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网刊101】异箭·司屠·侯麦,作为真正一以贯之的“酷”导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0 22:56: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侯麦使我想到小津,他们都是那种风格独特彰显却又几乎从不流于僵化熟滑的电影作者,偶尔,他们会有个把作品故事大于叙述,不过,他们的真诚足于保证其基本质地,仍能给人以触动(甚至于这样一个作品比如说小津的《风中的母鸡》给某些观众的触动因为时代的针对性或许会大于导演的那些力作),而在下一个中,他们便将此纠正了过来又回到了原来的正道上,镜头再度变得丰沛绵延,叙述又占据了上风,这必然的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对自己不断敦促、要求的结果,我们因而也可以说之前那个稍次的作品仍然处在可控可掌握的“在继续之中”,往往是作者有所针对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心结之类。
  当然,具备这样品质的电影导演不止他们两个(确实也不多),但在作品的平常度上,他们最为接近。他们电影中的人物就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人物;他们展开叙述展现一段时空的方式符合我们的心理认知,那是线性的,流水帐式的,明明白白,一以贯之,每一镜头都必须做到“典型”,如果有缺陷根本难以遮掩——我个人对此尤其深有感触,这首先是一种天性的自然选择,此外,真正的强力总是寓于不动声色之中。两人的共通之处还在于两人都仿佛一直是在拍同一部电影,在特定单一的小天地里他们深挖沉潜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身手,却不给人以重复之感。
  而其中,小津的作品令人感动,侯麦则是引人沉思。这和他的国家的文学基本面貌一致,法国文学倾向于分析沉思,侯麦有着一个文学方面的优良传统,他用他的电影叙事呼应着这一传统,看他的电影能收获到和阅读那些一流的法国小说类似程度的愉悦、启发,比如说,他所提供的“关系”的令人信服的微妙递变;比如说,说与听、说者与听者在他的电影中构成的那种张力;又比如说他把作为“情节”转折之处的场景从容地消融于整体之中,而不予放大强调没有让它成为罗丹雕像中的那只需要砍掉的手(这里包含着对电影叙事的整体性的理解,在侯麦的电影中,每一个镜头都是重要的、平等的,每一个镜头都以同样的强度抓住观看者的视野,它承上启下地汇入整体,整体在此基础上不知不觉地形成),等等。此外还有显著地表现了他的个性的对话。契诃夫有一句话论及他的戏剧艺术:人们吃饭就是吃饭,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这里不妨改为:人们对话就是对话,但与此同时,或是他们的幸福在形成,或是他们的生活在断裂。候麦仿佛使得视觉元素成为了对话的背景,仿佛是一种矫枉过正。事实是,不管是画面形象还是对话、声音,它们的有效运作都是电影整体的必不可少的保证。无疑正是侯麦使得这种结合的尝试一锤定音成为经典。
  我特别喜爱的侯麦的电影现在马上能想到的有《克拉之膝》、《女收藏家》和四季的《夏》。我觉得我看过的他的所有电影都非常的具有可看性,很迷人,一旦看上就不能放下,关键是经得住一看再看,再看还是那么新鲜欲滴,那么“年青”。我认为侯麦是真正前卫、“酷”的导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83

主题

11

好友

160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5-22 22:02:32 |只看该作者
恩,这两位都是有味道,也注意作品味道的影像大师。相对来说,更喜欢小津安二郎,可能都是东方的原因,他作品里的家长里短,那种清淡如稀粥而又绵里藏针的风格,不能不令人神往而酸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4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