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10-3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威望
- 0 点
- 金钱
- 2064 点
- 注册时间
- 2007-8-4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77
- 精华
- 0
- 积分
- 273
- UID
- 12419

|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尚方翊剑</i>在2007-3-5 14:04:32的发言:</b><br/><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首先一点是一个国家的电影体制成熟与否与钱没多大关系:如果要强调电影的产业化发展需求的竞争力上你忘了重要因素就是创作质量(这时候的电影才是商品),其次再谈产品结构(投资规模和成本)、投资体系(风险投资和贷款融资)、知识产权问题;如果从电影产业的发行环节看那么我国的院线结构相当有问题;如果单方面分析市场,这时的问题才是票房。</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宫林,我不知道你说他们的功绩是属于哪方面的。你可以多谈谈,但至少仅以这没有市场调查分析和理论支撑的几句话(虽然全是逗号)来断定他们是否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实在欠妥。</font></p><p><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还有什么是电影的正规化发展动向?你考虑了吗?</font></p></div><p></p><p>质量,不是单方面由电影人决定的。国产影片烂,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导演身上?可你看那些黑白战争片儿,那个时代老百姓多喜欢,你拍的是我爱看的,我拍的是你爱看的,这不就是商业运转实质吗!影片质量虽也为第一位,但重中之重是意识的转变。这也是积累传统的第一步。电影在中国,没有延续至今的传统——老百姓与电影人相互磨合的传统,没有磨合就没有共识与信任。</p><p><br/>张、陈、冯所做的,是正视与接触观众的第一步。老百姓批评他们,他们还再拍,这就是在磨合。他们的贡献虽非电影本身,至少也有点历史性。老百姓骨子里是有杆称的,你改变不了他们(但特殊时期不算),首先妥协的一定是电影人。而且,第一步,多难走!他们有什么经验?好,那就模仿,学好莱坞,但老百姓看待国产电影与国外电影是不同的,在国产电影里,他们需要有文化认同,来自根源上的共震。</p><p>娱乐永远是这种共震的实质。它是开放性的,就是说至少大家都看的明白,在初期,娱乐性越直接越好,越简单越好,你要拍一部国产三级片,电影院不爆才怪呢。</p><p><br/>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无极》之类影片,是他们在文化上的肆意发挥,不伦不类的,就算有娱乐,老百姓也不认同。其次,是讲故事,它是电影传统,可讲出好故事也需要经验与传统积淀的,我们没这个传统(有过,但断了),情节设计上是扣人心弦,可在影片里就不是那回事儿了,娱乐就出不来。《卧虎藏龙》正是这两点都到位,我们才接受并且喜欢。但李安的社会背景与大陆不一样。再看翻拍的《小城之春》,舞台戏剧效果很强,刻意,不够自觉。</p><p>另外,拍电影多花钱。要是没有刘德华,能有《疯狂的石头》吗?一部最低成本影片至少要花去几十万。关键是,现在,张、陈等人能酬到钱,我们迫不得已的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我们被强迫着关注他们。这是现实处境。</p><p>所以我觉得搂上的口吻,怎么说呢,有点学院派头,不那么现实。人类前身不算人。合格质量之前是烂片质量,这是必然的。说到商品,只要电影局审查合格的就是商品。难道不是这样吗?再谈产品结构,投资体系,知识产权,就远了点。<br/></p> |
|