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89|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国戏剧和象征文化的研究

[复制链接]

25

主题

2

好友

8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3 21:13: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于中国戏剧和象征文化的研究

(此文作者为奥地利著名汉学家亚瑟·玛德勒·范罗斯托恩-Arthur Mdler VonRosthorn,最早刊登于1963年的法国《通报》杂志,后来又收录在他的个人文集《哦,那一片天》之中。翻译多处参考了美国作家约翰·斯图亚特的英译本,表达感谢的同时希望没有扭曲作者的本意——希望这篇文字能表达我对范罗斯托恩先生的敬仰和得知他猝然离世时的悲伤,愿他在天堂安息,他一生信仰的神永远眷顾他。)

我的一位朋友刚刚从中国回来,他向我描述了在那里经历的一件事情。
“一天下午,我刚认识的穆斯林商人们把我带到一栋住着许多人的木头房屋去。那栋外面刷了油漆的房屋很难形容,其实只能算是一个大房间,里面一排排阁楼或者阳台叠床架屋。隔开的空间里,以及地上和屋顶平台上都有人吃吃喝喝。平台上的人有的敲鼓,有的弹琴,还有十五或二十个人(戴着大红颜色的面具)在祷告、歌唱和谈话。他们受囚禁之苦,但没有看到牢房;他们作骑马状,但没有看到马匹;他们在战斗,但手中握的是竹竿;他们倒下死去,随后又爬了起来。”
“这是戏剧。”我解释说。
“可这是疯子的行为。”他摇着头。
“是戏剧。”我强调,“他们在试图重现一些情景,过去的历史事件,战争,或者什么别的东西。”
“我一点也看不出是戏剧。”
“他们说话吗?”
“他们说,但主要是唱。”
“是的,他们说,也唱,用某种节奏和音调,但并不成句,也并不在意别人听不听的懂。你知道,他们的哲学认为,事物真正的含义是无法用语言说明的。”
“但那仍然太奇怪了……最后,他们在舞台上脱下其中一个人的衣服,用棍子抽打,四面的中国人都在叫好,可我完全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我低下头想了想。
“象征,这当然是象征。你瞧,我总是说,东方文化更加高深莫测,他们的戏剧比之莎士比亚的作品更个人化,并更加敢于不顾及观众的感受,就像他们的祖先老子一样,他们一直都很勇敢的使用象征手法,尽管这很可能让他们不被整个世界理解。”
“是吗,你说的好像你亲眼见过。”他说,“你也应该去一次中国。”
“是的。”我笑了,“假如我的身体允许的话。”
然后我们讨论了一会关于他所在大学邀请我去做汉学讲座的计划,我承认我还没有选题,他提出为何不就主讲戏剧,我同意了。他离开之后,我开始准备这个题目,因此才会真正开始研究中国戏剧。
不久之后,我想我确实应该去一次中国,否则也许中国人不会相信,在相隔如此遥远的欧洲大陆上,居然会有一个研究他们的学者。我能背诵李白的诗句,“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中译者注:英文德文均原文如此),也能用火柴棍摆出六十四卦,尽管老子的著作让我最近有些焦头烂额,但一切正在慢慢变好。可是伴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开始深刻的感觉到一种无法掌控的焦虑,我无法想象这个巨大的国度——有超过七十个大行政区,每个行政区下有着被称为“县”的更小的行政区,“县”下面还有“乡”,“乡”之下又有“村”,而他们的首都远在北方的内陆,距离最南方边境的小渔村,远达数千公里。
我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与整个欧洲大陆几乎同样巨大的帝国是如何运作的。希特勒疯狂的野心在历史上居然一次又一次的被中国人实践,要知道,除非他攻占苏联,否则德国军队所掌控的国土面积只不过是中国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三而已,而这已经引起了死伤多达八千万人的世界大战。但中国经历了五十多个朝代,每次战争都更迭这个帝国所有地界的行政关系和政府官员,却一次世界大战或者政治灾难都没引起。国家学术院政治系教授戴密微对我说,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每一个村的官员都只是改一下名称而已,却不更换,比如,皇太极进入北平之后,只是撤换了北平的官员,而偏远地区,尽管原来的明朝官员都变成了清朝官员,但人不变。
“这不可能。”我反驳,“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他们的责任,忠诚和羞耻心呢?”
“除此以外,只能认为这个国家根本不存在。”他说,“你想一想,你说那里有个国家,从首都到最远的行政村的距离足够横越两次欧洲大陆,那么命令要怎么传达呢?皇帝驾崩的时候,发出一道命令通知南方最远行政村的公务员派代表去参加葬礼,使者想走出北平城,必须先挤下站满想篡权或者忠心耿耿大臣的台阶,即使挤下了台阶,还需要穿越深的不能想象的庭院,而出了庭院又是第二层宫阙,随后又是台阶和庭院,外面还有宫阙……即使那个公务员不可思议的拿到了这份命令,他派的代表还得同样跨越相同的障碍物才能到达北平,那时,他报出他想吊唁的皇帝的名字,很可能会被斩首,因为此时这个曾经的皇帝已经是上一个朝代的叛逆者了,现任的皇帝都已经换了两次……”
“我忘记了。”我嘟囔着,“你还是位卡夫卡的崇拜者。”
“卡夫卡对中国的想象是正确的。”他坚持道,“那就是一个只能在比喻中存在的国度。”
可是,这个国家当然实实在在的存在,它的戏剧也存在,尽管那可能会让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认为两者的存在都维系于同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象征。中国是象征的国度,他们的哲学家,统治者和戏剧家都用这种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存在,象征也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曾听一位在法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自豪的说,他的毛笔字写的非常好,因为在中国传统里,字写的不好的人,不但无脸见人,还会被断定为心术不正,例如陷害他们反抗外族的英雄岳飞的宋朝官员秦桧,就是一个字写的相当差的人。当时我听了之后十分震惊,现在我意识到,这就是象征的力量,中国人靠象征生活着,字写的好不好超越了它的本质,变成了对于一个人品德的重要象征,其他的说法还有,“不会扫屋子的人,不可能去统治天下”,“门前的大树长的茂盛表示会有大官在这户人家出生”,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中国却确确实实不断被人重提。
所以要理解这个国家和它特有的戏剧形式,就必须首先理解他们使用象征的惯常手法,我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比如习俗——喝汤时,不能同时拿着汤匙又拿着筷子,但是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象征,他们的共和国首任主席毛泽东就是同时拿着汤匙和筷子吃饭的,这增添了我分析的难度;哲学——庄子喜欢将自己比喻成鱼或者蝴蝶,老子则偏爱牛和大象,在著作中他写道,“大象无形”(德译者注:英文原文为Elephant
is intangible
,即大象是无形的,应该为误译,老子中此处并非是指真正的大象),这很出色的表达了他对象征的诠释,即看起来再伟大再真实的象征实际的本质都是无形的;风水——我参考了尼可拉·崔奥尔特-Niclas Trigault的著作《商业风水学》,那里面有着对各种风水象征非常具体的阐述,诸如进门的地方摆放镜子的角度,大门与台阶的数字比例,床摆放的位置,家具与家具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相隔尺寸。在风水学中,一切都成为了象征,都表明着一种趋势,一种可能,其中牵扯到的财富和幕后故事更足以耗尽我们一生的精力;政治——黄色是只允许皇家专用的颜色,表示是上天之选;在官僚体系中,上级说的话一般来说是正确的,如果错了,那只是上级对于正确答案的一种象征,是下级未能正确理解。
这种手法当然也会被中国艺术家们运用到艺术作品中。我还没有读完红楼梦,据说这本书是读不完的,因为书中的人物既代表了明朝的重要官员,又是作者本人隐晦的回忆录,还是像罗密欧那样痴情的情圣,我听过我的好朋友热维的讲座,他说这本书从第五章开始读和从第一章开始读或者从四十章开始读会成为完全不同的三本书。更让我吃惊的是,这本书公认的作者有两个,但也有人认为另外有第三个真正的作者,而书中则声称作者是从一块石头上抄写了这部著作的——这真是让人害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读完它。戏剧,当然也是一种艺术,既然象征出现在这个国度的各个地方,就不可能不出现在戏剧中。上个月我去了卢浮宫,我知道那里存放着1885年中法战争时带回来的一些艺术品,其中有兽首像,也有剧本——里面保存最为完整的,由七幕组成,名字叫做《猫换孩子的故事》(中译者注:据上下文,推测应为狸猫换太子)。必须感谢法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声望的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没有他孜孜不倦的研究和翻译,我不可能在这里阐述我对这个奇妙剧本的看法。

故事的序幕名叫“风雨之夜”,讲述了两位妃子在暴风雨之夜同时临盆,姓刘的妃子产下男孩,姓李的妃子则生下了一只猫(原注:女性生产时与动物相联系在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中都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释迦摩尼的母亲梦见一头白象走进她的肋下,老子的母亲则是见到一只白色大鸟从天而降),刘妃非常精明,她探听到李妃生下了猫,被视为吉利的象征,将在皇帝面前得宠,便串通内侍,将自己的男孩换给了对方,向皇帝通报是自己生了猫,从而顺利成为了皇后。
此后,情节慢慢被铺陈开,第二幕“出逃”和第三幕“流落街头”里,由于生下的男孩将被立为继承人,李妃被打入“冷宫”(原注:这一点也需要解释,从情节繁杂的西汉小说家司马迁的小说《历史记录》中,我们知道,中国大多数皇帝的母亲都被杀死或者软禁,这可能是出于他们传统的不让女性抛头露面的习俗,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现任皇后的态度。她们被杀死的方法也非常残酷,有些被要求自缢,有些被投入深井,有些则被挖掉眼球,割去舌头,戳聋耳朵放入一个酒坛中;如果她们被判软禁,便会被强行要求居住在一间房间里,永远不能出来,那个房间的专称就是“冷宫”),她不甘于一生被葬送在那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装作是常常进宫的算命女巫逃出了皇宫。暗中帮助她的,是她过去的情人,同样是政府重要官员的陈琳。逃出去以后,她在街上行乞时得到一位好心的年轻人赡养,终于保住了性命。
接着是全剧中最扑朔迷离的第四幕和第五幕,“阳审”与“阴审”。这里中国象征文化的神秘特质达到了顶点。一位姓包名拯的法官在中国民间有着极高的声望,据说他白天判断生者的案件,晚上则去地狱审判死者,而他也正是通过在人间和地狱中联合审讯才弄清了换猫事件的来龙去脉,为李妃洗刷了冤屈,但这却仅仅是他去算命时偶然发生的事情。这两幕的布景几乎全黑,众多中国式鬼魂纷纷登场,我们所熟知的“黑无常”,“白无常”,“牛头人”,“马面人”,我们所并不熟悉的“大头鬼魂”,“长舌娃娃”,伴奏是一种能发出断断续续风声的奇怪乐器,我想在欧洲是不可能重现这种氛围的。
然后是稍许带有神话色彩的第六幕,“迎接皇后”。时光流逝了二十年,曾经的男孩已经成为了现任皇帝,他接到包拯的报告之后,要求宫中的生母刘妃自杀并亲自去接生了猫的李妃,因为她才是真正的吉祥象征。让人有点惊讶的是,皇帝吻了吻李妃的眼睛,她居然就能再次看见了,这可能是中国的皇帝接近于神的表现之一,他们与人子耶稣一样,都是由天命指定的,自然都能行使神迹。
最重要的最后一幕,“抽打衣服”,我承认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李妃回到皇宫后就执掌大权,要处罚现任皇帝,认为他不够尊敬自己。她拿出一根棍子,要求包拯责打皇帝,包拯指出,光光责打皇帝是不够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臣子打过皇帝,都是打他的衣服或者割断他的头发。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皇帝本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衣服和他四周的一切所象征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改朝换代之后中国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原因——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衣服,家庭,形象和他背后的一切——只要这些不改变,那么世界发生任何变化中国人都不会在意,他们的追求更加高尚,更加形而上,更加抽象,是足以象征幸福,美满,和谐的世界的某种形象,而并非真正幸福,美满,和谐的世界。在剧本的最后,大家都对包拯的这一想法表示赞同,便脱下皇帝的衣服开始抽打,他们相信,抽打衣服比抽打人的身体要真实的多,也让皇帝痛苦的多。这总是表演的最高潮,往往能引起观众不断的欢呼与鼓掌,当然,作为一个第一次见识这样艺术的欧洲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对这个剧本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四个月,然而促使我最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却不是某种结论,因为我没能得出结论。在与大量象征性情节搏斗的过程中,我对我自身的认知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许我可以抽丝剥茧,将每一种象征的可能含义全部解释为读者能够理解的意思,但是,我如何能肯定这些理解是完全真实的呢?或者我可以参考并引用大量的中国古籍,从中发现支持我论点的证据,但是,这些古籍对于这些象征的理解,又如何能被确认为真实呢?在中国最早而又最为登峰造极的象征性著作《老子》中,早就已经指出,“能够说出来的道理,绝不是真正长久的终极真理”(德译者注:原文应为“道可道,非常道”),而这一点又被欧洲最出色的逻辑哲学家维根特斯坦表述为“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原注:详见《逻辑哲学论》101页)。我知道遥远东方土地上的中国艺术家们对此一定非常了解,他们之所以使用象征,就是为了不去“不使用象征”,他们害怕描述世界真正的样子,说出世界包含的真正原理,这会使原本充满含义的世界彻底变的索然无味,他们宁可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也不愿将内心丰富而神奇的一切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殉道”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不能为他真正热爱的东西牺牲,他又凭什么说他真正的热爱这个东西呢?而他们又清清楚楚的了解,每对这个东西说一句话,每次描述它的模样,每次解释它的本质,都会损害它的微妙,纯粹和精髓,那么,为什么要说话呢?如果必须要说话,他们就会和老子一样使用象征手法。他们希望读者自己通过热情,学识,经验,智慧去理解他们所表达的一切,并且不害怕读者的误解。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误解,只存在“个人的理解”,因为事物的真实含义是不可能表达出来的,没有人能说“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只能说“我个人的理解是什么”,而每个人的理解又都是正确的,不存在错误,世界上并不存在可以真正拿来对比的参考答案。
现在,我发现我不能光光去做关于中国戏剧的讲座了,但我会很高兴的为学生们做关于中国戏剧与象征文化的讲座,在过去几个月中,我感觉到我真正成为了被中国文化俘获的西方人中的一员,我听说罗素认为易经是一种二进制算术代码而每日研究,博尔赫斯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世界历史并真的成功而感到震惊,卡夫卡为了中国长城如何建造而感到困惑不解,伏尔泰称赞中国的父系政体最为完备,如此多开明,博学的人都为中国文化而折服——这显然也是一种象征,因为很有可能,他们和我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完全是虚幻的,非但不真实,甚至可能是荒谬的。但这却不妨碍他们获得自身正确的理解,也不妨碍他们在这一理解基础上发展自身的深邃思想。一种真的,美的事物却建立在荒谬的,虚幻的事实基础上,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这也恰好证明了,中国象征文化才是真正最伟大的,由于他们精妙的使用了这种手法,关于同一部作品,想研究爱情的人可以研究爱情,要钻研政治的人可以钻研政治,琢磨哲学的人可以琢磨哲学,宗教人士可以发现信仰,商人可以知道经营方法,年轻人为之感动,老年人为之感慨,既是奋发向上,又是虚无飘渺,这又恰好符合了那句话——“所有的书,都是同一本书,所有的作者,都是同一个作者。”
这句话的正确性也只能建立在象征意义上。最后,我知道,我也将成为一个象征。我所写的,不管正确或错误,聪明或愚蠢,都将成为象征。将来不但会有欧洲人看到我的文字,还会有美洲人,非洲人,也包括亚洲人,当然还会有中国人,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评价我。虽然在整个世界历史上,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的故事却仍然不可避免的将被纳入到象征这个庞大无边的体系之中——我试图解释关于象征的含义,最后自己却成为了象征的一部分,然而这又不可避免,因为为了解释象征,我得首先成为象征,当我成为了象征,我不但要解释象征,还得解释我作为象征的象征,而后再次成为新的象征——在这一无尽的循环中,如果有人因此得到了什么感悟,也不是我的功劳,但我仍然会觉得高兴,因为他又将成为新的象征,而世界的历史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流转下去,直到审判日的到来。

(作为中译者,我的心情很复杂,原本我已经准备就他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混乱和荒谬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可当我对照着英译本运用半生不熟的德语知识译完此文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何他会被人敬仰——他不但被汉学家敬仰,还被很多不同类型从事不同研究的人敬仰,因为他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洞悉了属于他自己的奥秘,产生了真正神奇的东西,超越了正确与错误的范畴——他成为了象征,最早用法文写成的这篇文章成为了象征,第一次翻译本文的只懂德文和英文的奥地利翻译者范皮耶也成为了象征。我,一个凭借被翻译了两次的德文和英文试图理解他的中国人,也不可能不成为象征——我对他的理解难道不也是虚幻和荒谬的吗?可我居然想对他凭借被翻译了不知多少次的数百数千年前中国古籍得出的结论的虚幻和荒谬做出评论,这难道不是又一种新的象征?我生在这个国度,将来也会死在这里,可中国文化中最伟大的部分却要一个欧洲人来为我揭晓,这难道不也是象征吗?我感觉到多年以来的疑团终于得到解答,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敬仰是荒谬的,但也是真诚的,更重要的是象征的,所有人都将在象征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也将安安稳稳的躺在那里,静静等待最终审判的到来,在那之前,要是能再见到这位晚年白发苍苍的老人一面,我就可以昂首挺胸的面对自己的结局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我在这里写的这些东西应该产生由镜片构成的长廊所能产生的效果……

25

主题

2

好友

8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2#
发表于 2009-3-3 21:14:57 |只看该作者
春节过后,沼泽地又一次挂了。追着黄浩追到了这里,真有意思,很久很久以前,我想,沼泽地有没有可能像黑蓝一样呢……那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就放在这里,应该也一样吧,黄浩,沼泽地又消失了?我可总是偷偷摸摸关注着……
我在这里写的这些东西应该产生由镜片构成的长廊所能产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2

好友

2751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09-3-3 23:06:02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久不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1

好友

886

积分

注册会员

善解人衣

Rank: 2

4#
发表于 2009-3-4 02:04:54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最近严打。被关掉了。过两天就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0

好友

906

积分

注册会员

一切象征

Rank: 2

5#
发表于 2009-3-5 09:57:05 |只看该作者
真是同君一席话,胜读九年书。

我把这小说看完了,感觉呢,同样在深刻性上高了一筹。

[ 本帖最后由 唐德春 于 2009-3-5 09:58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6

好友

3701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黑蓝富豪

6#
发表于 2009-3-5 11:23:53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如果是博尔赫斯来写这篇文章的话,他一定会把这个荒谬的文本作为一个引子,来引出一个更加荒谬的故事。

因此可以说,作者(乌鸦十三)离博尔赫斯只差那么一点点,当然这也是一个象征。
新杂志,新希望,时空流。
http://read.douban.com/ebook/5211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

好友

8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7#
发表于 2009-3-5 12:20:42 |只看该作者
哈哈,最近在研究博尔赫斯的这种写法,如何确保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是真实的,作者名字,发表杂志的名称,引用的书籍,同时组合起来又是荒谬的整体,然后这一荒谬的整体又如何引申出更加真实的感受——真有意思,他借此突破自己不是偶然的,这太有意思了,全是真的,又全是假的,同时又是真的。本来想放到沼泽地内部讨论讨论,原来是因为温总理发表工作报告的缘故,无所谓了。再次表达我对博尔赫斯的敬仰,我会继续扩大与他的差距,希望总有一天能在和他完全相反的道路上找到相同的安慰……
我在这里写的这些东西应该产生由镜片构成的长廊所能产生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

好友

9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8#
发表于 2009-3-5 13:45:24 |只看该作者
关于你对安妮宝贝的风格转变一说,    想说两句

    早期的安妮作品气质上接近于少女的阴郁狂野气息,这和大多数女性擅长以虱子爬过皮肤的细微感触写作比起来似乎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致很多人阅读后来<<蔷薇岛屿>><<八月未央>>的部分散文时,发现少了锐利和直接的安妮开始失去了前期文字行文飘忽诡异,用词阴郁颓靡的风格.事实上多了温情的行文风格开始走向成熟,深刻.后来的文字我认为才是直接和锐利更高一层的蜕变.恬淡而不平淡,深刻而不肤浅.
    当然这和她个人独特的阅读气质和生活习惯分不开.放下杜拉斯外衣的安妮开始注重了精神内在的表达.阅读老庄等文字,阅读大量的古典文字,使得她的作品沾染了古典气质.当然比较当下喜欢另类风格阅读口味的读者,认为这是个遗憾.十年前,我喜欢台湾阿姨的小说,十年后,我喜欢香港亦老太的小说.比较二者差别,可以看出风格转别之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

好友

9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9#
发表于 2009-3-5 13:49:09 |只看该作者
再说一句,就目前来讲,活着的作家,我还没有找到比安妮更懂得辩论和表达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0

好友

84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10#
发表于 2009-3-5 23:00:36 |只看该作者
愿信此文确是1963年式的法国式的,对中国戏剧及象征文化的研究。
读来有趣。虽然结尾罗嗦,——象征来象征去大概把作者自己都绕昏了。
不过,今时今日,媒体、交通和信息的发达,恰会致使文化的自生自足缺少了原生态。放至今天,摩登如法国的报载研究还会有这种对中国文化的隔靴搔痒式的臆想么?〔如同小孩看皮影,如同隔岸观火皆讶异……倒是不赖〕但举天下,现在人的穿衣、说话、写作都一个味道了,一个思维模式了,这是现代文明的弊病。〔就像看到此文,同仁就举博尔赫斯云云。己之所欲,何加于人?这顶帽子大而不适,恐有违该篇本意。大可不必。奇怪的是,作者自己居然认可了,该我掌嘴〕是营养失调之先期,恰会导致文化的群体苍白症候。因此,就文化来讲,,愿意讲一句话——请给我差异。

[ 本帖最后由 易无学 于 2009-3-6 21:42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8 17:11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