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2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的大俗之堂-布考斯基的诗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4 14:56: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古典诗带着整齐划一的形式,当现代诗也大部分带着整齐划一的形式,布考斯基带着他凌乱懒散的队伍,贫困的诗句孩子们,出场了。
“拒绝整理床铺
拒绝卷好卫生纸
拒绝刷牙
拒绝梳头
拒绝穿衣服

我呆在床上
赤身裸体
在弄脏的
一半拖于
地板的床单上 ”

布考斯基生于1920-死于1994,是美国当代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后现代的诗歌大师,被誉为“新海明威”的“酒鬼诗人”。
对他的诗歌价值争议颇大,学院派对他嗤之以鼻,但在底层人民中却拥有非常多读者。
童年被同伴孤立和辱骂,十多岁时候被其父虐待,开始酗酒;二十岁开始流浪,投稿被拒绝;三十五岁时胃溃疡大出血,险些死在公共医院里,曾给《花花公子》撰稿,其作品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酒吧苍蝇》。
1939年,布考斯基入就读洛杉矶城市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辍学,并搬到纽约成了一名作家。其后几年时间,他全都用来写作和旅行,收到了很多退稿信。在1946年,布考斯基决定放弃他的对写作的追求,开始了长达10年的周游全国的放纵。在洛杉矶他险些丧命。作为一个生死边缘挣扎的诗人,布考斯基重新写作,依然酗酒。
三十五岁时他的作品开始在地下刊物发表,诗和短篇小说中的主角,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传性的,通常是一个落魄作家‘亨利·拆那斯基’(Henry Chinaski),这人从事底层工作,酗酒,和妓女、荡妇们做爱”,乔蒂(Ciotti)写道,“要么,他会和同样的失意者,妓女,皮条客,酗酒者,流浪汉共处闲逛。”。
他没有劳动技能,但为了谋生,做过洗碗工、司机、装卸工、邮差、门卫、加油、库房管,船务文员,邮局办事员,停车场服务员,红十字会勤务员和电梯操作员、他还在狗饼干厂、屠宰场、蛋糕和曲奇饼工厂工作、在纽约地铁里张贴过海报。
他的诗多以日常生活和极端如暴力,禁忌如性,为主题。

此人的人生,从他自述的一些话即可稍见端倪。“我是个靠孤独过活的人,孤独之于我就像食物跟水。一天不独处,我就会变得虚弱。我不以孤独为荣,但以此维生。屋子里的黑暗对我来说就像阳光一样。”
第一次对布考斯基的阅读感受的更多的是他对瘟疫般人生的乐观享用。
人生和诗意的不同是人生本身就有诗意,而诗意则是次级的产物,是写出的或文化构造出来的,我们越来越多的美学欣赏也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以至于把活脱的人生视而不见,而制造出标本般的诗意。
不要为了写的像一首诗而去写,也不要为了活的像一个人而活。
在英伦电影《乌云背后的地平线》,一句‘我只是被生活缠住了’打动了我的心,我也自觉脱离了浮躁与喧嚣,懵懂到成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的就快进过去了。
就像一个冬眠过后就长大了,别无选择。
读他的诗就是喝酒,非常舒服,非常舒服。
从他一声洪亮的“活着,就是一无所有的活着”
一个倔强的人,拿着空瓶子,冷对人生的姿态便定格在我面前。
酗酒,纵欲,这没啥,重要的是你得忠实于自己,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忠实于自己,那你可以读读布考斯基。

以上介绍可能已经让你开始意识到将会面对的是一个难对付的诗人。
我在这里要竖起警示牌。
当然那些愿意铤而走险,尝试下现代诗这种竖形排列如蹦极一样的极限游戏的人们,可以继续读下去。

注意天空不是几千只天鹅,也不是树林里几千只萤火虫,而是几千只苍蝇,注意,你已经进入了布考斯基的诗世界。
他用陌生化的方式使诗意从优雅中剥离出来,成就了大俗。

二.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的应用
关于布考斯基诗歌形式的讨论,我不想拘泥于是形式决定内容或者内容决定形式这类古老的论题。
而只想表明至少在他的诗歌中,形式和内容是不够的,他甚至动用了第三种形式,就是整首诗如流体般,一首诗各行诗歌的形式都聚集起来,立体的描画出单个词的形式,这仿佛是一道光的光晕似的让整个描述完整了,而不存在一个界限完全分明的形式和内容的二分法。
从题材方面来说,由于是些日常的生活,因此能否以崭新的形式助力推动出新的意蕴,使诗歌焕发新的生命,便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
当然具体到布考斯基的诗就不会如我们提出的论题这样简单。
因而呢,我说在他的诗中应用的方法是很综合的,既有内容的精挑细选,也有形式的自由变换去表达新颖的诗意或者去衬托悲观颓废的思想。
布考斯基的诗由于打破了形式和内容的严格区别,也就让诗意阳光普照。
真正的坦露了出来。

形式主义是1915至1930年盛行于俄国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对于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书中这样说道:“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诗歌的目的并不是提供一个关于某物的认识论效果,而是直接的呈现该物,由此人们的第一意识可能就是使这个事物直接的出现,但诗歌是种技艺而非记忆。
他要考虑到对于单个的人本身的主观感受能力。
所以从技术上考虑,为了凸显一个事物,煞费苦心的描摹一些不重要的事物,就是艺术处理上的需要了。
在此基础上,对阅读制造障碍而非让阅读彻底流畅也是种让叙述不会白费的策略。
陌生化相对的是自动化,“自动化吞没事物、衣服、家具、妻子和对战争的恐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被自动化推动而对一切视而不见和习以为常。
陌生化的技术在布考斯基的很多诗歌中都得到了应用。
下边分别说一下。

1.诗的格式与换行
对于布考斯基,如此之酷的诗人,谈诗歌的格式似乎有点难登大雅之堂。
当然,即使论及其它现代诗人们,也绝少写的如此瘦长的,如此骨感的诗人。

有时他已经不再是些句子,而是在写词语了。
古代有个成语叫危于累卵,以至于我们也担心他的诗会有倒下来的危险。
我们为此担心。
像一阵海啸后的龙卷风,把一句话卷了起来,流浪于天际的诗。
诗歌的分行形式有时候可以起到一种言行一致的效果。
比如:“《艺术》
即是
精神
消亡

形式
表现”
一看这首诗竖长形式,立马可以见到所谓的“形式表现”

诗歌本身在各种文体内就算矮个子。
因此换行给了诗歌一个文体的高跟鞋。
把一行写成两行,把两行写成三行,就写出了三心二意,诗歌本身不需要一心一意,用上下句语境固定意思的企图实际上都只是突显了单个词语的一面性,而不可捉摸的多义以及模糊才是词语本身。
诗的结构也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高楼一样,避免或者尽量避免写太长的句子,不去横向发展,而是纵向发展。
对于诗歌的分行。
有很多道理。
当然道理都是事后添加的。
刚开始我仅仅以为,分行给了词语更多自由,不用跟其它词语联系那么密切,而可以开始独自发光,一个词语不被上下语境牢牢套死,就可以释放出更多意义。

布考斯基通常给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地震,使得分崩离析。
让其中的每个词释放出更多意义。
而更后来,具体到每句话去读布考斯基的
 “那是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我不知道
 它是什么
 意思,站在三十年代中期的一个街角
 嘴里叼着根香烟就像
 电影里的硬汉,搞到点啤酒喝喝
 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偶尔也会”

我们被这种写法带成了一种理解缓慢的痴呆。
而这让人暮然想念布考斯基写这诗和诵读这诗的模样,一副痴呆的模样,回环往复,踉踉跄跄的步履似乎告诉着,人生本身就忐忑,而他爱上了这忐忑。
曲折本身和忐忑本身,也在他的诗中小人得志,没有什么。
当一个人选择写的没有所指般的意思,很可能就有了意味。
让人爱上这个糟老头的是,他这种一顿一挫,俨然唐老鸭的生产语句的方式。
我又可以说很多时候一行诗的断断的没有理由,像是一阵雨,就那么停了,不需要理由,因其显得愈加自然。

“在自杀者投身激流的
山涧”
比如这句专门把山涧两字划为一行,让我们的意识来个急刹车,如同亲眼的看到山涧立在面前,形式意思和所写的原物很好的实在出来。
读一段说明文,文字是附带的,你读完只需要记住意思,忘记文字,而读一段诗,你需要记住文字,忘记意思,而诗歌的这种分行方式实现了这个目的。

很多事是很自然的,就比如你穿一件古代的旗袍天天上班就很别扭。
现代诗人写诗如果用古代五言律诗那种格式同样很别扭。
由之前的茅屋瓦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诗歌格式其实也如此的去趋同于当代的大趋向。
比如这句“
我喜欢坐
红色保时捷时
抽着烟
温软而怠惰的感觉 ”
如果合成一句话,我喜欢坐红色保时捷时抽着烟温软而倦怠的感觉。就不是诗,只是一段很普通的话了。
因此呢,分行起到使一首诗的逻辑意思隐去,而诗歌意义显现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情感和意义的流速是不同的,如果太执着于语句的意义,往往就丧失和不能体会了诗歌精心带来的情调。

现代诗的行列布阵,有的人写的像城墙般庄严,有如迎接王公贵族般的。
有的写的如同散落的部落,时而短时而长去写,那太不负责,有很多蒙混过关的估计是练打字的赝品。
而布考斯基的一些诗写的如小路般狭窄。阅读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自上而下读去,像是让诗歌降落下来,从天庭降落下来,真正的贴服住了生活。
如在麦浪之上划过,而在划过之间,悠然闪现诗意的亮点,以及思意的明光。

2.那么长的题目,那么短的诗句
"《蓝月亮,噢,风吹月……亮,我是多么崇拜你!》

我惦着你,亲爱的,我爱你
我操L惟一的理由是因为你操了
Z,然后我操R,你操N
由于你操了N,我不得不操
Y,可我总是不停地想你,我感觉你
像个胎儿似的在我腹中,我称之为爱情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称之为爱情,于是
你操了C,接着,在我行动之前
你又操了W,所以我不得不操D,可是
我要你知道我爱你,我不停地
想你,我爱你胜过爱任何人

唯喏唯喏喏
唯喏唯喏喏 "

他很多的诗歌题目常常像诗句,而诗句又往往被断开的像一个个题目。
题目风吹月和亮之间被口吃似的断开后,成为了两种意思,愈加形象。
而这首诗可能是最有趣的诗,印证了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言的“艺术不过是精神的松弛与闲散”。

布考斯基的人生和文学历程都由一个个题目所构造,历览之,
《花朵、拳头和野兽的哀号》《难以成功的诗献给一文不名的懒汉》
《一个与兽同居的精神病人的供述》《世上所有的肛门和我》《窗帘在飘》
《恐怖的街痛苦的路》《从8楼的窗子跳下前写的诗》
《去日仿佛野马跃过山岗》《消防站》
《勃起,射精,暴露和原始疯狂行为的故事》《我和你偶尔的情诗》
《这时乐声响起》《无北之南》
《燃于水,溺于火:1955—1973诗选》
《也许明天》《爱是一条来自地狱的狗:1974 — 1977的诗》
《弹奏钢琴像打击乐器直至手指喋血》
《图尔尼弗地亚在摇晃》
《黑麦上的火腿》
《带给我你的爱》《热水音乐》
《出租房之歌:早期诗集1946-1966 》
《古稀之年的酒鬼: 小说 & 诗》
《昨夜地球之诗》

这些诗歌题目逃脱了传统题材限制,把题材解放到那个时代。但是依然在回应爱与孤独这类感情,用现代诗人的方式回应,给出一个最真确和清脆的回答。

花朵/拳头、成功/懒汉、钢琴/喋血,这些完全相反的排列在一起,让我们极度惊诧,事物常常走到他的反面,让人想起我国的蒲松龄所写的美女映照出鬼像,打破常规的安排,在我们惊诧的同时,陌生化鬼使神差的起到了作用。

3.间离效果
德国布莱希特提出过一个术语,被译成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应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戏剧应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演员和观众与剧中角色和剧情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保持自身的理性判断力,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
而所谓的间离效果在“《美人盛产于法兰西大地》

在令人恐惧吉它缺席的
混乱弹奏中
我并未感到过于高亢

在长颈鹿因厌弃而
逃离之处
我并未感到过于孤独

在多如细胞的招待
用浪笑提供服务的酒吧
我并未感到过于沉醉

在自杀者投身激流的
山涧
我的微笑比蒙娜·丽莎还要迷人

高亢、孤独、沉醉、痛苦得龇牙咧嘴
因为我爱你"
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对于自杀者我既非同情痛苦的表情,而像是被隔开被间离一样的表现出一种神经质似的微笑,并且微笑也非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微笑,而是一种奇异的比蒙娜丽莎似的微笑更奇异的笑。
这种写法中,使自杀和对自杀的反应,以及普通的微笑都陌生化了出来,得到了我们的重新关注。

4.诗中的数字
“有8或10英里——
是完美的 ”
“《就在刚才》

有多少个黎明
黑鸟在电话线上
等待着
当我在6点钟
吞咽下昨日 ”

“我在早晨8点45分起床
穿好衣服走到户外
望向四周 ”
“40000只苍蝇 ”
40000我们很可能就用无数替代了,而这种题目也可见朱文的《傍晚光线下的一百二十个人物》,在当代数字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基本写到诗挺多人就直接忽略了,清晨就清晨,至多写个凌晨八九点的太阳,已成俗语,但其实数字一方面有各种预兆,比如“一”代表单独,“四”有时候可以看成“死”。
但40000呢,这其实是个值得去深究的问题,我们日常所谓的无数不过是对实际情况的逃避,大部分情况下是有数的,让我们更加面对真实,把焦距调的更细致入微,让我们更加觉得这不是虚构,或可看为用心的虚构,而用心的虚构本身就是现实本身的一种可能性,这样就把诗的准确性的领域推进了一步。
数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而把数字推演为象征,比如十三象征不利,等等,其也并非布考斯基的意思吧。
他更多的只是想让我们注意数字。
如同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读出准确时间,在对一切不以为意的今天,在虚无主义弥漫的今天,可悲之事在于一个准确的数字才能使其挽回点被重视感。
我把时间理解为流逝的河流,而数字昭显出时间之悲,被肢解为一个个小长条,也可以说数字如原子样的小颗粒构成了时间。
就这样时间死去后才有数字。
对于任何文体的作品,时间都不是可有可无,甚而常被我理解为主导的要素。
把时间具体写出来,就是陌生化的一种运用,让我们第一次认真的去对待时间。

5.岛的味道
“《我们将尝到岛和海的味道》

我知道一些夜晚
在一些卧室里
不久
我的手指将
断裂
穿过
柔软干净的
头发

不闻歌声,没收音机
不闻戏剧

所有忧伤,咧嘴笑了
付诸东流 ”
一般人也就写海岛或海的味道,而他越来越如普鲁斯特那样显示出味觉对诗意的作用。
岛的味道是什么?这恐怕谁都没想过。
诗中的“断裂”两字用的太写实了,画面上去瞧,手指穿插于头发中,还真的如同断裂。
这诗写的其实是很普通的我们生活的场景,就像我所住的现在的卧室,去掉书籍和电脑,真的会有种清空的感觉,然后就凝注。
之后可以去想想其它事情,诗意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以为的高贵就自然而然忽略了它。
日常生活的写法既挽救了诗也挽救了被自动化所带走的生活。

“有人需要我。我
满足他们。如果他们片刻不能
见到我,他们会绝望,他们将
生病

但是如果我经常与他们见面
我会生病。”
诗人再次构造了揶揄,揶揄中的幽默,幽默中的苦味。
而这种苦味通过特意的不通顺和对阅读制造的障碍如实的传递给了我们。

这样去写诗,让人感觉是按摩般的,很舒坦的。
几乎让人是用身体去读他的诗,用一寸寸的肌肤去感触,而动摇了被凝固的情感,明白所谓的“绝望”流动去看,毕竟还有个“望”字。

6.姓名地图
“《他们想要的》

巴列霍写
孤独而又饥饿
直到死去
梵高的耳朵被一个妓女
拒绝
兰波跑到非洲
寻找金子
一种不可治愈的梅毒
贝多芬聋了
庞德拖曳着穿过街道
走进笼中
查特顿卖鼠药为生
海明威的脑汁溅落进
橙汁
帕斯卡在浴缸里
割腕
阿尔托锁定疯狂
陀思妥耶夫斯基站起来靠在墙上
克兰跳进船的螺旋桨
洛尔加在路上被西班牙军队
射杀
贝里曼从一座桥上跳下
巴勒斯射杀其妻
梅勒自戕
……那是他们想要的
上帝该死的显示
一块点燃的广告牌
在地狱中间的入口
那才是他们想要的
那群
乏味无趣
口齿不清
苟安于世
沉闷
狂欢的
崇拜者 ”

一直的,我不理解为什么布考斯基的诗中有时会出现的这种国家的跳来跳去,之前我是牵扯到地图,地图上标记的完全就是地名,而地名作为能指,也从他的所指物中跳出来,呈示出抽象之美。
就如每个父亲给自己孩子起名时,那名字所包含的美感。
但之后查阅到布考斯基的生平,生于德国,其父是美国士兵,其母是有波兰血统的德国女郎;随父母迁居巴尔的摩,后移至帕沙第纳。 等等。
我就会觉得他写的实际上是自己。
能指本身也是种暴力,让人不能具体的感受到原物,这本身就蕴涵着漂移不定,看似言之有物,而对他本人去说,城市又只是一个个能指。
这样写出了他的动乱,又写出了无奈中去玩味的乐观,而这种乐观的品质展现了诗歌这种小个子文体的顽强的姿态。

7.把意义从定义间离
“死亡,通常发生在
梦乡 ”
真理是由书籍记载的,而纸张源于木头,所以真理是索然无味的。
而布考斯基所写的是真实而并非真理。
关于死亡和生活可以有无数个真理。
真实不是这样的,自杀就是死亡的真实,吃饭即是生活的真实。
这里没有定义死亡,只是在描写特定的那群人,对他们而言死亡是蕴涵太多悲情后的幸福。
“没有什么像失败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同样没有定义失败。
定义实际上常常的让我们自己以为知道,也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而逃离定义的陌生化方法,可以使我们真切的面对活生生的概念。

8.诗意的大俗之堂
遇到我这个坏的读者,这个坏的诗人算遇对人了,我读诗难得正经,有时候是倒着读的,有时候可能两脚翘在沙发上,身体横躺在床铺上,而头悬在半空中,让脖颈之力努力抬起头。
然后眯着一只眼读。
当然这只是我的坏习惯,不希望带坏读他诗的人。

读他的诗满可以慢着读,他既解放了诗也解放了读者,我经常读到一半就断了,然后去吃点花生或者喝杯水,看看天外的好天气。
因为他的诗本身与花生,白水,好天气不相冲。
读布考斯基使我不得不盯紧屏幕,因为总是不乏淘气的词,让人心烦意乱的同时也开始在乎文体本身。

“喝酒是煽情的.它轻摇着你让你脱离陈规的束缚,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它把你从肉体和思想中拉扯出来并抛向墙壁.我深感喝酒就是一种可以复活的自杀,翌日你如同再生轮回,一切推倒重来.喝酒就像自杀,事后涅磐.我想,我已经活了千百次了.”
接触的很多人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诗歌在更多意义上用“像”替代了“是”。
酒精最爱玩比喻的游戏,在酒精作用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开始看起来似是而非。

9.题材的陌生化
读布考斯基的诗你别读胖了,你会感叹怎么这么多好吃的!
裹腹的词层出不穷。
“《红色保时捷》
为我的冰箱
和我的厨房
采购:
樱桃、李子、生菜、芹菜
绿色洋葱、褐色洋葱
鸡蛋、松饼、长长的
红辣椒、红糖
意大利调味品、牛至
白酒醋、庞贝橄榄油

红萝卜 ”

10.对日常生活的解救
如果哪位写诗的同行也是坐在大街上,穷不铃铛响,发型属于所有理发店都做不出的乱发,开始念布考斯基的诗。
那是怎样的精神抵达另一个精神的契合感。
那是怎样的一种祷词。
布考斯基写的贫困祷词一般的诗歌。
大部分人只会说我可以为你一无所有,而少有人做我可以为你一无所有。
去年冬天看到一个哥们在街头拿把吉他,弹奏的整个冬雪都凝固下来了,因为那是纯粹的东西,空无给彻底的写作和彻底的谛听一个机会。

手捂着胸膛,让脸部扭曲,身体开始摇摆,阅读着,然后难以自已,能写出能让我这样阅读的诗,对一个诗人即是完满的。
“咖啡和矿泉水
浴巾
拖把
棍棒

和刀
炸弹
百日草花以及
狄塞德的
书”
他总是从日常的事物突冒精神的事物,把拖把浴巾跟百日草花以及狄赛罗的书联系上,从平平之中突冒,像是每日垂头丧气之中突然来的好天气,像是说,虽然日复一日,但是运气好时总有不被看好的赛马脱颖出来。

11.对哲思的解救
《我遇见一个天才》

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天才
大约六岁
坐我旁边
火车
沿着海岸风驰电掣
我们来到海边
然后,他望着我
说:
“海一点都不漂亮”
这是我平生头一回
认识到
这一点

这首写的非常符合人的饮食原理,满席珍馐你也会腻,难离馒头这些主食,而恰恰的他并没有在“海一点都不漂亮”这诗意夹杂哲意的好句子处打住,而是继续拉杂写些日常闲话,让所准备的诗歌饭局完整了,并且也达到他所追求的大俗。
优雅总是日常尘俗的星辰,而正因为这样相辅相成,就成就了大俗。
陌生化让世俗不仅停留在世俗中,也大大方方的进入了艺术,布考斯基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三.
以上只是对布考斯基比较浅显的介绍和理解,随着国内伊沙和老G,徐淳刚以及竖这些人对布考斯基的翻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流浪汉诗人。
这样写诗的诗人故去了,但面对如此一个船长般的人物,他的诗的形式以及主题会给予我们现在写诗的一种勇气和一个范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5 踩0

179

主题

1

好友

4078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2#
发表于 2013-3-29 18:05:45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0

好友

3003

积分

业余侠客

说故事的

Rank: 4

3#
发表于 2013-3-29 18:39:52 |只看该作者
喜欢
这回我死也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主题

9

好友

6089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13-3-29 18:54:32 |只看该作者
很好。
八卦党话多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0

好友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5#
发表于 2013-3-31 01:39:26 |只看该作者
很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10

好友

6669

积分

职业侠客

痴呆兄

Rank: 5Rank: 5

6#
发表于 2013-3-31 10:44:01 |只看该作者
鼓掌
且让我在风中睁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20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