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典观影感三篇——《我在伊朗长大》、《情枭的黎明》、《教父》

[复制链接]

26

主题

0

好友

5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5 09:05: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政治阴影下的女性成长



——观影片《我在伊朗长大》有感









去年的时候,我一个人站在“博库书城”看完了一套四本的漫画书,就是伊朗女插画家玛嘉·莎塔碧的《我在伊朗长大》,三联书店出版的,看得我泪流满面。这四本书分别以《面纱》、《安息日》、《流落奥地利》和《回家》命名。今年,莎塔碧自己做导演将这套书拍成了电影,听说还入围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与墨西哥影片《沉默的阳光》并列获得评委奖,但此番在奥斯卡却“落马”了。



片子我其实早收藏了,也就昨晚突然来了兴致,取出来看。影片的艺术风格极强,跟原版一样,有喜剧的地方,有悲情的地方,但总体显得“硬”了些。看书的时候,线索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因为作者将其成长历程用一个个小标题框起来,从一则则小故事中看到了其在小家庭、大国家里的那种立身和所思。古话说:居安思危,而这部很浓自传意味的漫画书,却让我感受到动荡年代里的不安份,这种不安份出于对祖国的感情,一方面也是出于个体青春躁动——她对政府所作出的对女性在公众场合的穿着、行止上的制约有其自己的看法,而且她的胆大使其个性不受压制。虽然个体反抗的力度如此之小,她的“出格”确实也让我感受到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结尾对祖母护乳一段来看,她重申的这个小细节让我看到了女性在伊朗的命运是如此可怜……这也是跟原著有所出入之处,影片也许加入了更多女权主义的意向在里面,而漫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捆绑起来。



在电影中,故事从车站开始,已长大成人的玛嘉娜因为护照问题羁留车站,一边吸着烟一边陷入了回忆。于是画面也从彩色切换成了黑白,莎塔碧的功力在于将黑白插画的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黑与白不是纯粹的,有光影的交糅,还有砂砾一般的渲色,在表现人物或过场戏时,她一般采用剪影的方式,以一种绝对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政治氛围的阴冷、恐怖。同时,东方艺术中的线条运用得也十分自如,像表现父亲朋友经历的那段,有海浪的地方全用了拼贴、装饰效果的图案来展现,还有关于国王的小故事则用“皮影”一样的手法,因此极具了东方艺术特征。可以这样说,这部影片绝非拍给小孩子看的纯粹意义上的动画片,而是女性意识在政治压制下的自我放逐与抗争,通过成长的形式,带出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有参与感——世间的情感是共通的,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历像玛嘉·莎塔碧那样的命运,但能够如此之近的接触她的情感命运。当她流落奥地利街头,当爱情甩了她一记耳光之后,她在街头露宿,并患上肺炎经抢救醒了过来,她打电话回家,母亲说:“你回来吧,不用说任何你的事情!”她在家的怀抱中得到宽容与庇护,可是这个她所深爱的家却处于国家水深火热的命运之中……



国家实行宵禁,禁止男女在夜里开派对,而热爱摇滚与美国文化的玛嘉娜和朋友们秘密进行着他们自己的聚会,最终有人爬墙坠亡,这种种被扼制下呈现的悲惨现象让她矛盾、沉默……为什么说她是不屈从的,此前她出国正因为她对学校宗教老师的公然顶撞,之后回国又切身感受到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当最后,她再次离国,无奈的眼泪洇湿了视线……

电影中少了很多“笑话”,也少了很多情节,比如与同性恋男人的同居、比如吸毒等都没有呈现出来,很多对战争的间接指责也被“砍”掉了,不知道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还是怎么地,整个故事的叙述节奏很快,很多对于感情的渲染方面不及漫画书来得强有力,至少书慢慢翻来,可以渗入自己的想法,电影却不允许。尽管作者兼导演已经很有选择性的讲述这个故事,该片上映以后在伊朗还是遭到禁映,被称为一部没有真实描写伊斯兰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片”,同样因为政府的反对,在以影响“泰伊”两国友好为由,在泰国曼谷电影节遭到了禁映的待遇。



不过,作者莎塔碧却这样评价自己的国家:“人们谈起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们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正因为此,创作《我在伊朗长大》对我来说才这么重要。我认为,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我也看过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以及拉希莉的《同名人》书中人物命运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命运,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们仍然挂念国家或者遵从国家尊严,不卑不亢的活着,我想,莎塔碧之所以要展现自己的命运,也是想告诉世界,伊朗人并非大家片面认识中的狭隘形象。至少在她之前,我还知道一位纪录片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知道伊朗人的生活、纯朴个性等等,现在,伊朗以一个女性形象再次矗立在我心头,我想,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这部影片是有震憾力的。

回归于曙光到来前——观《情枭的黎明》(又名《角头风云》)有感
回归于曙光到来前
——观《情枭的黎明》(又名《角头风云》)有感






这两天和同事换片看,想不到这位帅哥的藏碟还真不少,还都是盒装D9版本的,看得我大呼过瘾。我跟他换的则大多是D5的版本,我的以新片为主,他以经典老片为主,因为我看片比较慢,也才看了《出租车司机》、《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这几部。我跟他说,我个人比较喜欢阿尔·帕西诺、约翰尼·德普、米歇尔·菲佛、朱迪·福斯特,他便拿了几部片子给我:《祖和占》、《现代启示录》,还有《燃情岁月》等等。先看的是《角头风云》,很为里面的情节所震惊,帕西诺的演技没话说,特别是他的眼睛,时而沉静、时而癫狂,在沉静中蕴育着风暴,在癫狂中埋伏着痛苦……



倒过来看——(应该先看《疤面煞星》,再看这部,不过两部片子也没多大联系。两部片子时隔10年,帕西诺的演技精进一层,这些有待二次观影后再作分析……)



《情枭的黎明》



这部片子的名字大概没有什么意象,我记了几遍仍然记不牢,倒是牢牢记着它的英文片名——Carlitos Way,当然,它的另一个中文译名要俗得多,却好记——《情枭的黎明》。


故事讲了一个坏人中的好人。帕西诺饰演的卡力托在黑道律师大卫的帮助下减刑释放,之前他是黑道中响当当的人物,这一次他打算洗手不干,可是迫于还大卫人情,替他去水牢救大毒枭,谁知大卫早已不是以前那个纯良的律师,而成了收受黑钱、置他人于死地的暴戾狂徒。当然,影片有“软”、“硬”两道线索构成,“软”的一面是帕西诺出狱后追寻自己以前的女友吉儿,试图重谱旧情,当他在大雨滂沱的阳台上打量对面舞蹈房中翩翩起舞的吉儿时,那种硬汉式的柔情就在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也因此,他与吉儿的感情线索成为整部影片的一个终极点,也即戏剧结局部分的一个“悬念”(昨晚看书时,发现“结局”不等于“结尾”);这条线索中,他在与吉儿复合时感情经历了一点波动,吉儿并非他想像中那样,在百老汇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舞技,而恰恰是在色情酒吧中跳脱衣舞,这种前后形成的反差对卡力托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实他对女性的感情是特别纯洁的,别看他经营黑道生意、杀人无数,但对感情的奢望中他唯一不愿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女人被尘世所玷污。吉儿却很淡然,她对他说:我只是跳舞而已,为了生活下去,但我的身体是干净的……这就显然把生活这一道关卡给活生生拎到卡力托面前,他有心从良,但却摆脱不了黑道律师大卫的怂恿,最后落水。吉儿反复劝他不要与大卫同流合污,但出于一种江湖上的道义,卡力托答应大卫去水牢救人,却没想到这仅仅是借口而已,最终大卫却起杀念,将贩毒头头与其儿子置于死地,引来哥伦比亚黑手党的复仇,最后一场戏应该说一下子调集了我的神经。临近卡力托和女友吉儿约定乘火车离开的时间快到了,而他还要回夜总会处理一些事情,立即就被仇家盯上了。在火车场这场戏,真够惊心动魄的——这种让人捏一把汗的紧张感从夜总会开始就紧随我们的心理,然后在地铁,简直是死路一条的时候,又忽然出现一批巡警。到火车站时,离开车时间快到时,广播里又有列车员在催乘客赶紧上车,一面是敌众我单,一面是时间上的迫切,那种黑手党赶尽杀绝的追杀势头,让人心生寒栗。几个桥段的运用,很巧妙,比如卡力托躺在扶梯上从二楼逃到一楼,这时恰被二楼的胖子看到,一阵枪火对战后,他竟然逃离魔爪——这时警察也适时出现,制伏了那批党徒,可是还未等我们喘息,子弹射入了卡力托的心脏——那个在夜总会受尽卡力托嬉弄的小混混一脸邪笑结束了他的生命。这时卡力托刚露出的笑容一下子凝固在脸上,让我大为吃惊的是,我一直期待这个小混混的报复,因为前面有伏笔,但显然是太过突兀了,导演没有在此后有一点点交待这个人物的地方,突然出现让影片结尾感觉成了一出闹剧。但也许又是导演故意设置的,这样处理会让人意想不到。


应该说这部片子保持了一种冷峻的风格,在黑帮片中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但前部分对吉儿与卡力托的感情交待较多,在后部分却很少,只是作为一个结局的手段而已,难免会让人觉得遗憾。但几个人物的独特处展现得十分到位,特别是卡力托在那种事态矛盾之下的心理挣扎,还有在情感与对待友人、敌人的风格上都有其细微的层次感,比如他的心理展现上有极为普通的思想,有时跟一个平民百姓一样,有时又显出他的粗鲁莽撞,但总体上保持了那种江湖道义感,让人物的精神显现出“形而上”的风格特征来。


如果人物不可爱,没有什么盼头,也就没可看之处了。导演那种粉碎美梦的作法虽然有别于好莱坞传统模式,但是赚来的却是更多观众的怜悯之心。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教父》:黑帮家族交接史
《教父》:黑帮家族交接史





同事将他的“镇宅之宝”借给了我,是一套五碟的《教父》全集,各碟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主演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还有导演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头像,泛黄的底色配以人物黑色的衣服、严肃的表情,可以想见里面的剧情,是纷繁而沉郁的。它已然在西方电影史上成为经典之作。我想,它必然有其让人信服的理由,才能几十年如一日的被人谈起并且津津乐道。这位男同事还在我电脑上登陆一个外国网站,调出享誉世界前250名的电影给我看,Godfather位居第一,赫然在目。我既惊喜于这部影片的驰名和历久不衰,也很感激同事的这种慷慨作派。夜晚回家,将碟款款送入DVD机中,一张有求于人的脸在黑暗中浮出来,镜头开始推远……


教父”,在西方有着宗教和信仰的意义在里面,而且一直是历史传统遗留下来,在家庭、社会中担纲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他是众人信赖的父者形象,一个光辉而不可磨灭的高大形象——因此,当马龙·白兰度垂垂老矣的坐在我们面前,一脸沧桑与疲惫的接受他人对其的恳求,我们足以感觉到那种“父者”的威严和慈爱,然后故事就这样在一场婚礼中展开……婚礼其实是一个众人聚会的契机,也是整部影片对人物作一个粗略铺垫的一个起始。这时有一个人走进了教父的房间,跟他倾诉自己的苦恼。这位教子是个好莱坞明星,他因为在一个战争片里得不到主角而向教父维托·唐·柯莱昂发牢骚——结果,那个因为没有服从他旨意的导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左腿不见了。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阴冷手法或者说是暴力镜头没有在镜头一一展现,但就一两个镜头的交代,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一开始,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这位“教父”已经垂垂老矣,三个儿子,一个养子,就数最小的儿子迈克最有谋略,他身上没有二哥的懦弱胆怯,也无大哥的莽撞冲动,虽然刚出场时略带羞涩,甚至看上去很文弱的样子,可是自从他为了报复杀死毒贩素洛佐和警长以后,他身上那种坚韧与勇气就突现出来了。他在医院对重伤的老父亲的安排与照顾,令人动容,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那种情谊就在无语之中一下子崩发出来——这其实也是两代“教父”在灵魂上的契合与交接。迈克遇事冷静、果断,这从他守护老父亲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明明手里没有枪,却装作保镖的模样站在门口。当他决定去杀死素洛佐和警长那一场戏中,可以从他的眼神中摸索到那种坚绝,当其他人有犹豫时,他毫不退步。一切都如预想之中那般进行顺利,父亲也许正是从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身影,才在大儿子死后召开黑帮会议,提出誓死保护小儿子迈克的条件。他可以牺牲自己一个儿子来退一步求其次,这很不简单。马龙·白兰度的表演特别到位,将大悲隐于内心,却在语调、表情上面作一些小修饰,整个脸虽然埋在阴影当中,可是通过他眉弓的紧蹙和跳跃,让我们感知到了他内心极度的痛苦。


整部影片的风格是比较压抑的,并不明朗,但是从一系列的赅人听闻的暴力场面中,我们时不时能切实感受到黑帮生活的阴冷、残暴,但除此之外,是一个家族的团结合力、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情谊所在——这应该算得上是一部男人电影,里面的女性被搁置在不太显眼的角落,或者直接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这就显出男性身上那种坚毅、冷酷的品质,迈克自从继位父亲的“教父”地位之后,对其他黑帮来了一个“大扫除”,他的那种心狠手辣比老父亲更加彻底,当维托·唐·柯莱昂倒在自家的院地里,就此辞世,新一代的“教父”应运而生,迈克的所作所为,的确是做到“大义灭亲”的地步,杀死姐夫后,姐姐指责他。看到这里,令我不禁想到此前我看过的那部《疤面煞星》,有如出一辙的感觉。所有黑帮片,都几乎围绕着亲情与大义之矛盾而展开……


还未看完《教父II》、《教父III》,相信阿尔·帕西诺和另一位非常出色的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会让我们领略更多黑帮人士的风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5 06:2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