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5-31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885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10-30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124
- 精华
- 0
- 积分
- 447
- UID
- 19646

|
<p align="center"><font size="6"><strong>《女王》:一次高明且不失人性的政治联姻</strong></font></p><p align="center"> </p><p align="center">范典/文</p><p><br />我觉得看影片《女王》,还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全神贯注的,它不像一般电影,执着于表现大场景、大起大落的剧情,而是将一种历史、传统积淀下的英国皇室政权体制通过“戴妃”之死体现了出来。而且,电影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偏向哪一方,无论是首相布莱尔,还是作为皇室代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都没有从一个偏激的角度来针对他们,而是通过棘手之事,使得双方在误解中化和、在冰冷的政治中闪现人性温度。</p><p><br />97年,大家都不会忘记几件事:香港回归、戴妃之死,再缩小些,还有张雨生之死……但前两者显然是大事,一个是中国政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一个却是以个人魅力征服全世界的历史人物。戴安娜在世时,她的善良、同情心与感情上遭受的痛苦,大家有目共睹,死后,人们聚众哀悼,并将鲜花在白金汉宫门口堆积如山……影片以托尼·布莱尔首相上任执政为由头,然后立即以“戴妃”车祸为整部影片设下契机——于是布莱尔从中穿针引线,在媒介、人民对皇室的抗议声中做了一次和事佬。这个人物在始初,似乎有点“新官上任三把火”那种感觉,戴妃一死,便开始向女王提出各种建议,到最后,他向女王提出降半旗以示皇室家族对戴妃之死的哀痛之心,并反对妻子对女王发表不敬之语,他的理解,使观众一下子感觉到心里一震——这也是全片点题的地方:把女王这个形象从冷冰冰的外形与君主立宪制度下的桎梏中解脱出来。</p><p><br />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亦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因此,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女王在得知四分之一人民对君主立宪制提出废除意见时,她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她跟她母亲的一段对话中,其实告诉我们,她在这样一种政权体制下活着,对于处理任何事情,有她的不得已之苦衷。这也是布莱尔在最后跟他老婆说的那段话中加以了诠释,一下子告诉我们,其实女王心中并非没有同情心以及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只是迫于皇室其他成员的意见以及整个制度体系下的循规蹈矩。到了关键时刻,她不得已站到摄影机面前,作为一个女人,她所有的自尊心和坚强都体现了出来,这就是作为女王的气度。</p><p><br />当然,影片以纪录形式把戴妃之死背后的一些真相展示了出来,据说导演也是花尽了心思,立求使影片贴近真实,连细枝末节也照顾到了,而且这样一部涉及政治的影片,当然有它的敏感度,不是所有人都会去拍,即使拍了也会有“讨好之嫌”。这部影片聪明的地方,并不是告诉你君主立宪制有多冷酷、女王有多好、布莱尔有多明智,而是借助于这样一件历史事件,使各种活跃在政界的名人,使他们的私生活、他们身上存在的普通人的心性展现了出来——而观众,也有一部分人是冲着自己的猎奇心态而去的。</p><p><br />影片中戴妃生前的音容笑貌通过镜头剪辑再次浮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实的一面,也即纪实部分;虚构的,也即文学性的一面,则是女王对待那头雄鹿的事情。她在野外车子抛锚时忽遇这头角上长了14个叉的雄鹿,听到猎人们的枪声,她不禁挥舞起手,让雄鹿赶快逃命。这个片段的安插,突然使这个一向冷静沉着、大多时候绷紧着脸的女人显得柔和了一些。她在野外,面对秀美风光,她不禁让自己的心得到片刻平静,镜头在她的背影上凝留了几分钟,然后我们清晰地看到她在抽泣——没有人是永远坚强的,在坚强背后,往往有更为心酸的隐衷。而她的隐衷,即历史体制下单孱的个人意志,她其实有预感,而这种恐慌也一直纠缠着她——自布莱尔上任以来,这种感觉显然更为明晰。布莱尔和他领导下的工党都是现代派,而女王这边:菲利普亲王、皇太后,都是保守陈旧遗留下来的权贵,自然就有了冲突。但女王显然在这方面不像另两位家族成员那样死脑筋,她与布莱尔在影片最后来了一段政治散步,很有意思,似乎意味着和解,其实恰恰表现了她的大度和开明。</p><p><br />海伦·米伦在表现这样一位大人物时,把握得十分到位,包括人物的走路姿态、说话时的神态,她脸上没有大喜大悲,常常是一副冷静、严肃的表情,然而女王身上的干练、坚忍、大度的一面被完整的挖掘了出来。我喜欢这部影片的理由,是完全折服于它的角度、它的叙述姿态,以及演员不露声色的表演。我想,我会看第二遍的。</p><p><br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