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9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萨特《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

[复制链接]

73

主题

2

好友

275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4 18:39: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trong>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strong></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萨特(</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9</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年)</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刘国英译</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text-indent:21pt;mso-char-indent-count:2.0;mso-char-inde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他的眼睛吃了它。”(意译即是“他贪婪地看着它”。)这句话以及很多其他意符,都显示出实在论与观念论共同的错觉:认识就是吃掉。法国哲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学院式研究,依然停滞不前。我们都读过布伦舒维克、拉朗德及梅耶森;我们都以为心灵就像一只蜘蛛那样把事物吸入它的网中,以一片白色的唾沫盖在它上面,慢慢地把它们吞咽下,把它们化成自己的养料。什么是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间屋?某一“意识内容”的组合,这些内容的一个系列。噢,饮食的哲学!似乎没有任何事物更明显不过:一张桌子不是我的知觉当前的内容吗?我的知觉不是我的意识之当下的样态吗?营养、吸纳。拉朗德说过:把事物吸纳到观念去,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吸纳,以及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吸纳。世界强有力的尖骨被这些勤奋的酵素腐蚀殆尽:吸纳、统一、同一化。即使是我们之中最单纯及最粗糙的人,想找到一些坚固的、不属于心灵的东西,结果也是徒然的;他们到处碰见的都只是一片湿软的雾,并且是异常分明的:他们自己。</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胡塞尔反对经验批判主义、新康德主义的消化论哲学,也反对一切“心理学主义”;他从不放弃任何努力去断言:我们不能在意识里把事物溶解。你看见这棵树,对。但你就在它兀立之处看见它:在大路旁,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中、孤零零地弯在炙热下、在距离地中海岸边八十公里处。它不会进入你的意识中,因为它们的性质不一样。你以为从这里看到的是柏格森及《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但胡塞尔并非实在论者:这棵在那片龟裂的土地上的树,胡塞尔并不视之为一绝对</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存在</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然后它才进入来与我们沟通。意识与世界是一下子同时被给予的:世界本质上外在于意识,也本质上与意识处于相对的位置。这是因为胡塞尔视意识为一不能被化约的事实,任何物理图象都不能说明之。也许除了爆开这一仓促而朦胧的图象。认知活动就是“向外爆开”,从胃里面的潮湿状态摆脱出来,跑到那边,离开自己,向着不是自己的那边跑,在那棵树附近,却在它之外,因为它从我这边溜走、把我推开;而我既不能消失在它里面,它也不能溶化在我里面:在它之外,在我之外。在这描述中,你是否不能认出你的要求和你的预感?你早已知道那棵树不是你,也知道你不能把它拉进你阴森的胃里;而若要忠于事实,不能把认知等同为拥有。与此同时,意识被纯化;它清澈有如刮大风,在它后面一无所有,除了一种逃跑的运动、一种离开自己的滑行;如果在一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下,你“进入”了意识之中,你将被一旋风抓着,抛掷回外面,落在那棵树附近,满布尘埃,因为意识并没有“里面”;它只是它自己的外面,而就是这一绝对的逃跑、这拒绝作为实体之形态使之成为意识。现在,请你想象有一连串的爆开把我们从我们自身处摆脱出来,它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闲暇使一“我们自身”可以在这一连串的爆开之后形成;反之,它把我们抛掷到它们之外,抛到世界的干燥的尘埃之中、崎岖不平的土地上、物件之间;请你想象我们是如此地被抛掷,本我们的本性本身遗弃到一个无动于衷的、敌意的和倔强的世界中,你就会把握到胡塞尔的发现之深意,它以下面那句话来表达:“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多费努力,便使那柔软的内在哲学宣告终结,在这种哲学里,一切都是透过妥协、原生质的交换达成,透过不冷不热的细胞化学达成。超越哲学把我们抛掷到大路旁、抛掷到种种威胁之中、抛掷到令人目眩的光线之下。海德格尔说,存在就是在世界中的存在。要把这“在……中的存在”从运动的意义去理解。存在就是往世界爆开,就是从世界的一种空无、无意识出发,突然爆开成世界中的意识。当意识试图重拾自身、试图重新与自身做最终的合一——炙热地、门窗紧闭地——它自身毁灭。意识之必然存在为对异于自身之物的意识,胡塞尔称之为“意向性”。</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span>我起初谈及认识问题,以让人们更容易明白我的主旨:教育我们的法国哲学只知有认识论。但对胡塞尔及各现象学者而言,我们对事物的意识不限于对它们的知识。知识或纯粹“表象”只是我对这一棵树的意识之其中一种可能形式;我还可以爱它、怕它、恨它,而这种意识对自身之超越——我们称之为意向性——亦存在于害怕、憎恨和爱之中。憎恨他人仍然是往他爆开的一种方式,这就是突然处于一位陌生人面前,而我们就是首先经验着、忍受着一种“可憎”的客观性质。忽然间,憎恨、爱、害怕、同情这些著名的“主观”反应,它们从一直浸淫其中之心灵的恶臭盐汤里摆脱出来;它们只不过是发现世界的诸种方式。这是突然在我们跟前被揭示为可憎、可怜、可怕、可爱的事物。这个日本脸谱之为可怕是它的性质之一,是构成它的本质的一种不能穷尽、不能化约的性质,而不是我们对一块雕刻过的木头之主观反应的总和。胡塞尔重新把恐怖和可爱置于事物之中。他把艺术家和先知们的世界重新交还给我们:既是可怕的、敌意的、危险的,也有恩赐和爱的庇护。他为建立一套关于情感的新学说造就了一个园地,这套学说启发自一项至为简单、却一直为我们饱学之士所忽略的真理:如果我们爱上了一位女士,原因在于她可爱。这样我们就从普鲁斯特那里解脱出来。同时,我们也从“内在生命”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像亚美爱尔、像一个小女孩拥吻自己的肩膀那样,寻找最内里的爱抚和亲溺关系,这将是徒然的,因为最终来说,一切都是在外面的,一切、包括我们:在外面、在世界里、与其他人一道。我们不是在一种莫名的退隐中发现自己:是在路旁、在城中、在人群里、在各种各样的物中间、在各种各样的人中间。</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徐元庆手工录入】</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span></p><p></p><p></p><p></p><p></p><p></p><p></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trong>说明:</strong></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span>我是在一本倪梁康编的现象学文集里读到这篇文章的,它显得扎眼,在一连串坚硬的哲学论文之中,蜘蛛的白色唾沫,如同文中的比喻一样,它的这种思维运动的韧性濡湿手指,我读是时候觉得很愉快,所以录出来,而在其他类型的写作中,它有没有启发,全在你怎么看了,我认为一个专心的写作者,是能够断章取义,能够从任何物事里截取自己所需要的,甚至是欧拉公式和逻辑方阵。</strong></span></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197638116[/lastedittime]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73

主题

1

好友

2208

积分

论坛游民

Urahara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08-1-27 14:53:43 |只看该作者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现象与自在之物。——哲学家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生活与经验面前——置于他们称之为现象界的东西面前——就像在一幅一劳永逸地展开、一成不变地呈现同一事件的绘画面前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事件必须得到正确解释,从而对产生这幅画的内在本质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对总是习惯于被看作是现象界的充分证据的自在之物得出一个结论。与此相反,更严格的逻辑学家则在更明确地将形而上学的概念确定为绝对的、因而也就是无条件的概念之后,否定(形而上学世界的)绝对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之间有任何联系:所以自在之物根本不会在现象中显现,从现象是不可能得出关于自在之物的任何结论的。但是,从这两个方面来看问题,都忽略了这样的可能性,即那幅画——也就是我们人类称之为生活与经验的东西——是逐渐生成的,而且仍然完全在生成过程中,因此不应该被看作只是固定大小,人们可以由此出发得出关于首创者(充分证据)的结论或者拒绝得出结论。由于我们几千年都带着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要求,带着盲目的爱好、激情或者恐惧来看世界,完全沉溺于非逻辑思维的“坏毛病”中,于是这个世界就渐渐不可思议地声称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吃惊,如此意义深刻,如此富有情感,它获得了色彩——可是我们却是着色者:是人的智力让现象显现,并将错误的基本观念带入事物之中。很晚,很晚,人的智力才开始思考:现在它似乎觉得现象界和自在之物如此截然不同,如此截然分离,以至于它拒绝从前者得出关于后者的结论——或者用一种极其隐秘的方式,要求我们放弃智力以及我们的个人意志,以便于通过本质的生成达到本质。别人再次把我们的现象界——也就是说,依据智力上的错误编制而成的并为我们所继承了的关于世界的观念——的所有特征拼凑到一起,不是指责那种智力有过失,而是将事物本质归咎为这种事实上的、非常可怕的世界特征的原因,并且鼓吹解脱存在的拯救。——有了所有这些理解,最终将在思想发生史上庆祝其巨大胜利的恒久而艰难的科学过程将以决定性的方式完成,其结果也许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称之为世界的东西,是大量谬误与幻想的结果,这些谬误与幻想是在有机存在物的全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且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它们作为整个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为我们所继承——作为财富是因为我们人性的价值以此为基础。事实上严格的科学只能在很小范围内使我们脱离这个观念世界——而且也无法对此抱有奢望——只要科学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原始习惯的力量,就只能这样。但是科学可以一点点、一步步地阐明作为观念的那个世界的发展史——至少使我们暂时超越整个过程。也许那时我们会认识到,自在之物值得人们为它纵情地大笑:它显得那么多,整个儿就是一切了,但实质上却是空的,也就是说,毫无意义。</span><span lang="EN-US"><br /><br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手工录入自尼采(</span><span lang="EN-US"><font face="Calibri">1878</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年)《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span></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3#
发表于 2008-1-31 11:47:00 |只看该作者
后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4

好友

1654

积分

论坛游民

无知小书童一名

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08-1-31 13:34:38 |只看该作者
哲学家太多了,我们得把他们都打死,自己站在那光洁的宝座上.
高强度码字导致的肩关节酸痛耽搁了计划内的写作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0

主题

0

好友

220

积分

禁止访问

sickbaby

5#
发表于 2008-2-1 14:16:52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19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