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茸毛皂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O型彩蛋

[复制链接]

16

主题

0

好友

37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1#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我觉得不协调的问题确实存在,并非这么严重</p><p>应该是转换过速使读者有点不适应,而且最后那一部分所占比重不大,显得单薄</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5

主题

0

好友

2167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2#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好。</p><p><a href="mailto:gufengwenxue@126.com">gufengwenxue@126.com</a></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3#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茸毛皂荚</i>在2006-10-13 2:14:11的发言:</b><br/><p>七十年代人对于六四,以及六十年代人对于文革,都是在童年末少年初管窥到一点政治的残暴和阴暗。虽然只有一点,但这种在深处的恐惧感受几乎终生不能够被消除,即使大部分时候它以蛰伏的方式存在。因此从理想读者层面上来说,如果这篇文章读到双规一段还觉得有些贫,读到倒数第二段觉得有些煽,是些相对来说年轻的人,也是些相对来说幸福的人吧。</p><p>倒数第一段以及猛犸说的问题是真的存在。文中有些林少华版村上春树的经典句式,如“没有办法不时时刻刻感受到”“明白的。明白”“非如此不可”等词组,以及失落之极侧耳倾听电话的姿态。我在下来自己的稿子中已经做了修正,谢谢大家的提醒。</p><p>也谢谢六点亡羊的批点和维护。取这个题目是因为想写个小型的字母系列,几年来,散乱地大约成了四五篇。我给你邮箱里再发一篇?——如果不以读他人小说为苦差的话。^_^</p></div><p>据理力争、发现对眼的读者,这事儿挺好的。</p><p>就文论文吧,事实上我不能理解文革、64和文中的双规有什么关系,也不能理解政治残暴和双规有什么关系。双规在我看来就只是事实上的惩罚手段的前奏,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党纪立在那里也总要用的吧?这跟人们的出生年代有什么关系呢?跟所谓的政治又有什么关系呢?最重要的,政治残暴什么的,跟你这个小说又有什么关系?老实说我没看出来。在小说上,前面部分许大海有了多次关于高跟鞋的贫嘴、关于警察的调侃、关于卖片子和买树苗的口角交锋中时隐时现的躲藏和显露、关于陈述秘密时的心机拐弯和讨巧,以及在描述这些时所采用的语感、人物声音的“松”,都足够让读者误解“高山大海”的事是许大海添油加醋胡诌出来的。当然这不是说许大海这个人物让人讨厌,也不是说你这样的文风让人讨厌,而是,贫,确实是存在的。人物声音的“松”,也是存在的,比如“真的真的。哪里是胡说。弄得我奉献爱意之外,要奉献敬意”以及“宇宙级前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美妙绝伦、那是天才!真正的天才”等等夸张的词,如此密集而出口时顺理成章,怎么不让人心生怀疑呢?事实上、贫和松都不要紧,关键还是在最认真的那个地方,你不能让读者有所误解、并且还有证据误解。而一旦误解存在,那些煽就会显得矫饰——尽管单独拎出来看的确很好,可在整篇小说的大背景里形成对比,矫饰感就被映衬出来了。</p><p>有明确感受政治、历史的自我负重,总觉得自己站在历史、政治的高度观察幸福、观察人生,也许这的确就是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而事实上,自己背负着的东西,别人也在背负,觉得自己有历史、政治负重感的,可能有些太自恋了。而这,又跟别人是否年轻、是否幸福无关。</p><p>虽对你的话有反驳,但都是针对小说层面的,还欢迎继续探讨<img title="em07"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heilan.com/forum/Skins/Default/emot/em07.gif" style="CURSOR: pointer;"/></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4#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双规是一种采用非正规法律渠道、使用党纪让当事人自我交代的方法,在我国得以奇怪普及。一般是以禁锢个人自由、断绝联系、规定期限以及心理施压等等手段,获得犯罪事实交代,不符合人道主义以及现代法律刑查获证手续。说起定义,大概很苍白,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是有想象力的民族,大概什么都干得出来。刑讯逼供之于农民工,和双规之于党员,是同等耻辱的事情,只是后者受到的关注较少。强大压力下所产生的后果,在文革时是大量自我洗清的自白书、胡乱攀附的诬告信、被迫认罪、自杀以及他杀的发生;在六四是遮掩起来的恐怖清算;在现在,也并好不了多少(比如会发生环保主义者从此消失不见的奇怪事件)。政治的阴暗,用一个词可以自我测试:“可大可小”。若不惧怕这个词的,还是我所说的,是年轻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样的读者一般说来读到简约处理的最后几段时,会因为对双规等预置词语的理解程度问题,容易轻飘地过去。</p><p>接下来再说说小说层面的。让作者去阐释自己的小说,总有些尴尬——这就象拿着玫瑰花的青年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解释自己到底是何居心。呵呵。在小说里,许大海的调情如流水一样不断洗刷着故事。每次想深入某些东西的时候,因为他的缘故,猛子都扎不下去,又浮华地冒头上来。最后他被云峰的命运一家伙打翻,大约就是这样的故事。云峰让他终于直面了他一直含糊其词、与之为伍甚至还有点觉得自己百毒不侵的真正黑暗的东西,陡然间冷汗淋漓。你说的很对,云峰是认真起来的关键。云峰的身份问题,其实有伏笔,阿巧也认识少年的他:“<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阿巧说她外婆就是我老乡,她还在我老家念过中学,现在也每隔几年回去看看”。在后段没有再次点明 (或者说干脆忘记了原来的设置),是我的疏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为什么最后如此简约,哪怕不惜为此造成误解,让我想想。原因真是很难以说明。就这样写了。是连我也不愿意面对,希望就算轻飘地过去也好?过段时间我重新看看,呵呵,不合适就再改。</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15:55:51编辑过]
需要更多凝聚精神的时刻。需要养成稳定工作的习惯。需要更多地和人交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3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5#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我想到的还是传统——————————————————————文学期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6#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茸毛皂荚</i>在2006-10-13 15:50:17的发言:</b><br/><p>双规是一种采用非正规法律渠道、使用党纪让当事人自我交代的方法,在我国得以奇怪普及。一般是以禁锢个人自由、断绝联系、规定期限以及心理施压等等手段,获得犯罪事实交代,不符合人道主义以及现代法律刑查获证手续。说起定义,大概很苍白,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是有想象力的民族,大概什么都干得出来。刑讯逼供之于农民工,和双规之于党员,是同等耻辱的事情,只是后者受到的关注较少。强大压力下所产生的后果,在文革时是大量自我洗清的自白书、胡乱攀附的诬告信、被迫认罪、自杀以及他杀的发生;在六四是遮掩起来的恐怖清算;在现在,也并好不了多少(比如会发生环保主义者从此消失不见的奇怪事件)。政治的阴暗,用一个词可以自我测试:“可大可小”。若不惧怕这个词的,还是我所说的,是年轻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样的读者一般说来读到简约处理的最后几段时,会因为对双规等预置词语的理解程度问题,容易轻飘地过去。</p><p><p><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span></p><br/></p></div><p>这段话是不是可以说暴露了你过重的“政治惶恐征”呢?政治的阴暗,不是一两个小说可以说清的,更不是一两个小说可以解决的。小说自有小说的作用和规律,它跟政治无关。就算是政治题材的小说,也仍然跟“政治”(广义的)无关。</p><p>我想,就双规这个词和其指代内容的了解程度,你未必有我清晰。但这个词在我看来跟“强奸”、“杀人”以及“罚站”、“罚抄”是一样的。它不亲切,但也不可怕。如果说双规给人带来的“隐蔽的迫害性”是恐怖的,那小学生被迫接受“罚抄”、“罚站”的恐怖和伤害也不是小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不知道你面对“杀人”、“强奸”这样的词的时候会不会感到“震撼”感到“愤懑”,还是现在看到它们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为什么我们必须对“双规”有感觉而对“罚抄”可以孰视无睹?假如不是因为私人原因的话,那这个人文关怀真是太博大而虚泛了些。话再回过来说,那些没有被双规的,不能说没有错误,但那些被双规的,100%有问题,这也是当下的一个事实。再往后说,被双规的人,并没有多少受到严格的按照法律条文规定的惩处,被双规,实际上开始承担着一定的惩处了,这就使“双规”在客观上成为了一道护身符。</p><p>坦白地讲,我并不喜欢小说里掺杂着政治元素。对政治,你我都了解多少呢?而且就<strong>这个小说</strong>而言,它跟政治之间的关系有那么密切吗?看不出来。假如说有,那么我相信描写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的小说可以打上“维护妇女权益”的标签,一个讲小说被父亲打的故事可以打上“请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救救孩子”的标签,这显然是荒谬的。对这个小说来讲也是。这个小说的优点,绝不是它的政治性,相反,想表现、想告诉别人它的政治性,是很不理智的表现。</p><p>不要仇恨政治。不要怨恨政治。不要妖魔化政治。不要妖魔化跟政治相关的一些词。如果政治使你感到恐惧,请到“权力”和“利益”那里寻找答案。如果“双规”让你感到恐惧,那么——请把它放在心里。</p><p>背景链接:</p><p>双规——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p><p>48小时滞留盘查——执法机关有权对相关嫌疑人进行48小时的无条件禁锢人身自由的盘问。</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37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7#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好像已经超出了小说技法的讨论范围,已经到了小说写作冲动形成的讨论中来了。对我个人“政治惶恐征”的结论下得有点过早,呵呵,好像有点是我指出你幸福的报复。你就那么不愿意幸福吗?</p><p>上面提到对政治恐惧的理解深度问题并不是试图讲述我的写作初衷,而是在分析为什么双规一段会在某些人看来显得平淡而单薄的原因。换个词组,用“罚抄”来举例子好了。如果“罚抄”在一篇小说里出现,人们觉得并不震撼,大约有几点可能:一、阅读者没有被罚抄过,很少被罚抄过,或者忘记被罚抄过,记忆经验的缺乏导致词语共鸣的缺乏;二、罚抄已经被上文铺呈的语境设定为平常事件,消散了对人物心灵及命运的影响深度,顺便也影响到阅读者;三、阅读者干脆认为罚抄是正确的。</p><p>除第三种情况不予讨论外,小说作者想要对抗这种词语淡漠,大约有如下几个手段:一、详细描述过程(如变形的圆珠笔、同样变形的手指等等。利用阅读者不自觉的附和心理以及细节具有的强说服力);二、点出事件结果(如孩子去对狗进行反复惩罚,致狗而死等等。用后果的震撼反思事件本身);三、尽量建造或唤起对类似事件的群体记忆;四、不自我解构(如泛滥和搞笑等,是解构的有效方法)。</p><p>当阅读群体对罚抄有相同理解时,有时小说作者可以省略上述的某几个步骤(如双规省略了详细过程描述)。但当时代或词语本身涵义有了变迁后,节省造成误读与淡漠或许不可避免。(这是我打算用文革唤起类似的群体记忆的原因,不想又引起了新的误读。)呵呵,如果是许大海,大概会说:“阿巧,洗个澡?又不是中世纪法国,一起洗个澡好不好?”</p><p></p><p></p>
需要更多凝聚精神的时刻。需要养成稳定工作的习惯。需要更多地和人交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8#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我说那么多的意思是,双规,在这个小说里真的有那么重要?</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14

好友

550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Heilan Administrator's Heilan Super Team

19#
发表于 2007-8-4 13:38:38 |只看该作者
<p>词汇确实在发生着变化,譬如这几年来,一旦说起某某官员被“双规”,那么第一反应是“活该”而不是别的,接下来才是一些推测:犯了什么事?又得罪谁了?替谁背黑锅了?但不管怎样,双规的官员(副处以上)都是咎由自取,不可能让一般人产生惋惜和同情。</p><p>大海跟高山的友情和共度的少年时光以及高山的死亡事实才是促使大海行动的原动力,双规与否,其实并不重要。</p><p>另外,塑造的这个女性形象,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呵呵。</p><p>“除第三种情况不予讨论外,小说作者想要对抗这种词语淡漠,大约有如下几个手段:一、详细描述过程(如变形的圆珠笔、同样变形的手指等等。利用阅读者不自觉的附和心理以及细节具有的强说服力);二、点出事件结果(如孩子去对狗进行反复惩罚,致狗而死等等。用后果的震撼反思事件本身);三、尽量建造或唤起对类似事件的群体记忆;四、不自我解构(如泛滥和搞笑等,是解构的有效方法)。”</p><p>这一番话总结得很好,认真、理性的写作者。</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19:48:36编辑过]
朱颜日复少,玄发益以星。
往事真蕉鹿,浮名一草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7

好友

7270

积分

职业侠客

Rank: 5Rank: 5

黑蓝富豪

20#
发表于 2007-8-4 13:39:20 |只看该作者
<p>阅了,基本同意顾妖风意见.</p>
住到黄河边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7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