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黑蓝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黑蓝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OEO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事故

[复制链接]

91

主题

7

好友

4329

积分

业余侠客

Rank: 4

11#
发表于 2007-8-4 13:40:20 |只看该作者
<p>关于语言,我来说两句。短句在这篇运用地比较多,只是在断的时候,可能是作者的写作习惯的问题,断得不是很舒服,在第一部分最明显,读起来磕磕绊绊的。这点,我想作者最好对比下其他作家的东西,那样估计就可以找改进的办法了。</p>
博客:http://laocan2008.blog.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12#
发表于 2007-8-4 13:40:20 |只看该作者
说“娴熟”或“成熟”,也许都没有错。但这种熟,熟的感觉,主要是从哪里来的呢。看开头两节,最先意识到的是小说语言的技巧,聚光,亮眼,经由这种技巧放大了它淡然随意轻巧的气味,同时也就使它的琐碎散乱隐到了暗处,但是语言上的这些特征有时尤其会让人担心它是否真的能盖住小说结构上的欠缺。或者其实我是感觉到,这个小说在专注于在语言上达到慵懒舒适的感觉的时候,也许刚好忽略了在地基上、在叙事和结构这些较为底层的东西上做些功夫。文中有些地方,对人和物和事的态度、情趣表露得过多,因为表露得多所以显得表露得有些浅,像一个有点儿高傲的女人,从镜片后面打量世界,这也许不会让人感觉有多么不好,但是,它让小说显得有些浮了,轻了,不稳。“真的,她没有什么特别的,买本杂志,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她和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叶子好,叶子会融到土里去”、“心里还会说我可了解你们男人”诸如此类,如果次数少一些,稍微不那么频繁一些,效果可能会比现在好。比方说,艾什诺兹们也会以这种方式(看似不经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懂得控制是会有好处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13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13#
发表于 2007-8-4 13:40:20 |只看该作者
<p>回答一下两起偷情导致的事故,请看6、7。从1开始出现的女人是6中男人的约会对象,她的丈夫是在10医生的眼中交代出的;7是另一起偷情直接倒车时没看见路边坐等的女子。</p><p>很感谢大家的批评,觉得赵松讲得有道理,是轻,轻既有轻盈之好,又有轻巧之不好。平衡孰难掌握,还需揣摩啊。</p><p>下一篇小说恐怕还要轻。轻过头的轻骨头,可能才知道重的分量。我需要这个过程。</p><p>另外我同意邱雷的说法,我当时写时存了心使用技巧,有点过头,还有,虽然我极力避免女性视角,但确实有点太琐碎,说到底,仍是一个女性对世界的观察,这需要改进。不过结构我是精心策划过的,就是每个人视角交代一点,我一直希望能达到小说互动的效果,就是读者必须动脑,拼贴出一个故事出来。</p><p>至于思想深度,我没想过这个问题。当时是坐出租汽车,司机说,上午他也经过这里,看见一起车祸,说得很轻描淡写,当时构思的这个故事。</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主题

2

好友

8110

积分

中级会员

来一瓶冰汽水

Rank: 6Rank: 6

Heilan Administrator's

14#
发表于 2007-8-4 13:40:20 |只看该作者
<p>呵呵,“女性视角”这个词,这个词我前面是考虑之后决定不说的。因为在这样一个小说面前,这一点无需强调,甚至也没有提到的必要。一般地讲,女性视角好或不好,我觉得要视情况而定的,看小说的需要,也看能造成什么样的效果。“一个女性对世界的观察”,也会理所当然地有她独到的、特有的品质和优点;如果这更能满足小说整体氛围和风格的需要,倒也不必特意去压制它。</p><p>“轻过头的轻骨头,可能才知道重的分量。我需要这个过程。”言重了,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错觉了,呵呵。放松点。</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0

好友

65

积分

新手上路

主体思想

Rank: 1

15#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p>这篇有部分地方读起来嗝儿嗝儿的,那是碎过头了。另外似乎这里女性作者都偏爱用短句,冯与蓝的《一切如你所愿》也是满篇短句。句子太长有憋死人的危险,还是短点好,可是太碎又像在打嗝,也缺乏美感。这涉及一个“度”的问题。</p><p></p><p>“因为想强调即使一起死伤事件发生,叙述亲眼经历的人重点也只是说自己。每个人关心的只有自己。”但是这样一来就散了。在冰山上,作者给人感觉是拿捏不准该露多少,到最后还是遮得多了,这就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景象。博尔赫斯在《玫瑰角的汉子》里露得比作者还要多,但是到最后,那汉子仍然要抽出那锋利的短刀来端详一番,我觉得,作者就是缺少这样一把或者几把锋利的短刀</p>
公民!不要心存侥幸!这里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卢宾卡大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好友

582

积分

注册会员

盱眙龍蝦

Rank: 2

16#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另外似乎这里女性作者都偏爱用短句”<br/><br/>也不尽然啊。我看了一个月,还真没有特别感觉到谁偏爱短句。综合地看,短句肯定是有的,只要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就不算什么问题吧。具体到楼主这篇小说里的短句,正如她本人说的,是存心使用技术的一种构造,在这个构造里,有个好处是没有急躁,虽然短,但不是急促的、呼吸窘迫的。<br/><br/>“因为想强调即使一起死伤事件发生,叙述亲眼经历的人重点也只是说自己。每个人关心的只有自己。”<br/><br/>这句我也不喜欢。<br/>
我想妳變成這樣都是黑藍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好友

215

积分

蘑菇鸟小姐

Rank: 5Rank: 5

17#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废狗</i>在2006-12-1 4:31:05的发言:</b><br/><p>这篇有部分地方读起来嗝儿嗝儿的,那是碎过头了。另外似乎这里女性作者都偏爱用短句,冯与蓝的《一切如你所愿》也是满篇短句。句子太长有憋死人的危险,还是短点好,可是太碎又像在打嗝,也缺乏美感。这涉及一个“度”的问题。</p><p></p><p>“因为想强调即使一起死伤事件发生,叙述亲眼经历的人重点也只是说自己。每个人关心的只有自己。”但是这样一来就散了。在冰山上,作者给人感觉是拿捏不准该露多少,到最后还是遮得多了,这就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景象。博尔赫斯在《玫瑰角的汉子》里露得比作者还要多,但是到最后,那汉子仍然要抽出那锋利的短刀来端详一番,我觉得,作者就是缺少这样一把或者几把锋利的短刀</p></div><p></p><p>哦亲爱的,这个小说,我认为跟“冰山”关系不大——起码是作者在写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在制造“冰山”。我从里面看到的是对某种效果的追求。故事是其次的,或者说故事是用来呈现“效果”的一个载体。她可以选择用两起偷情事件来承载,也可以选择车祸来呈现,是上帝之手让她选择了“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个故事”。这在本质上有些随机性,尽管在选择的时候作者认为自己经过了思考。但无论是“这个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她要的是自己希望中的效果。</p><p>所以短句也罢,长句也好,一切皆是手段。在这里,表达的方式是核心,表达什么,不是通过“表达”来表现,而是通过“表达的效果”来暗示。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小说在外观上与新的“新小说”近似,却又不同。新小说最容易为人所学的就是外观。女性作者容易被外观吸引,这不是错。但外观效果能不能呈现某些——思考——呢?或许,所有对新小说感兴趣的人都值得考虑。实际上,希望用外观来呈现思考,“后现代”做得更绝。</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63

好友

1万

积分

略有小成

骠骑大将军

Rank: 7Rank: 7Rank: 7

黑蓝富豪

18#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p>嗯,我喜欢短句。但我不觉得这里的女性作者都爱用短句。可能因为短句更弹眼落睛一看就记住了。</p><p>个人对短句的理解是有助于节奏,以及一种比较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或者说,我叙述,但我不是叙述事件本身。假如有一种方法,可以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弹性,使读者的注意力更多关注语感而更短暂地停留在事件表象,挺有意思的一种尝试为什么不呢?</p><p>但是,我并不习惯“<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时间是在,我们这地方靠近市中心,住在这里的人值得尊敬,这个地区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来住的,下午,约四点三刻左右,因为我家的贝贝。”这样的叙述。即便有人告诉我,谁谁谁(某著名新小说作家)也这么用,我还是无法接受。拆卸长句目的是为了节奏的美,刻意中断应该不影响叙述本身。为了支解而支解,空余一地碎片的方式,无异于本末倒置。就这句话来说,刻意断裂、镶嵌的结果是影响了阅读,个人以为还是不要的好。</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mso-hansi-font-family:\';">全文通读了一遍,感觉比较“轻”。轻是好的。但太轻就显得薄了。赞同邱雷的分析。</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 14:27:53编辑过]
我看出来了,兄弟们个个身怀绝技啊……
http://fengyulan.blog.so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0

好友

582

积分

注册会员

盱眙龍蝦

Rank: 2

19#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所有对新小说感兴趣的人都值得考虑。”这是没错的,如果已经处在狂迷中,“怀疑”改称“警醒”也能接受。但“女性作者容易被外观吸引”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将感性与理性的二分法比附到性别差异上,凭的是生理构造?社会角色?文化?我感觉不管是哪种,都不足以让我们停留在女性作者就容易……这样的简单判定上。当然这个话放到这篇小说底下说,是有些底气不足的,因为这篇确实在外观上呈现了更多容易被捕捉的印象或者说特征,然后呢,作者又确乎是女性。但是特例不能放大,也不好推而广之。<br/><br/>另外说到外观,我觉得其实也没有必要再深究外观背后的什么东西——还没有考虑清楚,这个话头先放在这里。暂不讨论。<br/>
我想妳變成這樣都是黑藍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

好友

215

积分

蘑菇鸟小姐

Rank: 5Rank: 5

20#
发表于 2007-8-4 13:40:21 |只看该作者
<p>“女性作者容易被外观吸引”是句,怎么说呢,是句“俗语”吧。它是个整体综合性的统称,就如同“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细腻”一样。但不意味着没有特例:北方人中也有非常细腻的,南方人中也有非常粗犷的。这句话具体到这个小说下,它能成立,理由你也说了。所以在这句话上停留,意义不大。</p><p>其实上一帖我没说透但露了一点的是,为什么我认为女性被外观吸引这没有错,以及通过外观效果呈现背后的东西也颇有意味。我想通过一个事例说明。我身边有个女性在逛街时看到几个用绒布做的向日葵,很喜欢,非常想把它买下来——尽管不知道买下来后放在哪里。这时候,向日葵的外观就是吸引她的第一要素,向日葵的功能性(也就是它的装饰性)是属于第二步的考虑范畴。换句话说,如果这向日葵的外观不够吸引她,那在路过的时候兴许头都不会转一下。当然这样的事例在男性身上也会发生,可发生在女性身上似乎更普遍,这也不需要调查。那么好,假如在当时,她能想到买下向日葵后能放在哪里,那这笔买卖就马上能成交了。</p><p>回到小说上。因为喜欢短句、因为喜欢长句、因为喜欢这样的效果或那样的效果,然后就试图呈现这样的效果,这样的出发点一点问题都没有。短句的好和长句的好各有千秋,但同时都是双刃剑。短句的破点、长句的粘合点,都是“外观”背后的技术,很微妙。为什么别人那样破、那样粘没问题,而我这样破、这样粘就有问题?这也就更加涉及到对破、粘之后效果的把握。“我这样破,要的就是给读者不舒服;我这样破,要的就是节奏……”这些问题,实际上在这个小说作者这里没有得到很好的思考。当然我不是说每句话都需要这样,而是说,有些地方的破,显得太随意而漫不经心。这也反过来映证作者首先是被别的小说的外观吸引而没有深入去看别人为什么要那样做(有些东西,放在别人身上适合,放在自己身上未必适合啊),因此才会有“坏句”出现。</p><p>我们再往里面推进一点说,外观呈现的效果,和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建立。一个小说质地上的“轻”、“重”,其实也不是判断这个小说好与坏的标准。把重的东西处理“轻”、把重的东西处理“重”、把轻的东西处理“轻”、把轻的东西处理“重”,泛泛而论的话,都可以成立——当然不排斥因为读者个人的喜好参与其中而得出“好”、“坏”的结论。只不过,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理由很重要。小说是个自圆其说的东西,即便再邪乎,只要你能做到在文本上自圆其说滴水不漏,指责、诘难,在文本里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释放,那这个小说就是好的,就是成功的。所以外观的效果与你所要表达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种“相互照应、相互映衬”的关系。效果呈现一种指向,引领你的思绪往谜底(所要表达的)上靠。这指向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向的,总之它有箭头,有方向。好,如果做到这一步,读者往里面走的时候发现,原来你的谜底是假的(没有所要表达的),那这小说很可能就流于“故弄玄虚”。当然,假如外观效果处理得好,也自然有它的价值。</p><p>刚才的回帖里我说到外观效果呈现思考也许值得喜欢新小说的人去考虑,其实是我自己很想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所以就先把自己的观念弄出来给大家看看。——这个帖子的这些话,跟《事故》这个小说并不直接对应。</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黑蓝

手机版|Archiver|黑蓝文学 ( 京ICP备15051415号-1  

GMT+8, 2025-8-13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