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8-4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042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929
- 精华
- 0
- 积分
- 1057
- UID
- 184
 
|
以下是引用王晨在2003-11-27 14:21:43的发言:
ZEN的这个帖子很清晰.我一直想弄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佛教东传对于中国哲学是否有着影响?它融入中国是以丧失什么为代价的?这种丧失与中国的"非清晰性传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思想的主流传统是以非个人化的道德伦理为中心的,佛教传入中国,在大众中的流传并非是个人直面宗教本身的内在体悟,最后还是与非个人化的道德伦理有关,并借此寻求在现世的好处..这种流失与中国的非清晰性传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中国文化的主流传统.
还有,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和工具,真的能建造一个公共的没有歧异的平台,并由此把握佛的精神内核吗?是否消除歧义就能把握佛的精神内核?虽然ZEN上篇文章的不协调逻辑使佛教特有的逻辑得以清晰化,但那种非逻辑表达方式的层次性却丧失了,佛教的悟是否在某一层次上一下子到达就是它的本意?我个人觉得,到达的层次性是必然经历的过程,从高层次的角度看低一层次的不可能不能取消的,在低层次合理的东西是必然经历的,走过它以后才能取消这个梯子,但我们不可否认在梯子上的脚步..逻辑表达的清晰性容易进入一种简单的平面化.
"能够发展和精化,是一种真理有生命力的表现。"真理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多个可能性上,就象流动的水流有几个可能的方向,佛教的流向同样也具有几种可能,或者可以抵达个人内在的宗教体验,或者可以结合异域的文化成为一种可能的生存方式.分析哲学对它进行的逻辑阐释,力求少歧异的进入公共领域,这个工具是一个强有力的水渠,让水流在一个可能的方向上流动,这种流动就是真的有生命力的方向吗?
首先,关于“非清晰性的传统”,是你和xxchen说起的,所以,我说“如果这就是中国的‘非清晰传统’,那么这种传统还是见鬼去吧”,此乃虚拟条件句也。
其次,你说佛学在中国之走样,是由于中国过于讲求现实效用的文化主流,这我完全同意,可以历史为证,类似净土信仰的支流,在其他佛教地区都有,可是,惟独在中国得成霸主,最终以“禅教合流”一统天下,的确是广大本土教众先天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结果。
我之前就解释过“我今所说法,其实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的意蕴,佛典的一切论证,皆是将修行者逼离“此岸”的舟筏,关于“彼岸”,则无一言可置,所谓“佛的精神内核”,俱在仁者自性中,循八正道,则“冷暖自知”。
佛学的价值内容肯定包含着“抵达个人内在的宗教体验”、“结合异域的文化成为一种可能的生存方式”等等,但是,以逻辑技术以明晰“筏喻”的论证结构,这不是我的首创,在中世纪的印度已经有了一大批先行者,记住这些闪光的名字:龙树、马鸣、无著、世亲、陈那、法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