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嗯,首先我不想从技术流派的角度去审视这么一个并不陌生却也不熟悉的东西或者拿它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去相提并论,尽管这样未尝不可但没有必要。面对一个作者的作品,我们不禁要问,他为什么要写这个东西而且必须这么写才是最好的,这其中的写作目的因人而异也不胜枚举。我暂且大胆猜测一下,情感始终在韦乃文的小说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它们很重要甚至可能已经重要到了可以成为写作持续的动力和基础。至少在这篇看来如此。我还记得你以前的一篇《随便记下的事》。这让我好奇并且有时候会去想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活并不怎么顺畅,有些无奈和孤独。从作品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作者,这恐怕是最让人兴奋的了。归根到底源于我们在面对写作时表现出的真诚。只要能保持这种充盈的情感,我们有理由对一个作者充满信心。</p><p>似乎有点远了,再回来说这个东西。形式主义的影子并不陌生,我觉得可贵的地方是它在小说里并没有被作为一种终极目的而是化为一项技术来塑造小说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充盈复杂的情感看上去不那么单薄。一个男人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从始至终他们始终与这个世界发生着联系但却游离在它之外,像在记录一个梦:“<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有两个穿橘红色工作服的人,跟住了我。”;“<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附近的那些嘈杂声音,依旧像光一样没有减弱的迹象”。</span></span>现实源自对生活的高度提炼,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投射了作者本人的气质,一种说不出的孤独,似乎是沉溺的,但从结尾看来又仿佛想尽快结束,摆脱这个过程,这是悖论。与其说导致最后结局的是那两个工作人员,我更愿意相信,杀死他的是已经分崩离析的生活,它们是非常现实的。 </p><p>场景的简洁干净便是长期训练积累的成果,现在看来这一点做得不错。虚幻与真实的结合也算完美。</p><p>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有机会再详细说。</p>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lastedittime]1213088762[/lastedittime]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