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7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 第二十三届黑蓝小说奖评委推荐语

[复制链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6 15:38: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凌丁推荐不有:


失败之书——推荐不有《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不有的小说《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以其特有的冷静缜密的文风,探讨了人生的失败这一普遍性的主题。

  读完小说的第一部分,我们对主人公景阳仍然几乎一无所知,不过在对一只双头蚁的描写中,第一次涉及失败这一主题,也暗示了主人公的人生遭际:

  那只双头蚁在视野中又出现了,一点点触探着前方的路径。那的确是两个头,但离那颗正常的头很远,在腹部,另一只头不是从蚂蚁的身体上长出来,而是咬进去。这是来自另一只蚂蚁的头。它怎么会在这里的?稍稍想一下,也许是这样,当战败的一方用上颚钳住这只蚂蚁的腹部的时候,另一只蚂蚁从侧面,将进攻中的敌人的头咬断了,但这只战败的蚂蚁并没有松口,而是把自己的头变成了一枚钉书钉,一枚勋章,别在胜利一方的身上,继续在这个世界上行走。

  在这一场景描绘中,失败者比胜利者更受叙述者的关注和认同。

  小说的第二部分让我们对景阳有了更多的了解——失败的职业生涯、失败的人际关系、失败的母子亲情,在对空拳的描述中重申了失败这一主题:

  “有时候我甚至想,空拳之所以去除身体的因素,就是因为它们也可以是为失败者准备的拳术,一个人即使失败了,他也可以把失败编织成招式……但真实的拳就不行,一种被打败的拳是没法把自己的失败收拾起来的。”

  在对空拳的执迷和热爱中,叙述者对失败的认同感削弱了——“但真实的拳就不行,一种被打败的拳是没法把自己的失败收拾起来的。”

  小说的第三部分在另一个人物沈兰元身上重叙了关于人生失败的故事,强调了失败的原因及其造成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比方说吧,有人在背后推了你一把,你发现自己这时正好踩在雷上,这时候,大部队也开拔了,你动也动不了,那人就置你于不顾了,走了,你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喊救命。”

  小说的第四部分讲述了景阳受伤后一次无力的短暂出行,这几乎就是景阳之前人生经历的缩影和之后人生命运的预言。不过,在小说的最后,叙述者带给读者一丝希望,像鲁迅在烈士墓前添加的花环:

  他走下床来,新开的花瓣十分饱满,由上而下,沿着同一根花茎,旋向所有的方向。一张从中间对折的纸片,一边搭在瓶口外沿,一边在瓶内,展开后,横跨那条折痕,写有一行钢笔字,收笔处能看到尖细的笔锋。
  “倒根蓼,又叫重楼。”景阳轻轻地念。


  吊诡的是,小说最末的这点亮色,在故事时间中出现在起始阶段,而第一部分“失败者并不松口……继续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偏执和倔强,出现在故事时间的结尾。“倒根蓼,又叫重楼。”——暗示了小说的时间结构,同时又对读者发出重读的召唤。

  主题之外,小说还有一个“复古”的特色,提供了“另类”的知识,展示了传统小说叙述者所普遍具有的博物学家般的知识系统和言说热情,当然,这种博物学知识的绍介与小说主题的契合是前提。比如小说提及的重楼这味草药,微苦,小毒,传说中可解蛇毒,被中医用来疗治癌等不治之症。世界的虚空和人生的失败,不也是不治之症吗?

  综上,不有以其小说《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以及他一直以来的小说创作)艺术地呈现了人生的失败经验和世界的虚空本性,以其博物学家般的好奇与热情投入写作,并在写作中展示了科学工作者般的精确和超然,再加上我个人的偏爱——“爱这样的loser,爱这些已然、即将或注定消失的脚步、隐匿的影子、遗忘的记忆、沉寂的声音以及不存在的故事与诗”,我愿意推荐不有为本届黑蓝小说奖得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2#
发表于 2012-10-16 15:38:33 |只看该作者

生铁推荐不有

  第23届黑蓝小说奖,我选不有的《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虽然有近40篇候选小说,压力很大,但我仍在较快的时间里收缩了我的目标范围,那就是不有、了小朱和余余的作品。
  余余的两个作品里,我更青睐《一个人的后庄》。《一个人的后庄》再次证明了我的想法,那就是,一个作家,一个作者,他不需要被迫地更换题材,拔高所谓视野。就写自己最熟悉最难忘的题材,可以永远写下去,并且总有一天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里是指小说的完善度)。
  了小朱的《兴善寺》和《两天》也让我暗自吃惊。我读过他的诗,也买了本《云中行的诱惑术》,但我不知道他的小说能写得这样流畅、老练、气氛出色。《兴善寺》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在于,小说开始的引言,也即那段诗,有点“蜜里撒糖”了。此外小说中有一些七绝,在网络上搜到过,不知是否借用(为了塑造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而去寻找符合他身份的诗。这也正常,我只是好奇,非贬义)?

  但我最后选不有的小说《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突然渐渐为不有的小说所折服。他的小说呈阶梯状进步,到了这一篇,竟给我一种“大师”的感觉(姑且让我们忘记这个称号在这个时代的可笑感)。
  《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就小说名字与小说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这个小说的名字明显要高于其他候选小说,包括《兴善寺》和《一个人的后庄》。

  这个小说教给我们何为描写、为什么要描写以及描写的语调、气质、步态对于一个小说为什么如此重要。举个例子:
  “暴马丁香开了。”
  就是这样一句话,结合小说的前后文,我认为它已经触到“描写”的最高境界。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段落的开头的句子!它很稳重,又不矫情,恰到好处,和小说的名字一样干脆、有暗劲。但它又像一束光、一声炸响。整篇小说始终控制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慢慢展开(或曰回放)。

  我在想,不有的这个小说何以和前面我提到的那两个优秀的小说有所不同?我凭什么选择这个小说?毕竟,实际上这篇小说的一些句子,特别是人物的对话,并不能算完美。我很难形容但又必须讲清这个问题。《一个人的后庄》唯美绵长亦有做人的风度,《兴善寺》奇诡同时又无比镇定,使我在阅读中不断回想自己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但我仍觉得,这些来自于小说的实际上关乎人类本质的心灵抚慰,仍然是浮在小说自身之上的——这正如一个人的美貌,很容易先于这个人的气质而浮现出来,立刻吸引人眼球,让人怦然心动。而《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在一个更高的“法则”上以几公分的高度超过了其他小说——不是因为它更古怪,不是因为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有话非不好好说的小说。
  这个法则是什么呢?就是我认为《你以前是做什么的》这个小说,它的容貌没有脱离它的气质,它的举手投足都将容貌和气质牢牢拴在一起。我想可能我说的还是小说语言——叙述、描写等等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4#
发表于 2012-10-16 15:40:07 |只看该作者

冯与蓝推荐马耳


  作为一位几度获得小说奖提名的作者,马耳的作品已经具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质量保证。这一次,我很高兴地看到,马耳以异于往常的跳脱笔调创作了《旋风女或一条小巷的幻觉》。当然,这一改变并非转眼之间,早在阅读《铁蒺藜与太阳花》时,我就曾惊艳于出现在一个姑娘手中的几朵荷花,“像魔术表演中飞出的鸽子,出其不意地显得鲜艳异常”。这一鲜明的意象似乎预示着马耳的创作从强行切入陌生人群感知疼痛的苦行,逐渐过渡到一个视角相对宽阔,语言更具活力,因而情感层次更为丰厚的境界。同样是书写对“性”怀着隐秘热忱的年轻男子,从早些年作品中神秘压抑的幽暗描述,到如今的拉远距离,释放控制欲望,使之更为简洁抽象——马耳对人性的观察与刻画始终入骨。那些充满了纠结、抵御、拒绝等等行为的场景被实实在在地、一笔一划地合盘托出,穿透作者对于自我意识的迷恋的表象,它们能够让人体验到一种来源于生命深处令人恐惧却又无法抗拒的不可知力,它冲动地指向黑色深渊,让人相信即将呈现的是更为极端的暴力叙述。然而往往又是文字中裹挟着的另一股谦卑甚而至于消极的反向力量消融了因前者的巨大张力造成的不安,这一过程导致了不可知力的滞留,于是它们变成了只存在于观察者脑中的意象。马耳笔下的主人公们,常常身陷意象们的重重包围,无论是选择突围,还是继续停留、徘徊,在痛苦不堪的情绪中飘荡,他们始终不放弃对周围人事物冰冷的观察——仿佛这才是他们存在的最合理的方式。在《林中的诱惑》中,作者的笔调在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外,又渗透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柔软,也许人总会屈服于童年记忆?总之它打动了我,连同《旋风女或一条小巷的幻觉》一起,这两部小说,我认为是马耳新近创作的精品。这次黑蓝小说奖,我推荐马耳。
  其他作者,如卡萨尼诺、阿穗、林思南、王子、余余等,也都让我读到了与文字纠缠日久深长的决心和漂亮的语句,在此致以谢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5#
发表于 2012-10-16 15:40:47 |只看该作者

shep推荐不有

  推荐不有的这一篇,是在反复权衡了马耳与阿穗之后决定的。因为,他们最近的三篇小说,在内里是非常接近的。而不有处理的则更好一些。实际上,他们这三篇都是由心生情——但在由情返心并照度在心这一点上,不有做的更好些。就是说,在回到心的这个度上,不有处理的更有力:小说主人公多重的、复杂的心态和张力以及张开之后的再度吸收,过程完满。其所体现作者意图的表达不仅能沉下去,还有收蓄。不有语言上是有生气有情调的,特别是他这一篇在结构的运用上也加强了小说的全局气韵——尤其是,他在有形中表露出无形的繁芜,这一点很好。
  马耳现在转得方向是对的但仍需消化反刍。阿穗也是需要继续锤炼。事实上他们俩人都处在一个非常接近达成(现阶段)自身成果的一个临界点上。就还差一点点。但这一点点,只能通过他们自己去突破。
  余余和朱雨薇,我还在观察特别是朱雨薇,她现在也还在变;余余是气太满,他需要一些尖利的东西刺破自身过于满持的气,落进更充实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6#
发表于 2012-10-16 15:41:05 |只看该作者

洪洋推荐不有

  《你以前是做什么的》让我对于这些曾在别的小说里出现的陌生东西(新鲜的动植物或其他)产生了非趣味类的兴趣,这些新鲜物种不再只是新鲜,而开始拥有一个背景(战后),“背景”给了小说力量,但不有也并未把赌注放置于小说背景投射出的悲情之中──毕竟不有不是塞林格,也不是海明威。只是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个背景,以及“战后的人”,它们使小说产生新的意义,并使其有了新的指向,“倒根蓼,又叫重楼”的定义和指引,使小说由上而下,沿着同一根花茎,旋向所有的方向。其实我想说的是,早在为《报平安》写的评论怀着的就是一颗小说奖推荐语的心,我那不多的真心话基本上都说了。出于一些原因,《报平安》暂未能在黑蓝论坛发表,而《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与《报平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小说,但就是从不在同位置过分的停留使不有留给了我们越来越多不同的印象,和感觉,但“他和他的小说,形成的是一种垂直体系。沉重、不透风的记忆感,他抓住的是日常中零散的不起眼又容易扎在穴位上的细小体验,这种有意的收拢和归集使阅读他的小说能产生一种使阅读者可以进行日常思考的功能”的感受却仍然延续着。尽管我个人认为《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在对话环节可以打磨得更好,但对比起这期小说奖其他候选小说,不有的这一篇仍是最好看,也是可以给我最多期待的。对于夸奖一位小说者来说,读者式的期待是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7#
发表于 2012-10-16 15:41:40 |只看该作者

X推荐不有


  提起不有的小说,我立刻会想到《异禀》、《退居》、《球友们》等一系列精彩的作品,他的小说有着一贯的注重语言的特点,这是我最为看重的素质。我想黑蓝小说奖的某一传统,即是表彰注重小说语言并给予出色处理的作家。在这次入选的几十篇作品中,不有的《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在这方面以语言风格明确统一而更甚一筹,我将这一票投给不有。
  在上一届小说奖推选魏虻是因为从魏虻的小说中能看到她我行我素的蓬勃活力,而不有的小说,则永远存在对事物的精细关注。这种特点长期地存在于作品之中勾勒出两位作者某种固定的写作气质,有时你会感到,他们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作者。这种印象来自他们各自明显的语言风格。在不有的小说中,更容易看到他将话语探及事物的细微之处,小到一个词的选用,在绝大多数写作者会一带而过的时候,不有恰恰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他的奇异之处。这不仅表现在《你以前是做什么的》这篇小说中对动作、对植物、对动物的细致观察中,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单纯的观察癖好,而当他的小说中像“越过门洞,回望石墙,一块儿没有任何题字的匾额就骑在月洞双门之上,变为发亮的印堂。”这种聚焦明确绝不含糊而又形象生动的句子俯拾即是的时候,他那种细致观察便因有了精细明朗的表达而形成自然的风格。他的小说既有充满奇幻色彩的《脱轨》、带有散文意味的《球友们》、实验色彩浓郁的《退居》又有以故事线索为推进的《报平安》,形式不一而足,而这些作品,无不是具有精微细妙的特点,这就是一个作者的语言能够超越故事、题材、主题而被稳固保留下来的性格,这是小说中最为本真的闪光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主题

13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8#
发表于 2012-10-16 15:42:37 |只看该作者

魏虻推荐马耳

  马耳的作品是需要一些理论辩护的。在其他作品极力追求统一性、平和、静穆这些特征的同时,他抵制了被很多作者为了取得上述效果而毫不犹豫,或者说毫不反思地适用的一些准则,比如清晰、真实、有心灵慰藉的功能。相反,马耳的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没有趣味,枯燥的超现实景象,人工性质,扭曲变异的叙事空间、擅长制造冷冽专制的诗意。《旋风女或一条小巷的幻觉》第一句:“她跳了起来,轻轻地朝前一跃。这一跃所能达到的幅度已经超过了常人的能力,然而她本人并未察觉。”《挂在椅子上的人》的头两句:“她朝着他望的地方望去。那儿只是一片荒野而已。”这些对一篇小说来说无比重要开头句无不以营造强烈情境张力为目的,他提醒了我们,马耳制造这些是一些寓意模糊的绝对王国,它们晦涩,将语言魔力置于语言的内容之上。这是一个深渊,他强迫你关注一些你过分熟悉由此根本不太愿意再次花时间去注意的细节。比如,口水——“会留下一个不小的鲜明的印子,慢慢渗透着扩大”①;一个性格特征模糊,姿色模糊,无思想的女人的肉体——“她的臀部,正朝向着他,展现出一片黑色的模糊的截面,但他仍能从那截面中辨认出两个浑圆的体积来。她的身子,侧倚在门框上,凸显出乳房的形状,但在此时,以这样的姿势斜靠在门口,那乳房的形状就被门外涌入的光线照耀着,而显得模糊,甚至淡化了,能看得见的,只是一条象征着女性特征的曲线。”②。这些毫无意义和审美内容,更亲近隐秘幻想而脱离实物、让人无法忍受的枯燥细节像无法回避的现实一般,以小型文字风暴的形式在小说中密集地出现,不断干扰故事。它使人体验到一种末世之感,彻底的无望。读者被牢牢锁在一长片没有指向的可怕焦虑中,深陷在无法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却着实痛苦不堪的对欲望的焦急等待中。也可以说,他的作品使人反感。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的作品显示出的是一派强烈而且风格比较成熟的现代诗特征。风格成熟这一点在马耳这里需要被强调,正是风格稳定提供给了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力量,确定了马耳作为一个小说作者不可能被忽视的存在——这种执着的强力向我们证明了马耳意象写作的合理程度。简单取出他的某些句子,我们就能看出这些句子所具有的特质应当归于抒情诗,而不是单纯的叙事文体,“那是一面空墙,墙上什么也没有。”③“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我对生活的唯一期望就是闭嘴。”④“他重复着这句话,像是在对这句话表示赞同,又像是在对这句话表示不理解。”⑤。这些句子中弥散出了大量灰色的、毫无必要地过分激动的消极意象,怪诞但毫无亲和力。这些幻象充满了反常地膨胀开来的大段细节(限于篇幅,无法例举)。某些时候,他甚至敢于赋予几个细节以核心地位,正像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以由一点意象不断扩张渗透最终成篇的印象一样。这时候,这几个寥寥的细节排列成某一个单调、脱离现实到几乎抽象的阵列,突然就疯狂猛烈地扩张起来,形成类似《旋风女或一条小巷的幻觉》和《挂在椅子上的人》这样的格局。除此之外,还必须提到他的语言,他的语言的矛盾性质和他的枯燥然而坚定的行文步法同样突出。它们几乎半自动地出现,我们看不出操纵这种语言的情感,只能跟随,毫无向发出意识者提出疑问的可能性,作者甚至也并没有向我们发出赞同的邀请。面对这种霸道专制的语言我们没有必要跟上他的节奏评判。而,这种语言让人很无语的最矛盾性质便是:它滔滔不绝的描述和它实际指向的空虚居然并行不悖。我们在他为呈现他头脑中不和谐意象不断铺设的语言中等待,最后总是发现我们每一点对意义,对同情感受,对交流壁垒打破效果的期待完全落空了。然而这恐怕正是马耳小说高明的地方。
  无论如何,虽然我自己绝不可能喜欢马耳这类作品,倾向于反感并认为它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它们形态突出,重要性毋庸置疑。本届黑蓝小说奖,我推荐马耳。


①②③④⑤分别引自《林中的诱惑》、《林中的诱惑》、《双生兽》、《旋风女或一条小巷的幻觉》、《挂在椅子上的人》。

点评

魏虻  您真好呢,这篇有许多概念没厘得很清楚,有些词不准确,再看就很想改动。马耳的作品很特别,需要动用许多否定性范畴内词汇定义,我也是真心分析马耳才看出他表达意向的确重要性、特殊性,不过他还不够完善。  发表于 2012-10-18 12:02
凌丁  喜欢魏虻的这篇推荐词。  发表于 2012-10-16 18: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4-5-14 08:44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