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评论】
asui1003|得于趣味,止于趣味——评《阀门厂的秘密》
这是一篇在情节安排和叙述策略上都表现不俗的作品,作者在自己能力足以应付的范围内,把编故事和讲故事的技巧操作得娴熟自如。尽管,作品没有更多地针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和形式自身的可能性做出探索和实践,毫无警惕地趋走于前人开辟的文体道路上,野心止于“讲好一个故事”。可是,流畅的行文,通顺的语句,得心应手的叙事手段等,都反映了一个作者对待写作的耐心和毅力;以及成长到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而这点,是很多一方面宣称自己热爱写作,另一方面又从不认真对待写作的新人所应当学习的。看看这篇三万字的作品,我通读一遍发觉似乎没什么错漏别字;而很多新人在短短两三千字的作品里却布满了不该出现的录入错误。这并非一个无足轻重的细节。相反,如此泾渭分明的写作态度足以鉴别一个写作者的资质素养。
讨论这篇作品的情节题材和行文风格,可能很难绕开不谈王小波。喜欢一个作家进而对之模仿和借鉴,是很多写作者都经历过的阶段。但是,作者到底是把学习对象当作一级台阶,还是当作一件工具,这里面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写作技艺如此纯熟的作者,作品里还带着如此明显的别人的影子,这点颇让人为之感到担忧。语言风格相像倒还罢了,何以连故事题材都对王小波亦步亦趋?王小波写文革,写下乡,是由于他的亲身经历所致。尽管他并没在作品里直接挪用自己的真实经历,但他笔下的那个荒诞化的情节环境,以及人物的行为、心理和思维逻辑,统统是源自他对真实经历和客观世界的贴身观察和思考——他本人置身其中,看到的是丰富无比的事物细节,获得的是直接强烈的体验感受,这些便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养分。而生活在当今这时代环境中的写作者,弃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不顾,却回过头,追随自己文学偶像的创作题材——哪怕他真的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作品中达到了丰富和深度兼具;形式和内容统一——可是,难道这是为了成为一个“王小波第二”吗?
现在这篇《阀门厂的秘密》,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局限。由于缺少丰富和鲜活的相关生活印象素材,作者很难深入到自己作品的世界中去,而只能蜻蜓点水式的轻轻触及自己描写的时代和人物。而这一先天的局限,使作品的成就囿于文本叙事上的趣味。而即使连这,也未能超出王小波到达的界限和程度。这使人感到有点惋惜。
当然,哪怕本文的作者不做任何调整,继续照此路子写下去,只要作品一直保持相应的水准,也同样能吸引相当的读者。因为这种写作方法对作者来说已经轻车熟路,来去自如了,甚至可能一泄千里地写出很多来。可是,如果作者仍然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有可能须先回到低一点的地方,对自己身上个人和独特的东西进行发掘,然后再另辟蹊径呢。
http://www.heilan.com/periodical/heilan_94/novel_5.ht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