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6-7
- 在线时间
- 32 小时
- 威望
- 243 点
- 金钱
- 4055 点
- 注册时间
- 2014-5-1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57
- 精华
- 0
- 积分
- 13
- UID
- 89659

|
本帖最后由 此岸 于 2014-10-17 13:16 编辑
马原的书
手里有马原三本书。
就中文写者来说,我书架上很少有三本以上的书为同一活人作品(不计合集。另一位是冯象。还有几位是很快去世了的人,比如木心、黄仁宇),不过,已逝写者的套书、全集、不同版本,倒是很多(甚至还有重复购买的情况)。
记得某中文系教授说过,大部分书籍要在图书馆至少凉上五十年,才不会浪费读者时间。呵呵,幸亏教授不写小说,幸亏自己不写书,幸亏做专业搞咨询有期刊专利足矣。不过还是常常后悔看了谁的什么书,却连写者和书名都不好意思提及。当然我不会怪写者、卖者、出版者误人,并且还会主动去读那些误我的写者写的下一本(或另一本)好书,以及光顾那些虽然经常误我也能偶尔做几本好书的出版社销售部。没有比如。
第一次知道马原是二〇〇一年暑假。在书店偶然看到《两个男人》,黑色封面上有大眼礼帽汉子和一枚秃顶后脑勺的素描画像拼贴在刻有史前纹样的石块上;书名四个字手写,是那种常见的流畅的行书钢笔字。我对手工成分比较大的封面设计经常好感(比如范用、张守义、钱君匋做的书),于是拿起来翻看,很快被里面十几张速写吸引了,人物、群山都生动,街景、院落也亲切。后来得知画画的是出身鲁美的于小冬,在西藏教书十几年,不久前混进天美。其画山的办法和自己以前的涂鸦比较接近,绝对属意外惊喜。
然后才开始看里面的字。那篇序是马原同学写的,不长,觉得这俩兄弟很好玩。开篇的《小说百窘》据说后来很有名,不过给我的印象是圣经、帅克、加缪、红字、海明威和窄门自己也读过(白鲸、普鲁斯特至今未读),而且他还喜欢画画和林散之。所以又匆匆看了最后一篇自传性质的文,就合上书奔收银台去了。出来书店到对面茶座叫了杯咖啡,很快把书看完,发现序作者说的不假,马原说故事一流,讲道理完全不入流。集子里的虚构和真实故事乃至复述别人的故事都很好看,但关于小说和日常的议论与抒情都很粗糙、混乱。
马原把小说这个行当描述得很不景气,他自己也久不写小说,却跑同济大学教学生欣赏小说去了,所以就没了一睹那些传说中的先锋小说的冲动。好像当时市面上也确实没有卖,电子书才刚刚出现不久,尚处于普及中外名著阶段。转年看到《阅读大师》出炉,很像课堂讲稿,故事会般好看。里面提到的那些小说家和作品还有大致印象,但马原的讲法有自己的条理、主张和线索,有些感觉比自己琢磨得有意思、有意外,就买了回来。当时想,这家伙在体制内造小说怕是彻底没辙了,但讲小说估计比不少中文系教授强,因为讲道理的技术明显长进,说故事的能耐依旧高强。
又过几年,在一个临时开张又很快倒闭的旧书店里,花三块钱买到一本很像是盗版的《上下都很平坦》(我一直听别人介绍说是上下都不平坦,汗!),终于发现《两个男人》里若干虚构人物的前世(或是本传),觉得三十年前的人事场景充满具象、过程和质感。于是产生一个至今挥之不去的印象:上个世纪写小说的马原和本世纪讲小说的马原是两个男人,他们的交集愈来愈少;换句话说,他们俩再也见不着了。
马原可能退休了。他那最近两部长篇,先凉在图书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