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生铁</I>在2006-4-2 9:00:43的发言:</B><br>
< >用此篇这样的风格去写一个中国市镇家庭及人物的一些淡淡情节,倒未必不行,如果做好了也另有风采!</P>
< >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抒情”的部分用力过甚,过尤不及。</P>
< >建议作者放松,心态朴实一些,或许有好处。凡是内心的、抒情的的描写,都建议用广播小说的方式朗读,让自己听,或者让别人听。很自然就能发现问题。</P></DIV>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当时的情况是(大概一年前,)随着东方文学教程的进度,系统地阅读了川端康成,包括温泉通讯一类散文数卷。加杂红</FONT><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柯文学课上讲述的一些日本风情。后来的阅读纯属偶然——哈金对于历程碑式的作品的推崇,以及一个西班牙小说家伊巴涅斯的《芦苇与泥塘》等的启示,构成了动手时的“解释集团”,而倒向抒情的。这些东西和眼前的拙作就混成一起了。我想根本的问题在出在语言上。</FONT></P>
<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朗诵据说是一种很绝妙的办法,红柯建议把所有的作品都加以朗诵,以发现问题。但从来没有试过。至于红柯本人的作品,我不是太喜欢,他在新疆生活过十年,我想他是一个用脚写作的作家。</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3 14:46: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