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评论】
亢蒙|运用想象力的法则——评第五个病人小说《气象多变幻(之一)》
我一向都认为,人类最伟大的一点在于具有想象力。当你看到自家门口放着一个红色的纸盒时,你会觉得它具有多重的可能性。可能性本身便是想象力的构成源头。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个事物,在我看来,也是艺术本身的根本。这点在小说中也是如此,文字所构成的世界本身便是依靠想象力来搭建的。它和电影、绘画不同,具象的想象局限性过大。在想象的层面上,小说或文学介于具象(绘画、电影)和完全抽象(音乐)之间,是一种融合、贯穿又中庸的艺术种类。
黑蓝论坛曾经出现的小说中,以柴柴、李头或不有的一些作品为主要例子,曾构成出了一种“意象类小说”的潮流。这类小说的特点便是密集而诡异的意象,它们汇集在一起,或保持故事性或完全抛弃故事性,以纯粹的语言流向读者展示着自己的想象空间。但这类作品的每一个作者的文风又大致有所区别,意象的出现频率和营造方式也略有不同。如果局限地思考,其实每一部小说中都包含意象所搭建出来的想象世界,只是有时这世界与现实相似,有时这世界则完全属于另外一个宇宙。
“第五个病人”的小说我之前似乎并没有读过,但在阅读他的《气象多变幻(之一)》时,竟然感觉到一种熟悉的味道。这种熟悉的味道源于我刚才提到的那些意象类小说给我造成的印象,第五个病人的小说里,这种味道从一开始便蔓延开来。我个人非常看重小说的画面感,无法在脑中清晰成像的小说在我看来至少是无趣的。《气象多变幻(之一)》在阅读完毕后,我仍能记忆清晰几个对我来说颇为重要的画面:都市街道尽头奔涌下泄的瀑布、在气泡中的故事、在书本里的文字中穿行……
能让人记住小说中出现的画面、场景以及情节,这就和一夜情后炮儿友还对你恋恋不舍想要联系你发展成为情侣甚至夫妻一样。搭讪最重要的是让对方记住你,小说也是如此。能留下印象和深刻记忆的作品,会成为当下“注意力生物圈”难能可贵的资本。但想要让小说本身具有这种能力,首先便需要奇诡的想象力和缜密的再现想象画面的能力。
太多人探讨过小说的创作技法,在无数艰涩的理论下,其实有个道理是最简单和直接的——你如何重现脑海中想象的物事,这便是创作小说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法则。想象孕育了一切的艺术种类,好的艺术作品能够让作者的想象成为可供人二次想象的延伸物。第五个病人在小说中所运用到的想象,因为是半架空性的,所以操作上并不困难。我多次在小说的评论上提到过陈卫曾说过的“让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这个几乎是制胜法宝的规则。作者亲自降临到小说世界中对其进行叙述,是再好不过的第一视角。你只有首先自己看到、感受到了,你才能向别人、读者来再现你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如果凭空的进行捏造,假大空的毛病是必然会笼罩在小说中的。
但你通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因为看到了特别的影像,而想要给别人描述时,往往因为兴奋和急切造成叙述上的节奏混乱。第五个病人在叙述的节奏上控制得不错,当一个平缓的节奏渐显疲态时,他讨巧的使用了逐条介绍装满想象的玻璃瓶的方式来缓冲一下节奏的惯性。小说整体便形成了“ABA”的规整形式。
在这样的形式感中,作者没有让想象中的事物密集呈现。他有的放矢的选择了更贴近某种小说气场的想象物来填充小说。但现在看来,第五个病人的意象选择还稍显跳脱。而整个小说的结构因为篇幅的原因,也并不高明。从小说题目可以知道这将是一部系列小说的开篇,以纯粹臆想中的半架空世界作为纯文学的创作主体,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希望第五个病人能更好的将想象世界雕琢得更为精致和注重细节,让它与真实不仅重合,甚至能够独立在小说的疆域中。
2011年6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