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影评人的决斗:安德鲁·萨里斯、宝琳·凯尔和苏珊·桑塔格之争(1)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20

好友

604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1 13:57: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章原地址:http://moviegoer.cinepedia.cn/movieblogs/832



本文编译自
It’s Only a Movie!: Films and Critics in American Culture
Raymond J. Haberski Jr.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1
作家、影评人Phillip Lopate记得很清楚,19岁时的他正狂热地迷恋电影。那是1963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搞电影俱乐部,为学校里的电影狂热分子放映影片,但他对自己的选片品位没有信心。终于他在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Andrew Sarris)的作品里找到了圣杯。萨里斯“似乎是因为电影能跟人的内心半掩的欲望交谈而珍视电影的”,Lopate回忆道,“但他是以‘成人’(adult,这是萨里斯最爱用的词)的视角珍视电影”,Lopate为萨里斯的英勇倾倒。对于一个笨拙有余的大学生来说,他的浑身幼稚之气绝对和“成人”沾不上边。Lopate在萨里斯身上发现了可亲可近的气质精神,开始拥抱更加大胆和系统的电影作品。
萨里斯在美国影评界走红的速度,连他自己都毫无准备。1950年代中期,萨里斯还是哥伦比亚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1958年,他的生活就如同后来的Lopate一样,被电影改变了。萨里斯有个朋友叫Eugene Archer,也是未来的影评人,获得富尔布莱特奖学金到巴黎学习。Archer花了大量时间和那群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聚会并为《电影手册》写文章的年轻人厮混。他给萨里斯写信,讲他和这群人是怎样讨论好莱坞老导演的,这群导演当时在美国多半都被遗忘了。萨里斯大感新奇,于是开始找他说的法国电影刊物来读。法国影评人对待好莱坞电影和导演的态度鲜明大胆,那种通常只有对严肃艺术家才有的尊重态度让萨里斯大开眼界。

阅读这些评论改变了萨里斯,他写道:“1961年在巴黎的逗留,让我确信,电影不仅仅需要而且值得受到任何其他文艺门类获得的忠诚。”萨里斯经历了一场宗教信仰式的转变,他开始接受“电影神圣不可侵犯的重要意义”。他的新信仰让他欢喜连天,“不仅成了信徒,而且是带着外国观念的具有颠覆性的信徒。”异域元素对法国一派能吸引萨里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理也对萨里斯后来吸引美国的电影狂热者起了关键作用。但萨里斯并不仅仅满足逗留在美国电影文化的边缘地带,他决心杀入影评论争的聚光灯下。
60年代初萨里斯的快速崛起和两大潮流有关。第一,就在他刚开始运用作者论写影评之际,法国新浪潮爆发了,手册派影评人的批评策略随着他们在幕后取得的成功也巩固了其合法性。而萨里斯在美国影评界的声誉也因为与手册派的关系而扶摇直上。第二,这和美国国内的情况有关。1955年,著名影评人James Agee去世,三年后,他的文集Agee on Film出版。美国影评人的作品集结成册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呢。Agee是NationTime杂志的作者,他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观影体验所拥有魔力的尊重,令他从同行中脱颖而出。
50年代末Agee影评出版之际,正好赶上影评人在美国获得知识分子般的地位。除了为严肃电影刊物写文章的评论人,Gilbert Seldes在继续提供有关电视、电影的睿智分析。Otis Fergunson、Manny Farber和Parker Tyler为New RepublicNation写稿,他们早就将电影当作严肃的对象了。是这些影评人与Agee一道建立了美国电影评论的传统,而萨里斯这一代人便是立足于这个传统之上。

电影史学家Richard Roud在一篇写给Sight and Sound的文章中比较了安德烈·巴赞与James Agee的区别,为我们了解电影评论正经历的历史性变化提供了惊鸿一瞥。Roud认为,在美国,Agee影评的读者是日益开始尊重电影的一群人,但这些人仍然鄙视电影理论。而在法国,巴赞所处的环境大不一样,艺术、美学、形式比在英国和美国受到更加严肃的对待,他的读者对电影有疯狂的热忱。所以Roud总结道,“巴赞所处的传统比Agee的更加丰硕,更加扎实稳固,更加严肃。”就是在这种浅薄贫弱的传统下,安德鲁·萨里斯将会和他一生的敌人宝琳·凯尔(Pauline Kael)展开多番决斗,进而改变美国人对电影的认识。
萨里斯和凯尔都是50年代末崭露头角的,一个在东海岸,一个在西海岸。在提高电影的艺术地位方面,两位都比前辈影评人走得更远。萨里斯开始是为规模虽小却影响不低的刊物Film Culture写评论,后来跳槽到纽约最大的免费周报Village Voice。凯尔从旧金山发家,她各个方面都和萨里斯截然不同,后来她对萨里斯鼓吹的作者论展开了强力攻击。此二人的论战奠定了之后二十年美国电影评论的大体框架。在他们最风光的时候,有人说,因为电影变得越来越个人化,所以聪明的观众并不会讨论最新的电影,却会追着阅读最新的影评。
萨里斯1955年开始在Film Culture当编辑。杂志的创始人Jonas Mekas后来对推广先锋电影及“新美国电影”的运动更起劲,但萨里斯并不是这里面的积极分子,他将自己沉浸在好莱坞的历史中,运用作者理论作为指南,开始鉴别伟大导演的工作。法国手册派作者的影响对萨里斯显而易见。1961年,萨里斯在Film Culture上发表了一篇长文谈论老好莱坞导演,他心里知道,别的影评人对他所持的新方法正满腹疑虑呢。萨里斯文章题为《导演的游戏》,某种意义上是参与英国影评人和法国手册派关于作者理论的一场争论,客观上恢复了某些不知名导演的声誉。
和法国同行一样,萨里斯对主流日报上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影评十分不耐,那些人对电影没有激情,也不敢冒险夸赞表达上偶尔失手的导演。萨里斯说:“我们这些在美国拥护手册派法则的人,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电影媒介的最深层意义已经完全与传统上平衡的因果论批评割裂开来,部分是因为手册派加强了我们本就对将宣传打扮成艺术,将意识形态打扮成思想的怀疑,还有部分是因为我们赞成影评人应热爱、呼吸和占有电影,而不是可耻地把它作为对现实的逃避。我们应皈依于这门艺术!这门艺术不再需要和其他更老或更时髦的艺术进行辩护式的比较。”
和法国影评人一样,萨里斯信奉好莱坞老电影,很多片子都看了几十遍之多。他的影评中蕴含着百科全书般的海量知识。随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张,艺术电影院崛起,电视台频繁重播老电影,为萨里斯这种将一部片看上几十遍的影迷创造了条件。
萨里斯坚信自己言之有物,要与广大观众分享。在过去,严肃的美国影评人从社会议题的角度谈论电影,为影片所揭露的大众口味着迷。电影美学几乎没有获得广泛严肃的关注。大的日报和周刊上的评论家的工作差强人意,萨里斯说:“美国没有批评理论,所以影评界的风向变幻莫测,每部影片都只是一件开心或不开心的事件,仅此而已。”所以萨里斯提出,应重新理解电影,结合历史参照和理论解释,解释为什么一部电影是好电影或坏电影,为什么某些导演特别杰出?萨里斯希望把场景的建构、摄影机的位置以及一部电影通过情节和角色想表达什么都纳入到讨论中。
萨里斯评论Nicholas Ray的Party Girl,是他作者政治的小试牛刀。他提出,Ray不仅仅是个B级片导演,他也是艺术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值得敬重。作者论影评人在Ray的许多影片中发现,人物之间存在着道德张力,如果取消这些张力,故事情节会变得大为薄弱。萨里斯的写作展示影评的边界是灵活、可自由延伸的。采用适当的批评工具,观众可以透过影片贫瘠的表面,进入核心的区域。
萨里斯接着在下一期的Film Culture继续挑起争论,他写了最著名的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 in 1962。文章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证明作者论的正确性,后半部分是具体解释。不过萨里斯也承认,如果不进行必需的研究分析,作者理论将退化成美术交易一样的势利行当。虽然为导演排序多少有些武断,但他坚持认为因为电影还没有完全被确立为一种艺术,所以需要更加野心勃勃的影评人,先得为导演建立起一座万神殿,如果缺乏这种勇气,影评人的工作毫无价值。
(待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姑娘你真好,刷牙吐泡泡, 我心像小鹿,你快来拴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5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