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耕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圣地之路》

[复制链接]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11#
发表于 2007-8-4 13:40:03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冯与蓝</i>在2006-11-25 12:13:29的发言:</b><br/><font size="3">开头两段有点儿不适应。我是说视角的问题,先是通过教授近距离地观察妻子,间或还有作者的分析,然后,忽然,哗啦一下,回到教授身上,开始叙述背景。时空变化太快叫我难以接受。不过,读下去就顺多了。诚然它不是一篇一眼就能明白在讲什么的小说,看得出老李真是花了心血的,恨不得把肚子里的学识都糅合进去——这些还得等我细读了才能说——目前我能感受的是语言,短句子,我喜欢短句子,那种冷清、细腻的气息。“在和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被关在密封舱里差不多的时间里……所以,在这场戏中,必须要有人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出走,以纠正人们的偏见。”这段话,有很好的语感。</font><br/></div><p></p>作回应,如果中间有一个好句子让你看到了,我都觉得很高兴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0

好友

1048

积分

论坛游民

Rank: 3Rank: 3

12#
发表于 2007-8-4 13:40:03 |只看该作者
写这种东西,需要有点定力,还需要有自得其乐的劲儿,就像一个人在玩一种游戏一样,乐在其中,它最不需要的,就是情绪,最需要的,是趣味,意味,出神,游离或者其它的什么。
我知道什么呢? http://zhaosong.blogcn.com/index.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13#
发表于 2007-8-4 13:40:03 |只看该作者
恩恩教训的极是[em09]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2

主题

70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超级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Heilan Super Team

14#
发表于 2007-8-4 13:40:19 |只看该作者
<p></p><p>已经约定俗成的熟词和生活真实,往往有脱节的地方。在以前我尝试过使用许多熟词(我把它们称为“成语”)描摹某些东西,后来发现,在阅读时会有太顺滑的弊病产生,进而有厌恶感,而且那些熟词似乎也并不真实。像这个小说里有“<font size="4">平畴绿野之上有方整的农田,金子般的水道,黛色的树和红墙房屋</font>”(错别字就不谈了)这样的句子,我读的时候,几乎是眼睛一滑,就过去了。农田必是“方整”的、水稻必是“金黄”的……又想到男男在他的《少年事》下跟帖说到“陌生感”,其实陌生感有时候有助于对事、物的准确描摹,也有助于把握阅读时的节奏分界。根据我多年农村收割稻谷的经验,和今年有意识的对水稻的观察,发现田野里的水稻其实一点都不“金黄”,而是“灰黄”“屎黄”的。但在词语的优美度上,“灰黄”“屎黄”显然不如“金黄”来得好。那么,为什么使用熟词?面对生活的真实和文字表达的真实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该怎么取舍?也许处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p><p>这些想法是上午产生的,不是直接谈这个小说,但有一点点关系,就跟在这里吧,权作记录。</p>
未到六十已古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5

好友

537

积分

注册会员

忧郁的骗子

Rank: 2

15#
发表于 2007-8-4 13:40:19 |只看该作者
<p>恩。 恩。其实我也很想谈一谈写这样一个东西的感受。顾老师的帖子也许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p><p>作品的陌生化(或阻击性)是一个很能引起关注的问题。每个时代,每个作者都似乎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在这个文论发展直至自觉的漫长岁月里都是一一贯穿的。它最直接的指向了语言。一个好作者应该是一个对语言非常敏感的人。到今天,我们可以直接享用实现陌生化的几个途径和手段。其中就有您所说的对于事物的准确的描述这样的方法。其实是一种现象学还原的手段。这个理论的代表人之一的布莱希特还给出了一个公式,并把它发展成一个普遍的认识论。当个体对于人们熟悉的事物熟悉的“成语”一反常态的进行描述时,那些熟悉的事物就会发出一种陌生的光芒;或者我们可以生造词语,这样的做法乔伊斯做的比较好;或者变形,也有很成功的范例。赵松先生好象看出了我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所言抠的太紧有跌撞之感,很多人也这样说。因为我最近想简化修辞,所以有了简单的色彩,光线这些具象的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定语,可能有用力过猛的弊端。不自然。在此我很感慨你的独立姿态,对于水稻的仔细观察精神。这也可能是一的好的写字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大概有个小小的失误,我的本意是用金黄来修饰“水道”的。尽管没有达到那样的效果,说金黄的水道也是很俗气的。其实我是没有见过真正的水稻,尤其是成熟的水稻。因为我平生只去过一次南方,而且仲秋时候大概也没有水稻了,成都平原上只有油菜。我在火车上才看了看。我从此觉得文学虚构的力量其实很小,尤其对于比较笨拙的人。这样在作品中,副教授是我根据知道得很少的一个原形炮制的,他的叙述显然不到位,赵松马上就指出来了。在写这个的开头时,我用一个马甲试探了一下,见到生铁说了视角转化云云,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视角也是我注意的和被他发现的问题。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在叙述上有意地用了两个人称,尽管这样的做法很老套,但我还是第1次用。至于“知识”问题,有可能是一个误读,一个顺理成章的误解,最初我只是想加强小说的分析力度,现在纵然我怎么辩解,我的练习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尽管我没有意识到我的做法使我不情愿地陷入赵老师所说的“这样的一类小说”中。如果一旦是这样,那它就肯定会附上这类小说的要求和期望,那样火候也当然就很欠缺了。赵老师说得一点都没有问题,这个问题提的也很是时候。我想泼冷水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写字的小字辈儿倒是更大的帮助,一直以来我都很感激他。我在最后一段还耍了一个花枪,当我很心虚意识到我要写我和那个女的见面时的会话很可能被识破是虚构的,达不到求真效果时,(即使我们真的见面,我用一个录音机把我们的谈话记录下来,恐怕也很难服众)我索性就表示我们当时没有说话。但两个人见面怎么能不说话呢?我采用了一个明确说出来的虚构,我说事后我们应该怎样对话就解决了那样的问题。最后我在这样个练习中得到的,除了对那些不能轻易涉足领域的新认识;视角转换的一些操作感受,以及一些语言上力求的简练的不成熟的演练给我的新感受;在一个故事中加进去一个画画的角色,并用他的这一身份,扮演奇怪的叙述和象征功能:借他的画很容易制造一个顺理成章的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并且是第1世界达不到的喜剧效果之外,大概留下的只有那个小小的花枪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14:06:26编辑过]
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448

积分

新手上路

流窜犯

Rank: 1

16#
发表于 2007-8-4 13:40:19 |只看该作者
<p>文学虚构的力量其实很小,尤其对于比较笨拙的人。</p><p>基本上都是这样,写武侠小说也一样,不把自己幻想成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美女成群,估计也写不了。</p><p>而如此,本身也就背离了“虚构”的涵义。</p><p>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虚构”,也只是聪明人的写实,东拉西扯拼成一个人物,再东拉西扯拼成一个故事。</p><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主题

0

好友

2431

积分

论坛游民

主体思想

Rank: 3Rank: 3

17#
发表于 2007-8-4 13:40:20 |只看该作者
<p>开头两段给了人一些假象,语感虽然做作,但是给人一种“有戏!”的感觉,使我兴奋起来,但是很快又感到粘稠。文中许多场景就我推测应该是作者的个人体验,另外有一些不像真的……说真的,这些东西使人注意力涣散,很快就感到疲惫,且不说文章的语感从头到尾跌跌撞撞的,这就更累。</p><p><font size="4">“他们被穿上隔离服,由一个直升机器带到大黄蜂号太空母舰上”——“由一架直升机带到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这些小地方不雕琢让小说更加坑坑洼洼的难以行走</font></p><p><font size="4"></font></p><p><font size="4">另外,走走在访谈里(<a href="http://www.heila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4105">http://www.heila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4105</a>)提到的“文章中往往某些部分突然泄了劲,就是原本端着那形式,写着写着忘了,一下就变得随意轻佻了”还真是常见,最多见的就是一个开头还好,往后就开始涣散</font></p>
eat me,drink 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5 21:03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