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一个问题。你是想告诉我蒙太奇吗?我对DOGMA 95的理解并不是你们那样。谈DOGMA 95我就不会谈《白痴》,不会谈三部曲,我也许会应该谈丹麦,谈欧洲,谈北欧,谈宗教,谈反动,谈性爱,谈同性恋,谈地球,谈水,谈太平洋。</p><p>现在还来很自淫的谈作品我会觉得很没意思。当然我们还是会谈,不然我们的生活会很没意思。这样吧,如果我们继续往深里谈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一个窘境。我们也许可以来谈谈这些艺术家独特的图像世界,谈谈他制造的这个“标准”,在以后的几十年会不会成为一条法律?!这个完全可以消解掉某个作品中所有层次分配的“现实意义"</p><p>跟你谈到这儿我想到几年前我接触丹尼尔·布伦的零度绘画时,也纳闷,我不懂,基本上不明白,当然也许是因为我对建筑,对物理,对天体理论的知识长时期缺课。但起码,我感觉到在中国零度绘画是失效和无解的。中国现在产生不了真正的作品,为什么?因为还产不出艺术家,我并不是说先有了艺术家才有了艺术品,我觉得艺术家和艺术品最终都是艺术世界的浮点,他们可以是浑然天成的,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这都无关紧要。只要质量够好,你可以在羊水里自由的徜徉嘛。</p><p>至于VIDEO和FILM,我从来没谈过,这个话题我觉得不需要谈,但我还是概念的说一说吧,一个是影像,一个是电影,一个推行的是图像符号的深浅推进,一个推行的是谄媚的叙事(没有褒贬)。你也许会说电影语言里有非线性的叙事技巧,这个当然。但这和反审美的价值取向是一样的——反审美最终也还是在审美。而电影,无论如何都是在叙事(叙事的概念肯定是广袤的),你看《悬丝》和《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夫》,就能感觉到这种区别,说不清,但我们各自心里都有数。就像小说,如果“失去意义”的游荡,就成了文本艺术(Documental Art)。</p><p>甚至看中国,我们看杨福东,再看其他的中国导演,这区别太大太大。今年我在上海看杨福东的《断桥无雪》,8个巨大的投影仪,全黑的空间,分段的数字帧频打在幕布上。VIDEO影像的展出方式也不可能选在电影院,当然如果是以观念的方式选择场景则另当别论。而黑泽明,安哲,格林纳威等等,他们的作品本身,时间和物理,乃至密度都已经饱和,也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手段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事实上也不可能。这个谈得有点远,而且我第一次跟人这么来说电影和影像的区别,显得特别不靠谱~~~~~~~~~~~~</p>[em1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1 0:24:5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