??“必须舍弃一切琐碎的好奇心,它损毁我们的生活。首先,必须根除这些痼癖,即凡是新的东西,皆可让我们忘乎所以,或追逐时髦话题,以至恒常焦虑,等着瞧明天又有什么新鲜事。 <br/>  ??“如其不然,你将得不到祥和安康,只会沮丧憎恶。你可盼望世间诸恶溃散于宁静的家门之外?若是,且将一切躁动之情从你的灵魂中驱除,它们因为世间诸事而生,因为种种最新消息而起。把门闩好,不让噪音进来,也不让外间事情的回声进来。你若果断,也可远离那些轻薄文学,因为根本而言,它们什么都不是,不过同一噪音诉诸文字而已。” <br/>  ?? <br/>  ??妈妈病得很重,她中风了,左半身不听使唤。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们的谈话引起的,我们谈到了玛丽娜以及她如何对待拉蕊莎。 <br/>  ??但玛丽娜也不是没有错。她从不认为自己会犯错。妈妈现在好些了,拉蕊莎电话里告诉我的。 <br/>  ??拍摄困难重重,我不晓得怎样解决。鲍伊姆酒喝得很凶,要是影片杀青前不跟他分手,我肯定不想再见到他了。 <br/>  ??果沙也是。这些无足轻重的浅薄之人,没有自尊。一帮幼稚的堕落者,一群笨蛋。 <br/>  ?? <br/>  ??六月二十三日,塔林 <br/>  ?? <br/>  ?? 我们的生活全盘皆错。一个人并不需要社群,而是社群需要他。社群乃一种防卫机制,一种自我保护。人不同于群居的动物,他必须独处,贴近自然,贴近动植物,并与它们建立联系。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必要改变与修正,换个活法。但如何进行呢?首先,我们得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方可去信去爱;我们要舍弃这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为了别的什么而活——但是怎么做,在哪里?这可是首先就会遇到的误解与障碍 <br/>  八月二十六日,塔林 <br/>  ?? <br/>  ??“精确乃艺术家创作的灵魂。”(古斯塔夫·马勒,引自安娜·米尔敦堡。) <br/>  ??“时人所谓艺术创作毋须高超技艺的说法实属谬论。较为切实的说法是,完美作品的产生,倾注于其间的诸多艺术手段必不可少,从创作伊始的总体轮廓,到最后阶段的细枝末节。而那些信奉自然主义者的朋友,他们的梦无论有多狂野,也想像不出那样完美的作品——这群软弱无能的家伙!” <br/>  ??“所以,凡是未能倾注此类至高技艺的作品,注定要在曝光前夭折!”(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八九六年七月。) <br/>  ??“巴哈的音乐中,所有不可或缺的胚芽都济济一堂,仿佛上帝创造的世界。这样的复调音乐还不曾有过!” <br/>  ??“不仅在他的时代,而且在所有世代,巴哈的复调音乐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br/>  ??“舒曼是最伟大的歌曲作家之一,他和舒伯特可堪比肩,此外无人当得起完美的歌曲大师这一称号。”(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九零一年夏。) <br/>  ?? <br/>  ??出了很多事。一塌糊涂,事已至此,只有寄望于从头再来,另起炉灶——这样才有希望。 <br/>  ??雷伯格在塔林拍的所有东西都得扔掉。首先是技术问题,一开始莫斯科电影厂洗印间处理底片有问题(最后一批柯达胶片),然后又是器材设备有问题。 <br/>  ??总工程师科诺普约夫(1)要负上责任。 <br/>  ??雷伯格也要负责,不过是别的原因——他糟蹋艺术与天才的准则,他以为自己即天才——所以他甘于贬损,就像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酗酒,没信仰,卑劣粗鄙,就像一个声名狼藉的娼妓。 <br/>  ??就我来看,他不过一具行尸走肉。 <br/>  ??我跟列·I·卡拉什尼科夫(2)谈妥了。他是个勤谨的行家,能力远远超过雷伯格,因为他希望为解决问题而工作。对他来说,问题解决不了,可谓艺术上无能的表现。重要的是得有工作可做,他肯定有得做的。 <br/>  ??我们停了整整一个月,前天《潜行者》预计要开工的,但因为这些事,情况全变了:摄影师,布景师(我会试试沙弗卡),脚本。(阿卡狄和鲍里斯眼下正在重写,因为新的潜行者不再是毒贩或偷猎者,他得是个耽迷于区域的人,是它的信奉者与异教徒。) <br/>  ??这样就可从头来过了,但我有这个精力吗? <br/>  ??我必须给《真理报》写篇有关莫斯科电影厂的文章。 <br/>  ??“物质的首要性质与意识的次要性质”。还不错!我一定要写信告诉西佐夫这个想法。 <br/>  ?? <br/>  ??十二月二十八日 <br/>  ?? <br/>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3) <br/>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4) <br/>  ??“柔弱者生之徒。木强则折。”(5)——老子,列斯科夫(6)《小丑潘法隆》的引言。 <br/>  ??—————————————— <br/>  ?? <br/>  ??1.科诺普约夫(Boris Konoplyov):时为莫斯科电影厂总工程师。 <br/>  ??2.列·I·卡拉什尼科夫(Leonid I. Kalashnikov, 生于1926年):莫斯科电影厂摄影师。 <br/>  ??3.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4.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5.语出《老子》七十六章。此则日记所引《老子》七十六章并不完整,语句顺序也与原文有别:“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注 <br/>  ??6.列斯科夫(Nikolay Leskov, 1831-1895):小说家。 <br/>   <br/>  七八年四月十四日 <br/>  ?? <br/>  ??拉蕊莎也感觉很不舒服。但愿不要有事。没我孩子们可惨了。不过我确信事情会好起来的。 <br/>  ??霍夫曼、赫塞与布尔加乔夫何其相类,有如赤子——纯洁,虔信,历经磨难,不为名望所毁,天真,热情,崇高。 <br/>  ??《金罐》——《荒原狼》——《大师与玛嘉丽塔》。 <br/>  ?? <br/>  ??至少我的创作计划可在国外进行: <br/>  ??1.《游牧部落》 <br/>  ??2.《浮士德博士》 <br/>  ??3.《哈姆莱特》(电影)写第二个版本 <br/>  ??4.《哈姆莱特》(舞台剧) <br/>  ??5.《罪与罚》 <br/>  ??6.《摒弃》(1) <br/>  ??7.《圣女贞德》现代版 <br/>  ??8.《Two Saw the Fox》 <br/>  ??9.《约瑟兄弟》 <br/>  ??10.《霍夫曼的故事》 <br/>  ??11.《意大利之旅》 <br/>  ?? <br/>  ??马柯娃翻译的日本徘句很一般,尤其是芭蕉(2)的作品。我得找到日文版,去找阿卡狄·斯特鲁嘉茨基。我觉得自己没看错,她的俄文肯定不通。不过——我还是喜欢得不行。 <br/>  ??芭蕉:“某高僧曰:‘误会禅义有损性灵。’甚是。不为浮光掠影所动,非臻于至境不可,而非轻言:‘喏,此即现世。’” <br/>  ??我很想知道,是否有哪一种被误解的教义无损于性灵。 <br/>  ??芭蕉对弟子说:“不可效仿乃师过甚。效仿何用之有?譬如剖瓜,对半而分。” <br/>  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  1.见一九七二年四月二日日记。——译注 <br/>  2.即松尾芭蕉。——译注 <br/>  </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6#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譬如英国影评人<span lang="EN-US">Ian Christie</span>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span lang="EN-US">“</span>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span lang="EN-US">”</span>;并且客观指出:<span lang="EN-US">“</span>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span lang="EN-US">”——瓦咔咔.........<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p>&nbsp;</p></span></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7#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必须舍弃一切琐碎的好奇心,它损毁我们的生活。首先,必须根除这些痼癖,即凡是新的东西,皆可让我们忘乎所以,或追逐时髦话题,以至恒常焦虑,等着瞧明天又有什么新鲜事。 <br/>  ??“如其不然,你将得不到祥和安康,只会沮丧憎恶。你可盼望世间诸恶溃散于宁静的家门之外?若是,且将一切躁动之情从你的灵魂中驱除,它们因为世间诸事而生,因为种种最新消息而起。把门闩好,不让噪音进来,也不让外间事情的回声进来。你若果断,也可远离那些轻薄文学,因为根本而言,它们什么都不是,不过同一噪音诉诸文字而已。” <br/>  ?? <br/>[em05]很教育很教育<br/>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主题

28

好友

6165

积分

职业侠客

老兔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8#
发表于 2007-8-4 13:59:53 |只看该作者
放心吧我不会猥亵你的,我只是想和你交个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9#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即将上架(应该就这几天了)

<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51150.jpg" border="0" alt=""/></p><p>上面是法语版的封面</p><p>&nbsp;</p><p><img src="http://jinyadanjoe.blogbus.com/files/11854243610.jpg" border="0" alt=""/></p><p>中文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p><p>书中涵盖了塔氏从1970年至1986年去世前数月——长达十六年、囊括创作生涯中后期的部分日记(为什么说是部分,实在是很复杂的情况),并附录有五篇长文,分别论及何谓电影,及影片《飞向太空》、《镜子》、《白痴》(未拍)和话剧《哈姆莱特》。</p><p>环境如此严酷,作品却如此经典,这样的艺术家历史上罕有——英国《独立报》</p><p>表面看来,《时光中的时光》是本记录购物单、家常药方和出差旅程的日记。但是,比起这些痛苦的叙述,在没有别的东西更能说明塔可夫斯基的艺术了。——英国《卫报》</p><p>中文译者的话(节选):</p><p>周成林</p><p>??一<br/>??<br/>??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毋须笔者再来饶舌。翻译塔可夫斯基的日记选《时光中的时光》,如同观赏他的七部半电影,亦如同研读他广受好评的电影论著《雕刻时光》,俱是短暂与无常人生值得倾心倾力投入之事。因为,诚如塔氏弟子索科洛夫所言:“塔可夫斯基毫不妥协的艺术原则和个人典范,比他的风格更重要。”(注一)所以,若将《时光中的时光》局限于一册“专业”电影导演日记,抑或仅供研究塔氏作品及其生平的专家学者之学术参考,不仅有辱作者,也有辱这本书的诸多读者。<br/>??<br/>??塔氏日记卷帙繁多,但因涉及私隐与品藻等故,一直未有全本发行。除了筹划中的俄文版,目前较好版本为英、法、意和波兰文等译本,并各有所长。这本《时光中的时光》,乃《雕刻时光》英译者Kitty Hunter-Blair直接翻译自俄文原件,这也是当今公认的最佳英译本。除了日记,书中并收录五则塔氏访谈、演讲记录与个人创作笔记,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与日记和《雕刻时光》的相通之处。<br/>??<br/>??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十七年,即始于七十年代塔氏筹拍《飞向太空》,终于一九八六年病逝巴黎之前两个星期。就其创作生涯而言,几乎涵盖塔氏所有作品(包括《雕刻时光》一书)的酝酿、实施与完成。不仅如此,更显露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经济困境,家庭与人际关系,创作艰辛,与苏联官僚的苦斗,也有内心彷徨,焦虑,怀疑甚至绝望。然而在我看来,全书最重要亦最令人震撼之处,却是塔氏日记贯穿始终、不断坚定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对艺术、生命及真理的赤诚之心与身体力行,读来不仅感慨,更能烛照心灵,予人超越坎懔与创造的勇气。<br/>??<br/>??塔可夫斯基一生孤高,性情内倾执拗,活在彼时苏联,心中郁卒,可想而知。即使后来移居西方,他亦有如鹤立,绝不屈从无孔不入的物质主义与庸俗风潮。或许有人认为,以开放社会的多元艺术观与价值观,以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出现的全新艺术表现与审美方式,塔氏终其一生追求的纯粹艺术与高尚人生等信念,不免太过理想与“独断”。譬如英国影评人Ian Christie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并且客观指出:“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注二)<br/>??<br/>??Ian Christie的分析并非一无是处。然而,置身这一玩世不恭大行其道,现实或“虚拟”得以至失真的纷纭人间,看过东西方太多“始乱终弃”、口是心非或笔是心非的各色“大师”及其作品,塔可夫斯基的理念纵然有其“独断”一面,但依然如天外来鸿,当头棒喝,促人惊醒与反省。比照他精心构造的几部电影与理论著述,塔氏日记好在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让后来读者窥见他通往信念之路的点点滴滴与苦苦挣扎。尤其难得的是,他绝非口惠而实不至,而是以自己的所有作品、以自己的整个身心来力行,为时人与后人树立不朽典范。就此意义而言,塔可夫斯基与美国作家梭罗毫无二致(塔氏后期日记多次引述《瓦尔登湖》),他们都蔑视所谓公众舆论,都拒绝所谓的成功定义,都不为他人评判所动,但又不仅仅停留于摇唇鼓舌,而是始终活在自己的信念之中,甚至不惜为之献出一切。<br/>??<br/>??《时光中的时光》深刻与动人之处,亦在于塔氏对生与死的思考(日记不仅记录很多梦境,也有灵光闪现的相关论说),不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肯定……尤其后者,读者最有可能心生误解。其实,正如上述英国影评人所言,读者仍需回到当年的苏联环境,才可见出相关日记的痛苦与积极内涵,即塔氏一方面拥有很多欣赏他的苏联观众,一方面又要与各路官僚苦苦缠斗,争取最大限度的创作乃至生活空间。肯定自己,肯定自己选择的崎岖之路,正可显示塔氏与现实搏斗(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后来移居西方)的痛苦心境与超凡意志。而他的这一心境,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八日的日记中表达得最为明晰:“我觉得我与蒲宁亲如兄弟:他的乡愁,他的希望,他的要求严格;没眼力的人,却将这些归结为怨怼。”<br/>??<br/>??二<br/>??<br/>??《时光中的时光》一大缺憾,在于塔氏去世前几年的日记较为简略,尤其他最后一部电影《牺牲》拍摄前后的记录。主要原因,可能本书结集于九十年代初,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塔氏家人尚未公开更多日记。不过,大约四年前,笔者一腔热血与鲁莽,已从网上最详尽的塔可夫斯基资料网站(Nostalghia.com)转译《牺牲》前后的塔氏日记(收入拙著《新青年DVD手册周成林专辑》)。比较本书相关内容,这一部分更为丰富,但因网站英译来自波兰文译本,多有“转手”,加之彼时中译仓促,资料相对欠缺,错漏与不如意无可奈何亦无可避免。<br/>??<br/>??然而正因如此,我才与《时光中的时光》结缘。本书中译与出版酝酿于三年前,其间几经周折,人事全非,译稿虽然近半,但因出版无望而几近放弃。好在心诚则灵,加之几位热心朋友鼎力相助,《时光中的时光》终有机会在塔氏逝世二十周年之际付梓,不亦这位杰出的电影诗人与艺术圣徒冥冥之中多加佑护?<br/>??<br/>??塔氏日记虽系转译,翻译却有相当难度,不仅因为日记随心所欲,诸多人事物未必连贯,亦因塔氏时常穿梭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多维时空,并有大量古今中外引语,从老子到古罗马哲人,从蒙田到中古时代日本高僧,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所以,笔者常常苦于推敲某段日记或引语(若无现成中译或难觅,只好自己翻译;若有现成中译,但私下觉得不理想,参考之余只得另起炉灶),惟有咬紧牙关,竭尽所能,包括数度重温塔氏电影及搜罗相关纪录片,务求以通顺、地道与简约的中文,传达塔氏语感(哪怕通过英译)与本意。<br/>??<br/>??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韩猛先生乃本书中译本“始作俑者”,没有他的提议与鼓励,我不会有如此“痛苦”却又刻骨铭心的翻译经历,当然不仅仅限于文字,更在于书中的精神力量与不朽典范。同样因为地域隔阂,素未谋面只闻其声的友人牟君,帮我查找核对书中部分引语的中译,免去我翻箱倒柜或奔走书店的很多麻烦;不独如此,牟君还就中译初稿二稿的诸多翻译腔提出批评,使我有时时留心之“烦恼”,虽然我至今不敢保证,这些翻译腔伪中文已全无踪影。常居欧陆的老友谢君赠我原著,并于酝酿之初帮我打探本书版权来源,虽然最后花落别家,但不论如何,只要是花,开在哪里,都能开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世界。最后,当然不是最末,我要感谢本书编辑陈凌云先生,我最难忘他通知我着手翻译的手机短讯:“有缘。”——人活一世,能与塔可夫斯基结缘,终究是件灵魂喜乐的好事。<br/>??<br/>??当然,中译所有错缪尽归于我。<br/>??<br/>??周成林<br/>??二○○七年二月廿八日凌晨<br/>??_________________<br/>??<br/>??注一: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27页。远流出版公司1996年初版。<br/>??注二:Maya Turovskaya:《时空的轨迹:塔可夫斯基的世界》,第18、25页。</p><p>塔氏日记《时光中的时光》选</p><p>七六年三月十七日 <br/>  ?? <br/>  ??上个礼拜我梦到自己躺在床上,跟谢约察·帕拉赞诺夫在一起,我猛然一惊,意识到没把萨沙·安扎年科叫来庆祝谢约察的归来。谢约察很伤心,我开始找自己那双满是灰尘的靴子。谢约察的靴子搁在地板上,还有他的腿罩。 <br/>  ??风呼呼地透过地板灌进来,窗外一片黑暗,不知为什么,桤木林寂然无声。 <br/>  ??那张钢丝床很劣质,躺上去很不舒服。 <br/>  ?? <br/>  ??三月十八日 <br/>  ?? <br/>  ??安扎年科十五号左右来看我,告诉我谢约察·帕拉赞诺夫请求宽大处理,据说波德果尼已经签署了批准文件,而谢约察在来信中说他已正式接到通知,两个月后就将获得释放。 <br/>  ??但我很担心。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宣布,让整个劳改营都知道了?一方面,谢约察的日子会不好过,另一方面,要是有人先放出去,那些无赖会很不高兴。若是考虑得周到些,岂不更好? <br/>  ??叶马什无疑知道了我给最高苏维埃写信的事。他把我叫去,向我“解释”他之所以需要第三份大纲,是为了拿给外国电视制片人看,为了让《白痴》在拍摄之前就能卖出去(七至九集的电视剧),还为了柯达胶片与拍摄器材。 <br/>  ??是时候放弃电影了。我已成人。我一定要写一本关于自己童年的书。(书中将包括剧本《晴朗的日子》。) <br/>  ??烤猪——开头一段是“饼干”。我的雪撬被人拿走了。一头公羊用角顶了我。 <br/>  ??酒只能坏事。抗争却有创意——反对一切,包括酒精在内。 <br/>  ??关于酗酒: <br/>  ?? <br/>  ??……这一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注) <br/>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四场 <br/>  ?? <br/>  ??———————————— <br/>  ?? <br/>  ??注:此段莎剧援引自朱生生豪先生的译文(《哈姆莱特》,外文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译注 <br/>  九月十日 <br/>   <br/>  ??昨天零点左右,或应该是八号夜间,毛 zhe dong死了。虽不是什么要紧事,但却是好消息。 <br/>   <br/>  ??九月十二日 <br/>  ?? <br/>  ??昨天收到塔林寄来的协议,关于艺术总监一职,要我签字,还有一个剧本(三篇小说)。不是太好。在我签完字寄回去之前,应该弄清楚相关的合法权益,我觉得艺术总监可以分到部分版税。我得从什洛沃给莫斯科打电话,我甚至可能会去一趟。 <br/>  ?? <br/>  ??九月十三日 <br/>  ?? <br/>  ??人们不是彼此轻视,就是夸大对方的优点。善于品评他人者少之又少,因为此乃特别的禀赋。事实上,只有杰出之人谙于此道。 <br/>  ?? <br/>  ??九月十四日 <br/>  ?? <br/>  ??必写的信: <br/>  ??1.斯特鲁嘉茨基(与妻子的第一幕。争吵。他答应不到“区域”去。溜走)。 <br/>  ??2.拉古日京(拉娜希望的话)。 <br/>  ??3.西多夫(给剧院)。 <br/>  ??4.索隆尼岑(剧院)。 <br/>  ??5.苏科娃(写到家里,或写给她父亲)。 <br/>  ??米亚诺耶真美!我们有一所多好的房子啊!托尼诺可能觉得它简陋,但我觉得很美。 <br/>  ??别忘了安娜的生日(九月三十日)。 <br/>  ??6.给父亲写信。 <br/>  ?? <br/>  ??九月十五日 <br/>  ?? <br/>  ??晚上十一点半,我们去到草地上,透过薄雾赏月。(我,拉娜还有奥尔嘉)。美得难以置信! <br/>  ?? <br/>  ??一段场景: <br/>  ??数人于薄雾中赏月,意兴盎然。先是驻足不语,继而随意走动。人人面有喜色,然而眼中似有痛楚显露。 <br/>  ?? <br/>  ??注意:必须把我的遗嘱宣读一遍。 <br/>  ?? <br/>  ??我一定要学会用电影摄影机,在这里拍点东西。 <br/>  ??不朽是可以达到的。 <br/>  ?? <br/>  ??陀思妥耶夫斯基: <br/>  ??1.小说正文,由一位角色读出。 <br/>  ??2.不同场景。停顿。 <br/>  ??3.提炼——由角色的生活模拟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 <br/>  ??4.插入音乐,简约的风格(巴哈或之前的作曲家)。 <br/>  ?? <br/>  ??拉洛什卡我的至爱!因为这所房子,因为你明白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我对你不知有多感激啊。 <br/>  ??我们需要安宁,但不仅仅是安宁。 <br/>  ??一群秃鼻鸦飞过来,受到一只鹰的攻击,其中一只跌落到地上。我们救了这只秃鼻鸦,它现在和我们住在一起。它试着啄你,只吃很少的东西。何谓爱?我不知道。并非我不懂得爱,而是不晓得怎样下定义。 <br/>  七七年五月二十八日,塔林 <br/>  ?? <br/>  ??摘自恰达耶夫(1)的哲学通信,引自A·列别杰夫《恰达耶夫》。 <br/>  ??“必须舍弃一切琐碎的好奇心,它损毁我们的生活。首先,必须根除这些痼癖,即凡是新的东西,皆可让我们忘乎所以,或追逐时髦话题,以至恒常焦虑,等着瞧明天又有什么新鲜事。 <br/>  ??“如其不然,你将得不到祥和安康,只会沮丧憎恶。你可盼望世间诸恶溃散于宁静的家门之外?若是,且将一切躁动之情从你的灵魂中驱除,它们因为世间诸事而生,因为种种最新消息而起。把门闩好,不让噪音进来,也不让外间事情的回声进来。你若果断,也可远离那些轻薄文学,因为根本而言,它们什么都不是,不过同一噪音诉诸文字而已。” <br/>  ?? <br/>  ??妈妈病得很重,她中风了,左半身不听使唤。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们的谈话引起的,我们谈到了玛丽娜以及她如何对待拉蕊莎。 <br/>  ??但玛丽娜也不是没有错。她从不认为自己会犯错。妈妈现在好些了,拉蕊莎电话里告诉我的。 <br/>  ??拍摄困难重重,我不晓得怎样解决。鲍伊姆酒喝得很凶,要是影片杀青前不跟他分手,我肯定不想再见到他了。 <br/>  ??果沙也是。这些无足轻重的浅薄之人,没有自尊。一帮幼稚的堕落者,一群笨蛋。 <br/>  ?? <br/>  ??六月二十三日,塔林 <br/>  ?? <br/>  ?? 我们的生活全盘皆错。一个人并不需要社群,而是社群需要他。社群乃一种防卫机制,一种自我保护。人不同于群居的动物,他必须独处,贴近自然,贴近动植物,并与它们建立联系。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必要改变与修正,换个活法。但如何进行呢?首先,我们得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方可去信去爱;我们要舍弃这个无关紧要的世界,为了别的什么而活——但是怎么做,在哪里?这可是首先就会遇到的误解与障碍 <br/>  八月二十六日,塔林 <br/>  ?? <br/>  ??“精确乃艺术家创作的灵魂。”(古斯塔夫·马勒,引自安娜·米尔敦堡。) <br/>  ??“时人所谓艺术创作毋须高超技艺的说法实属谬论。较为切实的说法是,完美作品的产生,倾注于其间的诸多艺术手段必不可少,从创作伊始的总体轮廓,到最后阶段的细枝末节。而那些信奉自然主义者的朋友,他们的梦无论有多狂野,也想像不出那样完美的作品——这群软弱无能的家伙!” <br/>  ??“所以,凡是未能倾注此类至高技艺的作品,注定要在曝光前夭折!”(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八九六年七月。) <br/>  ??“巴哈的音乐中,所有不可或缺的胚芽都济济一堂,仿佛上帝创造的世界。这样的复调音乐还不曾有过!” <br/>  ??“不仅在他的时代,而且在所有世代,巴哈的复调音乐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 <br/>  ??“舒曼是最伟大的歌曲作家之一,他和舒伯特可堪比肩,此外无人当得起完美的歌曲大师这一称号。”(马勒,引自娜塔丽娅·拜尔·列克勒,一九零一年夏。) <br/>  ?? <br/>  ??出了很多事。一塌糊涂,事已至此,只有寄望于从头再来,另起炉灶——这样才有希望。 <br/>  ??雷伯格在塔林拍的所有东西都得扔掉。首先是技术问题,一开始莫斯科电影厂洗印间处理底片有问题(最后一批柯达胶片),然后又是器材设备有问题。 <br/>  ??总工程师科诺普约夫(1)要负上责任。 <br/>  ??雷伯格也要负责,不过是别的原因——他糟蹋艺术与天才的准则,他以为自己即天才——所以他甘于贬损,就像他自己的所作所为,酗酒,没信仰,卑劣粗鄙,就像一个声名狼藉的娼妓。 <br/>  ??就我来看,他不过一具行尸走肉。 <br/>  ??我跟列·I·卡拉什尼科夫(2)谈妥了。他是个勤谨的行家,能力远远超过雷伯格,因为他希望为解决问题而工作。对他来说,问题解决不了,可谓艺术上无能的表现。重要的是得有工作可做,他肯定有得做的。 <br/>  ??我们停了整整一个月,前天《潜行者》预计要开工的,但因为这些事,情况全变了:摄影师,布景师(我会试试沙弗卡),脚本。(阿卡狄和鲍里斯眼下正在重写,因为新的潜行者不再是毒贩或偷猎者,他得是个耽迷于区域的人,是它的信奉者与异教徒。) <br/>  ??这样就可从头来过了,但我有这个精力吗? <br/>  ??我必须给《真理报》写篇有关莫斯科电影厂的文章。 <br/>  ??“物质的首要性质与意识的次要性质”。还不错!我一定要写信告诉西佐夫这个想法。 <br/>  ?? <br/>  ??十二月二十八日 <br/>  ?? <br/>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3) <br/>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4) <br/>  ??“柔弱者生之徒。木强则折。”(5)——老子,列斯科夫(6)《小丑潘法隆》的引言。 <br/>  ??—————————————— <br/>  ?? <br/>  ??1.科诺普约夫(Boris Konoplyov):时为莫斯科电影厂总工程师。 <br/>  ??2.列·I·卡拉什尼科夫(Leonid I. Kalashnikov, 生于1926年):莫斯科电影厂摄影师。 <br/>  ??3.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4.语出《老子》七十六章。——译注 <br/>  ??5.语出《老子》七十六章。此则日记所引《老子》七十六章并不完整,语句顺序也与原文有别:“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注 <br/>  ??6.列斯科夫(Nikolay Leskov, 1831-1895):小说家。 <br/>   <br/>  七八年四月十四日 <br/>  ?? <br/>  ??拉蕊莎也感觉很不舒服。但愿不要有事。没我孩子们可惨了。不过我确信事情会好起来的。 <br/>  ??霍夫曼、赫塞与布尔加乔夫何其相类,有如赤子——纯洁,虔信,历经磨难,不为名望所毁,天真,热情,崇高。 <br/>  ??《金罐》——《荒原狼》——《大师与玛嘉丽塔》。 <br/>  ?? <br/>  ??至少我的创作计划可在国外进行: <br/>  ??1.《游牧部落》 <br/>  ??2.《浮士德博士》 <br/>  ??3.《哈姆莱特》(电影)写第二个版本 <br/>  ??4.《哈姆莱特》(舞台剧) <br/>  ??5.《罪与罚》 <br/>  ??6.《摒弃》(1) <br/>  ??7.《圣女贞德》现代版 <br/>  ??8.《Two Saw the Fox》 <br/>  ??9.《约瑟兄弟》 <br/>  ??10.《霍夫曼的故事》 <br/>  ??11.《意大利之旅》 <br/>  ?? <br/>  ??马柯娃翻译的日本徘句很一般,尤其是芭蕉(2)的作品。我得找到日文版,去找阿卡狄·斯特鲁嘉茨基。我觉得自己没看错,她的俄文肯定不通。不过——我还是喜欢得不行。 <br/>  ??芭蕉:“某高僧曰:‘误会禅义有损性灵。’甚是。不为浮光掠影所动,非臻于至境不可,而非轻言:‘喏,此即现世。’” <br/>  ??我很想知道,是否有哪一种被误解的教义无损于性灵。 <br/>  ??芭蕉对弟子说:“不可效仿乃师过甚。效仿何用之有?譬如剖瓜,对半而分。” <br/>  ___________________ <br/>   <br/>  1.见一九七二年四月二日日记。——译注 <br/>  2.即松尾芭蕉。——译注 <br/>  </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10#
发表于 2007-8-4 13:59:52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譬如英国影评人<span lang="EN-US">Ian Christie</span>就曾分析,塔可夫斯基<span lang="EN-US">“</span>必须重被摆回那个培育他成为艺术家、给他许多很能欣赏他的观众的苏联环境中(虽然官僚体系桎梏重重)<span lang="EN-US">”</span>;并且客观指出:<span lang="EN-US">“</span>只有完全不用考虑市场(因为全由国家政治主宰)的苏联导演才会如此漠视商业考量。<span lang="EN-US">”——瓦咔咔.........<p></p></sp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1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p>&nbsp;</p></span></p>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4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