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版《在路上》获大薮春彦文学奖

[复制链接]

842

主题

0

好友

5512

积分

职业侠客

海绵宝宝

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6 16:1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日本版《在路上》获大薮春彦文学奖
  2009年03月06日08:46  来源: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好文我顶(0)   本报特约记者戴铮报道 出生在中国台湾的作家东山彰良前不久以小说集《路边》荣膺日本第11届大薮春彦文学奖,这部描绘“都市年轻人生态”的作品因其浓郁的凯鲁亚克式的风格,被评论界誉为日本版的《在路上》,从而备受关注。
  
    在小说当中,28岁的主人公“我”是个典型的“三无男人”(一无学历、二没钱、三没固定职业),整天与朋友喜彦在日本千叶县船桥的大街上游荡。“我”曾经问喜彦,除了自己和朋友之外,人生排在第二位的东西是什么?喜彦干脆地回答:“钱。”因为“人生就像坐出租车,你没有钱根本前进不了。我们在车里一动不动地枯坐着,计价器上的金额却每分每秒连续不断地往上跳。当我们坐到快30岁的时候,就只能听到那里嗒嗒嗒的跳动声,——没错,就是‘钱’”。于是两人开始小偷小摸,甚至帮走私者搬运珍奇的野兽,当天挣来的银子不是花在酒吧里,就是去风月场所鬼混。
  
   从《路边》的英文书名《on the Roadside》,人们很容易联系到凯鲁亚克的名著《在路上》(OntheRoad),作品中失去理想的主人公以流浪、性爱和酗酒来“充实”生活的做派,也与凯鲁亚克笔下“垮掉的一代”极为相似。无怪乎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大森望将《路边》称为“2008年的《在路上》”,他说两本书最大的不同之处,或许就是《在路上》的主角们横穿了美国大陆,而《路边》的两个朋友则几乎一辈子都在房总半岛待着。
  
    《朝日新闻》日前以《在冷酷中凸显真理》为题,发表了对东山彰良的专访。该报称,东山彰良以冷酷的视线,窥视着充满恶行与危机的都市年轻人的生态。他笔下主人公居无定所的荒唐生活,恰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角落”里人们无谓而又痛苦的抗争。
  
    东山彰良1968年出生于台湾,父母都是中国人,5岁时他回到日本生活,现定居福冈县。2002年,他以新感觉犯罪小说《逃亡作法》获得了首届“这部推理小说真棒!”大奖的银奖和读者奖,大森望评价这部作品具有“昆汀·塔伦蒂诺的格调+盖·里奇的下流+科恩兄弟的诙谐+三池崇史的霸气”。
  
    东山彰良对美国的暴力犯罪小说、“黑色幽默”小说、“垮掉的一代”小说情有独钟,曾翻译过唐纳德·高尼斯的代表作《黑色底特律》。他称自己无论在哪里,都只是一个“过客”,因而其作品的风格也十分异国化,融合了中国、日本、美国的文化内涵中的诸多元素。
  
    与凯鲁亚克将写作当成是一场反抗虚无感和绝望感的战争一样,东山彰良也在接受《朝日新闻》的采访时说:“我在与希望背道而驰的现实面前感到绝望,除了拼命写作之外,还能做什么呢?对我来说,只是在用小说这种形式来吐出胸中块垒,实现自我救赎。”
  
  【作者:戴铮 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章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

主题

0

好友

9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2#
发表于 2009-3-10 21:24:36 |只看该作者
救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7-27 15:07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